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音》1991,(12)
提到赵州禅师,学人大都知道禅宗史上一著名公案:据史载,有两个人去参访赵州。州问一人:“曾到此间否?”答:“曾到。”州:“吃茶去!”又问一人:“曾到此间否?”答:“不曾到。”州:“吃茶去!”院主见了奇怪,问赵州:“为什么曾到、不  相似文献   

2.
待客之道     
佚名 《思维与智慧》2004,(10):38-38
赵王特地拜访赵州从谂禅师。这时,从谂禅师正在床上休息,他躺着对来访者说道:“大王!我现在已老迈,虽然你专程来看我,但我实在无力下床接待你,请别见怪。”  相似文献   

3.
放下     
唐代,严阳尊者问赵州禅师:"我在禅修的道路上抛弃了一切,下一步还应该怎么做?"赵州禅师回答:"放下吧。"他又问:"我已经两手空空,还有什么可放下呢?"赵州禅师又回答:"如果实在没有什么可放下的了,那就拿起来。"他听后,突然有所感悟:  相似文献   

4.
在茶馆茶楼及茶人聚会场所,常可看到写有“吃茶去”三个大字的书法条幅。提起这三个字的来由,还有一则有趣的典故。唐代有位高僧从谂禅师(778~897),常住河北赵州观音院,人称“赵州古佛”。从谂以茶喻禅,每次开示学人之前都要带句“吃茶去”。清代《广群芳谱·茶谱》引《指月录》记有其事: “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问新近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  相似文献   

5.
正有这么一则禅宗公案。某僧人问赵州从稔禅师:"听说你亲自见到了南泉普愿禅师,是吗?"赵州从稔禅师答道:"镇州出大萝卜头。"僧人问赵州禅师是否见到了南泉禅师,自然是想要得知两位佛门前辈会面之状,进而窥见真法。不料赵州禅师竟然顾左右而言他,说起了镇州的特产萝卜头。佛家讲究摒除"人我执"和"法我执"。前者是执著于物质利益和人体感官,后者则是执著于真法与大道。这个僧人作为出家人,大抵能够多少破除人我执,可惜仍然执著  相似文献   

6.
赵朴初对赵州禅师非常佩服,尤其喜欢赵州禅师"吃茶去"的公案,对之屡致赞叹,时常形诸吟咏之中。作为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以来最为重要的领袖人物,赵朴初巡游各地,时常会想起这里曾经是赵州禅师的云游之地。赵州禅师非常善于从运水搬材等日常生活中指示参学者体悟"平常心",这种禅风就充分体现在"吃茶去"这则公案之中,赵朴初对此深有体会,因而也很擅长在寻常茶饭、人际交往与著作题词等琐事中参悟赵州禅法的宗旨。赵朴初作为享誉海内外的佛教领袖,经常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他便以此为契机,大力向社会各界推广赵州禅师"吃茶去"的公案,希望藉此给人们带来些许佛法的清凉。赵朴初所撰写的这些关于"吃茶去"的诗词,无论是在唤醒历史记忆上,还是在推广宣传禅学上,都发挥了非常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禅宗史上,赵州从谂以其禅机玄妙,辩才无碍,被誉为“赵州古佛”。其玄言法语斩断葛藤,直下承当,天下参禅学佛者无不悚然信服。形成风靡唐宋、独步一时的“赵州门风”。赵州一生行履,曾九游圣地五台山,为五台山禅宗丛林的兴盛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清凉山志》卷3《高僧懿行》特为赵州辟传,列为五台高僧。赵州行履赵州(772—897),唐代禅僧。曹州郝乡(山东菏泽)人,一说青州临淄人。法号从谂。幼时性情孤傲不介,“越二亲之羁绊,超然离俗”(《宋高僧传》卷11)。于曹州扈通院(一说青州龙兴院)出家,从师披剃。受具足戒前,听说普愿禅师道化翕如,言满天下,便赴池阳(河南南阳)  相似文献   

8.
佛言祖语     
《法音》1988,(7)
(赵州从谂禅师)问南泉(普愿禅师):“如何是道?”南泉曰:“平常心是道!”师曰:“还可趣向否?”南泉曰:“拟向即乖。”师曰:“不拟时如何知是道?”南泉曰:“道不属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  相似文献   

9.
《法音》1992,(9)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是禅宗拈提甚众的话头,赵州禅师答以“庭前柏树子”也是后人唱颂极多的公案,张文良在《庭前柏子翠色闲》一文中,从语言哲学的角度,对这一著名公案作了分析,虽不出文字禅之理路,但仍不失为有积极意义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
刘珊 《中国宗教》2017,(8):64-65
一寒山是唐代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僧人。他族姓不详,生活年代也无法确定,相传隐居在浙江天台始丰县寒岩幽窟中,所以世人称之为“寒山”。据《祖堂集》《宋高僧传》等记载,沩山灵祐禅师曾在天台山会见寒山;另据《古尊宿语录》记载,赵州从谂禅师也曾与寒山相互问答。寒山在当时名声满播于江浙僧界。  相似文献   

