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常正 《法音》2006,(11):37-38
本刊讯10月27日至30日,中国佛教协会组成以圣辉副会长为团长的大陆佛教代表团应邀赴澳门,先后参加了澳门无量寿功德林启建的第二次“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和澳门中华妈祖基金会主办的“第四届澳门妈祖文化旅游节”开幕式。10月28日上午,圣辉法师、台湾中国佛教会理事长净良法师、澳门佛教联合会会长泉慧法师、香港佛教僧伽联合会会长绍根法师在无量寿功德林共同主持“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启建仪式,并即席讲话。圣辉法师致词说,戒晟法师前年应请担任无量寿功德林住持以来,便振兴梵刹,大作佛事,广泛联系两岸四地的高僧大德共襄盛…  相似文献   

2.
澳门佛教组织的发展历史可追溯至本世纪初叶。1918年张玉涛居士(观本法师)仿效当时内地的居士林、讲习会等学佛组织,在澳门创立佛声社,招集佛教信众学习佛法,提倡素食。1934年,已于三年前(1931年)正式出家为僧的观本法师曾于无量寿功德林组织佛学院。民国时期活跃于澳门的佛教组织有澳门佛教解行学社,又名澳门佛教密严精社。抗战期间,有皈依吕祖的罗浮白鹤观弟子李劲唐(法号若虚;他又皈依西藏多杰觉扰拔师,勤修密法),将其所创的广州梅花村梅花精舍移至澳门大三巴,崇祀圣神、太上道祖、观世音和三宝,修持无极气功,行道密双修之法…  相似文献   

3.
唐代以来,湖南郴州、衡阳、永州、邵阳,乃至广西、广东、福建、四川等省,佛教界及民间供奉崇拜的无量寿佛,是一位湖南土生土长的唐代高僧——释宗慧,名全真。信众认为他是无量寿佛应化,顶礼膜拜。由于无量寿佛全真  相似文献   

4.
丙寅之秋,余于美国东西两岸弘法,历十大城市,侨胞中颇有能信弥陀净土且发愿依教奉行者,喜悦无量,知其善根福德不可称量也。道经洛杉矶,遇故人翟氏兄妹云:家严八秩庆,印经以为寿,如何?余曰:是纯孝也,其善于亲友称觞远矣,盖能以此寿乎众,是得无量寿也,且告之曰:雪师今春西归,余为报师法乳之恩,拟讲夏莲居大士会集之《无量寿经》,师昔尝演是经于台中,亲笔眉注在此,详阅梅黄二序,念公跋文,皆深赞其美,而大经合赞十四条,道尽诸佛度生本怀,的是老婆心切,固无待言也,展卷共读之,悲欣交集。翟氏兄  相似文献   

5.
禅林清韵     
海会喜开场,粒米三千世界藏, 佛寿自无量! 六时禅悦中,散华聚米作霞虹, 供养有天童。  相似文献   

6.
西藏佛教的传统中,两种阿弥陀不作一个尊格即“阿弥陀佛”来称呼。作为报身的无量寿(Tshe dpag med,Amitayus)和作为变化身的无量光(’Od dpag med,Ami-tabha)始终被区别开来。笔者曾在《西藏撰述的净土教系佛典》(《佛教大学大学院研究纪要》第七号)一篇杂文中谈到这一问题,这里想再次就两者在图像方面的差异叙述一下。无量寿佛和无量光佛都只是座像,即结金刚结跏趺座(rdo rje skyi mo drung)  相似文献   

7.
禅林清韵     
《法音》1993,(3)
莲颂 悦莲出泥入水,出水入空,亭亭玉立太虚中。不尘不染,不恶不善,远离分别自无念。妙相具足,与觉相应,一毫一毛尽佛性。真如本心,湛然不动,无业无报才是净。清净佛土,三辈往生,于法自在悲智融。相好庄严,喜舍慈悲,妙德妙行真实慧。诸法指归,朵朵宝莲,闻佛闻法不退转。无量寿佛六凡不缠,四圣不沾,世法佛法都不恋。佛慧智海,自然化生,体至无极身清净。佛恩布施,八方上下,无穷无极无量刹。光中极尊,佛中之王,瑞照十方无量光。一乘愿海,殊胜宏深,法藏比丘发愿心。因圆果满,积功累德,法藏成佛阿弥陀。万德洪名,遍诸佛国。无量寿佛阿弥陀。禅林清…  相似文献   

8.
“溪声尽是广长舌”,苏东坡居士在溪声中能听出“以一音说万法”的佛语,是机敏的悟觉,也是巧妙的联想。其实,佛经中早有这样的警句。例如《无量寿经》中就写到,在无量寿佛说法的地方,有一种“道场树”,由各种宝物构成,“微风徐动,吹诸宝树,演出无量妙法音声”。听到这种声音,众生便可以大彻大悟,成就佛道。  相似文献   

9.
王一亭将《无量寿佛》这种传统文人"不如清玩"的宗教题材作为祝寿作品赠于书画同道,由此可以窥视民国年间对于传统审美中"清雅""清玩"的颠覆。这其中既有他自身的佛教情缘,也与民国年间的国画改革有关。他摆脱了传统文人清高自诩的艺术品味,也没有选择清末流行的"梅兰竹菊"题材,而是借助大众喜闻乐见的《无量寿佛》,创造出极具个性的艺术面貌,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俗则雅",和吴昌硕火红的"寿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笔墨上他借鉴了吴昌硕等画家浑厚苍劲的金石笔法,在佛像造型上可能受到南宋禅僧绘画中简古风格的影响,使其作品不仅有着深厚的传统根基,也充满了民国时期提倡艺术个性的时代气息。  相似文献   

