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上,道教提出以"自然之衣"为核心的服饰生命哲学理念:一方面强调"披褐怀玉"的朴素本真原则,反对服饰的人为巧饰性和社会等级性;另一方面又突出"天衣无缝""轻灵华美"的生命精神气质,以实现和彰显生命绚烂、荣盛之存在。进而,道教依据"法象炁数"的生命伦理原则,建构起一种既体现生命本真存在,亦含蕴宇宙生命秩序的服饰文化形态。道教服饰及其生命哲学思想,对中华传统服饰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道教贵身重生,作为生命象征符号的"水"自始至终得到道教的尊崇。从饮水成仙到符水治病,再到各种仪式中水的运用,道教以水洁净身心、超度亡魂、表征神圣空间,水的多种功能充分体现了生命道教热爱生命、济世度人的特点。本文从水作为生命符号的意义和水在道教仪式中的象征性两方面展开,揭示道教传统中"水"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道教传统中,"山"是一个重要的宗教文化符号。从现代环境美学的角度看,"山"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经验。本文以此对道教视域下的"山"意象进行梳理,尝试从"山"的三种环境美学特征:"清静"、"神秘"、"神圣"来揭示其宗教意义和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4.
以"生命道教"为话语主题建构现代道教知识体系,理应以"生命道教"研究的哲学自觉为思想前提。"生命道教"的哲学建构是人文道教与时代哲学碰撞、汇通的结果,思想史意义上"生命道教"现代诠释的历史张力、元哲学视域下"生命道教"范式转换的理论张力和现实关怀下"生命道教"的实践张力,是"生命道教"哲学研究的三重张力。在此三重张力作用下,"生命道教"哲学观的建构,需以"通晓中西方哲学史"为前提,在历史向度、理论向度和实践向度的统一中为之。  相似文献   

5.
正自民国以来,我国道教研究在学术上比较薄弱,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学术界的努力,道教学术研究正在走向繁荣,其中孙亦平教授的道教研究尤其值得瞩目。2014年,孙亦平教授出版了大部头著作《东亚道教研究》~((1)),第一次向世人提出"东亚道教"的概念,阐述了它形成演化的历史,并揭示了它丰富的内涵,"开创出东亚道教研究崭新的局面"~((2)),它围绕道教,"以中国为中心,向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传播历史为  相似文献   

6.
正历史上,道教与医学共同发展,不断发生深度互动,不仅道教医学得以发展,也使传统医学打上了明显的道教印记。道医学与中医学的关系"医道同源"、"十道九医"、"岐黄源于道"是道教与医学密不可分的真实写照。《抱朴子内篇·杂应》云:"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道教发展的初期主要是通过治病化人来吸引信众、组织教团。修真成仙是道教的终极信仰,随着对这一信仰的  相似文献   

7.
<正>詹石窗,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院长、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詹石窗的"易道云篆平安书",将《周易》的卦象符号和"云篆"构型汇通起来,不仅表达了丰富的思想情趣,也构成了一种特殊的道教书法艺术。詹石窗将道家文化精神概括为八个字:道、德、善、静、安、柔、通、真,他以"顶真体"七言诗概括每个字的思想内涵,且以  相似文献   

8.
除了史籍上的文字记载外,历史上道教服饰最为直观的表现,当属历代的道教壁画。元代永乐宫壁画是现存规模最大、保存完好的道教壁画,其中的人物形象各具特色,人物服饰更是丰富多彩,为后人了解当时的道教服饰文化提供了直观的资料。  相似文献   

9.
<正>目前,清规榜已在咸阳地区正式颁布实施,我们下一步还计划把清规榜以碑刻、拓片的形式下发到咸阳各个宫观,使其真正推行、真正发挥作用。道门祖师有云:"学道不持戒,无缘登真箓。"恪守道教戒律,是道教信徒得道成仙的前提条件。从道教发展的历史来看,戒律的作用不可忽视,道教的历次兴衰在某种程度上都与道教戒律的兴废有关。戒律清规在道观管理中尤其重要,是道教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措施。同时,道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杂而多端"包容广大,其宗旨演变是一个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早期道教继承古代"长生成仙"的信仰,推崇肉体"不死"。隋唐之后,内丹学倡导的"性命双修"成为道教理论与修行的重心之一。金元之际出现的全真教发扬丹道"性命双修"传统,以心性清静、保全真性为先,以成真合道为旨归。自此以后,"成真合道"成为修道的基本主张。上述演变过程反映了道教宗教信仰与理念的日渐成熟,也显现出其向先秦道家复归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葫芦神话是早期中国神话系统的重要部分,其中心意旨关涉创世。在此系统中,"葫芦"意象被神话化并融入先民的集体无意识。随着道教的兴起,葫芦其义,被道家吸收与改造,使葫芦成为道教美学系统中最具标识性的符号之一。本文先追溯"葫芦"称谓及意涵的演变,再从容器、法器、壶天思维三个角度分析葫芦在道教文化中的形象类型及功能象征的衍变,由此解释葫芦构成道教美学意象的缘由。  相似文献   

