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当前易学哲学研究方法呈现出主体化、多元化的特征,研究内容涉及义理、象数、诠释学多个方面,研究路向呈现出以西方哲学为主体转向回归传统的趋势。论其大体,约有如下四端:第一,引入西方哲学的范畴和方法梳理、整合易学的义理内涵;第二,通过对象数范式的重新解读,发掘《周易》象数思维模式背后的哲理内涵;第三,哲学视域下象数、义理合一的新探索;第四,在新的学术背景下对建构易学诠释学的思考。这些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回顾和反思前人成果,有助于我们回到易学哲学本身,建构符合易学哲学实际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2.
雷思温 《现代哲学》2022,(3):120-122+125
<正>在西方哲学引入中国之后,对中国传统经典及其义理思想的诠释获得新的语境与范式。与立足于传统西方形而上学的范畴和概念体系来构造中国哲学义理系统的做法相比,陈少明先生的一系列论著特别突出了思想产生的经验性和处境性。这些围绕着具体的人、事、物所展开的日常经验,成为哲学概念的源头活水,而非相反:“哲学研究不只是研究哲学文献,而是面对生活经验。  相似文献   

3.
分析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的分野主要有五个特征,可以分别从地理和历史、论域、应用方法、研究风格、规范性五个层面加以说明。这个分野应当被看作一种学术上的错误策略,其主要意义在于历史层面,而不是学理层面。我们无需对这两个阵营的对立冲突给出任何选择性评判,也无需根据其中任何一个阵营的工作来展开对当代西方哲学的研究。我们对这个分野的关注完全基于对当代西方哲学整体发展的兴趣,通过对这个分野的理解说明当代西方哲学的整体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为什么唯心论到了17世纪才在西方出现?在东方,似乎一直流行这样的看法,即我们习惯于认为非精神的实在,近乎一种虚构,因此,一种一元论的形而上学,就以表象形式把宇宙置于一种包罗万象的意识中,而冲突、二元论或矛盾就处在表象内部了。粗略地说,东方的唯心论是一种一元论,在它的范围内,多样性和运动提出了一和多的问题。其实,唯心论(就其完整意义而言),自古希腊时代起直至整个中世纪,业已能够立足于受实在论支配的西方思想中,这大概并不确切。除了例外(贝克莱、施罗丁格、布鲁维尔),西方哲学很少比被纯化了的唯心论或实证…  相似文献   

5.
目前有关弗朗索瓦·于连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是从哲学角度讨论,这方面主要集中在中国智慧、西方哲学以及中西方比较哲学方面;第二是有关研究方法的论述,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最为显著,也是目前研究于连的重点;第三是从艺术思想方面进行研究,尽管已经有学者将其置于艺术意境、艺术语言与艺术手段、艺术批评三个层面进行讨论,但研究不够深入,成果不足以将于连的艺术思想进行较为完善的表达。因此,从一般性艺术理论角度对于连的艺术与美学思想进行深入研究是当前学术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藏族传统宗教、哲学与伦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音》1996,(12)
藏族传统宗教、哲学与伦理编者按藏传佛教是中国佛教的三大语系之一,以其庞大的思想体系、精深的义理底蕴、独特的修持方式、崇高的境界取向、多彩的文化价值驰誉海内外。但长期以来,对藏传佛教的研究详于历史传承的层面,而略于义理思想及文化价值的检讨,而后者恰恰是...  相似文献   

7.
唯识学对哲学的超越胡晓光“哲学”一词来源于西方,由于历史时代不同人们对哲学概念的理解也不同,一般来讲,西方哲学经历了三个转变,在古代,西方哲学是以哲学本体论为核心。在近现代西方哲学则是以哲学认识论为核心,在当代西方哲学是以分析逻辑为核心。不论是古代还...  相似文献   

