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社会形态思想是对社会历史的形成、发展及其运动的内在规律的深刻揭示和整体阐发,正确把握社会形态思想中的社会历史分期和演进的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学界关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社会经济形态演进论述的理解所形成的“三形态说”和“五形态说”争论的梳理和辨析,进一步探讨马克思的社会形态思想,认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相关论述既指出了社会形态演进的基础和发展方向,又隐含着一定社会历史中人的发展状态的内容,同时内蕴分析社会形态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区分了各式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传统,实现了对之前各式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的思想革命,提出了一种建立在新的哲学基础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基础上的未来社会思想。这种思想具有“科学社会主义”性质。准确理解这一思想,有助于理解马克思实现的社会主义思想革命及其与“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致性,也有助于准确定位“手稿”的性质和地位。  相似文献   

3.
学术界关于《资本论》正义观的争论表明,马克思对于正义问题的理解已经跳出现代政治哲学视野,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探讨正义问题的理论语境。重新理解《资本论》的正义观成为重新阐发马克思现代政治批判思想的重要切入点。古典政治哲学对于"普遍正义"与"特殊正义"的区分为我们重新理解《资本论》正义观提供了新的视角。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把正义从一个道德二元抉择问题转化为政治经济学问题,从根本上瓦解了现代性正义理论的政治哲学基础,进而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正义危机的同时,开辟了一条超越现代"道德政治"的思想道路。  相似文献   

4.
张秀琴 《现代哲学》2002,(2):121-126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内外学术界争论的热点问题,本文探讨的是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内容:哲学向度和政治经济学向度,以及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问题领域。  相似文献   

5.
在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科学概念过去一直为人所忽视,而今天却越来越显得重要,显得具有研究的价值,这个概念就是“精神生产力”。“精神生产力”是马克思清楚明确地提出来的。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的“货币章”中,马克思在批评普鲁东关  相似文献   

6.
宗教“外衣”概念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论著中有其特定的内涵。首先,本文界说了马克思、恩格斯宗教“外衣”概念,指出“宗教外衣论”是我国学者对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的总结。其次,本文厘清了“宗教外衣论”的理论基础、核心思想及其基本方法,指出宗教外衣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宗教批判上的重要观点。其三,本文将覆蔽社会的宗教外衣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应用“宗教外衣论”对不同类型宗教外衣进行批判的论述。最后,本文阐明了“宗教外衣论”在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中的地位,以及在当代中国坚持“宗教外衣论”基本思想进行宗教治理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伦敦笔记”是马克思1850—1853年在伦敦期间写下的关于政治经济学及其他问题的研究笔记,它共由24本篇幅各异的笔记本组成。从马克思的研究笔记系列来看,它是接着1843年的“巴黎笔记”、1845年的“布鲁塞尔笔记”和“曼彻斯特笔记”之后的一个新的研究笔记。准确地理解“伦敦笔记”在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中的“桥梁”作用,对于我们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完整内容是至关重要的。“伦敦笔记”向我们展示了马克思是怎样通过深化对社会历史过程的客观规律性的理解,来凸显其思想中所固有的主体批判维度的内容的。把握住了“伦敦笔记…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研究视域中,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往往被理解为一种实体性的、技术性的物质力量,而缺乏人的能力发展之维。在德语语境中,舒尔茨、赫斯和李斯特从人的能力发展维度来理解物质生产和生产力的思路,恰恰构成青年马克思遭遇生产力概念的重要理论资源之一。马克思在批判性吸收的基础上经过从哲学人本学向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转换,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科学生产力概念。对于生产力概念之主体向度的挖掘,不仅有助于把握马克思科学生产力概念的深刻内涵,而且有助于推进对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矛盾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中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意味着马克思新世界观的诞生,更标志着马克思对以往意识形态理论的革命性变革。从此,意识形态批判超越了知识论的视野而达到了社会历史理论的思想高度,获得了科学的性质和品格。面向资本主义经济生活和经济关系的政治经济学批判,集中体现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科学性质,并且代表着马克思批判现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独特理论视域。当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最新形势和特点,要求进一步将意识形态批判提升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课题,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层面上继续推进意识形态批判。  相似文献   

10.
贯穿于马克思早期著作中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卢卡奇、科尔施、布洛赫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特色构成一种趋向——实践哲学。哲学的"实现"依赖于实践哲学,元批判是实践哲学的基础。马克思早期著作把元批判观点限定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卢卡奇的物化概念是资本主义危机理论的最初基础,理性的元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和早期实践哲学之间最重要的联系。在当代,技术的批判理论拒绝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局限于政治经济学领域,从对理性的一般性批判,转化为对技术和技术学科的实现形式的批判,更新了实践哲学。  相似文献   

11.
李双套 《世界哲学》2020,(1):5-13,160
《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的主导话语是哲学话语,在该文中,马克思也开始使用政治经济学话语,在以哲学批判为主导分析框架的前提下构建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辅助分析框架。马克思在坚持从哲学层面分析“物质利益难事”的同时,使用了“劳动”“价值”和“额外价值”这些政治经济学核心话语。这些话语蕴含着马克思思想中的无产阶级立场、客观价值论和资本批判的方法。当然,这时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还不成熟,立场、观点和方法都处于话语萌发和思想发端阶段。  相似文献   

