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哲学在中国:过去、现在与未来--西方哲学三人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本期始,本刊新辟的“学术沙龙”栏目正式与读者见面了。该栏目主要发表学者们以私人交流或座谈的形式,对哲学研究中一些具有方向性的热点问题或重大问题进行对话的成果,包括对哲学研究方式的反思和学术伦理的探讨。众所周知,私人交流不同于公共话语,它更多地保存了思想的原生形态,形式和语言也更加新鲜活泼。公共空间的会议报道,本刊已有“学术活动”栏目担当;私人交流空间的开掘,相信会与之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热诚欢迎学界有识之士踊跃向本栏目投稿,帮助我们把这个栏目办好。  相似文献   

2.
2003年2月23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球物理学家刘光鼎教授接受了本刊记者采访。刘教授从自己长期从事的地球物理研究工作,谈了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和实践。 一、科学精神要“开拓创新” 石油天然气资源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为此,各国在自己经济发展中注重开发石油天然气资源。20世纪30年代,全世界都认为“海相生油”,也就是说只有在海相地层中才可能有“油田”。这一思想禁锢了多数地质科学家,没有人想到“陆相”也可以生油,也可以去寻找油田,石油天然气只能在具有“海相”生油的国家中去寻找、去开掘。  相似文献   

3.
实践是认知规律中重要的学习方式。人教版高中化学新课程在教材的编写上设置了“实践活动”这一栏目,其内容和形式都体现着深层次的教育理念,承担着相应的教学功能。本文就人教版高中化学新课程各模块教材中的“实践活动”栏目及其开展作简单的分析和探讨,恳请同行们指正。一、实践活动栏目内容的分析和统计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在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设置了很多教学栏目,如:学与问、资料卡片、实验、科学探究、科学视野、科学史话、思考与交流、实践活动等。  相似文献   

4.
对“医学方法论”栏目的调整设想本刊编辑宋文波“医学方法论”作为本刊的一个重要栏目,自创设以来,在为医学工作者提供方法学服务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许多新的医学理论、医学技术和医学方法,通过这个栏目与广大读者见面,受到了广泛的好评。为使这一栏目能发挥...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人文社会医学研究的深入,本刊在发表这些成果和交流讨论中,逐渐形成了“专题讨论”栏目,并先后就“医患关系”、“知情同意”、“安乐死”、“艾滋病的防治”、“农村合作医疗”等发表了许多系列文章。专题讨论的特点是将内容相近的文章集中在一起,以专题讨论的形式集中发表,为读者就某一问题提供较为全面的认识,同时也有利于推动研究的深入,因而受到作者和读者的欢迎。为此,我们决定下工夫进一步办好“专题讨论”这一栏目。  相似文献   

6.
在我们这里,农历的7月15日,是人们传统的“鬼节”。这天,活着的人要向死去的亲人烧“纸”。这种“纸”不是一般的纸,那是向死去的亲人送去的“钞票”。因为人们认为,人死后必定成为鬼,而鬼也象活着的人一样,离不了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睡也需要钱花,所以这天要送去“钞票”,大概就像我们这活着的人月中发工资,年终发奖金一样。  相似文献   

7.
人民日报第一版有两个栏目:《今日谈》和《凡人新事》,一个是小言论,一个是小散文,象两棵明亮的小星,交相辉映,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 《凡人新事》专栏从1984年9月8日起到现在,刊登了数百篇文章,人民日报出版社已出了一本选集,顾名思意,从栏目的名字就可以看出它的特点:一是写凡人,二是写新事。《凡人新事》中所报道的人,既不是中高级的领导干部,也不是出名的英雄模范人物,大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平平凡凡的工人、农民、战士、店员、教师,等等;而且文章的写作者也不是名作家,大都是普普通通的群众和一般基层干部。它们所反映的  相似文献   

