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源于老子《道德经》中劝人“俭欲”的重要思想。意思是大至一个国家,小于个人生存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莫过于贪得的欲望。通俗讲就是劝人知足常乐,凡事顺应自然无为之道,尽心力去作为,不要妄为,即老子说的“知足之足,常足矣。”道教认为,人不在于个人名利,而在于“尊道贵德、见素抱朴、少思寡欲”,唯道是求。为了求道,必须保持恬淡无欲,归真返朴的思想,不为个人名利等外物所累,不为自己私欲而心神不安,始终保持一种“知足常乐”的高尚情操。若人人信守此人生准则,整个社会风气将大大好转,思想素…  相似文献   

2.
逆与顺     
正对于"欲",道家与儒家采用了相反的策略。道家采用的是"逆",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儒家则是承认"欲"的合理性,所谓"食色,性也",从而采用"顺"的方法加以引导。道家认为人的所有问题,都来自于"欲"。因此,要解决人的问题,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消除欲望。"欲"在道家看来,是一个完全负面的东西,甚至带有罪恶感。老子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但道家也  相似文献   

3.
祖师语录     
《中国道教》2004,(3):1-1
一毫之善,与人方便。一毫之恶,劝君莫作。衣食随缘,自然快乐。算什么命?问什么卜?欺人是祸,饶人是福。天眼昭昭,报应甚速。谛听吾言,神钦鬼伏。《吕祖心经》夫养性之道,勿久行、久坐、久听、久视,不强食,不强饮,亦不可忧思愁哀,饥乃食,渴乃饮。食止,行数百步,大益人。夜勿食,若食即行约五里,无病损。日夕有所营为,不住为佳,不可至疲极,不得大安无所为也。故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劳动不息也。孙思邈《摄养枕中方》《老君妙真经》曰: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  相似文献   

4.
祖师语录     
《中国道教》2006,(4):1-1
俗人不能识其太初之本,而修其流淫之末,人能淡默恬愉,不染不移,养其心以无欲,颐其神以粹素,扫涤诱慕,收之以正,除难求之思,遣害真之累,薄喜怒之邪,灭爱恶之端,则不请福而福来,不禳祸而祸去矣。《抱朴子内篇》卷九《道意》饮食之间,四十已上稍宜温,四十已下稍宜寒。若先有宿疾,冷衾之中自审息,不得准此。凡冬月所盖热被、毡褥等,稍热即减之;凝寒即加之。谚云:服药不如勤脱著。诚哉斯言。但是诸疾切忌食热肉、酒、面、炙之物,多食令人血脉不行。、馄饨,平常之时亦不宜热吃。冬月若食热物,至春夏交,必为瘵疠矣。茅山处士刘词《混俗颐生录》卷下…  相似文献   

5.
《老子》四十六章有言:‘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常足矣。’这就是成语‘知足常乐’的来历。知足者,知道满足之谓也;常乐者经常快乐之谓也。‘知足’能够‘常乐’,然而,‘不知足’确实也是一种快乐,而且在工作、  相似文献   

6.
正人生在世貴盡忠孝節義等事方於人道無愧可立身於天地之間若不盡忠孝節義等事身雖在世其心已死是謂偷生凡人心即神神即心無愧心無愧神若是欺心便是欺神故君子三畏四知以慎其獨勿謂暗室可欺屋漏可愧一動一靜神明鑒察十目十手理所必至况報應昭昭不爽毫髮淫為諸惡首孝為百行原但有逆理於心有愧者勿謂有利而行之凡有合理於心無愧者勿謂無利而  相似文献   

7.
佛言祖语     
行菩萨道者,于三毒中若淫欲偏多,先自观身:骨肉皮肤筋脉流血,肝肺肠胃屎尿涕唾,三十六物,九想不净;专心内观,不令外念,外念诸缘,摄之令还。如人执烛入杂谷仓,种种分别豆麦黍粟,无不识知。复次,观身六分:坚为地分,湿为水分,热为火分,动为风分,孔为空分,知为识分。亦如屠牛分为六分:身首四支各自异处,身有九孔常流不净,革囊盛屎;常作是观,不令外念,外念诸缘,摄之令还。若得一心,意生厌患,求离此身,欲令速灭,早入涅。是时当发大慈大悲,以大功德,拔济众生,兴前三愿。以诸众生不知不净,起诸罪垢,我当拔置于甘露地。复次,欲界众生乐著不净,如狗食…  相似文献   

