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先哲制作《周易》,目的是要叫人趋吉避凶。而《周易》讲趋吉避凶 ,则重在揭示“迁善改过”的道理。所以 ,它所展示的吉凶 ,是指人们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必然要遇到的、轻重不同的、并带有普遍性的几种可能形式 ,即吝、厉、悔、咎、凶、利、吉。透过对它们的反思 ,人们便可以自警自勉 ,既提高辨别是非的认知能力 ,又提升迁善改过的修养功夫 ,并在一种合目的的活动中享受生命的乐趣。  相似文献   

2.
论文分”四圣同吉说”、“忠恕一贯论”、“迁善改过说”三部分,详细论证了清代著名易学家焦循“假卜筮而行教”的易学观。论文指出一、焦循认为元、亨、利、贞为易学之本。是“(?)、文、周、孔”四位圣人思想的核心,同时也是焦循本人追求的四个道德理想。二、焦循研究易学,旨在恢复儒家仁义道德的正统地位.以儒家的理论排斥宋儒的义理之学,将自己的道德学说融入易学之中。三、焦循将易学的变通思想概括为一个“迁普改过”的过程,那么就必须透过《周易》的占卜形式来发挥教化人的作用。因此,焦循的迁善改过说客观上仍是以儒家的伦理观念作为其思想基础的。  相似文献   

3.
读"南诏德化碑"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著名的云南大理太和城之《南诏德化碑》,早载入《云南通志》,继收入《金石萃编》,复补正于《八琼室金石补正》,孙太初先生更作《南诏德化碑笺证》,详审史部。 碑文所云,以儒家忠孝义礼,贯穿始终。然而,究其宗教内涵,犹有未尽。笔者浅陋,令将所识,述之如下。 碑云:阁罗凤“始乎王在储府,道隆三善;住即重离,不读非圣之书,尝学宇人之术……”。则知阁罗凤作王储之时,即已信仰佛教。“道隆三善”。“三善”者,三善道也。依佛教六道轮回之说,人作善举,可转生“天道”、“人道”、“阿修罗道”,是谓三善道。如作恶业,则转生…  相似文献   

4.
僧肇思想探究伍先林僧肇(384—414),俗姓张,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他是我国东晋时期重要的佛学理论家之一。早年研习老庄,尝读老子《道德经》,乃叹曰:“美则美矣,然期栖神冥累之方,犹未尽善。”后见旧译《维摩经》,“欢喜顶受,披寻玩味,乃言始知所...  相似文献   

5.
善败者胜     
所谓“善败”者,并非多败屡败,而是正确对待失败之意也。古代兵书《百战奇略》之“败战”篇云:“凡与敌战,若彼胜我负,未可畏怯,须思害中之利,当整励器械,激扬士卒,候彼懈怠而击之,则胜。法曰:‘因害而患可解也’。”这段话虽是论述战争中“善败者胜”的道理,但从原理上对指导今日的企业竞争仍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本文拟吸取古代关于“善败”之战略思想,总结当代中外企业因“善败”而制胜的经验,提出如下五条有关“善败制胜”的要诀。 抽 抽枪要快--必败之势宜早退许多企业由于自身的重大决策失误,或者由于市场发生急剧的翻转…  相似文献   

6.
胡晓光 《法音》2002,(1):23-31
佛法以缘起论为思想理论基础,而缘起论的具体内容则是从“四缘”义展开引申的。缘起论是佛法的特质,是佛法区别于一切外道异执的根本标志。它是佛法的诸法实相观,在佛法中是最胜义。龙树菩萨在《回诤论》中云:“佛说空缘起,中道为一义。敬礼佛世尊,无比最胜说。”作为最胜说的缘起论,它是一切法的普遍法则,是一切法的共相本质,佛法就是以此作为立说大本。如《中阿含经·舍梨子相应品》云:“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又如《了本生死经》云:“佛说是:若比丘见缘起为见法,已见法为见我。”又如《佛说稻竿经》云:“见十…  相似文献   

