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学红  方格  方富熹 《心理科学》2001,24(1):114-115
对介词的理解是空问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有人将儿童方位知觉发展的一般趋势总结为:三岁幼儿仅能辨别上下方位;四岁幼儿开始辨认前后方位;5岁幼儿开始以自身为中心辨认左右方位;6岁幼儿还只能达到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四个方位的水平,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辨认尚未发展完善。由于实验材料的不同,研究者的结论也不尽相同。有人认为:幼儿的空间认知发展阶段可以解释幼儿对空问词汇的掌握。目前.在儿童空间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框架基础之上研究幼儿对空间方位介词的认知发展成为一种大趋势。  相似文献   

2.
小学儿童两维空间方位传递性推理能力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毕鸿燕  方格  翁旭初 《心理学报》2004,36(2):174-178
研究了小学儿童两维空间方位传递性推理能力的发展水平及认知策略,同时,对心理模型理论进行了检验。被试为城市中等小学7岁、9岁、11岁儿童各24名,男女各半。单模型和双模型两种实验任务均为四前提。采用个别实验,儿童在前提呈现的情况下进行推理。主要研究结果:(1)7岁儿童开始萌发了两维空间方位传递性推理能力,9岁儿童和11岁儿童的推理能力处于发展和提高过程中;(2)随着年龄增长,使用模型建构策略解决问题的儿童人次越来越多,绝大部分11岁儿童都能使用这一策略进行推理。但即使儿童使用了模型建构策略,他们的推理成绩也没有反映出模型数量所造成的任务难度差异,即不符合心理模型理论关于模型数量的主要预期;(3)即使儿童能自发生成模型建构策略,儿童在两维空间方位传递性推理中使用这一策略的有效性程度并不高。  相似文献   

3.
小学儿童一维空间方位传递性推理能力的发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毕鸿燕  方格 《心理学报》2002,34(6):59-63
研究了小学儿童一维空间方位传递性推理能力的发展水平及认知策略 ,同时 ,对心理模型理论进行了检验。被试为城市中等小学 7岁、9岁、11岁儿童各 2 4名 ,男女各半。 4种实验任务分别为三前提单模型、三前提双模型、四前提单模型和四前提双模型。采用个别实验 ,儿童在前提呈现的情况下进行推理。主要研究结果 :(1)从小学 7岁到 11岁 ,儿童的一维空间方位传递性推理能力明显提高 ,7岁儿童初步形成了一维空间方位推理能力 ,9岁和 11岁基本具有了这种能力 ;(2 )随着年龄增长 ,使用模型建构策略解决问题的儿童人次越来越多 ,绝大部分 11岁儿童都能使用这一策略进行推理。但即使儿童使用了模型建构策略 ,他们的推理成绩也没有反映出模型数量所造成的任务难度差异 ,即不符合心理模型理论关于模型数量的主要预期。  相似文献   

4.
4—6岁幼儿空间方位传递性推理能力的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毕鸿燕  方格 《心理学报》2001,34(3):47-52
该研究旨在探查4、5、6岁幼儿空间上下和前后方位传递性推理能力的发展水平及不同实验条件(一致、模糊、冲突)下儿童的传递性推理能力。为了尽量降低记忆对推理的影响,要求幼儿在前提呈现的条件下按前提方位关系进行传递性推理操作。被试为幼儿园4、5、6岁组儿童各24人,其中男女各半。主要结果表明:4岁幼儿开始萌发空间前后和上下方位的传递性推理能力;从4岁到6岁,“上下”方位传递性推理能力的发展优于“前后”方位;4—6岁幼儿还不能完全摆脱知觉干扰因素的影响,形成稳定的传递性推理能力。  相似文献   

