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理学家找到了一条到达天主的坦途,是前人所不曾揭示过的。这条路看似十分隐微,其实,一经理学家阐述,这竟是一条康庄大道 北宋周敦颐(1017—1073)开理学之先河,“他在哲学上继承《易传》和道学家(老、庄)的思想,提出‘无极而太极’的宇宙形成学说,他认为,‘太极’是宇宙的原因。”(《哲学辞典·周敦颐》) “无极”,是说天主的性体没有限度;“太极”,是说天主是宇宙的终极原因。“天主,群山尚未形成,宇宙尚未出现,你就是无始无终  相似文献   

2.
朱震的太极观,是批判继承先儒思想的结晶。他以太极为哲学最高范畴,将汉唐的元气论和北宋理学家的体用论结合,不仅以“气”解释“太极”,而且将太极视为《易》象数和万物演变的根源。其全新的诠释风格,对朱熹、方以智等思想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系辞上》“《易》有太极”章及“太极”概念为何义,是易学史上颇有争议的问题。帛书《系辞》“《易》有大恒”的“恒”字应当从今本读为“极”字“。极”本指无上无限的空间“,太极”是无以复加的极限义。此义为“太极”概念的生成提供了词源基础。但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它又是在哲学语境中生成的。在《系辞上》中,它既指揲蓍之初极,又指天地未分的至极本原。随着汉唐、宋明哲学的变化,这一概念的具体所指或为元气或为理“。《易》有太极”章包含着揲蓍成卦和宇宙生成两重次序,二者是表里、明暗关系,而这一特点又是由《周易》本为天人合一的产物所决定的。在前者中“,太极”指蓍草未分的初始状态“,两仪”指分而为二的两部分蓍草“,四象”指六、七、八、九四数;在后者中“,太极“”两仪“”四象”各有其宇宙生成的象征物。汉唐对此章的解释偏重于气化的宇宙生成论,明末清初以来的解释则过分强调其揲蓍成卦之义,都偏执于一边。  相似文献   

4.
宇宙构成论、宇宙发生论和本体论是三种相互不同的学问,应注意加以甄别。王弼哲学的特点是不讲宇宙发生论,继承前人的宇宙构成论和本体论,实现了两者的融合。而王弼易老两注对宇宙构成论和本体论的融合又有不同,其《老子注》成书在先,可能受了何晏的影响,持“圣人无情”说,在继承汉代宇宙构成论的基础上追、究其构成的终极原因,把这原因归结为“道”或“无”。其《周易注》成书在后,持“圣人有情”说,在讲宇宙构成论的基础上探索不同时世分殊的形式,将这形式称为“义”或“理”。他的老学与何晏哲学的共同点较多,同属于正始玄学的初创期;他的易学对唐代理事说和宋代理一分殊说影响颇大,属于正始玄学的成熟期。  相似文献   

5.
印度故总统拉达克里什南教授在他的《印度哲学》(第1册,页464)引巴利藏《中部经》说:“佛陀的体系不是一种‘见’或哲学,而是一种乘或车乘,一种导致解脱的实际方法”。尽管后期的大乘论师为应付复兴中的婆罗门教的挑战,高谈本体,崇尚玄学,佛陀当时对本体的问题只报以缄默,对玄学的思辨也认为无济于事,如有人中毒箭,不听医者救拔,必欲先知彼弓为柘为桑,弓弦为筋为丝,作箭镞者为是何人;不死何待!佛以“离生死苦,得解脱乐”(《水忏》卷上)为教,实事求是。“非梵行本,不趣智,不趣觉,不趣涅槃”,则佛不说;“不可说者则不说,可说者则说;当如是持,当如是学,佛说如是”(《中阿含经》卷60,《箭喻经》;《大智度论》卷15)。大乘佛教所称的“梵行”即菩萨行,也即是“兼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哲学研究所、历史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哲学系联合发起的第一次魏晋南北朝哲学讨论会于1984年11月21日至25日在香山举行,与会的50多位中国哲学史学者、专家和研究工作者,就以下几个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一玄学的定义问题大家比较一致地认为玄学是对流行于魏晋的一种哲学思潮的概括。多数人认为,“玄学”始见于《宋书》的儒、玄、史、文四学,名称应在此时或在此前已出现;也有人认为它是汤老对魏晋哲学作概括时所提出的。什么是玄学?有人认为玄学即  相似文献   

7.
“科玄论战”是中国思想界第一次系统反思西方科学精神以确立中国哲学主体性的尝试,但这场论战也间接导致了“知识”与“行动”的对立。在此背景下,赵纪彬以“行先知后”为理论基石,并由此展开了双向的批判。一方面,他站在与玄学派相近的立场上,批评科学主义对“知”有限性的忽视,只停留于“有限的主观思想”;另一方面,他又以思想史为抓手,批判了玄学派可能通向的两种错误实践哲学进路,指出其共同的问题是忽视了现代实践和认识得以立足的“有限知识”结构。经过双重的批判,赵纪彬将自己的实践哲学确立为“基于有限知识的实践”,这也为超越“科学”与“玄学”之对立提供了一条可能的解决之路。  相似文献   

