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道教》2011,(1):63
为推动陕西省道教健康发展,提高道教教职人员整体素质,陕西省道教首届"玄门讲经"活动,于2010年11月25日在华山玉泉院举行。该活动由陕西省道教协会主办、省社科院道教研究中心协办、华山道教协会承办,其活动主题为"和谐生态、道德心灵"。  相似文献   

2.
他宣扬的思想不仅打通了中外佛教之路,也真正把大乘佛法传遍于世。他通晓中、梵、巴、英、日、藏六种语言。他为"人间佛教"思想的弘扬出力至巨,三度主编《海潮音》杂志,并襄佐太虚大师设立世界佛学苑研究部。他曾参与创立世界佛教徒联谊会,并代表中国佛教界参加首届"世佛联"大会,成为中国首位"世佛联"执委会成员。他曾两度出国讲学,在东南亚和南亚弘扬大乘佛教,享有盛名。他是国际弘法讲学的先驱,是推动现代佛教国际化的一代名僧。  相似文献   

3.
正刘同早年就是一"屌丝",高中时他一度写下:"谁的17岁比我惨。"他曾是个"三不理"的人:父母不理、老师不理、同学不理。可到了35岁成了副总裁、资深媒体人、王牌娱乐节目制片人、电影制片人,上了年度作家富豪榜。这一场成功的逆袭从何而来?奇特简历谋好职刘同从师范大学毕业找工作压力非常大,他深知首先要写好、做好简历。他在写简历时动  相似文献   

4.
正庄子是最早关注心灵与身体关系的中国古代思想家之一,他认为通过对心灵进行涵养,可以起到延年益寿的作用。庄子的养生思想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分为"安性"与"无情"两个层面,主张顺应原本朴素无争的人性,摒除过度泛滥的欲望,使心灵处于一种空灵宁静的状态。"安性"是一个"顺"的过程,遵循人性的自然状态,不刻意人为,保持人性的本来状态,即可得到心灵的安宁。而"无情"则是一个"逆"的过程,剥落那些违背本性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心灵哲学只关注对心灵的求真性研究,而不关注对心灵的价值性研究。美国哲学家弗拉纳根打破常规,基于自己对心灵哲学元哲学问题的反思和理解,把幸福等价值性问题纳入到心灵哲学的研究视野当中,发起并推进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心灵哲学"转向"。弗拉纳根把他对幸福的自然化研究称作"幸福学",幸福学的研究方法是他所谓的"神经现象学"的方法。他利用"幸福学"和"神经现象学"对当前幸福的脑科学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反思,指出了其中存在的形而上学问题。弗拉纳根的工作是一次"将幸福自然化"的尝试,这既为我们理解幸福提供了新的维度,也为当前陷入困境的自然主义注入了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6.
王帅 《中国宗教》2015,(4):76-77
首届"中国宗教音乐雅集"不仅仅是一场艺术表演,它更通过音乐艺术形式实现各种宗教之间的交流,体现一种和谐之美。4月1 1日,"首届中国宗教音乐雅集"在北京大学拉开帷幕。这次活动是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继成功主办"首届中国宗教艺术展"之后,再次将五大宗教的艺术汇聚一堂的有益尝试,系国内首次以音乐为媒介,在学术的平台上实现国内各种宗教如佛教、道教、基  相似文献   

7.
2008年9月的"塞上江南"银川,处处洋溢着喜庆的色彩,在庆祝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的日子里,以"弘扬回商文化,促进经贸合作"为主题的首届中国宁夏回商大会、中国穆斯林企业家(银川)峰会于9月7日至10日  相似文献   

8.
赵紫宸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为数不多的几位在基督教理论架构上有所建树的基督教思想家.他立足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现实,诠释基督教思想,并试图通过这种诠释为中国社会革命和建设提供一种心理、社会和文化的根基;他是中国最早尝试创立"基督教哲学"思想体系的知识分子,也是第一位提出建构"中国的系统神学"、并进行初步尝试的基督教思想家;他撰写了国人第一部宗教哲学方面的著作,第一部关于耶稣的详尽的传记.他在西方基督教思想界也享有较高声望,被誉为"向东方心灵诠释基督教信仰的首席学者"、"近代中国一位最具影响力的神学家".  相似文献   

9.
胡秋原对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思考,对中西古今文化问题和台湾海峡两岸关系问题的关注,都有哲学思想贯穿于其间。他的哲学思想表现出明显的心学特征,并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这就是赋予"心"以更多的文化内涵,把"心"与"理"结合起来,由"心"来讲人的心灵与精神、知识与道德,落脚于人格追求,从而对什么是人和如何做人的问题作出了深刻的说明。胡秋原哲学思想的心学特征表明,除了现代新儒学之外,儒学在20世纪中国思想世界也可以通过其他形态开展。  相似文献   