8.
好德歌     
《五台山研究》2000,(1):30-30
福生于清俭,德生于卑逊,道生于安静,命生于和畅,患生于多欲,祸生于多贪,过生于轻慢,罪生于不仁。戒眼莫视他非,戒日莫论他短,戒念莫入贪淫,戒身莫随恶伴。默,默,默,无限神仙从此得;饶,饶,饶,千灾万祸一齐消;忍,忍,忍,债主冤家从此隐;休,休,休,盖世功名不自由。尊君王,孝父母,礼贤能,奉有德,别贤愚,辨奸邪,恕无识。物顺来勿拒,物既去而不追;身未遇而勿望,事已过而不思。聪明多暗昧,算计失便宜;损人终有失,倚势祸相随。戒之在心,守之在志。为不节而亡家,因不廉而失位。劝君自警于生平,可叹可警而可畏…  相似文献   

9.
佛言祖语     
《法音》1989,(3)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助制五根,勿令放逸,人于五欲。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亦如恶马,不以辔制,将当牵人坠于坑陷。如被劫贼,苦止一世;五根贼祸,祸及累世,  相似文献   

10.
刘邦入关后来到秦皇宫,禁不住金银财宝、香车美女的诱惑,在纵情享受中把军中大事置之脑后。大将樊哙忠言劝之:主公你不能住在此处,这是何地?是以前暴君秦王享受的地方,你如果想得天下,就赶快离开这迷人之地!经多人劝说,刘邦幡然醒悟,立即搬离秦宫,屯军灞上,厉兵秣马,最终打败项羽。历史表明,奢欲无度,必会人亡政息;制欲止奢,多会成就一番大业。正所谓:天下大福,莫大于无贪欲;天下大祸,莫大于欲无底。人生在世,皆有"七情六欲"。何谓欲?先贤曰:"六欲者,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见,欲是人们生存的一  相似文献   

11.
佛言祖语     
《法音》1989,(10)
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智慧,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毁缺。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之所住处。汝等比丘,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今瞋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纵恚心,则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若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  相似文献   

12.
千古三石头     
凡欲齐家学道修身,先服此十味妙汤,方有成就。方剂如下:好肚肠二条*慈悲心二片*温柔*半两*道理*三分*信行米*要紧*中直二块*孝顺*十分*老实二个*明写*全用*方便*不拘多少*此药用宽心锅内炒,不要焦与燥,去火性一一一分,于平等盆内研碎。三思为未,六波罗密为丸。如菩提干大。每日进三服,不拘时候,用和气汤送下。果能服用,无病不搭。切忌:言请行浊—利已损人—暗中箭,肚中毒j夫里刀—两头蛇—平地起风波。以上须速戒之。此药十味,若能全用,可以致上福上寿,成佛作祖—若用其四五味着,亦可灭罪延年,消灾免患—…  相似文献   

13.
正凡心有所爱,不用深爱;心有所憎,不用深憎;并皆损性伤神。亦不用深赞,亦不用深毁。常须运心,于物平等;如觉偏颇,寻改正之。居贫,勿谓常贫;居富,勿谓常富;居贫富之中,常须守道。勿以贫富易志改性。识达道理,似不能言。有大功德,勿自矜伐。美药勿离手,善言勿离口,乱想勿经心。常以深心至诚,恭敬于物。慎勿诈善,以悦于人。终身为善,为人所嫌。勿得起恨,事君尽礼。人以为谄,当以道自平其心。道之所在,其德不孤。  相似文献   

14.
佛祖言语     
《法音》2008,(4):1-1
问曰:人能以力胜人、并国、杀怨,或畋猎皮肉,所济处大;令不杀生,得何等利?答曰:得无所畏,安乐无怖。我以无害于彼,故彼亦无害于我,以是故无怖无畏。好杀之人,虽复位极人王,亦不自安;如持戒之人,单行独游,无所畏难。复次,好杀之人,有命之属皆不喜见;若不好杀,一切众生皆乐依附。复次,持戒之人命欲终时,其心安乐,无疑无悔,若生天上,若在人中,常得长寿,是为得道因缘,乃至得佛,住寿无量。复次,杀生之人,今世后世受种种身心苦痛;不杀之人,无此众难,是为大利。复次,行者思惟:我自惜命爱身,彼亦如是,与我何异?以是之故,不应杀生。复次,若人杀生者,为善人所诃、怨家所嫉,负他命故,常有怖畏,为彼所憎,死时心悔,当堕地狱,若畜生中,若出为人,常当短命。复次,假令后世无罪,不为善人所诃、怨家所嫉,尚不应故夺他命。何以故?善相之人所不应行,何况两世有罪、弊恶果报!复次,杀为罪  相似文献   

