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如今一些父母亲,笑吟吟地"接纳"别人赞扬自己子女的聪明和有作为的镜头,不知怎么地,让我总会忆起东坡先生的《洗儿戏作》诗来:"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吾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当然东坡先生非凡人,治国经邦都有建树,著文作诗名冠天下,其  相似文献   

2.
林语堂在《苏轼传》中写到:他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对自己的一生做了如下总结:心似已灰之木,心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一生三起三落历尽沉浮,昨日还是五马使君,今日忽成乌台案犯;今日尚为东坡野人,明日则为翰林学士,后日又复为天涯罪人。一贬再贬的人生遭遇,又是如何让东坡一曰"何妨吟啸且徐行",二曰"竹枝芒鞋轻胜马,"三曰"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呢?  相似文献   

3.
正博士生顾俊玲曾问恩师李锡胤:"如果有来世,您会选择什么样的人生?"先生答得干脆:"我依然会选择如今生这样的书呆子的一生。"那是什么样的一生呢?品德高洁真君子。先生是难得的文人,淡泊名利,温文尔雅。他以文化己,纯粹而高尚,为学与为人浑然一体。黑龙江大学前校长鲁刚曾被错划为"右派",揭发会上,李锡胤没有墙倒众人推,没有讲违心话,  相似文献   

4.
对于如今一些父母亲,笑吟吟地“接纳”别人赞扬自己子女的聪明和有作为的镜头,不知怎么地,让我总会忆起东坡先生的((洗儿戏作》诗来:“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吾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当然东坡先生非凡人,治国经邦都有建树,著文作诗名冠天下,其作派已到了“总与儿童谈平和”的境界,作为有着一肚子不合时宜的人来说,他的弦外用意,自是颇有深意。  相似文献   

5.
正春节前,一代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在香港寓所安然仙逝,引发各界的哀悼和追思。钱钟书先生曾评价饶宗颐先生是"旷世奇才",季羡林先生则说他"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而金庸先生则说"有了饶宗颐,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饶宗颐被学界尊称为"国际瞩目的汉学泰斗""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更因为有了饶宗颐、钱钟书、季羡林这三位大师,文化界学术界有"北钱南饶"和"南  相似文献   

6.
正陈先生一生致力于研究和实践"仙学",新中国成立后,参与发起成立中国道教协会,先后担任中国道教协会第一届理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第二届理事会会长。他学识渊博,品德高尚,深受全国道教界的拥戴。1989年,在陈先生仙逝二十周年时,中国道协曾在北京隆重举行纪念会,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先生和中央统战部、国家宗教局领导都对陈先生作了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7.
正文学史家王瑶先生说话极具个性特色,充满幽默和机智,常出人意料,又入木三分,发人深省。著名学者钱理群是其学生,他曾将老师的日常语言特称为"王瑶式"表达方式。王瑶先生一生坚持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自由性,厌恶趋炎附势、随波逐流。有一次,他  相似文献   

8.
控者无欢     
一位在感情上极度失意者感叹:"一个人一生之中的悲欢离合,如果能由心控制,那就好了。"听到他这样说的人,自然都认为他在异想天开,绝无可能。若是真可以由心控制的话,那么任何人都会只选择一个"欢",其余一切皆可不论。离、合只不过是一种现象,并不重要,离可以欢,也可以悲;合可以欢,也可以悲,所以重要的只是欢。但如果一个人的一  相似文献   

9.
高秀昌 《孔子研究》2018,(6):117-121
蒙培元先生作为冯友兰先生的弟子,他是自觉地传承"冯学"并期望对之加以发扬光大的知名学者。冯先生创立了以"境界说"为"灵魂"的新理学哲学体系,蒙先生则接着冯先生的"境界说"讲出了自己的"新境界说",并创立了"情感哲学"的哲学体系。冯先生把"境界说"理性化,蒙先生则把"境界说"情感化。因此可以说,两位先生的"境界说"有着实质的不同:蒙先生将"境界"问题归结为情感问题、精神生活问题、心灵问题而不是概念问题,表明他在纠偏的同时,又偏离了冯先生所倡导的理性主义方向。  相似文献   

10.
农历二零一三年是癸巳年,俗称蛇年。觉传先生所书"龟巳祈福",音同"癸巳祈福",为千百万大众祈福蛇年吉祥如意、平安祥瑞。"龟巳"为道教尊神真武大帝象征。真武亦称"玄武",又称"真武大帝"、"玄天上帝"。根据阴  相似文献   

