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克利托丰     
《克利托丰》的整场对话只在苏格拉底和克利托丰两人之间进行。在对话的序言部分(406al-407a4),苏格拉底向克利托丰提出“指控”,说有某个人告知他:克利托丰在与吕西亚斯交谈的时候批评了他的“空谈”,而赞扬了塞拉西马柯的“教导”。接着克利托丰为自己进行了“辩护”,说自己并没有蔑视苏格拉底,而只是对他有一些不满。苏格拉底表示愿意听到对方对自己优缺点的评论,并且会从善如流。接下来对话完全变成了克利托丰的独白,它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克利托丰关于苏格拉底的评论(407a5-410b3)。这是本篇的主体部分,它可以分为两个方面:A.克利托丰对苏格拉底的赞扬。这主要叙述了苏格拉底关于“美德”和“正义”的说教和规劝,而且,克利托丰同意这些规劝,认为追求美德和正义、关注灵魂是重要的事情。B.克利托丰对苏格拉底的批评。克利托丰向苏格拉底及其“同道”追问“如何去学习正义,什么是正义及其效果”,但是,苏格拉底及其同道始终无法提供令人满意的关于“正义”的知识。第二部分,克利托丰的最终判断(410b3-e8)。克利托丰希望苏格拉底不要只停留在关于正义的“规劝”方面,而且要给出关于正义的“知识”,否则,他只能得出结论:要么苏格拉底不知道正义是什么,只懂得歌颂它,就像歌颂舵手技术的人并不懂得掌舵技术;要么,苏格拉底知道正义是什么,但是不愿意与他分享。这就是克利托丰感到绝望并且求助于塞拉西马柯的原因。整篇对话到此戛然而止,苏格拉底对克利托丰的批评没有任何反驳,甚至根本没有回答。  相似文献   

2.
沈晓阳: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正义观念正义,是人类的永恒追求。然而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正义的内容和人们对它的理解是不相同的。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正义观念。对此,我们可从以下不同层次加以把握:(一)个人正义...  相似文献   

3.
近读李鹏程博士力作《当代文化哲学沉思》(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以下简称《沉思》),细细品味,觉得颇有新意。本文就其整体性的文化观念及关于文化研究的新思路,略陈管见。一、《沉思》一书向读者展示了一种整体性意义上的文化观念。正如作者自己在此书序言中所说,《沉思》无意给什么是“文化“、什么是“哲学”这两大问题作学术“立法”,而是希冀与读者朋友进行互相“对话”和“追问”。作者认为:“哲学不应只研究认识,也不应只研究以已被抽象了的本体论为前提的‘历史’,而应研究人类的全部‘文化’;哲学作为‘观念’,它应是…  相似文献   

4.
富贵之心     
从小我就比较好胜,但资质平庸,无论怎么努力,都难以取得第一。 父亲发现我总是郁郁寡欢,追问原因。我信任父亲,于是把自己的想法和不快乐告诉了他。父亲抚摸着我的头,慈爱地说:“你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而且你确实努力了。但是得不得第一又有什么关系呢?第三名也很好呀!”“什么呀?得第三,多丢人!”我还是哭丧着脸,心里很不理解父亲的话。  相似文献   

5.
栗伟凯 《美与时代》2013,(12):125-125
进入20世纪,中国艺术与世界艺术接轨,在艺术发展过程中,伴随经济的飞速发展,艺术界关注于“本土化”。随着现代艺术与世界接轨,产生了当代艺术,简单的说,“当代艺术”就是只当代社会的艺术家,结合现实生活,对当下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那么我认为当代艺术作为一种新生代的艺术形式,有以下几个看法:第一是当代艺术作为新的艺术形式反应一种特殊的社会观念;第二当代艺术不是谁都可以玩的,技法是独特的,技法和内容的完美契合是重要的;第三当代艺术能产生与观者交流,使观者产生思考。  相似文献   