10.
李翎 《法音》2004,(8):20-24,i002-i004
在流传下来的大量藏传佛教造像中,阿弥陀的造像是数量最多者之一,但此佛造像的独特之处,是一佛而具两种身形,两种身形各自独立存在,每一个身形,“都依据不同的神话来表现”[1]并分别供养。从形式上看,造像样式明显分为二种:一是如来相,二是菩萨相。从名称上说:一者称无量寿佛(藏文Thse-dpag-med),一者称无量光佛(藏文vod-dpag-med),也就是说,如来相持钵者是无量光;菩萨相持宝瓶者是无量寿。对于身形的这种确定,从近一个世纪的佛教图像研究来看,似乎已得到了学者的共识。最早关注阿弥陀两种身形的是法国学者爱利斯·格蒂(AlicGetty),他注意…  相似文献   

11.
阿弥陀佛     
在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的右面,供奉着一尊大慈大悲的彩色佛像,叫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又名阿弥多佛、阿弥跢佛、阿弥亸佛,略曰弥陀。梵语Amitayus,译曰无量寿。又梵名Amitabha,译曰无量光。《阿弥陀经》曰:“彼佛何故号阿弥陀?舍利佛,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又舍利佛,彼佛寿命及其  相似文献   

12.
《法音》2010,(8):42-48
<正>据《佛说无量寿佛经》载,久远前,有佛出世,名世自在王佛,尔时有一国王,听佛说法后,即发无上道心,舍弃王位,跟随世自在王佛出家修行菩萨道,名法藏比丘。法藏志求佛道,发愿建立清净佛国,让凡夫修  相似文献   

13.
近日参阅夏莲居居士所会集的《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该会集本确如前人所称“精当明确,凿然有据”、“文简义丰,词畅理圆”,系“最善之本”。经中《浊世恶苦第三十五》一章中,有“常怀盗心,望他利,用自供给,消散复取”一句,其中:“望”一词,众解说似有不妥。今不揣浅陋,以凡夫之心,妄测圣意,就正于各位大德。黄念祖老居士所著《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中解释是:“望”即希望。唯思损人利已,故云“望他利,用自供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白话佛经系列·净土诸经今译》中,将原经径直改为“希望他利”,译…  相似文献   

14.
正沈寿是一位绣女,她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绣女,而是苏绣近代史上一位出类拔萃的苏绣艺术家,她为苏绣的复兴和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美名蜚声中国刺绣艺坛,其作品震惊海外,被我国近代实业家张謇称为"世界美术家"。沈寿原名沈云芝,字雪君,号雪宧,别号天香阁主。公元1904年,慈禧七十寿辰,沈云芝绣了《八仙上寿图》和《无量寿佛》等八幅"仿真绣"作品祝寿。慈禧惊为绝世神品,随即懿  相似文献   

15.
仅存于敦煌写卷中的《无量寿观经义记》和《无量寿经义记》,虽然在半个多世纪以前曾引起日本学者的注意,但至今尚无人对此二义记作深入的探讨。本文对它们的时代和撰者作了考证,修正了日本学者望月信亨先生认为它们皆为隋释灵裕所撰的观点;净土往生者的阶位判属问题是二义记的主要的思想内容,阐明其特点对于全面而正确地认识弥陀净土教理的演进史是非常有价值的,故本文对它们的思想特点也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
<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4月出版,定价:148.00元本书以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藏西夏文《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为研究对象,对该经的全部存世编号进行了系统梳理。本书以西夏仁宗仁孝时期的校译本为研究底本,同时参校惠宗秉常时期  相似文献   

17.
熊烨 《法音》2024,(1):61-65+5-6
<正>炳灵寺,位于我国甘肃省永靖县西南约35公里处的小积石山中。炳灵寺保存窟龛约216处[1],在众多洞窟中,位于下寺窟群的第169窟不但存有中国石窟寺中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题记,而且存有中国石窟寺中已知最早的附有造像榜题的无量寿佛三圣像、维摩诘像等泥塑与壁画,其研究价值不可估量。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汕头市佛教协会创办的功德林素菜馆,于七月十七日(农历六月十九日),正式开业。该馆除专供筵席素菜之外,还设有经济饭菜及早点等。汕头佛协开办功德林素菜馆@沈烈光~~  相似文献   

19.
《学海》2022,(1)
近代以来,中国文学进入大变革时代,因地理位置的偏离、人才的匮乏和内驱性的不足,白话文学在澳门几无自发产生的可能。同时,文化上与内地同根同源,文学发展与内地息息相通,又构成澳门白话文学产生的必然性。陈子褒在澳门倡导白话文、编写白话启蒙读本、推动启蒙教育,是晚清白话文运动在澳门的响应,为澳门白话文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1920年雪社成员冯秋雪发表澳门第一首新诗。20世纪30年代是澳门白话文学的初创期,澳门本土有白话诗、文、戏剧和小说的发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澳门白话文学全面兴起。澳门白话文学产生在澳门文学转型的大背景下,转型体现在"作家主体的转型"、"文学观念与作品形态的变化"及"文化下移与文体变革"等方面。知识分子的流动和市民对新思想的接受,对澳门新文学的产生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相比同时期的内地和台港,澳门新文学的产生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20.
一1999年接近澳门回归之际,在《澳门开埠初期史研究》一书中,汤开建阐明了自己关于"澳门学"概念的一些思考。他认为,"不能因为过去新学科的提出有过泛滥现象就不敢再提议建立新学科。建立‘澳门学’,关键是看其条件是否具备。"①对于澳门及其与澳门相关的一些研究,之所以能够独立成为一门学科,并最终冠以"澳门学"的名称,是因为促使其成立的两个关键性因素皆已逐渐呈现:"其一是被研究对象的内涵量,其二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