12.
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古典政治经济学不应仅仅在纯粹经济学的意义上,还应在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意义上被加以理解。与此相应,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就不仅仅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更是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通过揭露被“物”掩盖的资本主义文明的剥削和奴役的真相,挖掘作为资本主义文明根基的权力和权利的同构性确立的资本权力的合法性,提出了一种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的“自由王国”的新文明理念。在批判资本主义文明中,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塑造和引导了一种新文明观。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同时也是一种伦理学批判。我们从中可以看出马克思持有的一些伦理观念:一是包含选择自由和自我实现的自主自由,一是包含身份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劳动对等的平等原则。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权关系中得出这些伦理观念,也通过这些观念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权关系。马克思是借助"经济关系的人格化"概念讨论这一问题的。这个概念为马克思的伦理学提供了基于"第三人称视角"的认识论图景。这一图景为开发"第一人称视角"的规范伦理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晚期后现代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挑战,将批判目标主要集中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特别是马克思关于生产问题的论见。在国内哲学界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相对沉寂的今天,就后现代理论对马克思的上述挑战作出回应和辩驳,将有助于我们重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伟大意义。一、后现代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挑战1976年,美国著名学者萨林斯发表他的大作《文化与实践理性》,该书主题是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进行批判。萨林斯是否后现代理论家可能并无定论,但他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批评却明显受到后现代理论的影响。书中把“…  相似文献   

15.
在马克思探索历史唯物主义和进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历程中,对象化概念的词频、用法几经变化,对于马克思的理论逻辑转折和经济学批判的哲学方法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文本词频统计,揭示了这一概念的人本学来源和在1844年马克思经济学批判语境中的复调内涵,继而阐明了其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重新出场对马克思透视资本逻辑的意义。对象化概念的经济学转用,不仅促成马克思超越人本学异化批判逻辑,而且使马克思后来在哲学层面贯彻劳动价值论,导引出"对象化劳动"与"活劳动"的现实颠倒,从而阐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为其经济学成果即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在批判宗教、批判各种“宗教批判”理论及方法的过程中形成的。马克思青年时期对宗教的本质及其“尘世”根源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从人的理性或自我意识的认识根源→政治根源→经济根源的演变过程,得出物质生产与交往关系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基础性地位的重要结论。宗教批判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的切入点,对唯物史观的形成具有关键性意义。深入研究马克思宗教批判与唯物史观形成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准确把握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脉络及其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有助于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宗教批判的思想涵义与方法,提升对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辨析力,避免因片面理解马克思的宗教理论所导致的或“左”或右的宗教政策。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历史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近年学界研究现状看,马克思“历史哲学”存在一定程度的隐退现象。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马克思“历史哲学”的文本处于分散化、隐蔽化状态;其二,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思辨的历史哲学”,造成其抛弃历史哲学的假象;其三,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历史科学”面向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历史哲学”。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们需要穿越导致历史哲学隐退的屏障,对马克思“历史哲学”的基本内容加以澄明,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当今世界发生的新变化明确其时代定向。揭示“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本质、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成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把黑格尔对法权制度的历史经验阐述从辩证逻辑体系中抽象出来,展开了黑格尔对现代社会国家合理性的哲学论证,并为理解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笔记准备条件。本文分析出马克思的笔记中逻辑学批判、政治批判和经验批判的三重要素,强调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冲突集中于"中介"是否能够调和矛盾的问题。本文在强调马克思对革命民主主义论证的同时,也分析了他当时不成熟的思想带来的误解,并指出马克思通过黑格尔最终发现了私有制是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基础,由此开始走向政治经济学批判。  相似文献   

19.
在西方左翼的认识论批判语境中,“现实抽象”概念的界定经历了从交换抽象到抽象劳动再到资本抽象的流变过程。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看,将现实抽象理解为交换抽象,虽然推动了对康德先验认识论的批判,但对抽象劳动的否定却导致其未能彻底完成认识论批判的任务;将现实抽象定义为抽象劳动,虽然触及了马克思关于现实抽象论述的核心,但未能把握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形式的抽象结构;而把现实抽象界定为资本抽象,虽然揭示了资本主义这一“具体总体”是自主的、单向度的、封闭的、抽象的统治结构,但由于其方法论的限度,又未能彻底完成认识论批判和社会形式批判的任务。实际上,现实抽象不只是单一的社会形式抽象,而是包括了社会存在领域多种关系之间内在必然联系的历史规律。马克思的现实抽象理论应是认识论批判、社会形式批判和主体解放理论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对黑格尔国家学说的批判、区分以及转化,是理解历史唯物主义诞生及其性质、内容等问题的重要理论环节。但我们不宜在马克思与黑格尔国家学说之间进行简单划界抑或过于强调马克思思想的黑格尔渊源。秉持基本的思想史和理论史研究立场,并基于文本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发现,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理想以及无产阶级社会革命思想都与马克思批判和清理黑格尔国家学说有着深厚的思想关联,可在后者的思想语境中得到理解,体现了马克思对黑格尔相关思想的批判和重构。马克思突破了黑格尔的保守性和观念论性质,创立了建立在以实践活动为根据的新唯物主义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传统。对于克服现代世界的分裂和重建普遍规范的时代任务而言,马克思的社会重建方案相比于黑格尔的伦理国家理想,更具现实性和启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