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转型中的道教界互联网建设现状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特别是新媒体深度嵌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与民众生活,互联网在道教传播与推广的过程中将愈加显现其深厚的影响力与广泛的传播力,这一基本认识将进一步得到印证。而反观道教界现状,我们发现,道教界对网上空间的开发与利用、运用互联网进行思维、开展互联网教务活动的认识十分有限。道教界网站数量不多,质量普遍  相似文献   

2.
张阳 《中国宗教》2021,(3):84-85
一、互联网传播对当代道教研究的影响在互联网时代的道教研究中,"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这一概念已经备受学界关注。通过"数字化"将道教文字、图像、声音等资料进行整理加工,利用网络建设数字人文平台,为道教研究提供上传、下载、检索等方面的功能,为道教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了方便的文本资源。同时,运用音视频的形式,将道教音乐、科仪等活态化影像进行采集,可以更加形象化地保存道教文化。  相似文献   

3.
道教戒律建设,是道教教制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加强道门自身建设和提高信仰水平的有效手段。一方面,戒律从信仰的角度,可以最大限度地维护道教教义、道教经籍、道教科仪、道教活动场所、道士和道教组织等宗教要素的神圣、尊严和崇高,也可以最大限度地肯定道教的信仰与价值,肯定道教的神圣性,进而肯定道教徒的信仰追求和价值选择;另一方面,戒律也可以极力维系道门内部的严肃性、清静性和纯洁性,有助于逐步实现道教徒的人生理想,从而切实体现道教的真正价值。因此,历代道教徒都十分重视道教的戒律建设。本文将以传统道教戒律建设为视角,对传统道…  相似文献   

4.
今天,互联网已经走进千家万户,是人们获取信息、开展交流的重要途径。网络已深度融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和重要组成部分。在互联网时代,古老的中国道教应该如何历久弥新?道教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做到与时俱进?这些都是摆在道教面前的时代命题。5月11日下午,5位嘉宾围绕"互联网时代的道教文化传播"这一话题,阐述他们的观点和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5.
盛唐时期的道教美学思想,既主动吸收改造佛教美学思想,又与儒家伦理美学思想和光同尘、对社会审美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盛唐以后的美学思想的发展嬗变提供了基于传统的内在动力。研究盛唐道教美学思想,有助于重新审视和评价道教美学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独特地位,也有助于认识盛世思想文化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的道教研究,在道教经典、道教思想史、道教方术、道教教派的历史沿革等的介绍和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有助于我们从总体上去把握道教。但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人们通常认为道教思想和道教方术是杂而多端的,那么,在这杂而多端的背后,真正能体现道教底蕴的、使道教成之为道教的,或者说,道教的实质和核心,又  相似文献   

7.
道教在长达二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理、教义体系。“我命在我不在天”是道教重要的教义思想之一,对这一教义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其现代价值进行探索,有助于21世纪的道教教义思想发展与建设。人生变幻莫测,在充满竞争、挑战和机遇的现代社会更是如此。古老道教“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教义思想不啻为一剂催人奋进的催化剂。道门中人以“天道自然,人道自己”的“道理”来衡量、透视宇宙自然、人生社会,响亮地提出“我命在我,不属天地”的口号。道教“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教义思想蕴含着道门中人强烈的生命自主精神,认为通过…  相似文献   

8.
晋唐时期,道教的地狱世界以“北都罗酆”为中心,主宰者是“北帝大魔王”。这一时期,道教借鉴和吸收了大量的佛教文化,从此逐渐走向繁荣。本文探究晋唐道教地狱世界的概况,有助于更深入了解土生土长的道教文化。  相似文献   

9.
道教生命哲学是道教重人贵生的思想主张在哲学领域的集中体现,是道教哲学的核心内容。以此关注道教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影响,将有助于认识道教的思想实质是什么,以至中国文化生生不息、枝繁叶茂的思想根源何在。李刚教授所著《何以"中国根柢全在道教"》(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8年11月出版)通过  相似文献   