8.
许建良 《学海》2002,(2):97-100
以阐释“三玄”为中心的玄学 ,除跟“三玄”有紧密的思想渊源外 ,还直接继承着“三玄”思想发展的时代的自然成果 ,正基于此 ,玄学与《吕氏春秋》、《淮南子》的联系应受到重视。本文抓住三个主要概念进行了剖析。玄学强调“以无为本” ,赋予“有无”以深刻的哲学意义。《吕氏春秋》明言“用虚无为本” ,强调自然无为 ,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实质上 ,两者基本完全相似。玄学推崇“崇本息末”和“崇本举末” ,但并没否定“末” ,显示的是本末的两立。《吕氏春秋》标明“务本而后末” ,《淮南子》反对“背其本而求其末”的行为 ,标定的正是本末两立的走向。在实践方法上 ,玄学重视“因苗之生而长育之”、“因物而用”等 ,“长育”和“用”都是在“因”的轨道上的有为。《吕氏春秋》提出“因苗以为教”、“因美而良之” ,《淮南子》也明言“因民之所喜而劝善” ,并明确解释“无为”为“不先物为” ,诠释“无不为”成“因物之所为” ,确定的方向正是后来玄学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宋明理学与经典关联紧密,经典义理与理学家的阐发处于相互“交织”的状态。交织意味着被解释的经典本身的思路与作为解释者的哲学家的洞见都是哲学的主体。先秦经典之间存在分歧,但理学家试图将群经统为一贯,使得儒家哲学内部存在分裂与统一的对拉力量,因此需要以一种理路为“解释主轴”来统合其他经典。朱子与象山分别以易学与《中庸》《孟子》为主轴,“无极太极之辩”正是二者交锋的集中体现。朱子坚持易学本体论结构,区分形而上与形而下,将“无极而太极”解释为天理,这种结构源于《易传》的道器之分;而象山则从《中庸》《孟子》心性论的贯通性出发,认为极就是中,无极就是无中,因此“无极而太极”必非周子本义。朱陆之辩也与四书升格运动的高峰相耦合。儒家哲学的内在张力也是发展的动力之源。经典与哲学的互动为中国哲学史书写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0.
评述朱熹的太极范畴并不是简单的问题。哲学史上认为朱熹的形上学是从宇宙发生论到本体论的转变,而太极是这一转变的核心概念。这种看法大体无差。但笔者认为朱熹的太极概念中有几种含义可作详细分疏。关于太极,朱熹在他的文章中或者在与学生之间的谈话中所述内容中有种种不同之处,甚至互相矛盾,令人迷惑不解。《朱子语类》中说到“太极”处,共有334次。在《朱子语类》和《近思录》首篇涉及的问题中我们会发现朱熹和他的弟子们心目中的太极,与宇宙论的“天地”、存在论、本体或心性论的“理”、“性”等又有密切关系。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11.
牟宗三的易学研究为的是从易学中发见与解析中国哲学、中国思想,旨在抉发中国的玄学与道德哲学,而不是作一种历史的研究。他从哲学上为《周易》的解释提供了一个逻辑符号论的模型,为中国古典思想的现代诠释作出了首开先河的有益尝试;他对易学的“实在论的价值论”或“超越的内在”的价值论的诠释,与康德、维特根斯坦关于道德世界的“超越的外在论”不同;他对易之道德世界的分析与解释也是极其形式化的逻辑的。在这些分析与解释中,《周易》的“逻辑世界”或“符号世界”变成了语义的价值世界,或者说,作为“数理物理”世界的《周易》变成了价值论的道德世界。无论是在叙述方式,或内容的阐释与解析上,牟氏的这项研究都是十分新颖的,为国内所未有。但是,牟氏的易学研究只是他学思的开端起步,相对于他的逻辑研究来说,易学研究构成了他的哲学思想发展进路的前逻辑起点,而非逻辑起点,具有形式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道教将阴阳鱼太极图作为本教的一个重要标志 ,但阴阳鱼太极图是怎样来的 ?具体应该如何画 ?其中的蕴意怎样 ?本文拟对此作一简述。首先 ,我们解释一下“太极”这个词。“太极”一词最早见于《庄子》 ,《庄子·大宗师》有 :“夫道 ,……神鬼神帝 ,生天生地 ;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 ,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在这句话中 ,“太极”只是对最大极限的一种描述 ,还不是像“道”那样作为宇宙生成的本原来言的。作为宇宙本原的“太极”最早出现于《周易·系辞上传》“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 ,吉凶生大业。”这里的太极…  相似文献   

13.
六主要玄学家评价王弼王弼是“正始之音”的主要代表,魏晋玄学的奠基人。他所创立的贵无论开启了一代玄风,他所提出的诸多命题构成了玄学哲学的基本骨架。因此,王弼思想评价历来是玄学  相似文献   