8.
有关儒家“仁爱”思想的研究,人们比较关注的问题之一,是“仁”这个字的起源,即它最初的构形以及与此相联的本义。战国玺印文“”的发现和释读,①使人们看到了“仁”字的新的构形,也使重新理解“仁”的意义有了可靠依据。郭店竹简中所有的“仁”字(七十多个)都写作“”,不仅进一步确证了古“”字的存在,而且提供了有关儒家“仁爱”观念的新文献,为研究“仁”带来了新的途径和活力。大家围绕“身心之仁”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此字的构形与《说文》“从千从心”之“仁”和“从人从二”之“仁”之间的关系及其意义,但还不能令人信服。本文在…  相似文献   

9.
同青少年朋友谈谈"星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星座”问题是青少年最爱谈论的一个话题,也十分相信“星座”与“命运”的关系。最近也有读者写信给编辑部,谈及中学生对“星座”问题的“酷爱”和“热衷”,为此,我们开辟一个讨论栏目,希望广大青少年和关心这个问题的读者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10.
李栋 《天风》2001,(1):34-35
在圣经关于耶稣生平的故事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不外乎就是耶稣的降生与耶稣的受死复活。“道成肉身”,将天上的事与人间的事联系了起来,上帝对我们的启示是何等的丰富,我们也愿意从他的爱子降世为人的事件中,得到他丰富的启示。 关于耶稣诞生的故事,最引人注目的不是马槽卑微的降生,不是那块包他的布要表明的记号,甚至也不是童女怀孕这富有传奇式的事件。今天不少人在谈论到耶稣降生的故事时,对接受“童女怀孕”的事件感到有困难,并持有异议:童女怎么会怀孕?这简直就是违反自然法则——于是使得他们对基督的信仰在基督还未出世以前就面临夭折。  相似文献   

11.
夏新穗 《天风》2006,(23):4-6
“人子来不是要灭人的性命,是要救人的性命。”树立正确的信仰,以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现实,发挥神所赐给人类的智慧和才华,去努力营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读经:路19:10,9:56;可10:45两千多年前,神子耶稣道成肉身,成为人子。人子来的使命是什么?“人子来,为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路19:10),“人子来不是要灭人的性命,是要救人的性命”(路9:56)。“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可10:45)。在欢度救主诞辰这个美好的时刻,让我们默想这些话题。  相似文献   

12.
天然 《天风》2002,(4):14-15
基督教从建立至今,已超过了近两千个年头,当然从人类历史长河来看,仍不过是短短的一瞬,但从当前世界所存在的宗教来看,她即使不是最古老的,也已不是最年轻的了。于是,作为一个有一定岁月积淀的宗教,她就有了一定的“传统”,而这“传统”,既有其独具魅力一面,也有其令现代人厌烦“革新”的一面。我们既是现代人,同时也是基督徒,无法逃避,也不可能避免在面对教会的“传统”和严酷的“现实”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当然教会自古以来就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生命的本质问题是很多科学家和哲学家非常关心的问题,然而,在分子生物学革命之后,这个问题明显地受到了忽视。生物学家往往感到这个问题太“哲学”,因而把它当作是一个哲学问题,而不是一个科学问题。而另一方面,哲学家们可能感到这个问题“太科学”,因此把它主要当作一个科学问题,而不是一个哲学问题。所以,当今一些主要生物  相似文献   

