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道教舞蹈以艺术的形式展现了道教思想,被誉为"身体化道经"或者"动态版道经"。道教舞蹈不仅仅是一种宗教性舞蹈,同时也是独特的世俗艺术形态,体现了中华传统的美学思想,值得深入探讨和挖掘。一道教舞蹈是伴随着各类道教斋醮法事活动而形成的一种舞蹈艺术。道教舞蹈的历史悠久,其源头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巫舞,其功能是"事无形以舞降神"。(《说文解字》)  相似文献   

2.
关于道教斋醮,学术界和道教界已在思想和仪轨方面研究得较为深入.如柳存仁的论文<五代到南宋时的道教斋醮>考察了斋醮的历史和特点. 陈耀庭的研究论文:<上海道教斋醮和"进表"科仪概述>、<论"先天斛食济炼幽科"仪的历史发展及其社会思想内容>、<论道教仪式的结构--要素及其组合>,系统地提出了在仪式研究中的结构分析和层次分析的研究方法,在学术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3.
正"破狱"是宋代道教黄箓斋科与炼度科仪等度亡仪式的重要内容,特指高功法师借助存思内法及一系列相关仪式打开地狱之门以拯滞济幽。这类仪式是在早期道教灯仪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成。在六朝时期,道教灯仪具有祈福消灾与济拔先亡两大功能。如《洞玄灵宝长夜之府九幽玉匮明真科》中用烛灯"上照九玄诸天福堂,下照九地无极世界长夜"~1。又,陆修静《洞玄灵宝五感文》述"明真斋"称:"学士自拔亿曾万祖九幽之魂。法亦于露地然(燃)一长灯,上有九大(疑为九灯),如金箓灯法,但不立坛门户之式耳。"~2"明真斋"用于道徒自拔先亡,该斋法以灯仪为主,与"金箓斋"之灯法相近,但不立重坛及诸坛门,且燃灯数量亦少于"金箓斋"。  相似文献   

4.
李立祥 《佛教文化》2007,(2):116-120
雍和宫在每年农历正月底都要跳藏传佛教的法舞,这法舞藏语称“羌姆”,蒙古语称“布扎克”,学名叫“金刚驱魔神舞”,京城百姓谓之“打鬼”。它是在西藏土风舞的基础上,吸取了本教仪轨和印度瑜伽宗面具舞的某种形式而成,为藏传佛教的一种密乘仪式舞蹈。  相似文献   

5.
云南民间道教是早期巫教与五斗米道融合并呈现地域特色的一种区域道教,经历了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传度"是道教的一种入教仪式,"奏职"异同于"授箓",均为道士获得宗教神职的一种"教阶制"。云南族群的多样性和自然环境的独特性,以及社会历史条件,孕育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民间道教,并形成了"传度·奏职"这一宗教的核心仪式。云南民间道教的"传度·奏职"仪式,深刻反映了不同的族群对一种宗教的自觉接收并转化运用的过程,说明了道教的民族性、包容性,彰显了民间道教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道教舞蹈源自道教的斋醮科仪,融会了民间舞蹈元素,以"道法自然"的审美意趣,艺术化地呈现了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强调客观与主观、自然与人、身与心的统一。一道教舞蹈是伴随着各类道教斋醮法事活动而发展、形成的舞蹈艺术形式。上古的巫祝祭祀活动是道教斋醮科仪的最早渊源,早在夏代就有巫史之官。"巫",就是"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说文解字》)因此,这也可以说是道教舞蹈的最早渊源。北魏高道寇谦之作《云中音诵新科之城》,  相似文献   

7.
"瑶传道教"是瑶族从事游耕、长期山居形成具有本民族特点和道教色彩的原始宗教信仰。在贵州东南部的过山瑶村寨,长期传承着这种本民族独特的道教信仰体系,维系着瑶族人民本初的道德教化功能,成为调适瑶族人民精神生活中的一部分。通过对瑶族村寨"瑶传道教"的仪式仪轨进行调查和分析,运用人类学的相关理论,探讨"瑶传道教"的仪式功能及其象征意义,管窥瑶族乡民在社会变迁和文化调适中的角色演变和心理期望。  相似文献   

8.
道教贵身重生,作为生命象征符号的"水"自始至终得到道教的尊崇。从饮水成仙到符水治病,再到各种仪式中水的运用,道教以水洁净身心、超度亡魂、表征神圣空间,水的多种功能充分体现了生命道教热爱生命、济世度人的特点。本文从水作为生命符号的意义和水在道教仪式中的象征性两方面展开,揭示道教传统中"水"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9.
五世纪以降形成的受道法位与中古道教仪式的分类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根据各个法位规定的道士所受仪典名目可以判断,中古时代最重要而且比较流行的基本仪式类型有五种,即朝仪、传授仪、斋仪、醮仪、章仪。另一方面,从古灵宝经开始,道教仪式又逐渐按法位区分等级。本文简略讨论了五种基本道教仪式类型的渊源、形成和发展,揭示了南北朝以来诸法位的各类仪式都仿效灵宝斋仪的演变趋向。  相似文献   

