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罗尔斯顿从整个西方伦理思想发展的角度出发,认为道德是人的存在方式,环境伦理的产生不是要推翻或取代人际伦理,而是要为自然共同体中的人类确立生存方式。人类道德之所以要观照自然生态系统,是因为自然生态系统具有自身的内在价值和存在目的,以文化方式生存于其中的人类须对此给予道德的尊重。环境伦理与人际伦理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人之伦理,它们都是人的生存之道。  相似文献   

2.
论复杂社会的秩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人类社会而言,秩序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它是一切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必备的条件.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所需要的秩序是不同的.农业社会所拥有的是一种自然秩序,随着人类进入工业化的历史阶段,社会的复杂化程度迅速提高,自然秩序开始变得不能适应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的需要,从而出现了创制秩序.20世纪后期,人类开始了后工业化的进程,与之相伴随的是社会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程度的迅速提高,从而对创制秩序提出了挑战.在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条件下,人类需要一种新的秩序,它就是一种建立在人的自由自觉活动基础上的自觉秩序.自觉秩序也就是合作秩序,既是人的合作行动的结果,也是人的合作行动的保障.对于历史而言,自觉秩序将是人类秩序追求的归宿.  相似文献   

3.
疾病属于生命过程的一部分,是伴随人类进化,乃至全部生物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生命状态之一。医学在应对慢性病战役中的失利,促使人们进行深刻的反思。现代医学似乎走进了瓶颈,单纯生物医学背离了生物自然进化规律,生物技术干预打破了生态的自然平衡。人们需要重新审视疾病与健康的关系,重新定义医学目的与价值。以混沌学观点,人类应该学会与其他生物种群共同生存,并从人类机体自然属性中探索治愈疾病、维护健康的自然技术和方法,重建疾病与健康的混沌共存关系。混沌理念正在深刻影响医学以往的观念,可以说"混沌就是健康"。  相似文献   

4.
说秩序     
说秩序徐锦中秩序,指有条理有系统、符合某种规则、规范的状态。秩序是人们反映自然的条理性和社会的规范性的一个广泛的概念,如星际运行秩序、寒暑时令变化秩序、交通秩序、生活秩序、经济秩序等。我们常讲的规则、顺序、规章制度、纪律等,实际上都是秩序的内容,或蕴...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人类无情地向自然宣战。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现代人觉得人们赖以生活的财富的匮乏,是因为现代人觉得人的幸福生活就在于丰富的物质财富。本文认为,伊斯兰教信仰有助于改变现代人类对人生追求的片面性,确立一种更加合理的、更符合人性的发展观和幸福观。  相似文献   

6.
近百年来,人类物质文明之发展,日新月异,前所未有。人类正在竭尽全力地试图去认识自然,掌握自然,乃至于有人企图去创造自然。 与人们重视物质文明的程度相比较,人们对于自己的精神文明之发展的关心和重视程度实为不足。人们对于社会认识的程度和对于精神的认识,远不如对于物质文明之发展。它表现于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人们往往只知道从自然索取,却不知道保护和付出,于是自然生态受到破坏,最后受到自然的惩罚。至于有人企图再去创造一个自然,必然是以牺牲一个现实的自然为代价。  相似文献   

7.
公共秩序——人类德性与理性之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人类社会诞生以来,人类即开始了社会公共生活,经过千万年的衍生和发展,各社会群体均形成了自我特定的公共秩序规范体系,表现人类特有的德性与理性之美,维系着社会的和谐与秩序。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之际,社会现代化的飞速发展,社会流动的急剧变化,新旧秩序的交融与裂变,迫切需要新的社会公共秩序规约人们的行为,使社会公共生活保持在秩序之中。本文从分析传统到现代,从公共秩序是人类德性之美、人类理性之维、社会和谐之基、人类文明之要几个方面揭示了加强社会公共秩序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和主要途径,希望引起人们对公共秩序的高度关注,养成良好的公共生活秩序习惯,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8.
王莹 《道德与文明》2003,3(3):42-44
斯密接受了西方近代启蒙思想家和法国重农学派关于自然秩序的思想 ,认为人类社会有着自然的秩序 ,人们只要遵从这种自然秩序 ,不进行人为干预 ,社会就会自然和谐。从社会经济生活方面看 ,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就必须遵循自然秩序 ,而遵循自然秩序就必须实行经济自由的原则 ,无须国家的干预 ,这样才会有社会经济的和谐。从社会政治的角度说 ,一只“看不见的手”不仅调节着社会经济 ,也促使社会政治生活的和谐 ,它使追求个人利益的各个人得以和平共处 ,实现政治生活平衡。同样 ,这只“看不见的手”作为中间桥梁 ,实现了个人利益向社会利益的过渡 ,使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达到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9.
我们之所以可以提出"道家式责任感"的说法,是因为在《老子》原文中渗透着对人类社会之秩序、状态的忧虑,体现着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如老子观察到:"天下多忌讳,而民弥叛。"(五十七章竹简本)"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  相似文献   

10.
西方近代的自然秩序概念源于古希腊以来的自然法理论,在近代被广泛运用于政治、法律和经济等领域.它在重农学派那里得到凸显,在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开创者亚当·斯密那里表现为趋向消亡的发展态势.自然秩序的思想具有深厚的道德性质,客观自然的原初性和对人类的养育是其道德性的自然基础;它包含的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性是其道德性的社会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暂时性是其道德性质的历史局限性之根源.  相似文献   