14.
“太极”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易传》在《老子》道论“道”、“一”、“无极”等概念的基础上建立的。《易传·系辞》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图”是迄今为止人类所发明的最抽象而又最形象的宇宙变化图式,表明了事物产生、发展、变化、衰亡的全过程中的阴阳消长情况。它导源于后汉魏伯阳所著的被人奉为“万古丹经王”的《周易参同契》,由五代时著名道教理论家、养生家陈抟创画,用以代表其哲学思想和养生理论,陈自称为“无极图”,后经种放、周敦颐、二程尤其是朱熹《周易本义》的一再宣扬和鼓吹,其哲学意义遂盛于世,成为中国传统哲学、  相似文献   

15.
游森 《周易研究》2022,(4):88-92
黄瑞节《朱子成书》所载张栻《太极图说解义》对“无极”的论述与其他版本不同,它考虑了“无极而太极”的“无所不该”这一无限性的超验问题,以“莫之为而为之”表达本体的自为性。张栻又以“太极,性也”之义构建起性—太极的本体结构,以心形显太极,以道德实践发明太极,实现了宇宙论与心性论的统一。他还吸收了朱子心有未发已发的观点,使湖湘学的察识端倪得以据心之已发之际介入;同时肯认未发之性的存在,存养未发的工夫亦得以进行,由此形成了存养与省察并用的工夫论。  相似文献   

16.
金岳霖前期哲学体系纵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金岳霖前期哲学体系的总体认识上,有三种比较普遍的观点,一是认为金岳霖哲学是一个单纯的知识论体系;二是虽看到金岳霖哲学有本体论和知识论两部分,但把它们作为相互独立的内容处理;三是认为金岳霖的哲学体系属于道家。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依据。金岳霖的三部主要著作中,《逻辑》是属于知识论的,《论道》涉及到了对因果、归纳的必然性的说明,《知识论》直接就是知识论了。但是,金岳霖哲学也论述了“能”的问题。照金岳霖所说,“能”的出入、“无极而太极”,都不是知识论。第一种观点未能触及金岳霖哲学的深层,第二种观点未能…  相似文献   

17.
后世学者多把魏晋玄学称之为“新道家”,或直接称之为“道家”.称玄学为“道家”,乃着眼于它对先秦老庄之学的继承.在“道家”前面冠之以“新”,乃着眼于玄学对老庄之学的发展.这两种称呼的着眼点尽管有别,但莫不视玄学与先秦老庄的学术思想,属于同一个文化系统.然而,玄学“以儒道为一”,其理论宗旨在于综合儒道两家之学.又玄学不仅注释《老子》、《庄子》,以老庄之说为谈资或思想依据,而且又注释《周易》、《论语》,从儒家所信奉的经典中寻绎义理.就此而言,把玄学视之为道家似乎有所不妥.一些学者就是据此而认为,玄学就是玄学,它不是道家之学,也不是儒家之学.因此,何以说玄学为道家,以及它对于道家之新究竟何在,需要作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李退溪(1501—1570)为朝鲜李朝朱子学之大家。他继承和发展了朱熹哲学思想,而构成了博大的哲学逻辑结构系统。他的哲学逻辑结构系统的最高范畴是“理”,或谓之“太极”、“道”,其核心范畴是“理”与“气”。“理”既是最一般的规定,又是最具体的发展。它是其逻辑结构的起点;由于“理”、“太极”、“道”的动静流行,便从“天道”(圆)到“地道”(方),包括“人道”。在这个流行过程中,形成了三个层次:“理”、“太极”、“道”,属于“理本”范畴,作为宇宙本体的第一层次。“气”、“阴阳”、“五行”,属于气化范畴,作为宇宙化生的第二层次。第一、  相似文献   

19.
刘聪 《管子学刊》2008,(3):71-75
《太极图说》与道教的关系是周敦颐思想研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分析《太极图说》的内在理路,可以发现《太极图说》表达的是“时间在先”的宇宙生成意,其首句应为“自无极而生太极”。结合周敦颐在《咏阴仙丹诀诗》中自述其与宋初道士陈抟思想的关系,能够看出《太极图说》的“自无极而生太极”是直接源自于道教的宇宙生成理论。当朱熹面对《太极图说》的三个不同传本,为调和《太极图说》与其自身思想的关系,他选择了“无极而太极”作为《图说》的首句,进而否定了《图说》的道教渊源。  相似文献   

20.
朱子的《太极解义》是其太极本体论和太极本源论的建构之始。这一建构,不仅把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正式作为哲学建构的主要依据和资源,开发了《太极图说》的本体论和宇宙论意义,把太极动静阴阳论引向了理气哲学的开展;而且,谋求太极与人极的对应,太极与人性的一致,更以"全体太极"为成圣成贤的新的内涵,形成了以太极为中心,集理气、性情、道器、体用为一体的一套哲学体系。这不仅使朱子在其后期思想发展中以此为基础实现了更为宏大的发展,也使得北宋以来的道学在理论上和体系上更加完整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