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天不打扫,则院有落灰,案生浮尘。扫之,则窗明几净,天朗气清。所以,许多时候都需要打扫:结婚庆典,宴客迎宾,逢年过节,检查验收……许多地方都需要打扫:大到广场街道、机场车站、机关单位,小至一庭一院、一几一案、一衣一帕。最需要打扫的,我以为,当是人的心。行走于熙熙攘攘为利来往的喧嚣中,浸泡在物欲横流的尘世里,人纵使赤子之心,天长日久也难免染垢蒙尘。果真,要是心落了尘,魂迷了路,则居官昏贪,为民觑利,这以后的日子可咋整呢!  相似文献   

2.
正心最具神妙,中华传统文化极为重视这个心,比如儒家讲修身养性,道家讲存心炼性,佛家讲明心见性。心为人之主宰,可导人为正,也可导人为邪,所以《大学》中讲"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可导人为善,也可导人为恶,所以古人讲"善恶由人做";心可导人为圣人,也可导人为魔鬼,所以曾国藩说"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西方哲人普罗提诺说"人  相似文献   

3.
不同于朱熹的性、理与气、心的(在存在论与概念独立上的)二元论,也不同于陆象山与王阳明心与理的关联式的一元论,杨简的思想形态展现出化约式的一元论。杨简以心来吞没理,或者说将理还原为心,注重人的主体精神与心的整全一体。他的心一元论也体现在对"意"的拒斥,意便是区分为二的思维活动。虽然杨简认同道德情感与德性价值,但是道德情感应该如何表现才符合理想秩序,仁义礼智如何实现才是合理正当,对他来说并没有客观的规范,人们只能各自根据其内心所认定为正确的方式行事。因此,其学说无可避免地会导向主观主义。  相似文献   

4.
只是想留点空间给心……不再去争辩,也不想再解释,更不想去处处维护那份属于自己的所谓“尊严”。人最终的成功还不是战胜自己吗?诚实的语言需要有信任的耳朵倾听,更需要善良的心来领会。面对委屈,我神情自若,其实心早已颤抖,早已流泪。只觉得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只能继续我的那份“沉默”中的坚强。让一切顺其自然,并不是在保持沉默时默认,只想把最真实的一点留下来,小心地藏于心中最幽深的“角落”。既然知道最大的快乐不是拥有的多,而是计较的少。又为何在失去后懊悔,拥有时不珍惜呢?其实常常欺骗自己,人最容易欺骗的也是自己。已不是自欺…  相似文献   

5.
王阳明将“心”界定为人的灵明,其自然而然的展现就是“良知”。那么,人的灵明同其所自来的天地万物是什么关系呢?他从心的角度看天地万物时,就有了另一番结论。当其说“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时,还把天地万物看作人心之原,而当他及他的弟子都承认“灵明”是人心根本特征时,他就进行发挥了,从心为起点来展开其哲学体系。一、主动与被动:心之发动与随感而应下面这段话基本上反映了王阳明的心物展开模式:“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其虚灵明觉之良知应感而动者谓之意,有知…  相似文献   

6.
谁说受伤害的心最脆弱,受伤害的人最无助?世上有一种健康的伤害非但不会致人以无助的境地,反倒能够让受伤的心坚强起来,让受伤的人豁达起来。  相似文献   

7.
受西方哲学影响,我们往往从认识论角度来解释荀子的"心"概念及天人关系,"天"被还原为自然意义上的存在,"心"则被判定为具有道德能力的认知主体,从而截断了人"心"与"天道"之间可能的贯通途径。不止如此,我们还从道德形而上学角度来考察荀子的道德学说,认为它缺乏一个形而上学基础,认为自然的"天"根本无法充当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基础。荀子没有将道德的根基落在人"心"上,他要表明的是,道德主体无法依靠自身建构起道德大厦,而是需要一个外在的更高的价值作为依托,这个更高的价值就是"天道"。"天道"落到政治生活中,便是制度和礼法。"心"充当了"天"和"人"联结的纽带,同时也是制度和礼法"制作"的发动者,最根本之处在于,其完成了"人"向"天道"的回归。  相似文献   

8.
正记得曾经看过一段文字说,如果一个人是快乐的,心的分量就很轻。一个人有着羽毛般轻盈的心,便可上天堂。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心很重,被诸多罪恶和烦恼填满了皱褶,就会下地狱。我一直记得这个片段,觉得心像羽毛样轻盈真的是太美好了。有段时间,我给朋友写赠言时,就经常写这句:愿你的心像羽毛样轻盈!在我看来,这是最美好的祝愿。最近我常  相似文献   

9.
耶稣说:“你们来跟随我,我是良善心谦的”。通过阅读圣经,我们会深刻体会到耶稣在三年的福传生涯中,真是劳己辛苦,苦己心志,他时时以诚恳的心对人讲:“来跟随我”,同时也以一颗正直、善良的心和完全的爱呈现在人前;拒绝诱惑,克服毁谤,忍耐侮辱,怜悯罪人,关爱病人……。从耶稣的人性方面来讲;耶稣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包含着做人的高尚品格与固守天主父给人类制定的最高道德原则。为此耶稣能讲出: “我是道路,真理、生命”这一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所能讲的绝句。耶稣在自身生命最困苦、最需要的时刻,时刻保持了自己对天父的忠贞;拒绝诱惑、淡泊名利,捍卫正义,劝人悔改,祭献自己。  相似文献   

10.
费尔巴哈的认识论,在所有旧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中最系统、最典型。解剖了这一个“麻雀”,也就可以把握整个旧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最一般特征。下面我们就来考察费尔巴哈的认识论。  相似文献   