7.
明代镇澄批判《物不迁论》“宗似因非”引起了一场丛林论辩。镇澄认为《物不迁论》以“性住”为因的论证方式不符合性空之义,又依据华严四法界理论构造了一套论证不迁的理论框架,并以此来回应对其批判的反驳意见。通过深入考察镇澄的批判,可知镇澄所理解的“性住”非《物不迁论》的“性住”。《物不迁论》以“缘之如如自在”而称“性住”,符合性空无常之义。  相似文献   

8.
敦煌道教文献是敦煌遗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我国东汉以来各个时期的宗教信仰、民间习俗都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是一片有待进一步开垦的处女地。笔者在研究敦煌道经的过程中发现《太玄真一三善行法发愿经》①与《天尊说三善发愿经》②,同属一部道经。以下几点,主要可以为证:1.经题用词大同小异(1)《太玄真一三善行法发愿经》和《天尊说三善发愿经》的经题,都有“三善”一词。“三善”之名,较早见于《吕氏春秋》。儒家经典也常见,如《礼记·文王世子》:“君之于世子也,亲则父也,尊则君也。有父之亲,有君之尊,然后兼天下而有之。是故养世子…  相似文献   

9.
生活在明清之际的张履祥,其易学思想具有鲜明的求实践行精神。从总体而言,张履祥继承并整合了程颐、朱熹易学思想,重视《易》的象数占筮源头,但更强调《易》的天理内涵。他的解《易》思路,遵循的是"五经是四书注释"原则;在"体用一源"思维下,他突出了明体适用,但更多的是践用达体的路径。作为明清之际反思思潮的体现,张履祥从易学中寻找"天下国家兴亡治乱之机",又引出个人修养上"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谢晓东 《现代哲学》2022,(1):132-139
“道家自由主义”概念可以通过对道家与自由主义的核心论旨——“无为”与“中立性”——的互证去确立。中立性与至善主义之争是当代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论辩,在此理论背景下,可以对无为予以新阐释。以孔子为代表的早期儒家支持至善主义,《老子》则反对儒家至善主义。从概念内涵来看,无为蕴涵着中立性原则的几个关键要素。与此同时,我们还反驳了一种观点:无为不过也是至善主义。文末得出一个合乎逻辑的结论,老子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反至善主义者。  相似文献   

11.
梁涛 《管子学刊》2002,(1):65-69
竹简上篇主要是“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论,下篇则已开始提出“性善”论,由上篇到下篇呈现自然人性论向道德人性论的过度;不论是《竹简》还是以后的《诚明》,都受到古代“生之谓性”传统的影响,由于《诚明》主要是道德人性论,并提出“尽其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与天地参”,比之竹简向前发展一步。  相似文献   

12.
说“色斯举矣”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乡党》末章:色斯举矣,翔而后集。[子]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这是《论语》里最独特也许是最难讲的一章。色斯举矣,集解引马日:“见颜色不善则去之。”翔而后集,集解引周曰:“回翔审视而后止。”邢高疏:“此言孔子市去就也。谓孔子所处,见颜色不善,则于斯举动而去之;将所依就,则必回翔审视而下止。此翔而后集,以飞鸟喻也。”朱熹注:“言鸟见人之颜色不善则飞去,回翔审视而后下止。人之见机而作,审择所处,亦当如此。然上下必有缺文。”〔子〕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文本和修法二个角度,对明代汉译藏传密教短篇仪轨《阿弥陀佛临终要》做了汉藏比较研究。《阿弥陀佛临终要》依《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所说普贤十大行愿,述拔济众生脱离烦恼苦海,往生阿弥陀佛净土的思想。而其修法是典型的藏传密教无上瑜伽部本尊禅定的究竟定,故它是一部显密圆融的本尊修法。所谓“临终要”,则指它是一部指导行者临终修习“坡斡”,亦名“迁识”法的要门。笔者先对《阿弥陀佛临终要》与其相应的藏文本《无量光佛修习义》作细致的文本对勘,然后勾勒这个文本于西番传承的历史,进而对它所传的“临终瑜珈”修法,以及它与汉藏佛教中的阿弥陀佛和观音菩萨信仰的关系做一些基础性研究和解释。  相似文献   

