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明生 《法音》2014,(10)
正"宗教是慈善之母",慈善是佛教的本质属性和要求,是佛教徒的内在价值理念和取向。释迦牟尼佛设立佛教的本怀是为了利益众生,帮助众生脱离苦恼。对佛教徒来说,弘法的目的在于利生,一切修行的目的也在于利生,给众生幸福是每个佛教徒的使命。慈悲观是佛教教义的核心,佛教提倡"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正缘于此,中国佛教慈善理念特别丰富,并在当代慈善事业中积极践行,取得了国家  相似文献   

2.
华程 《佛教文化》2013,(4):72-77
“我们做爱心社就是让社会大众认同佛教,身教胜于言教。当然这也是在落实佛教的慈悲精神。很多人觉得只有打坐念经才是修行。其实我们的工作也是一种修行,我们要在每个人的心中建一座宏伟的大雄宝殿。”  相似文献   

3.
本论文以厦门南普陀寺慈善会、厦门同心慈善会和福建省佛教协会佛教教育基金委员会等三个佛教慈善组织为重点,对它们的慈善活动开展和组织运行机制进行剖析,比较其组织特点和发展优势,并将三者分别归纳为"救济型慈善"、"服务型慈善"和"弘法型慈善"三种类型。以这三个佛教组织进行考察,不仅可以反映出福建佛教慈善的基本状况,而且可以代表不同类型的佛教组织运行机制特点,从而揭示我国佛教慈善组织的发展面貌。  相似文献   

4.
《法音》2016,(1)
正所有宗教都有自己别具一格的修行方式。基督教的灵修与佛教的禅修就是这两个世界性宗教分别创造并传承下来的两种特别重要的修行方式,并分别构成其宗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种修行方式在远离世俗、默念信仰的神灵、追求心灵的清净与生命解脱等方面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但也在一些方面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从宗教的修行方式、修行目标和宗教体验等角度对这两种修行方式进行对比研究,既可以解读基督教灵修与佛教禅修的  相似文献   

5.
台湾慈济功德会的慈善理念主要源于其创始人证严法师。我们尝试从证严法师的师承、个人的早年修行作为背景来分析慈济慈善的人间化和行动化的理念。其次,从具体的慈善理念展示出慈济慈善的普世性特质。为了使这些理念具有一定的理论参照,我们尝试将其纳入到中国禅宗的理路,以显示其与传统精神的耦合;其次通过东西方慈善文化的比较,说明慈济慈善是对二者的融合。慈济慈善的关键是区分了出家众和在家众的弘法职责,将慈善作为引导在家众修菩萨行的方便,给予佛教入世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6.
肖永明 《法音》2002,(2):14-19
三、佛教性相中道对治现代心物偏执理性特质和平等诉求,虽然可以说是整个佛教的内在特征,但在传统佛教那里,也确实存在各种与现代文明不相容的流弊,甚至出现了太虚法师所批评的“死的佛教”和“鬼的佛教”。这种“死的佛教”和“鬼的佛教”,专注于超度亡魂和祭祀鬼神,完全与现实社会脱节。当然,这种局面的形成也不是偶然的,它是传统佛教观念的蜕变。我们知道,初期的小乘佛教注重个人解脱,着重于出世修行,力求逃避现实社会人世的纷繁扰攘,进而专志清修、苦修,以期获得自我解脱。从禅定角度而言,这种出世修行也许能达到一定的境…  相似文献   

7.
净土宗是中国汉传佛教的重要宗派,以"持名念佛,往生极乐"为目标的净土法门,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体现,也是汉传佛教修行实践的一大特色。《高僧传》《续高僧传》中记录了大量晋唐时期净土行者的念佛事迹,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这些叙事情节中包含的主人翁的生死态度和念佛的自我疗治之用。通过这些具有共性特征的叙事情节,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中国佛教传入早期净土僧人的生命状态及修行面貌,更可以发现弥陀信仰及念佛实践在早期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疗治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佛教史上的福田事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林 《法音》2005,(12):28-32,33-34
在中国,有组织、有制度的社会学意义上的慈善救济行为,应当说与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的传入及拓展是分不开的。自佛教在中国生根后,凡跨越家族、宗族、地域的社会化的民间公益事业,如修桥铺路、开挖沟渠、植树造林、放生护生等,往往藉助寺院发起或有僧人直接参与、主持。在灾荒或战乱年代,各寺院普遍实行的施粥、施衣、施药、施棺等举措,也使宗教修行道场成为救济扶助弱势群体的避难所。本来,佛教徒以“福田广种”为信念,盖因佛陀所说增长功德福报的方法,很大一部分内容就是建造有益于社会大众的公共设施。因此可以说,佛教的福田思想启蒙了汉…  相似文献   