11.
<东坡易传>中认为,人性是抽象的、"不可见"的,孟子之后以善恶来解说人性的传统,所讨论的都仅仅是"性之似",而非人性本身.这一将"性"与"道"置于同一高度的人性理论,打着深深的老庄哲学的印记.苏氏的人性理论尽管受到朱熹等理学家的严厉批驳,但对于我们理解人性这一复杂的问题,仍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贝多芬一生共创作了 32首钢琴奏鸣曲.从1792年的第一号钢琴奏鸣曲到1822年创作的第三十二号钢琴奏鸣曲,可以说钢琴奏鸣曲创作贯穿了贝多芬的一生.因此他的钢琴奏鸣曲被人们誉为"一部自我意识发展史",同时也构成了贝多芬的心路历程.这32首钢琴奏鸣曲在西方音乐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钢琴艺术发展史的高峰.就像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被称为"旧约全书"一样,这32首钢琴作品被西方人奉为"新约全书".  相似文献   

13.
<正>程颐(1033-1107),世称伊川先生,宋明理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一生治学授徒,其中《程氏易传》是他倾毕生心血、唯一一部亲手写定的专门性著作。其弟子尹焞曾言道:"先生平生用意,惟在  相似文献   

14.
《天风》2015,(10)
<正>(十五)道生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道生一"的"道"与"一",是一对统一的矛盾。就其超形象、超感觉而言,是"无",是"常道"的上帝。就其可名状、可感知而言,是"有",是"道",是"一"。"无",不等于虚无、空无。似无而有,此之为"道生一"。约翰称之为"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故,"道"是超形象、超感觉的神,"一"是可名状、可感知的那位神。对人类而言,不可名状、不  相似文献   

15.
从前慢     
《天风》2015,(4)
<正>2015年"春晚",笔者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刘欢演唱的《从前慢》,它以幽静朴实的复古情怀和"慢节奏",瞬间击中了广大观众的心,被称为春晚舞台"最温暖、最走心的歌曲"。这首歌改编自当代基督徒文学大师、画家木心先生的同名诗作,绵长细腻,透着人性的质朴和温暖,催泪又暖心。"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从前,确实很慢。一封信件,要等上一周;从一个村到另一村,要走上一天;  相似文献   

16.
不断追求和推动哲学观念的变革,是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最为鲜明的理论风格和最为突出的理论特色。高清海先生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是站在实现了"认识论反省"的德国古典哲学的高度来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教科书体系",孙正聿先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是从"学说""学术"和"学养"的统一来探索和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体系",孙利天先生的《让马克思主义哲学说中国话》是在"中西马"哲学的比较和会通中分析和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落到实处",而贺来先生的《马克思哲学与现代哲学变革》则是立足于现代哲学的视野来挖掘和揭示马克思哲学的"现代哲学意蕴"。这四本书共同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自觉从"教科书体系"向"学术体系"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正丘成桐先生是享誉世界的著名数学家,也是继陈省身先生后第二位获得沃尔夫数学奖的华人,更是第一位获得被称为"数学界诺贝尔奖"的菲尔兹奖的华人,一生获奖无数,被誉为数学界的"凯撒大帝"。1981年,32岁的丘成桐获得了美国数学会的维布伦几何奖,一举成名。此后,丘成桐又获得麦克阿瑟奖等重要奖项,更  相似文献   

18.
徐梵澄先生以为"道"之理念,实则乃二原则而已,即人与自然,二原则合之便是这超上之"道",也可以称之为"天意",表之为"世界进程中的合理性"(康德)。老子之"以正治国"与孔子"为政以德"不异,一反一正,合之为事体之全。"执今",乃为"理"在三时一贯中,且有"得道者"之承担。"明大于智",是在说一精神经验的道理,即"静则生明",此"明"是真理之明,需"去私欲"而得。本书以"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结束,合宜,因其与卷首"恒道"无殊,实一"善生"理念的敷陈与流衍。  相似文献   

19.
在《身体美学导论》中,作者王晓华试图解构身心二元论,进而揭露传统统治神话的无根品格。在这个过程中,包括男性/女性、劳心/劳力、文化/自然等二分法被解构。最终,身体的主体性凸显出来。这是一个完整的建构理路。从身体主体性的角度来考察中国当代文学的"身体写作",可以看到有少数优秀作品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身体写作"。大多数作家还没有身体——主体意识,更没有在作品中把它当作一个主题来处理。因此,中国当代文学的"身体写作"和王晓华先生所提倡的作为实践学的"身体美学",都还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根柢全在道教",对于此论断,学界虽有不同见解,但是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都说明了道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深刻影响.而道教的"贵生"思想,对于中国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影响,可以说是最为直接和最有吸引力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