6.
外刊学论     
贝维尔 :“什么是文本 ?一种实用论”(Bevir ,M .,“WhatIsaText?APragmat icTheory” ,InternationalPhilosophicalQuarterly ,Vol.42 ,No .4,2 0 0 2 )《简明牛津英语字典》说文本是“任何书写或印刷品的文字形式”。近来 ,文本的观念已经扩展到绘画、行为、衣着、风景———总之 ,一切我们附着意义于其上的事物。通常在狭义上 ,我们用以为例的文本是有着文字的物理存在 ,然而文本的关键是 ,它们都具有意义。在探究文本是什么的问题时 ,我们追问 :对象如何具有意义 ?对象所具有的意义的本质是什么 ?为回答这些问题 ,必须在“对象”…  相似文献   

7.
胡伟希  田薇 《学海》2001,(3):47-51
在关于“哲学何为”之古老而常新的追问中 ,把哲学理解为一种关于“存在”的学问 ,可谓是经典的定义了 ,也可以说是对于哲学之本性的揭示。然而 ,“存在”何解 ?对此却有着两种不同的思路和结论 :西方人固有的思维方式为“存在是什么” ?企图通过一系列的追问 ,把握住那隐藏在背后之恒定的“所以然”、“终极因”之“真存在” ,这构成了西方哲学源远流长的“本体论”传统。中国人面对存在论问题时 ,其典型思维方式并不着意去追问存在究竟是什么 ,而是致力于寻求“如何达成存在之境” ?或者 ,“如何成就存在的自由逍遥之道” ?这构成了中国哲…  相似文献   

8.
柏拉图曾一再追问: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1]尽管他并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但却已指明正义是“四德”(智慧、节制、勇敢、正义)之一。因而,当代英国政治哲学家B.巴里指出,柏拉图提出的正义问题“开创了西方的社会政治哲学”[2]。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正义就是守法的和平等的  相似文献   

9.
杨国荣 《学海》2003,(4):26-32
哲学究竟是什么 ?在追问存在的同时 ,哲学总是难以回避这一元哲学意义上的问题。以智慧的追求和探索为指向 ,哲学之思奠基于知和行的过程 ,展开于世界之“在”和人自身存在的内在统一 ,并具体化为对“性与天道”的绵绵沉思。作为对世界总体上的把握 ,哲学试图达到的 ,是真实、具体的存在。在“是什么”、“意味着什么”、“应当成为什么”等追问中 ,哲学从类和个体的层面 ,不断地引导人们走向真、善、美的统一和自由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法律运行道德追问的两重向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法律运行的道德追问规定为两重向度 ,既有其学理的依据 ,又是历史给予的启示和破解现实难题的需要。对立法的道德追问不仅要考察法之形式正义和实质正义 ,而且要审视法与社会主导道德以及与广大民众心理和情感相契合的状况。对司法的道德追问则不仅要关注司法是否公正以及司法工作者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而且应特别关注当下我国社会全面转型时期司法之“应然”。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逻辑?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逻辑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国内流行的观点认为逻辑研究的对象是“思维形式”、“思维的一般形式和一般规律”或“思维的形式结构”等等。诸如此类的定义非常多,也不能说一点道理没有。但笔者认为这些说法至少有两个缺点:(1)不易把握。什么是思维形式、思维的一般形式、一般规律或形式结构?要么就是根本说不清楚,要么就是难于说清。(参见王路:《弗雷格思想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222页)(2)定义过宽。思维形式或思维的一般形式等不能完全由逻辑来研究,逻辑也研究不了。例如,通常人们说的理性思维有概念、判断和推…  相似文献   

12.
把知识看作一种社会现象已不再是什么新奇的或生僻的观念了。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我们已习惯于从社会的和历史的角度看待观念和信念,并试图了解它们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们为什么以那样一些形式出现。然而,哲学家们仅仅是逐渐地采纳这些观点,因为它们对自17世纪以来一直居于认识论主导地位的关于知识性质的那些思想提出了诘难。  相似文献   

13.
延异     
首先我想说,“延异”(deferance,它既非一个词也非一个概念)在策略上我认为是最适合进行思考的,如果不是最适合进行把握的——这里,思想是与把握的结构界限保持某种必然联系的东西——关于我们的“时代”,它是最无法给以相等但更根本的表达的。因而在策略上,我将从“我们”在其中的地点和时间开始,即使归根到底我的观点不可证实,因为只是在“延异”及其“历史”的基础上,我们才据说能知道“我们”是谁和在何处,以及一个“时代”的界限有可能是什么。  相似文献   