5.
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图形刺激材料和文字刺激材料入手,探查了7岁、9岁、11岁儿童的一维空间方位传递性推理能力的发展水平及其认知策略。主要研究结果表明:(1)小学儿童的一维空间方位传递性推理能力从7岁到9岁,从9岁到11岁都有显著性提高。7岁儿童处于能力的初步形成期,9岁儿童是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期,11岁儿童已基本具有了一维空间方位单模型条件下的传递性推理能力;(2)小学儿童在图形刺激材料条件下的推理成绩显著优于文字刺激材料条件下的推理成绩;(3)前提数量的增加没有对小学儿童的推理造成显著性影响;(4)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模型建构策略的使用者越来越多,但在图形刺激材料和文字刺激材料下,儿童解决问题的策略有所不同。在图形刺激材料下,大部分7岁和9岁的儿童采用知觉策略,11岁儿童中只有少部分人使用这一策略。在文字刺激材料下,模型建构策略是儿童推理的主要策略。少部分7岁儿童使用模型建构策略,大部分9岁儿童和绝大部分11岁儿童使用模型建构策略来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6.
空间主方位判断的训练和方位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家忠  周荣刚  张侃 《心理科学》2004,27(6):1322-1325
以20名区域管制员和20名大学生为被试,通过两种类型的空间主方位判断任务考察训练效应和方位效应。结果表明:管制员主方位判断的绩效(正确率和判断反应时)显着优于学生.拍摄方向朝北和目标刺激在上-下轴位置时,主方位判断的绩效显著优于其他条件。研究提示,训练能够有效地提高空间主方位判断的绩效,主方位判断存在朝北的方位效应和上-下轴位置效应。  相似文献   

7.
分别采用3种实验范式做了3个实验,考察了汉语动词的空间方位表征及句子对汉语动词空间方位表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具体动词还是抽象动词,都有一些汉语动词存在显著一致空间方位表征,也有一些动词没有显著一致空间方位表征;促进句能促进动词的空间方位表征,抑制句则抑制了动词的空间方位表征。  相似文献   

8.
以90名4-6岁学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这一年龄段儿童在言语理解中对世界知识的运用能力及其发展特点。实验要求被试确定测试句中代词TA的回指名词,该回指名词需要被试依据相关的世界知识进行判断。实验发现:(1)4-6岁儿童在言语理解中对于世界知识的运用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2)4岁组儿童对世界知识的运用能力水平较低,与其他两组儿童相比存在较显著的差异性;5岁组和6岁组儿童对世界知识的运用能力差异较小。(3)儿童在言语理解中对于不同类型的世界知识的运用能力存在显著性差异。与对现实生活相关的世界知识的运用能力相比,各组儿童对童话语境相关的世界知识的运用能力更为灵活。这一差异性在4-5岁组儿童表现得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4~5岁儿童对书面数符号的表征和理解能力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周欣  王滨 《心理科学》2004,27(5):1132-1136
本研究对61名中班儿童的书面数符号表征和理解能力进行了跟踪调查。一年中三次个别面试的结果表明,约40%的4岁儿童已能运用1—10的书面数符号表征数量。至中班末期,大多数5岁儿童能够较熟练地运用至少1一17的书面数符号来表征数量,尽管其中有人在两位数的表征和数字的正确写法上有困难。儿童的书面数符号表征与他们的基数概念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大学附属幼儿园4—5岁儿童的书面数符号表征能力好于为工人家庭服务的幼儿园儿童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自我中心结构中的空间方位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牟炜民  张侃 《心理科学》1999,22(4):358-359
1引言人们经常混淆左右,而较少混淆前后或上下,这种现象称为方位效应。空间物体定位和物体搜索对人类的生存和日常生活非常重要。自我中心结构(egocentricframeworks)中的物体定位是指计算出某个物体在自我中心结构中的位置,而物体搜索指的是计算出自我中心结构中某个位置的物体是什么。大量研究发现人在进行物体定位和物体搜索时存在明显的方位效应,对于这些方位效应的研究有助于揭示人对环境中物体相对于自己的空间位置关系的表征的结构和性质。方位效应的研究分为知觉空间中方位效应的研究和想象空间中方位效…  相似文献   