10.
道教和我国传统农业关系十分密切。这种关系也体现在道教仪式和农业的关系中:道教仪式具有明显的重农意识;道教仪式的举行、仪式中所供奉的神、所使用的供品和所消耗的粮食均与农业有关;仪式的不少行为具有仿农性质。仪式中的静、净观能培养农民的敬农意识;宗教仪式中的幻想成为农民追求技术进步和求善的外在动力。两者是一个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1.
正7月14日-15日,中国道教协会在北京召开"道教教义体系的现代建构"启动仪式暨学术研讨会。14日,道教教义体系的现代建构启动仪式举行。原国家宗教局副局长陈宗荣、一司司长王健,宗教文化出版社社长任继春,原国家宗教局一司副司长李寒颖,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凤林道长、副会长吉宏忠道长等领导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道教界人士百余人出席活动。  相似文献   

12.
"守清坛"是川东北一个民间道坛,其所进行的"开五方"度亡仪式本质是"开通道路,释放亡魂,度品上宫"。本文以田野调查与历史文献相结合的方式,记录、描述该仪式的全过程,同时对"开五方"仪式的宗教文化内涵进行分析、解释,认为该地区"开五方"度亡仪式是传统道教度亡仪式的延续,体现了浓厚的道教色彩,但同时也融合了一些佛教和儒教的元素。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吸收传统的井宿主司水事的观念,将"月宿东井"日作为沐浴养生的吉日,并结合道教的长生成仙信仰,认为"月宿东井"日还是存服月之黄华、天人共浴的日子,有助于得道升仙。这种观念发展至宋代,逐渐被用于祭炼科仪中。法师在祭炼仪式中通过存想身体内和天空中的井宿图景,将井宿的司职运用于为亡魂沐浴和水炼,从而有为亡魂涤荡形骸和改变亡魂生存状态的功效。从道教对井宿的信仰中可以看出,不论是以"月宿东井"日沐浴养生,还是在祭炼仪式中存思"月宿东井"图景为亡魂沐浴和炼度,无不体现出道教"观天之道,执天之行"的"天人合一"观。  相似文献   

14.
简讯     
"当代道教的社会影响力"课题正式启动5月13日上午,"当代道教的社会影响力"课题启动仪式在北京白云观举行。国家宗教局一司道教处处长赵燕华,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副秘  相似文献   

15.
道教舞蹈与民间民俗文化存在着联姻关系,没有那些民间民俗文化,部分道教舞蹈也就不可能存在。那些道教舞蹈就是舞蹈道士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向所有观舞者指引、开显相关民间民俗文化知识。借助于那些道教舞蹈,人们能够寻得有关中国民间民俗文化例如象占文化、星占文化、风水文化的浓郁踪影。或可说,在漫长的历史之流中,部分道教舞蹈以其宗教仪式为载体,守护与承载了丰富的民间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6.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宗教中的道教法术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泽洪 《中国道教》2008,(1):29-32,33,47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宗教,有着丰富的神灵信仰与祭祀仪式.在西南地区的瑶、壮、苗、白、土家、纳西、彝、羌、侗、水、布依、仡佬、仫佬、毛南、阿昌等少数民族传统宗教中,至今仍保持着浓厚的道教色彩.西南少数民族祭祀仪式中运用的道教法术,是历史上道教影响西南少数民族的结果.道教史上诸宗师致力于"道化四夷",其弘扬大道济世度人的道家思想,在道教文化的传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10月19日,香港国际道教慈善访问团为中国道教协会上善慈善基金捐款仪式在京举行。中国道教协会会长李光富道长,副会长黄信阳道长、孟至岭道长、袁志鸿道长共同出席仪式并为捐款代表颁发证书。仪式由黄信阳道长主持。此次来京的"香港国际道教慈善访问团"由香港国际道教文化协会牵头组织,以香港省善真堂永远馆长黄汉瀚为团长,香港国际道教文化协会创会会长王有德为副团长,成员共20人。此次捐款金额达40余万元,资  相似文献   

18.
《太上洞玄灵宝灭度五炼生尸妙经》是一部针对学道未备、道德未充的弟子的葬仪文本,被后世称为“五炼生尸之法”,其背后就是作为个人修炼方法的五芽法。本文将结合唐、宋、元的多部道教仪式文本,通过五炼生尸斋和师友命过斋,追溯五芽法、五炼生尸之法,以及道教炼度仪式中的五芽炼,展现早期道教的个人修炼技术在后世度亡仪式中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天心正法为中心,指出两宋是道教斋醮法术的转变时期.天心正法作为两宋之际新出的符策派,其产生以及发展都与两宋道教"斋醮之变"的整体趋势紧密相连."恪守古法"与"随俗行事"是道教仪式文化在两宋之际呈现出多维度发展的表现.两宋之后的道教法术日益呈现出"内修外法"或曰"内丹外符"的倾向;道教驱邪法术与度亡科仪的结合也越发紧密;斋醮法术因地域而异,因派而异的多元化格局日趋显著.  相似文献   

20.
道教音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音乐王宜娥道教音乐,是道教进行斋醮仪式时,为神仙祝诞,祈求上天赐福,降妖驱魔以及超度亡灵等诸法事活动中使用的音乐,即法事音乐、道场音乐。道教音乐是道教仪式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它具有烘托、渲染宗教气氛,增强信仰者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和对神仙的崇敬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