11.
说“家”     
家有三层基本含义:居处(house)、人之聚居之处(home)、生活生产共同体(fami-ly)。其生成过程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文精神觉醒的两次飞跃:由混沌未分的自然世界到人意识到人类自身与自然界的分别;由孤立的人类世界到人们意识到自身、内部共同体与外在世界的分别。通过对“国家”和“诸子百家”等词义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家的语用意义的丰富和发展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文精神的第三次飞跃:在分别之中追求同一性;在同一性之中追求个体的价值实现;追求自我与世界融合的境界。这种融合不是对人类原初混沌状态的回归,而是在明确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别与整体之分别的前提下,认识到自我与世界的同一性。传统人文精神的每一次飞跃都不是对旧义的否定,而是扬弃,对思考当今世界文明的发展路向也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人文精神的前提是以人为中心。从维护个人尊严和自由,到关注人类平等权益;从针对人生的现实关注,到展望人类前景的终极关怀;因而成为人性发展的普世眭需求。优秀的画作之所以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不仅是由于它们显示出精湛高超的绘画技巧和艺术水平,更在于它们闪耀着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积极向上、正直高洁的人文精神。正是这种人文精神,在代表中国传统绘画主流的文人画中,这种人文精神挥发得尤为淋漓尽致,赋予了中国绘画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环境建设的伦理观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面对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状况,每一个国家都承受着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和挑战。都应该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来认识。与工业文明时期人们讴歌人类主体性的力量、讴歌人类征服自然之剑的锋利相反,今天,日益严重的自然异化现象已经迫  相似文献   

14.
荀子将政治秩序之实现诉诸于集道德权威与政治权力于一体的圣王并尊崇之,其间原因既有迫于"今圣王没,天下乱"的现实需要,也有出于其"人之性恶"的理论逻辑的必然。荀子第一次完整而系统地为我们构想了一幅人类生存中"争则乱,乱则穷"的"自然状态"的图景,并认为摆脱"自然状态"、实现政治性秩序的唯一途径,必须诉诸于真正的德位一体的圣王。在因何而必须要秩序、由谁来建立秩序、又如何来建立秩序等问题上,荀子为我们呈现出了系统而条贯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合乎自然而生活,是古罗马时代斯多葛学派提出的一个著名的伦理学命题.该命题认为,自然本身作为不可僭越的必然性秩序既驾驭着整个自然宇宙的运行,又作为命运支配着人的灵魂和行为,因而人类必须以自然为指导,合乎自然秩序而生活,这是宇宙秩序赋予人的一项基本道德责任.自然本身因其和谐有序性而是善的存在,合乎自然而生活亦为合乎善而生活,过一种与自然和谐的道德生活.人正是在合乎自然而生活中才能成就自己的美德而达成至善.  相似文献   

16.
一、几何图案的秩序感 人类通过观察周围环境来预测规律的运动变化以确定接受信息的含义,这种预测就叫秩序感.秩序感的基本表现形式之一是平衡感.人类对方向的感知也是来自于秩序感,甚至所有人类的活动都是在秩序感的指引下进行的.  相似文献   

17.
当人们借用博弈模型来分析人类活动时,所隐喻的是博弈境遇中凸现出来的人类行为及其合作秩序出现的伦理问题.从霍布斯的"傻子"到休谟的"农夫困境",无不体现伦理语境中对博弈问题的关注,而以协定道德来诠释合作秩序的实现,却又存在着理论上的症结.面对诚实不足和伪装难题,道德的博弈何以可能?诚实不只是作为一种合作性实践的最优策略,更是一种人们意愿践行正义的美德.  相似文献   

18.
王弼继承了道家的政治哲学传统,主张君主应以无为的方式去因顺百姓的自然,从而避免有为所造成的"物失其真"、"物不俱存"的弊端。百姓自然状态的呈现作为政治施为的目标,也成为了理解政治秩序的关键。王弼认为,万物自己而然的世界是有条理的,万物在相互的制约与影响之中形成了某种秩序。同时,自然也意味着对其自然本性的成就。人的自然之性中包含着欲望,王弼并不是要求人们无欲无求,而是不要有超越自然分限的欲望。而且,在王弼看来,人的自然欲求作为自然之性的一个面向,也因个体差异而在整体上呈现出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
科学自然主义代表着现代性对人与自然之关系的理解。它正确地否决了人格化神灵的存在,却错误地否定了超越于人类之上的力量的存在,因而神化了人自身。我们必须由科学自然主义走向超验自然主义。超验自然主义的要点是:自然是万物之源,是万物之根,是存在之大全,不同于自然物;自然是超验的,永远不可能成为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自然是运化不已、生生不息的,不仅自然物是变化的,自然规律也是变化的;无论科学如何进步,人类之所知相对于自然所隐藏的奥秘都只是沧海一粟;人类知识永远是渗透价值的,是属人的知识,知识把握不了"存在本身";自然永远握有惩罚人类之背道妄行的超越性力量。人类理当敬畏自然。人类应该通过生命体验、科学研究和哲学沉思去体悟自然的启示,进而明晰自己的生存之道。  相似文献   

20.
NBIC会聚技术是主导21世纪技术革命的新兴技术群,将掀开人类技术发展历史新篇章,产生比以往任何一次技术革命都更为广泛深远的影响.会聚技术带来无限机遇的同时,也正在掀开“潘多拉之盒”.会聚技术发展将逐步改造人类的遗传物质与精神世界,最终变人类自身的自然进化为完全的人工进化,进而颠覆传统自然生命神圣伦理观;会聚技术将在更广泛、更深远的意义上撼动传统道德谱系,引发道德秩序混乱.因而,在发展会聚技术的开端就应当特别关注相应的社会问题,及早开展与研发同步的相关问题研究,显得尤为紧迫与重要.有必要、也有可能建立起一套法律、伦理、监督相结合的机制去调控会聚技术的发展,并依据技术不同发展阶段构建不同的规约手段和规约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