11.
儿童对汉语主动名、被动句转换理解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建 《心理学报》1984,17(2):82-92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正常、低常、耳聋儿童对汉语主动句、被动句转换理解的能力问题。实验材料是十组主动句、被动句转换类型,呈现了汉语主动句、被动句转换的全部形式,字词水平控制在聋哑小学二年级程度。要求被试正确进行思惟。被试是9至13岁的正常、低常、耳聋小学生,每个年龄组的被试在30人以上,14、18岁的21名耳聋学生也参加了实验,共计被试为208人。 实验结果表明:总体上看,三类被试对于汉语主动句、被动句的转换理解,正常儿童高于耳聋儿童,耳聋儿童高于低常儿童,差异是显著的。从各年龄阶段看,耳聋儿童转换能力低于正常儿童并不是绝对的。从转换能力发展的转折期看,正常儿童的明显转折期出现在10至11岁,低常儿童出现在12至13岁,耳聋儿童在12至13岁的发展接近转折期。从转换理解与语文、数学教育的相关关系来看,没有发现语文和数学教育对转换理解的有规律的必然影响。从理解的特点上看,三类被试在理解上呈现出一致的倾向。  相似文献   

12.
周荣刚  张侃 《心理学报》2008,40(12):1229-1239
以绝对方位中的物体方位判断为实验任务,并按照以往研究把判断过程进行分解为获取目标位置信息、获取前行方向信息和判断目标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体的方位信息,旨在考察不同信息获取过程下的目标位置和前行方向如何影响基于场景记忆的参照系整合过程中的绝对方位判断。实验1的判断任务同时包括这三个过程;实验2和实验3中的判断任务分别独立于路径描述(即定位后判断,先获知目标位置信息,再进行方位判断)和自身定向(即定向后判断,先获取前行方向信息,再进行方位判断)。每个任务均为目标位置(R0o-前、R45o-左前/右前、R90o-左/右、R135o-左后/右后, R180o-后)×前行方向(北、东南西、斜方向)的组内设计、因变量为正确率和判断时间为主,共有60名大学生被试(男女各半)参与实验。发现:朝北优势效应只在实验1中明显;三个实验任务中均存在正方向-左右位置优势效应、以及0o和180o位置优势效应;目标位置对物体方位判断的影响程度要大于前行方向对判断的影响程度。结合以往的研究来看,场景记忆上的判断比视觉媒介上的同类判断受目标位置影响的程度要大,其他影响模式比较一致。从判断的信息获取过程上对结果进行了讨论,这有助于理解绝对方位判断的认知结构  相似文献   

13.
时琴琴  周思洋  吴增强 《心理科学》2011,34(6):1516-1519
摘要:通过流行病学测查,探讨不同亚型ADHD儿童的情绪、行为和社会功能的差异。采用SDQ(长处与困难问卷)对4500名7-10岁儿童进行大样本筛查,应用K-SADS-PL量表和DSM-Ⅳ诊断标准对其中263名高危儿童进行临床评估,诊断出119名儿童ADHD。诊断出的ADHD儿童中,男性与女性的比率大约为2.22︰1,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混合型儿童ADHD的多动性不能得分显著高于注意缺陷性;混合型ADHD的社会功能得分显著低于注意缺陷型和多动型。7岁儿童ADHD的多动情况显著低于8岁、9岁。ADHD共病率为12.6%,ADHD儿童伴有学习困难的比例为43.2%。  相似文献   