14.
萌萌 《现代哲学》2006,(3):92-99
该文关注“曾经”与“承诺”—“复仇”与“拯救”如何相关特别是如何转换的“记忆的政治”。问题的背景是苦难:作为存在论或现象着的生活世界的基本事实,它是人类唯一可以普遍面对神、面对政治的“救赎地”,而不是“弥撒”中可以流逝的将来时,或在“复仇”中永远走不出的过去时。这里重要的是记忆形式的时间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而“曾经”不是无生命力的过去压力(如尼采所批判的和本雅明所清理的);也不是简单转化为复仇的有生命力的权力意志即强权政治(如尼采所一厢情愿的);而是走出复仇的拯救———即走出过去时的———“记忆”中的“曾经”的“承诺”。但事实上,它已不能由西方文化的特质独立承担了。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全国课改的不断深入,我校也加入了课改的行列。我校制定了“学案导学”来带动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以“自主课一展示课一训练课”的教学模式来推动教学的改革。在传统的教学模式里,教师讲、学生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整个课堂,教师的“教”是主动的、积极的;学生的“学”是被动的、消极的。在课堂上,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而学生常常是观众,他们没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没有目标方向、没有学习动力、没有成功体验,有的更多只是疲劳、应付和厌倦。在新的课堂模式中,我们教师要真正把思想转变过来、把我们从课堂中解放出来、把课堂还给学生、甚至要从讲台上退下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如何上好一节课,就我个人教学实践来说,也曾碰到很多困惑,引发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6.
"以病人为中心"医疗服务模式的理念与发展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纵观20世纪医疗服务的发展历程,医疗服务的发展经历了“以疾病为中心”的传统医疗服务模式到“以病人为中心”的新的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目前,以“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医院改革与发展的主题。因此,在阐述医疗服务模式变革与发展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的内涵与特点,新的理念、新的认识,也带来了新的希望,新的医疗服务模式将不断地改善与提高人们的健康状况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道"何以"生法"--关于《黄老帛书》"道生法"命题的追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关于《黄老帛书》“道生法”的命题,学界已有的几种观点都是立足于它的功用加以分析和阐释。如果我们进一步对该命题中的基本概念作细致的辨析,可以发现,在帛书中具备“生法”功能的不是“道”,而是包含着周期性法则(四时)和对立性法则(阴阳)的“天道”或天地之道。这一点可从该书以“天道”充当治国活动根本依据的有关设定中得到证明。“道”借助于“天道”来派生“法”,进而也被设定为治国活动的根本依据之一,体现着帛书在转向为治之思的路向上,既要突破老子的局限,又要坚持道家基本立场的矛盾。这一矛盾还表现在其后的黄老学者或著作关于为治理则的不同抉择上。  相似文献   

18.
在与“法轮功”痴迷者接触中,我遇到过一位50多岁的家庭妇女。交谈中,她很认真地看着我说:“‘法轮大法’真是好。它法力无边,只要真心修炼,它可帮你消除一切灾难。你看我练功前得了肺癌,吃了好多的药,看过很多医生,病也没好。练了功后,我身体什么病也没了,再也不打针吃药了。这是真的,你要相信我的话。”我笑了笑  相似文献   

19.
"SARS"视界中的中国传统医药现代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非典型肺炎”的出现向医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应对这场疾病中,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都表现出积极的态度,也表现出合作的行为。它为“传统医药现代化”提出了新的课题与借鉴。  相似文献   

20.
妙华 《佛教文化》1994,(6):22-24
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注意到,在《佛教文化》上不见“经典导读”久矣!这里牵涉到一个办刊宗旨问题,《佛教文化》既不是纯粹的宗教内部传教刊物,也不是普通的以世俗文化为内容的文化刊物,如果单纯地强调刊名中的任何一边——“佛教”或“文化”,都是人为地割裂“佛教文化”这个统一体。为此有朋友问,《佛教文化》究竟是在教内还是教外?我指着寺院建筑中轴线说,既不是大雄宝殿,也不是钟鼓楼,《佛教文化》是沿着这条中轴线穿过山门通往寺外的大路。“经典导读”栏目就是把寺外的人们领进门来的那位导游,今后当然要加强这个栏目(这也正是读者呼声很高的一个要求),从本期开始即有针对和有计划地考虑选题,把读者需求最为迫切的那些经典排列出来,约请大德和专家来做“导读”,相信会得到读者的支持。当然,形式仍需注意活泼多样,有“文化”意蕴,比如佛教史上大量嘉言懿行、文化典故也是很好的导读材料,有益于我们增进对佛教文化的认识,故本期同时还发表了一篇《佛门名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