12.
朱哲 《宗教学研究》2004,38(3):180-181
如所周知,隋唐五代是道家和道教史上一个极其辉煌的时期,出现了成玄英、王玄览、司马承祯、吴筠、张志和、杜光庭等道教学术精英,也产生了<玄珠录>、<道教内枢>、<坐忘论>、<玄真子外篇>、<无能子>、<化书>等一大批道教精典.而且以道家、道教思想嬗变为表征的中国思想史、文化史在唐宋时期的巨大转折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思想史、文化史的研究课题.然而遗憾的是长期以来这一"重新塑造了中国的社会和文化"①的重要历史时期都没有引起思想史家、道教学家的足够重视,近年来道家、道教研究领域一批中青年学人开始了对这一时期道家、道教思想及其历史转变的研究.<隋唐道家与道教>一书应该说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13.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作为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产生了全方面的深刻影响.汉语中有关"道"的词语或说法比比皆是,沉积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道教思想 "道"是道教思想的核心.在道教看来,"道"是最高的哲学范畴,是世界的最高实体,"道"具有超时空性,既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也是宇宙万物存在和变化的最终依据和普遍法则.老子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形象生动地表达了道教对世界的认识.其中"道法自然"一词,意即道以自然为法则,效法、遵循自然.  相似文献   

14.
龙虎山道教     
正龙虎山,原名云锦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境内,是闻名遐迩的"千古名岳,道教仙山",为道教发祥地、正一派祖庭所在地,《云笈七签》载其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中的第三十二福地。据《龙虎山志》记载,东汉时期,第一代天师张道陵率弟子游鄱阳湖,再经信江溯泸溪入云锦山修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山因以名",从此,云锦山便更名为龙虎山。龙虎山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大自然的亿载造化,成就了  相似文献   

15.
云南民间道教是早期巫教与五斗米道融合并呈现地域特色的一种区域道教,经历了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传度"是道教的一种入教仪式,"奏职"异同于"授箓",均为道士获得宗教神职的一种"教阶制"。云南族群的多样性和自然环境的独特性,以及社会历史条件,孕育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民间道教,并形成了"传度·奏职"这一宗教的核心仪式。云南民间道教的"传度·奏职"仪式,深刻反映了不同的族群对一种宗教的自觉接收并转化运用的过程,说明了道教的民族性、包容性,彰显了民间道教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驱使下,卿希泰先生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注重经典、以史见长;宏观构建、微观探索;注重学科交叉、引领学术前沿,一路披荆斩棘,贡献卓著。填补了道教研究领域的诸多空白,使道教研究深深地打上了中国烙印,"道教研究不在中国"言论不攻自破;开创"中国道教思想史"和"中国道教史"的学科体系,使道教研究具有中国风格;培养了众多的研究人才,形成"卿氏学派",使道教研究具有中国特点、中国气派。  相似文献   

17.
道教绘画中的“香气”,是在继承远古燔柴燎祭中“香气”通神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一种特殊的象征符号,是对道教神仙信仰的高度提炼与表征。道教绘画以“身体”对“香气”的审美经验为基础,将“香气”审美经验转化成图像表现形式——香炉,以此激发对“香气”的想象与联想,进而建构了神圣的“香气”时空,表达了与“道”合一的生命追求。  相似文献   

18.
湘西苗族巴岱雄"过法"仪式是师父为徒弟安置法坛、"送兵传法"的传渡仪式。通过对凤凰县勾良村巴岱雄吴金龙"过法"仪式的田野考察,可以发现:"过法"仪式主要由以"沟通祖先"为内核的支配性象征符号和以"送兵传法"为目的的工具性象征符号构成;从仪式结构来看,"过法"仪式是一场对"泛祖先"献祭的仪式展演,体现了湘西苗族祖先崇拜的深厚内涵和丰富表征。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向称儒、释、道三家(或称三教).自汉魏以来,史家多以"道家"一名混称老、庄之道家与张陵之道教.而"道学"一名既可指称"黄老之学",又为"宋明理学"之代名词.近世以来,学术界引入西学的概念,严格区分"哲学"(Philosophy)的道家与宗教(Reli-gion)的道教.而另外又有以"道学"之名涵盖"道家之学"者.而自19世纪以来,西方汉学界又以英文之Taoism或法文之taoisme统称中国的"道家"与"道教".于是,"道家"、"道教"与"道学"名称的内涵界定与使用范围遂成为学术界多年以来致力探讨的重要问题.本文拟从宗教文化与历史学的角度,通过考察道家思想衍变发展的五个历史阶段,即先秦老子之学与庄子之学,秦汉黄老之学,魏晋玄学,隋唐道教重玄学与宋元道教内丹心性学,来探索"道家"、"道教"与"道学"的内在联系与区别.笔者主张,"道家"一词可作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狭义的"道家"概念,就是确指自先秦老、庄之学,秦汉黄老之学至魏晋玄学的道家学术流派;另一种是广义的"道家"概念,就是既包括原来先秦自魏晋的"道家"学术流派,也包括东汉以后创立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这样,既对现代学科意义上的哲学的"道家"与宗教的"道教"作出了明确的区分,更为重要的是表明了我们尊重自身文化传统的学术立场.至于"道学"的名称,笔者认为无论从历史的层面还是现实的层面都易于与原有的文化现象"理学"发生混淆,为学术长远计虑,使用似宜慎之.  相似文献   

20.
道教服食作为历史上难得的伟大的生命提升实践活动,旨在突破现实生命的有限性,体道成仙。服食是有层次的、有差异的,可分为多种类型。服食食材丰富多样,"万物无一不是药"。服食工艺较为复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特点亦有所不同。本文将对道教服食及其工艺特征做一研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