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丹是道教历史上的一种特殊修炼方法体系。它起源甚早,但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它逐渐融摄吸收各个朝代的科学技术及各家学术精华,汇聚成一门体系精严完整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它既是中国古代文化整体的产物,反过来说,又对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基督宗教在中国有四次传入的曲折经历,展示了基督宗教与中国文化相互接触、交流、碰撞、融合的漫长历史和独特意义。其长达1300多年的在华传播构成了基督宗教在中国存在与发展的复杂图景。 就基督宗教四传中国的历史而言,在前两次传播过程中,作为西方基督宗教近代历史上宗教改革运动之产物的基督教(新教)尚不存在;而基督宗教第三次传入中国则以天主教各修会为主,特别是耶稣会的作用和影响极为突出。但在基督宗教第三次入华传播的历史过程中,宗教改革运动后发展起来的基督教亦开始来华传教,在中国沿海各省留下痕迹并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印度宗教在世界宗教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古代也对中国文化有过较大影响。印度宗教最初发源于印度河文明,但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是吠陀与奥义书时期的宗教形态。在印度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宗教派别是婆罗门教及主要由其演化出来的印度教。佛教、耆那教、伊斯兰教、锡克教等宗教在印度历史上也起了重要作用。印度近现代的政治冲突与此地区的宗教对立及民族矛盾有着直接的关系。当代中国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借鉴印度宗教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经验与教训,为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渊源和现代意义天津师范大学庞卓恒世界历史上有几大文明古国,但历史文化从远古时代一直连续不断地发展到当代的文明古国,只有中国。这种连续性在象征符号上有两个令人瞩目的突出表现:一是现代汉字同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原始记事符号形态上一脉相承,一是现代“龙”同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龙”的形象也一脉相承。为什么会出现这个世界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现象?显然这就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关,可以说,5千年连续不断的中华文明本身,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结出的果实。当然,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强度和它的凝聚范围也有一个历史过程,正如中华民族本身的形成和发展也有一个历史过程一样,从先秦时代的华夏、东夷、西戎、南蛮、北狄,逐渐互相交往、凝聚,到今天56个民族共同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除聚居在大陆、台湾、香港、澳门的12亿同胞外,还有5千万炎黄子孙在世界各地生息繁衍、开拓奋进。5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凝聚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这里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那就是,凝聚范围扩大过程中虽然也发生过不幸的暴力冲突,但凝聚本身主要不是依靠武力征服实现的。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多次民族大融合潮流,都主要是在各族人民长期  相似文献   

5.
夷夏之辨是华夏文化中心论和汉民族政权正统论在文化观念上的反映。从三教关系看,广义上的“夷夏之辨”从佛教传入中国就开始了,但狭义上“夷夏之争”则相对晚一些,到南北朝才正式开始。夷夏问题是跨文化交流中外来文化溶入中国文化双方矛盾冲突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对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及其历史定位曾经产生过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美术,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从西学东渐到中西文化碰撞的产物。在近百年中国美术发展的历史中,可以说是传统美术、西方美术、新兴美术三者之间的长期并存。但在百年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美术逐步西化的倾向也越来越严重。回顾百年美术发展史,重拾自身话语权,建立中国自己的评论价值体系,铸造中国气派,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儒家伦理是中国传统伦理的主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核心,它曾经为创造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中国工业文明的崛起,儒家伦理遇到了严峻的历史挑战,面临着是被社会历史的发展所淘汰,还是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所扬弃的历史命运;而真正确定儒家伦理历史命运的关键,则恰恰是儒家伦理自身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儒家伦理对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极其复杂的影响,任何简单的“是”与“否”的判断都远离于客观事实本身。至少来说,它有两重影响,即儒家伦…  相似文献   

8.
中国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 :“五台归来不看庙。”它说明 :一、五台山是中国佛教的首府 ;二、五台山佛教寺庙数量最多 ,式样最全 ,历史也最悠久 ;三、五台山佛教最能代表中国佛教发展的水平 ,抑或就是中国佛教发展的缩影。五台山作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 ,其影响是无可估量的 ,但就是这样一个世界级的佛教圣地 ,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全面反映它的发展历史、演变过程及状况的著作。诚为可叹 !值得欣慰的是 ,这个空白终于被填补了 ,这就是今年 6月由山西人民出版社推出的 ,由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崔正森研究员撰著的 70多万字的《五台山佛教史》 (上…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不再只是简单的理论观照,而是渗透到了音乐、文学、电影、建筑、绘画等各个艺术领域,从而使得中国的艺术形式深深地打上了后现代的烙印。对于中国来说,我们虽然不能否定后现代的历史意义,但它的发展是与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背道而驰的,是不能够对中国文化做出有利引导的。  相似文献   