10.
《广成仪制》是现存最完整的道教科仪丛书,《祭享神吏夫丁集》是其中的一册。本文以四川省崇州市天官庙的田野调查为例,结合文献材料,考察分析广成科仪之"祭享神吏夫丁",揭示其道教与民间信仰相结合的色彩。道教会选择一部分符合道教神学理念、贴合当时社会现实状况的民间信仰,对其进行规范和改造,最终纳入正统道教的体系之中。这一做法有助于完善道教的神学体系,也有利于道教和民间信仰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神仙学说是道教神学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而道教所塑造的神仙形象则直接体现出其神仙学说的种种理念。本文从道教神仙的威武长相、奇妙服饰、百般兵器、神通本领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揭示道教神仙形象中体现出来的武将色彩,在此基础上,探讨分析道教神仙形象之所以具有武将色彩的原因,希望有助于道教神仙学说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易学与道教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已逐步为学术界所承认。但是,过去,学者们多注意《周易》象数学对道教的影响问题,而相对忽略了义理派在道教理论建设过程中的作用。本文认为义理派对道教的影响也是极为深刻的,作者首先分析了易学义理派对道教造成影响的原因,进而具体阐述了易学义理派在经典注疏、教理建设诸方面对道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正>道教戒律与国家法律基本精神上具有一致性,以遵守国家法律为前提和基础,有助于国家法律的贯彻落实。道教界应该强化法治意识,梳理道教戒律,积极与国家法律相适应。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总和。戒律是宗教在发展完善过程中产生的。在历史上,道教戒  相似文献   

14.
本文意在梳理新加坡泉州籍火居道教与新加坡道教总会及下属泉籍宫庙成员的关系,揭示泉籍火居道士面临的发展困境。首先,火居道教联合组织的主导地位被传统民间宫庙取代。其次,泉籍火居道教又生存在全真道教和原乡火居道教的夹缝之间。从泉籍火居道教面临的问题,可以看出新加坡道教的特殊结构及正统化转型选择路径,有助于审视新加坡道教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5.
相较外来宗教而言,道教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自诞生之初就有着中国的社会基础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道教中国化的内涵、历程与意义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从历史进程的角度研究道教中国化,总结相关经验,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当代道教中国化的方向,更有效地引导当代道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从而深入推进道教中国化的实践进程。  相似文献   

16.
中国道教协会并中国道教学院:欣闻中国道教学院成立十五周年,谨表热烈祝贺!中国道教学院作为我国培养中高级道教人才的主要基地,十五年来在中国道教协会的领导下,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培养了一大批爱国爱教、具有较高道教知识和修养并有志于道教事业的青年人才,为弘扬道教优秀文化和中国道教事业的健康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人才培养是当前加强道教界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关系到道教界的未来。希望中国道教协会继续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充分发挥中国道教学院在弘道育人方面的优势,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广博宗教学识和优…  相似文献   

17.
正道教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就是道教如何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相融合的过程。今天我们虽然已经做了许多工作,但是还要面对将来的机遇与挑战。希望全国同道能携起手来,变被动为主动,固本培元,继承发扬,让古老的道教文化在当下大放异彩!道教,是古老的也是现代的,它产生于古人对宇宙规律的洞察和对天地自然的体悟。学道不仅有益于个人身心健康、还可以净化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8.
陈杰 《中国道教》2018,(4):42-43
道教是中华民族的本土宗教。千百年来,道教为丰富发展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做出了重要贡献。提起道教,大家都会想到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道教文化,清静庄严、远离尘世的人间仙境,仙风道骨、飘逸逍遥的修道之士。  相似文献   

19.
现今电子资讯高度发达,近年香港也着意加强对文化传统的认识。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电子媒介相结合是迈向新纪元的大方向,香港道教团体积极致力于借助互联网等媒体弘扬传统文化和介绍道教知识。1999年春季香港篷瀛仙馆推出的道教文化资料库(网址:http/www.taoism.org.hk),是别具创意的尝试和开拓。以往查阅和搜寻道教文化知识,途径很有限。90年代初有多种工具书编写出版,为道教文化研究者提供参考。自去年始,香港个别道教团体制作网页,各有侧重面。如青松现的网页介绍道教历史、道教文化及道教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20.
明代武当山提督内臣制度是明皇室管理武当道教的重要举措。明代宦官不仅长期提督武当山,而且全方位参与了武当山的各项管理工作,是明皇室与武当山之间沟通和互动的重要渠道,为明代武当道教的持续发展和繁荣鼎盛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全面客观地评价明代武当山提督内臣的地位和作用,既有助于加强对明代武当山历史文化的解读,也有助于促进对明代宦官史和明代道教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