14.
五台山一名源于何时众说不一,有人据《五台新志》载:“五台之名.北齐(550—577)始见干史,北齐以前则称清凉山。”但《水经注》述说五台山时曰:“其山五峦巍然,迥出群山之上,故曰五台。”《清凉山志》也说《水经注》云:“峨谷之水,出于中台。”可见当时已有五台之说。《水经注》为北魏郦道元(466—527)撰写,因此五台之名最晚也应出自北魂年间。  相似文献   

15.
论僧肇     
一、僧肇生平及著述 僧肇,俗姓张,京兆人,(今陕西西安人),生于东晋孝武帝太元九年(384),卒于东晋安帝义熙十年(414),寿仅三十一岁。 据梁慧皎的《高僧传》卷七《僧肇传》中载;僧肇自幼家贫,靠庸书为生,遂得以历观经史,但他的志趣在于玄微思辨之学,对老庄之言尤嗜,曾读老子《道德经》,叹其“美则美矣”而“犹未尽善”。后见《维摩经》。“欢喜顶受,披寻玩味”,方知学处所归,于是出家为  相似文献   

16.
《中国宗教》2006,(5):62-62
胡诚林在2006年第2期《中国道教》上发表文章《试谈道教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章认为,大力弘扬无为之德,倡导“无为而无不为”的精神内涵,是当代道教济世利人、服务社会,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的途径与内容之一。无为是有为的基础和前提,“有所为,有所不为”是无为到有为的认知和选择层面。要想有作为、作为好,必须“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弘扬、倡导道教“无为之德”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清心寡欲、为而不争、谦让奉献的无为境界,能引导人心向善,  相似文献   

17.
“时”训“善”质疑孙立亭《诗·小雅·弁》有一句"尔酒既旨,尔既时,"毛传曰:"时,善也"。后世多从毛说,如今人高亨《诗经今注》作一时,善也,美也。"愚意以为,在这里把"时"训作"善"是不妥当的,应该训为"应时"、"合于时节"。首先,从《弁》篇本身来看...  相似文献   

18.
佛言祖语     
《法音》1989,(4)
《听闻集》云:“由闻知诸法,由闻遮诸恶,由闻断无义,由闻得涅槃。”又云:“如入善覆蔽,黑暗障室内,纵然有众色,具眼亦莫见。如是于此中,生人虽具慧,然未听闻时,不知善恶法。如具眼有灯,则能见诸色。如是由听闻,能知善恶  相似文献   

19.
孔子与瞽者     
《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见齐衰、瞽者 ,虽童子必变。”这一记载本之《论语》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 ,见之 ,虽少必作 ;过之必趋。”(《论语·子罕》)“(孔子 )见齐衰者 ,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 ,虽亵必以貌。”(《论语·乡党》)何谓“瞽” ?为什么孔子特别尊敬“瞽者” ?《论语》郑笺云 :“无目眸谓之‘瞽’ ,有目无眸子谓之‘瞍’ ,有目眸而无见谓之‘蒙’。”“蒙”、“瞽”、“瞍”统称为“瞽” ,即今所谓盲人。注疏曰 :“齐衰者 ,穿着孝服的人 ;冕衣裳者 ,大夫 ;瞽者 ,盲人。夫子见此三种人 ,虽少 ,坐则必起 ,行则必趋 ;…  相似文献   

20.
自牧(十八)     
汪维藩 《天风》2009,(12):56-57
知耻,是在良心深处发出“耻感”,对自己的丑恶行为感到厌恶,从而产生行义从善的勇气和对拯救与救赎的渴求。“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朱熹);“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均此之谓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