11.
保守我心     
林孔华 《天风》2001,(9):8-9
司马桢的《坐忘论·收心》记载着一句话:“心者一生之主,百神之师,静则生慧,动则成昏。”其意为,心是人一生的主宰,掌管着人的意志、思维,主导人的精神;心的静动与否,则会直接影响或决定着人的一切行动。海涅说:“在一切造物中间没有比人的心灵更美、更好的东西了。”人的心灵是世界上最美好、最宝贵的东西。 对于人来说,没有任何事物比心灵更重要,因为心灵主宰着人的全部。心灵如果出现问题,则整个人都会有问题。人之所以为善或成恶,都是由于内心世界的主观因素决定和  相似文献   

12.
孤独,不同于独处。药农在深山采药,农民在田里插秧,虽无人作伴,并不叫孤独。孤独是不得不离开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为一项目标去努力,去自我囚闭的人。如高考前的学生,又如科学家和各行各业的求索者。然而,孤独并非不知道娱乐与休闲,也并非没有能力享受。孤独,如同在觥盏交欢中独饮一杯清水,在笙歌酣畅处默念自己的心语,孤独者是自甘清苦的修行人。孤独是一个人要修养的心性。心比四肢更活泼,思不能止,欲不能平,故有“心猿意马”之谓。修心,是让一个人的心静下来,专注一处而无他求。这很难,天下最难管的是一个人的心。管住了心,就管住了眼耳…  相似文献   

13.
申荷永 《心理科学》1993,16(6):369-370
几千年前,在我们汉字形成之时,即衍生了一种具有文化与民族特色的“心理学”。在汉字的结构与意义中,包含着中华民族对人之心理与行为的认识与理解。一、关于心的概念心是汉语中最古老的象形字之一,原形为(?),一看便知是表示“心脏”的符号。但中国古人所用的“心”,有着极其深刻的蕴含。首先,就心作为心脏而言,它表示了心脏,但也并非只是一生理学的术语,并非只指人体中的一  相似文献   

14.
圣经说:“你们当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那么,耶稣的心究竟是什么呢?他的心最仁慈、最良善、最温柔又公正无私 每当说起我们人的心情时,就不是这样的了,无论你今天身居高位,是百万富翁,还是家庭妇女,常能听到:“今天的心情不好,别来烦我”大到成人,小到儿童都会有这样的同感!就拿今天有些基督徒不常来参加礼拜来说:每当你问起他时,他总会  相似文献   

15.
快乐,人的思想处于愉悦时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乐观的人常常热情洋溢、精力充沛,且人缘极佳。人们也常把快乐与健康相联:在二千多年前,所罗门就曾说过:“快乐的心犹如一剂良药,破碎的心却吸干骨髓。”西方也流传着“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医生”的谚语、因此,人们常把祝你快乐作为一种美好的祝愿送给亲朋好友.拥有快乐生活也是每个人内心最真诚的期盼,  相似文献   

16.
一流光飞逝弹指间,天人暌隔相见难。魂牵梦萦整十载,音容笑貌留人间。爱国爱教垂直史,至亲至爱祭君前。桃李满园赞誉广,殊荣倍增慰心颜。二恩爱夫妻人称羡,珠联壁合四十年。在世声声表心愿,来生再结并蒂莲。倏忽已临新世记,天上人间心相连。不知夫君冷与暖?仍为教会频挂牵。  相似文献   

17.
每个信仰宗教的人,都是通过祈祷来实现自己信仰的。祈祷既可以表达对佛、菩萨和护法等神的虔诚颂祝,也可以申诉自己的诉求而恳请神佛赐予佑护和救援。藏传佛教的祈祷礼仪恐怕是各类宗教中最为奇特和最为多彩的,其祈祷礼仪主要有:一、念诵六字真言。“嗅嘛呢叭咪晔”是藏传佛教最著名、最神圣而又最普通的祈祷咒语,来自印度梵文的音译,涵盖了大乘佛教的全部伦理观念和追求目标。其怫教含意为:懊,代表佛部心;嘛呢,代表宝部心;叭咪,代表莲花部心2眸,代表金刚部心。合佛教四部心而成为如莲花般清净不染的佛祖事业。如果按梵文含意…  相似文献   

18.
心之春     
心也有季节更迭,心也有四时之分。激情是夏,冷漠是秋,绝望是冬,乐观是春。心之夏让人走向振奋,心之秋让人走向郁闷,心之冬让人走向沉沦,心之春让人清新。心田在夏天绿树荫荫,心田在秋天落叶纷纷,心田在冬天荒草披靡,心田在春天香风熏熏。激情是人的血,乐观是人的魂。冷漠是身上的灰尘,绝望是体内的病菌。让心春吹绿理想之林,让心春奏响奋斗之音,让心春绽开事业之花,让心春举起成功之樽!  相似文献   

19.
心灵是一块土地,信仰是种籽,人就在“四季“中完成一生。 冬是冻结生命的土地的节令,但也在孕育生命。 信仰最可怕的是如严冬的寒冷长居人心。那目空一切的高傲、唯物质的色盲以及世俗中的沉溺,肉情和私欲的顺从,使人的心冷却,烈火也很难化开那坚冰。天主的圣宠被寒风吹远,不能进入他冻结的心灵。他的心像那轮淡月搁浅在遥远的天空,是多么的冷清。有人用白雪  相似文献   

20.
田素良 《天风》2016,(6):36-37
“耶稣的智慧和身量,并上帝和人喜爱他的心,都一齐增长。”(路2:52)这是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胡瑞琴姊妹最喜爱的一段经文,也是她人生道路上的座右铭。她在灵程道路上践行了基督,诠释了基督的爱,为神做出了美好的见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