8.
佛法不是唯心论亦非神道设教一般人总以为佛法是唯心论的,在这辩证唯物时代,已经失去了它的存在价值。其实哲学与佛法,有本质上的不同,前者的根本问题,在于研究存在与思维的关系,而后者则在于证到真如实相,以解决生死为主题,原不必混为一谈。但人们既有这样误会,...  相似文献   

9.
“知识之树”指的是人类通过认识论的方式去对世界进行知识性的理解.随着西方哲学思维的转向,对美学在知识论和本体论层面上的研究已经非常边缘化.西方哲学中的现代性或后现代性,正是对传统本体论、认识论的消解.然而,美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有其为人生的存在论意义,但作为一门知识学科而言,对其学科范围与目的进行明确的界定与认识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维摩经》是一部具有鲜明、深刻、系统的义理学思想及哲学智慧特色的初期大乘经,而《维摩经》教法义理思想的核心原则,乃是般若智慧与善巧方便二种菩萨品德不相割裂、并重并举、相辅相成、平衡开发的辩证融和的义理精神。本文重点分析《梵文维摩经》第四品§16、§17、§18三段经文,认为三段经文是《维摩经》中系统及深度论说般若、方便辩证融和义理思想的重点文字。这些经文所阐发的思想智慧,以及中印佛教一些一流论师对于《维摩经》“无方便慧缚”等句经文义理的诠释,都足以证明《维摩经》是关于大乘佛法这一义理原则最具有理论自觉意识及义理建构成就的一部重要而特殊的初期大乘经。  相似文献   

11.
正"不二法门"在佛教理论及实践中是深达般若、了悟无生的了义义理。在学术研究上,"不二法门"是佛教哲学了义义理的核心,也是种破除对二元思维之执着的思辩方法,它不同于西方哲学上的线性二元逻辑思辩,而是一种"圆顿思辩"。"不二法门"破除了对二元见解的执着,但又不落入任何文字言语和思维的窠臼里,而能够依  相似文献   

12.
陆月宏 《学海》2003,(6):191-194
20世纪 70年代末到 80年代中期 ,是我国西方哲学研究得到恢复并逐渐走上正轨的阶段。这个时期 ,发表的论文、译著与专著 ,数量上超过了以往所有年代的总和 ,内容上也取得了多方面的提高与拓深。同时原著的翻译与出版方面 ,在西方哲学发展过程中有重要意义的著作都被翻译和介绍进来了 ,西方哲学原著、国外学者研究西方哲学成果的翻译和国内学者对原作的专题研究等都得到了加强。概括地说 ,在西方哲学研究的前一阶段 ,先后出现了“萨特热”、“弗洛伊德热”和“尼采热” ,表现了该研究领域恢复期的繁荣景象。“三热”的产生有着特定的社会历史…  相似文献   

13.
俞琰是宋末元初著名的易学家和杰出的道教学者。其学以《易》为本,他"首读朱子《本义》,次读《程传》",后又获道教异人传授,于《参同契》多有发挥。其易学可分为义理易、象数易、道教易三个方面,本文着重探讨其义理易学思想。俞琰易学的义理之学源于其深厚的儒学修养,又以程、朱易学为本,多有发微,形成其富有特色的义理思想。其内容具体包括天道观、人性论、修养论三个不可割裂的部分,其天道观援"气"入"理",秉承儒家"至诚无息"、"天道好谦"、"天道好生"、"福善祸淫"的义理传统,是其人性论与修养论的前提和基础;其人性论则是法天道以立人道的表现;修养论则是其实现回复天道、止于至善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说,这不仅关乎信仰,也关乎印度佛教的历史真相。由于大乘非佛说的结论,与印度佛教的义理和史传文献有着严重的冲突,因此这一论点仍有值得深入探讨的思想空间和理论需要。本文主要从《阿含经》中的三乘法的观念、弥勒菩萨授记的意味、佛说法深浅的对机意趣、识灭涅槃与物质生灭的关系等几个方面,试图重新讨论《阿含经》诸深义经所蕴含的义理与大乘义理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张玉璞 《孔子研究》2011,(5):107-116
宋代的“三教合一”思潮是在两个层面上展开的:一是政治的、道德伦理的层面,强调三教在社会教化、国家治理方面的功用是一致的;二是学术理论的层面,主要表现为儒、佛、道三教中心义理的相互融合、吸纳。佛、道二教的一些基本观点和方法为儒家所吸收,使儒学体系更为系统化、理论化,并形成新形态的儒学——理学;道教也在该时期积极吸纳儒、佛...  相似文献   