10.
当代著名哲学家、中国哲学史家蒙培元的情感哲学,学界称之为"情感儒学"。他提出了"人是情感的存在"、"情感是人的基本的存在方式"、"儒家哲学是情感哲学"等一系列重要命题。他的哲学思想有"主体""心灵""超越""境界"与"自然"这几个最重要的关键词,并由"情感"观念贯通起来。他有一个重要命题即"情感可以上下其说":往下说,情感与生理心理相联系,就是主体心灵的感性层面,即是一种形而下的自然经验;往上说,情感与实践理性相联系,乃是主体心灵的超越层面,即是一种形而上的超越体验。情感儒学实可谓两千年来儒家主流哲学之大翻转,即颠覆了以宋明儒学为代表的"性本情末""性体情用"的观念架构,回归孔孟的情感本源观念,由此引发了当代儒家哲学研究的"情感转向"。  相似文献   

11.
王华平 《哲学研究》2012,(9):77-84,128
何以知道他人有心灵这个问题,在20世纪很长一段时间里,与心身问题一道被认为是心灵哲学中最为基本的两个问题。今天,它已不再那么频繁地被人提起,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的重要性下降了,而是被转换成了何以知道他人的心灵这样的"心灵理论"或"读心"问题。这种转换淡化了怀疑论意味,增强了自然主义色彩。不过,撇开背景性的差别,问题的实质仍然是一样的,即我们是如何将心理状态归与他人的。笔者正是在这样一种广泛的意义上使用"他心问题"一词的。  相似文献   

12.
丹·扎哈维教授与六位中国学者围绕他的现象学著作《自身和他者:主体性、共情和羞愧》展开讨论,此次探讨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最小限度自身、其同一性及表象主义"、"叙事进路及概念能力"、"共情、分享与羞愧"。讨论围绕自身性、主体性、体验、共情、羞愧、他者等在当今学界备受关注的概念,并且涉及现象学与心灵哲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其他学科的交互。  相似文献   

13.
一 关于哲学,黑格尔说,哲学的意义就在于引导人们"尊敬他自己,并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因此学习哲学也就是使"心灵沉入于这些内容,借它们而得到教训,增进力量".  相似文献   

14.
第四届"心灵与机器"于会议"2007年6月8日至10日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成功举行。本次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逻辑、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厦门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中国人民大  相似文献   

15.
元代的画家,大多信奉和推崇道教(包括全真教)和道家思想,倪瓒的绘画作品尤其如此。画面中的那种平静、深远、孤独、萧疏都寄托于他的绘画作品中,成为他情感的客观参照物,达到了道家所谓的的"物我合一"的境界。因此,他的绘画艺术受到道家自然观的影响较大,更深入其本质,更透彻地将心灵展现于自然物中。通过对倪瓒的绘画详细分析来揭示他与道家思想的关系,并进一步阐释道家思想在他绘画作品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正本刊讯3月26日,首届"全球杰出华人高峰论坛暨第二届全球杰出华人奖颁奖典礼",在香港九龙海逸君绰酒店举行,星云长老荣获"全球杰出华人终生成就奖"。星云长老在典礼上就中国文化与中国梦发表专题讲话。他说,中华文化因为佛教的关系而更加充实,佛教因为中华文化而更加提升。认为中华文化与佛教二者不相违背,如果中华文化与佛教共同努力,对我们国家更加有贡献。  相似文献   

17.
法不孤起,仗缘而生。去年于中国杭州召开首届世界佛教论坛而形成的《普陀山宣言》提出"人心和善、家庭和乐、人际和顺、  相似文献   

18.
圣严法师精勘于传统禅修,并因此以台湾法鼓山为弘法基地,常年在美国、台湾等国家与地区举行公开的"禅七"活动.在多年契机的传法过程中,圣严法师针对竞争激烈、动荡不安等各种压力剧增的现代社会,提出了"心灵环保"的人间佛教,即以传统的禅修为安心法门,并融入建设"人间净土"的理念,来对治现代人的焦虑、不安及环境污染等现代社会问题,同时冀此来提升现代人的精神品质与实现现代社会的和谐、安宁与幸福.从总体上看,圣严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主旨是立足于人心困惑、浮躁的现代社会中,以中国禅宗的"平常心是道"的禅法为基础,兼他宗所长,并融入现代化的生活意识,以"心灵环保"为方便说法,引导人们在世间实现净土,同时,也不忘"世间成佛道"的超越.  相似文献   

19.
曹青云 《世界哲学》2015,(2):83-90,161
心灵哲学的功能主义者认为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学说是他们的理论先驱。他们指出亚里士多德既不赞同柏拉图的灵魂与身体的二元论,也不同意德谟克利特的物理主义,因而他的灵魂观与当代功能主义共享深层的理论预设。功能主义者在解释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观时涉及了三个主要观点:反物理还原论、心灵状态的"物理构成的可塑性",以及心灵与身体的"随附性"关系。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出发试图主张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观与当代功能主义在根本上是不兼容的,并指出他的灵魂观应当称为"质料-形式主义的"。  相似文献   

20.
《法音》2015,(1)
<正>本刊讯2014年12月12日,由中国公益研究院主办、河仁慈善基金会赞助的首届"佛教与现代慈善"研讨会在福建省福清市崇恩禅寺召开。来自大陆、台湾的慈善家、佛教慈善组织、学界精英40多人等出席了此次研讨会。研讨会围绕"两岸人间佛教与南传佛教的慈善对话"、"净化心灵的佛教慈善"及"大都市中的佛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