9.
郑筱筠:慈善事业的兴起与宗教有着不解之缘,宗教是慈善事业中的常青藤,慈善是中国宗教的理念,慈善活动是宗教慈善理念的外显化和社会化,是宗教慈善理念的社会象征符号。佛教慈善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历史上,历朝各代的佛教都有兴办义学、开设义庄、造船义渡、修桥补路等多种领域的慈善福利事业。近年来,大陆佛教界相继成立佛教希望工程编委会、慈善功德会、慈善超市等慈善形式,而港台地区的台湾慈济功德会、佛光山和香港慈辉佛教基金会等也积极践行慈善事业。佛教如此,其他宗教也是如  相似文献   

10.
佛教教义中包含了丰富的慈善思想和理论。缘起法、慈悲心、业报论、布施观和福田说共同构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中国佛教慈善思想理论体系。缘起法是佛教慈善理念建立的理论基石,慈悲心是佛教慈善理论体系的主导核心,业报论是佛教慈善理论体系的价值规约,布施观是佛教慈善理论体系的践行路径,福田说是佛教慈善理论体系的价值依归。佛教慈善思想理论体系是佛教四众弟子创建济贫救世、积德行善、利乐有情的慈善组织的理论支柱,也是佛教徒及信众完善人格、成佛得道、涅槃寂静的精神依归,更是中华慈善文化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邓莉雅 《法音》2015,(3):18-22
<正>佛教慈善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非凡的作为。"慈善"一词便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才使用的。新中国从改革开放以后,佛教逐渐复兴,同时也接续了太虚"人生佛教"的旗帜,积极入世,发挥佛教弘法利生、慈悲救世的大乘精神,各地佛教协会和寺院纷纷成立慈善功德会,开展慈善活动,服务社会,展现了佛教强大的社会功能。近年来,各地的佛教慈善功德会纷纷改名或直接命名为"慈善基金会",这一变化并不仅仅只是名称上  相似文献   

12.
唯识浅谈     
现代社会,各种附法外道蜂起,这些外道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打佛教的旗号。我们都知道大陆主要是一个“法轮功”,而在港台和海外,情况还更严重,什么一贯道、清海无上师、真佛宗等等,多的很。他们要么标榜自己是最正的佛教,要么吹嘘自己是最高的佛,而且教义和修行方法也颇有淆人视听之处,有主张禅定打坐的,有讲究持诵真言的,甚至有持斋念佛的,也讲一些轮回、业力等类似佛教的理论,宣传的目标也是成佛。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佛教之所以为佛教,与附法外道最大不共之处是什么?这不仅是每一个佛教徒应该首先明确的问题,也是整…  相似文献   

13.
《法音》2016,(2)
正厦门市与台湾一衣带水,海峡两岸佛教同根同源,高僧大德亲如一家。随着两岸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两岸佛教界亦在弘法、慈善等方面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南普陀寺充分发挥厦门独特的对台区位优势,在两岸佛教文化交流上先行先试,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对台交流活动,成效显著,为两岸和平发展和佛教文化弘扬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一、主要方法一是突出佛教文化交流。寺院首先是出家僧人修行办道的场所,进而才是佛教界开展教育、慈  相似文献   

14.
正如何论定原始佛教对于阿罗汉的立场?又如何论述阿罗汉呢?"阿罗汉"在原始佛教的地位中,被视为是最高层次的解脱之目的,同时也是修行最终果位。倘若我们要厘清"阿罗汉"的本身概念,就必须追溯古印度社会当时对于人一生的基本看法与规划。古印度时期,把人生分为四个阶段,称为"四修行处所"(或曰  相似文献   