10.
回顾中国百年油画发展,在当人们立足于21世纪的门槛回望中国油画艺术领域时,中国近百年是术中,油画的绚丽风采是异常醒目的,中国油画发展历史相对西方来说虽然短暂,但绝非浅尝则止。中国油画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特有的地理环境以及特定的历史环境,都是息息相关的。这使得中国油画成为历史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内蕴丰富,气象万千,但从某种特质意义上说,可称为是道德人格一元的文化。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类文化,都可以在这种一元的格局面前与古老的华夏民族、古老的中国文化区别开来。以道德人格为指归的儒学,流贯在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漫长历史之中,常被人称之为静态的、超稳定的文化,然而,如果我们认真考察一下这脉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上的不同内涵与历史特征,便会较为清晰地看到儒学在历史发展中所发生的明显的自身演变,看到这种演变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及其人格精神产生的巨大影响,进而看到眼前我们通向现代化的道路还有多么曲折而漫长。  相似文献   

12.
中国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五台归来不看庙。”它说明:一、五台山是中国佛教的首府;二、五台山佛教寺庙数量最多,式样最全,历史也最悠久;三、五台山佛教最能代表中国佛教发展的水平,抑或就是中国佛教发展的缩影。五台山作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其影响是无可估量的,但就是这样一个世界级的佛教圣地,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全面反映它的发展历史、演变过程及状况的著作。诚为可叹!值得欣慰的是,这个空白终于被填补了,这就是今年6月由山西人民出版社推出的,由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崔正森研究员撰著的70多万字的《五台山佛教史》(上、下册)。  相似文献   

13.
中国设计艺术的发展史,应是包括技术与艺术、实用与审美、材料与工艺在内的物质生产活动的俱进史。由于受人的认知、需求、生产力、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地理环境、对外交流等方面的影响,设计艺术的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总体上是连贯有序、环环相扣的。  相似文献   

14.
加强两岸经贸合作 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史远香国共两党是中国近现历史上两个主要政党,它们的诞生是在近代世界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两大思潮对垒的背景下,中国社会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自两党诞生以来,它们及其相互关系就极大地影响和决定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国...  相似文献   

15.
赵希武  丁斌 《美与时代》2006,(12):57-59
中国青花瓷器,是历史上最早的外销品之一,对世界很多国家的生活和文化艺术发展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刘庆 《管子学刊》2009,(3):55-64
“军事软实力”概念是上个世纪末才刚刚由西方学者提出来的。但在中国先秦时代,辉煌的华夏文明已为该思想的萌生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中,“得道多助”的义战德胜思想,“尚智重谋”的诡道用兵思想,“以治为胜”的治军练兵思想等皆堪称中华智慧之树结出的丰硕果实,对后世中国用兵智慧的发展、兵学理论的充实和积淀都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艾思奇研究在国外徐素华(中国社科院哲学所)艾思奇是现代中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关于他在中国现代哲学史、革命史上的作用和影响,是中国学者的研究课题,同时也是国外学者,特别是那些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命运、对中国现代社会革命的发生发展有浓厚研究兴趣...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没有导致(或产生)由物理学所代表的现代自然科学,这一事实本身就反映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尽管历史上中国在科学和技术方面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但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促成现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呢?本文打算证明中国的语言,尤其是古代的书写文字是中国自然科学发展的主要障碍。本文将通过探讨中国语言和综合思维方式、哲学、科学以及政治的关系,来完成上述证明。 一、中国语言与综合思维方式 文化是思想活动的产物。因此,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不可能不受其思维方式的影响,而思维方式又不可能不受思维外壳─…  相似文献   

19.
如何看待宗教和文化的关系,这是每一个民族在发展文化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佛教对中国文化发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我国  相似文献   

20.
发刊词     
<正>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巨人之一。对孔子这位重要的历史人物,历代评价有褒有贬,或奉为圣人,或抑为枇糠,但不论如何评价,孔子的思想和学说曾经对二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和观念形态产生过重大影响,却是客观事实,亟需当代学者以科学的态度加以研究和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