14.
唯物史观视野中的产业哲学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产业哲学的兴起”是哲学对于产业和产业发展的关注与追问:哲学以自己的方式追问究竟何谓产业,什么使得产业成为产业,产业对于人和人类社会意味着什么。一面对近代产业革命引起的人与自然关系、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变革,马克思指出:“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工业是自然界对人,因而也是自然科学对人的现实的历史关系”。(马克思,第88-89页)恩格斯也指出:“英国工业的这一次革命化是现代英国各种关系的基础,是整个社会的运动的动力。”(《马克思恩…  相似文献   

15.
在罗尔斯正义理论中,作为社会的背景条件和通用手段,社会基本善是正义理论所重点讨论并予以分配的客观对象。这一观念遭到了阿玛蒂亚·森、理查德·阿内逊和G.A.柯恩等人的批驳,被指责缺乏理论弹性,因为其一方面无法容纳人们在善的转化上的人际差异而深陷“拜物主义”,另一方面低估未经选择的不良运气的影响而不足以体现平等和博爱之精神。然而,从罗尔斯关于人的观念、分配正义的适用范围以及公平正义学说的性质等理论的主要维度的阐释来看,他们的质疑并不构成实质性的挑战,故社会基本善的观念仍有足够的理论弹性。对此观念的辩护和澄清,有益于更为准确、深入地把握罗尔斯正义论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6.
王梵志诗     
一、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问鸟窠禅师:“什么是佛教?”禅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这谁不懂!”二、禅师:“三岁孩儿能懂得。三、八十老翁行不得!四、众生痴迷,岂知善恶! 常常是见钱心即喜,五、见死无不愁。六、广贪财色乐,七、时时度日休。八、平生不造福。九、死被恶道收。十、但看三恶处,大有我般流啊!”十一、白居易听后大悟。主持寄语 本期画的内容是选用《王梵志诗》编的。《王梵志诗》包括自隋末至宋初无名诗人的唱咏。诗文浅显质朴,内容反映佛陀的教义。虽是古时民间作品,今日看来却好似在说当今之人。可见佛…  相似文献   

17.
一、后现代性与后现代主义 1、何谓“后现代” 当前欧洲思潮环绕着一个重要名辞讨论,就是所谓“后现代”的争论和界定,卡平灵(kaplam)在其书《后现代主义的“非内容”理论及实践》中指出,后现代的观念是从现代发展出来而对现代文明的“文化突破”(culture break或译作对现代文明的“文化中断”),也可说是对启蒙运动塑造的科学和理性文明加以全面反叛。  相似文献   

18.
依据马克思、恩格斯本人认可的相关论述,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实证性的科学理论;马克思涉及正义问题的论述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对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正义主张的批评,另一类则隐含在对资本主义剥削的谴责和对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批评中。马克思的正义观念,指的只是隐含在第二类论述中的马克思对什么是正义的、什么是不正义的看法。马克思实际上持有两种不同的分配正义观念:一种是涉及资本主义剥削的正义观念,即资本主义剥削的不正义,说到底是因为资本家无偿占有了本应属于工人的剩余产品,另一种是涉及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弊病的正义观念,即由非选择的偶然因素所导致的人们实际所得的不平等是不正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的正义观念在内容上互不涉及、在来源上互不相干,在观点上互不否定。  相似文献   

19.
关于“你”和“他人”的探讨,在当今社会中,不仅在欧洲,而且在亚洲,都能够以各种不同的、明确的和隐蔽的形式被感受到。你是谁?人——例如,在联系到“人权”或“生命伦理学”时所谈到的人——是什么?  相似文献   

20.
<正>法律观念和法律实践之间的矛盾是法哲学必须回答的核心问题。此问题虽然历经无数哲人的殚精竭虑,但至今依然"没有任何人能够说服所有人"(Marina,p.305)。这里内在地包含着追问并把握与法律观念、法律实践密切相关的法本质这个重大的法哲学问题。根据法学研究对象,可以把关于法本质的哲学追问的途径归结为三种基本范式:(1)研究实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