16.
朱熹的易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是宋代理学的最高范畴,理学之得名即因这个范畴而来。“理”也叫做“道”,故理学亦名为道学。此道即《周易》所说的包括天地人在内的三才之道,此三才之道统称为性命之理。北宋五子作为理学的代表人物,同被列入道学传之中,皆以《易》为宗,致力于对此三才之道、性命之理的研究,因而就他们的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而言,也就具有理学的共同的特色。但是,在北宋五子中,周敦颐、邵雍的易学属于象数派,张载、二程的易学属于义理派,由于象数与义理判为两途,尽管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相互之间过从甚密,在易学思想上却是无法交流,不…  相似文献   

17.
的大业,既对传统伦理秩序眷恋不舍又冀借西学以自强,不仅对晚清时局的解危救困做出了贡献,而且在哲学上也有所作为,丰富和发展了晚清理学的狭小范域。一曾国藩曾被人推许为孔子、朱子以后再度复兴儒学的圣哲。但是在儒学诸多的学术层面中,曾国藩所毕生研究和服膺的是理学,在“义理”、“考据”、“经济”、“辞章”中首推“义理之学”。曾国藩所谓的义理既不是心学之义理,亦不是实学之义理,而是程朱所阐发的理学之义理。他说:“义理者,在孔门为德行之科,今世目为宋学者也。”(曾国藩,2003年,“文集”,第205页)曾国藩不仅对于义理之学坚信不…  相似文献   

18.
宗炳从“澄怀”“会心”“神思”三个层面,对绘画意象创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发。认为绘画意象乃是画家在感通天地的过程中生成的心中之象,体现着生生不息的宇宙精神。宗炳重视以虚静的心态来领悟对象之神,由物我两忘走向物我俱一,并通过想象力来超越现实时空的限制,使主体心灵与宇宙实相浑然一体,由此进入澄明的涅槃境界。宗炳以《画山水序》将佛学义理引入艺术领域,既形成了独特的佛学审美向路,同时也反映了六朝绘画理论的自觉发展,在中国绘画史和美学史上皆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语言,逻辑,意识思维作为认识工具的有限性是众所周知的,而普通对老子《道德经》的研究则停留在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用日常语言,普通逻辑,常人意识思想所作的经验层面的研究,这种研究限于从日常生活中找到符合经典文句的日常事例,由符合反过来证明《道德经》是重要的,对我们是有用的;另一个层面是用哲学的概念语言,辩证逻辑,理性意识思想所作的思想义理层面的研究,这种研究一是为《道德经》进行哲学定性,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原理判明《道德经》哲学体系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是辩证法还是形而上学,一是与其他哲学体系比较,相互解释阐明,一…  相似文献   

20.
王夫之治《易》前后 40年 ,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清兵南下 ,南明弘光、隆武小朝廷相继灭亡 ,王夫之避居山野。此时治《易》侧重诠释《易》本文 ,但也注重义理 ,初步确立宋易义理学宗旨。第二阶段由于参加抗清实践 ,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于《易》注重应用、经世。第三阶段清廷政权初步巩固 ,他研究《大象传》 ,侧重卦象所象征的义理 ,即人事的研究。第四阶段清廷确立对全国的统治 ,政治、经济、文化走入正轨 ,为他全面研究易学提供客观条件。开始易学总结时期。他治《易》这四个阶段前后一贯 ,只见延续与发展 ,与清初社会发展相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