11.
赵州吃茶记     
一、庭前柏子待何人? 来参真际观音院.何幸国师塔尚存。寂寂禅风千载后,庭前柏子待何人? 以上一诗,为净慧法师住持赵县柏林寺的感怀之作。柏林寺在唐代名观音院,从谂禅师长期行脚参学后。于八十岁左右定居于此,任方丈四十年,人称“赵州古佛”,寂后赠“真际大师”。赵州对前来求道者,不管是曾到还是新来,皆请人“吃茶去”。“赵州茶”,“云门饼”、“德州棒”、“临济喝”,自唐宋起就风靡丛林,几成为中国禅宗的象征。净慧法师1988年以《法音》  相似文献   

12.
在《祖堂集》等禅籍中,记载有赵州从谂禅师与小师文远进行论义游戏比赛的公案。由于从谂禅师在论义中故意互窜混淆了关键词“胜”的语义理解层次,所以小师文远无论怎样都处于败方。本文试以悖论的逻辑原理来解析这则饶富禅趣的公案,并指出这则公案的意义在于它反映了禅宗思维方式中的超乎常规逻辑的超逻辑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实际上,学佛有赵州禅师说的“吃茶去”一句话就够了,吃茶以后就行脚,明白了道理就去实践,把握自己的心。由于是生活禅,我们把它放在生活中去阐述,使它更有生命力与说服力,其实到最后还是一句“吃茶去”。 不解决转变思维观念的问题,学佛没有意义。有个例子,在一个寺院里,有一位发心在客堂收布施的老人家,他总是告诉别  相似文献   

14.
陈星桥 《法音》2002,(8):20-27
河北赵县柏林禅寺中兴已有15个年头,业已发展成为闻名中外的一座大刹。“生活禅”夏令营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十届,柏林禅寺住持净慧法师提倡的“生活禅”作为人间佛教思想的一个重要理念,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同时,人们对柏林寺祖师赵州从谂及其赵州禅的兴趣也与日俱增。当年赵州和尚于此拈槌竖拂,举扬宗风,以至有“天下赵州”之誉。而今赵州塔下,郁郁葱葱的新生松柏伴随着千年古柏茁壮成长,令人有满目青山之感。跨越千年时空,赵州禅重放异彩;经历十年浩劫,柏林寺枯木逢春,委实令人感到佛法不可思议,赵州禅不可思议。曾听净…  相似文献   

15.
赵州从谂和尚生于唐代宗大历十三年(778)卒于唐干宁四年(公元897年亦即唐亡前十年),山东曹州人,俗姓郝,从小在本州的扈通院出家(依《古尊宿语录》),另一说为青州临淄人(依《宋高僧传》)。未受戒便抵池阳,参南泉,拜南泉普愿为师,后于言下悟理,乃往嵩岳琉璃坛受具足戒后,仍近南泉。八十岁左右,众僧请往赵州观音院作住持,所以,世称赵州从谂禅师。  相似文献   

16.
<正>2015年4月18~22日,中国伦理学会与韩国伦理学会联合举办的"第23次中韩伦理学国际大会"在云南省丽江市举行。来自中国伦理学会和韩国伦理学会的三百多名学者参加了本次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道德教育与社会伦理",与会学者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一、传统伦理思想与现代道德建设韩国釜山教育大学金世营教授分析了出自8世纪中国禅师赵州《赵州录》中的"六六三十六"的哲  相似文献   

17.
最近看到一则故事:一座山中的寺院里住着一位禅师。一天晚上,他正在打坐的时候,一个小偷进来了。小偷看到禅师一动不动地坐禅,好像沉沉入睡,心里不由窃喜。他慢慢地摸到菩萨像的前面,从供桌上拿了钱,正要转身溜走,猛然听到禅师一声断喝:“站住!”小偷吓了一大跳,  相似文献   

18.
一日,雪岩祖钦禅师于法堂上,对大众开示道:山僧五岁出家,在侍奉恩师时,听师父与宾客交谈,便知道有明心见性这件事,生大信心,从此开始学习坐禅。怎奈一生愚钝,吃尽千辛万苦。 我十六岁受具,十八岁开始行脚参方,锐志要体究明白这件事。起先,于双林寺远和尚处打十方(即严格的打七),从早到晚,只在僧堂中打坐、行香,足不出户。纵使是入寮房和厕所,也是袖手当胸,徐徐来往,眼前视线所至,绝不超过三尺的距离,更不用说左顾右盼了。 当时曹洞门下的前辈,叫后辈参看“狗子无佛性”(禅宗著名公案,详见《赵州禅师语录》)的话头…  相似文献   

19.
正一寒山是唐代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僧人。他族姓不详,生活年代也无法确定,相传隐居在浙江天台始丰县寒岩幽窟中,所以世人称之为"寒山"。据《祖堂集》《宋高僧传》等记载,沩山灵祐禅师曾在天台山会见寒山;另据《古尊宿语录》记载,赵州从谂禅师也曾与寒山相互问答。寒山在当时名声满播于江浙僧界,据说妙利普明塔院因此改名作  相似文献   

20.
宋朝文学家苏东坡和佛印禅师是好朋友。有一天,他们两个人在杭州同游。东坡看到一座峻峭的山峰,就问佛印禅师:“这是什么山?”佛印答:“这是飞来峰。”苏东坡又问:“既然飞来了,何不飞去?”佛印说:“一动不如一静。”,东坡又问:“为什么要静呢?”佛印说:“既来之,则安之。”后来,两人走到了天竺寺。苏东坡看到寺内的观音菩萨手里拿着念珠,就问佛印:“观音菩萨既然是佛,为什么还要拿着念珠,到底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