14.
8-13岁儿童空间表象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文馥 《心理学报》1987,20(1):12-19
本文是通过儿童对空间相对位置关系的辨别和预测实验,进一步地揭示我国儿童空间表象发展的规律性。被试者是8岁至13岁小学生,共240名,分为6个年龄组,每组40名。有4个实验项目,各项目之间难易程度不同。实验结果表明:儿童对空间刺激物的知觉经验是促进他们认识空间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儿童对其左侧方位的空间的预测成绩低于右侧和对面;实验还进一步地验证了在儿童的空间认识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快速发展的阶段,在两个快速发展的年龄阶段之间有一个变化不明显的量变过程。这个现象和我们过去的研究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5.
该研究采用混合实验设计,以含有空间信息的语篇为实验材料,选取32名不同视空间工作记忆广度的大学生作为被试,考察方位和视空间工作记忆广度对空间情境模型更新的影响。研究发现:方位对空间情境模型更新的影响是显著的,视空间工作记忆广度对模型更新后的左右方位的判断有显著影响。研究验证了方位效应的稳定性,发现了视空间工作记忆广度对空间情境模型更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基于YAH地图进行方位判断时是否存在方位效应及其表现形式。方法:90名被试分为三组参加三个被试内设计实验,实验一为基于YAH地图的绝对朝向判断,实验二为基于YAH地图的相对方位判断,实验三为不同绝对朝向条件下(失匹配)的相对方位判断。结果:绝对朝向判断中存在绝对朝向效应及北优势效应,反应时上表现为“0°〈(90°/180°/270°)〈(45°/135°/225°/315°)”;相对方位判断中存在相对方位效应,表现为反应时“(0°/90°/180°/270°)〈(45°/135°/225°/315°)”;失匹配条件下相对方位效应表现为“0°〈(90°/180°/270°)〈(45°//315°)〈(135°/225°)”,相对方位效应模式不受绝对朝向影响。结论:基于YAH地图定向存在绝对朝向效应及相对方位效应,相对方位效应不受绝对朝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张华  庞丽娟  董奇  陈瑶 《心理科学》2004,27(6):1333-1336
数数能力是儿童用于建构其数学知识系统的重要工具,是儿童早期获得的最基本的数认知能力之一。本研究以234名3、4岁儿童为被试,采用个别测查法对儿童数数的规则及其策略运用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1)随着数列数目的增大,3、4岁儿童数数精确性呈下降趋势,但4岁儿童在各项任务上的数数精确性显着高于3岁儿童;(2)3、4岁儿童在数7、10、15、30任务上的错误表现有显着差别;(3)3、4岁儿童数数策略运用存在显着差别.协方差分析显示。策略使用在数7和数10任务上具有显着效应。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4岁~5岁儿童认知能力测验为例,在IRT框架下探讨了如何进行追踪数据的测量不变性分析。分析模型采用项目间多维项目反应理论模型(between-item MIRT model)和项目内(within-item MIRT model)多维two-tier model,被试为来自全国的882名48个月的儿童,工具为自编4岁~5岁儿童认知能力测验。经测验水平 分析和项目水平分析,结果表明:(1)本文对追踪数据的测量不变性分析方法合理有效; (2)该测验在两个时间点上满足部分测量不变性要求,测验的潜在结构稳定; (3)“方位题”的区分度和难度参数都发生变化,另有4题难度参数出现浮动; (4)儿童在4岁~5岁期间认知能力总体呈快速发展趋势,能力增长显著。  相似文献   

19.
4~5岁儿童单双维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水平和特点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李红  冯廷勇 《心理学报》2002,34(4):65-69
研究了儿童单双维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水平和特点。被试为 4岁到 5岁儿童 4 2名 ,男 19名 ,女 2 3名。三种实验条件分别为控制组、单维组、双维组 ,采用体现因果关系的图片类比推理材料。结果表明 :在具备相应知识经验的前提下 ,4岁组到 5 5岁组儿童的单维类比推理能力已接近形成 ,没有显著的年龄差异 ;4岁组到 5 5岁组儿童的双维类比推理能力均还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 ,但年龄差异显著 ,其中 5 5岁组儿童明显优于 5岁组 ,5岁组和 4 5岁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4 5岁组显著优于 4岁组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 4 5~ 5 5岁为儿童发展双维类比推理的“快速增长期”。实验中没有发现“练习效应”。  相似文献   

20.
陈晶  佐斌  周少慧 《心理科学》2004,27(4):833-835
采用个别访谈和问卷法,调查531名5—16岁中国儿童心目中的“中国人”形象以及儿童对中国人身份的喜欢程度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总体而言,被调查的5—16岁中国儿童对中国人持积极评价,对自己是一名中国人有积极的情感体验。(2)不同年龄的儿童对中国人形象的积极评价先上升后下降,随后有所回升,其中9—10岁儿童的评价最为积极。(3)儿童对中国人身份的喜欢程度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4)对5—10岁的年幼儿童来说,对中国人的评价与喜欢成为中国人的关系不大,11—16岁的年长儿童则能更加紧密地联系两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