15.
佛言祖语     
<正>梵天王白佛:大德!世界中,智有上中下,善濡直心者,易可得度;是人若不闻法者,退堕诸恶难中,譬如水中莲华,有生有熟,有水中未出者,若不得日光则不能开。佛亦如是。佛以大慈悲、怜愍众生故为说法。佛念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法,皆度众生为说法。我亦应尔。如是思惟竟,受梵天王等诸天请说法。尔时,世尊以偈答曰:我今开甘露味门,若有信者得欢喜,于诸人中说妙法,非恼他故而为说。佛此偈中,不说布施人得欢喜,亦不说多闻、持戒、忍  相似文献   

16.
佛言祖语     
鸠摩罗什 《法音》2000,(11):1-1
问曰:人能以力胜人,并国杀怨;或田猎皮肉,所济处大,令不杀生得何等利?答曰:得无所畏,安乐无怖。我以无害于彼故,彼亦无害于我,以是故无怖无畏。好杀之人虽复位极人王,亦不自安,,如持戒之人,单行独游无所畏难。复次好杀之人,有命之属皆不喜见;若不好杀,一切众生皆乐依附。复次持戒之人,命欲终时其心安乐,无疑无悔,若生天上,若在人中,常得长寿,是为得道因缘,乃至得佛住寿无量。复次杀生之人;今世后世受种种身心苦痛,不杀之人无此众难,是为大利。复次行者思惟:我自惜命爱身,彼亦如是,与我何异?以是之故,不应杀…  相似文献   

17.
道教素重炼气之法,认为元气为生气之源,气在则神随生,得元气则生,失元气则死。《云笈七签》卷五十六《元气论》中说:“人与物类,皆禀一元气而得生成,生成长养,最尊最贵者莫过人之气也。”又说“人所以得全生命者,以元气属阳,阳为荣;血脉属阴,阴为卫。荣卫常流,所以常生也。”早期道教的内修之术,便首重“爱气尊神重精。”《太平经》卷一百五十四至一百七十中说:“神者受之于天,精者受之于地,气者受之于中和,相与共为一道。故神者乘气而行,精者居其中也。三者相助而治。故人欲寿者,乃当受气、尊神重精也。”又说:“神精有气,如鱼有水,气绝神精散,水绝鱼亡”,  相似文献   

18.
知足享清福     
正我有一件玛瑙的挂件,是一只佛足上面趴着一只蜘蛛,玛瑙主体是乳白色,温润爽滑,那只小小的蜘蛛却带着绛红色,雕刻精细,细长腿和头部都清晰可辨,它的喻意是"知足"。知足常乐,谓自知满足则心常快乐。《老子》:"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蔡志忠的《漫画心经》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只熊在溪边苦等了一天,终于捕到一条小鱼。鱼  相似文献   

19.
祖师语录     
《中国道教》2004,(2):1-1
夫养性者,当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者,养生之都契也。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争,多笑则伤藏,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孙思邈《摄养枕中方》夫万病横生,年命横夭,多由饮食之患,饮食之患,过于声色。孙思邈《摄养枕中方》严君平《老君指归》曰:游心于虚清,结志于微妙,委虑于无欲,归指于无为,故能达生延命,与道为久。《养性延命录》祖师语录  相似文献   

20.
佛言祖语     
惭愧为严服,惭为制象钩,惭愧令心定,无惭丧善根,惭愧世称贤,无惭禽兽伦。若人以利刀,节节解其身,不应怀恚恨,口不加恶言。恶念而恶言,自伤不害彼,节身修苦行,无过忍辱胜。唯有行忍辱,难伏坚固力,是故勿怀恨,恶言以加人。瞋恚坏正法,亦坏端正色,丧失美名称,瞋火自烧心,瞋为功德怨,爱德勿怀恨。在家多诸恼,瞋恚故非怪,出家而怀瞋,是则与理乖,犹如冷水中,而有盛火燃。憍慢心若生,当自手摩顶,剃发服染衣,手持乞食器,边生裁自活,何为生憍慢?俗人衣色族,憍慢亦为过,何况出家人,志求解脱道,而生憍慢心,此则大不可。曲直性相违,不俱犹霜炎,出家修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