15.
法师在现代中国的历史条件下艰苦卓绝地从事佛教的事业,不但为佛教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如同历史上的所有高僧一样,法师不仅是法门龙象,而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英雄。他的讲经说法,他的慈善救济,他的修行实践,既是个体生命的自由的确证,更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生命的确证。在中国佛教的高僧序列中,真禅法师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位。他所生活的时代和他所为之奋斗的佛教事业,也是我们在座各位生命经验的一部分,因而我们对他的理解也许会更为真切。通过他而思考我们时代的佛教,进而发展我们时代的佛教,就是对法师最好的纪念。作者提出我们从真禅法师可以联想到这样一些基本的思考。佛教对当代中国社会的真正价值,常常或者被人们所忽略,或者被人为地加以扭曲,佛教有时被看成只是一种有借鉴或利用价值的“文化遗产”或“文化资源”,而作为遗产或资源的最大价值也只是创造经济效益。在“引导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过程中,应该摆正佛教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关系。在当代中国的社会条件下,必须解决如下的观念问题:第一,必须正确理解宗教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第二,必须正确理解宗教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作者为现实中的佛教,提出一种称作“宗教社会主义”思想和实践设想。作者认为当代中国佛教,在现代性的刺激下,开始获得现代性的形式。“人间佛教”便是现代中国佛教最为积极、最具有现代性的成果之一。为了促进中国社会和中国佛教的和谐发展,作者提出几点看法:首先,要加强佛教的理论建设。不仅要对佛教教理的哲学阐释或新的佛学理论体系的建构,而应该在更为广阔的尺度上提出佛教对现代生活各个方面的系统的思想观点。其次,要加强佛教的制度建设——不仅是僧伽制度,还包括与佛教有关的社会团体制度的建设,以及佛教与社会关系的合理的制度设计。第三,要加强佛教教育。佛学院应不仅限于招收入僧人,也应对居士开放。第四,要加强佛教界与世俗社会的沟通,增进相互了解。佛教界不仅应与佛教学术界的加强交流,佛教更应积极地走入社会,化导众生。佛教对社会问题发表观点并不违背政教分离的精神,而是突出佛教的现代性,增进广大佛教信众的现代公民意识和创造历史的热情。  相似文献   

16.
佛教修行,其实也是加强道德修养与塑造人格的过程。佛教文化的劝善本质是对个人道德进行积极地自我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道德自觉。故而,佛教文化的普世价值也可以归结为自我道德管理,换言之,佛教文化客观上有利于全社会的道德自我管理。  相似文献   

17.
修行如莲     
佛教中讲修行,就是不断修正身、口、意三业的行为,把错误的身口意调整为正确的身口意。很多人认为,修行是出家人到山里去,或是关起门来在寺院里才能修行。事实上,修行每时每刻都在我们的生命中、意识中、行为中。  相似文献   

18.
邱晓风 《法音》2022,(10):60-62
<正>圆瑛法师不仅是近现代中国著名的爱国佛教领袖,也是一位慈善事业的倡导者与践行者。他把佛陀教法与慈善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他不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佛教义理,还身体力行的推动佛陀教法与慈善事业的发展,其慈善言行值得我们深挖与总结。  相似文献   

19.
珍惜今天     
一位智者说:“过去、现在和未来其实一个——它们就是今天。”人的岁月不如说人的生命都是由一个一个的今天组成的。对每一个今天的荒废其实就是荒废生命。佛教常常言及的“活在当下”,就是让人常常活在今天。在修行上,佛教有一句口头禅叫做“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就是说:修行不是等着去上殿,等着到禅堂打坐,等着去念经。修行是时时刻刻、分分秒秒都在进行的工作、生活。只有把握了这个方法,真正能够做到时时觉照、念念自知,我们才不会空过。其实不只是修行,做任何事都应从当下,从今天做起的;等待,永远是一种空想,一种妄想。  相似文献   

20.
佛教在十一世纪以后,在印度逐步消失,但它在消失以前已经在我国的西藏取得了新的根据地。于是印度的传统瑜伽修行法也随佛教传入西藏。当然,此前印度的传统瑜伽修定方式也在更早的时候,大约公元前后,随天竺或中亚来的传法僧人流入了我国汉地。从瑜伽修行的传统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