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人体的每一部位都可用来传递信息,而其中眼睛又是最重要、最能传达微妙感情的体位。通过使用眼睛和眼睛所在的面部,如观看时间眼皮睁开的程度以及目光直视、扫视、凝视、斜视等动作,能够发出任何一种含义的信息。西班牙学者奥尔特加说过,眼神是发自人的内心深处之物,像子弹一样准确无误地发射出去。他认为,眼睛加上眼皮、眼窝、虹膜和瞳孔,相当于“一个包括舞台和演员在内的整个剧场”。由此表明了眼睛传情达意的丰富性、生动性和准确性。 瞳孔的魅力:眼睛之所以富有魅力,关键在于神秘的瞳孔。瑞士心理学家汉斯研究发现,当人们的心情愉快,或见到渴望想见的人,瞳孔就放大。反  相似文献   

2.
实施子宫切除手术中的人文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患之间进行交流活动最重要的工具是语言,但在实际交往中,体态语言也很重要。事实上,人们时常自觉不自觉地通过目光、面部表情、身体姿势、接触方式、空间距离等体态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愿,这是利用人体动态和表情来显意传情的视觉性表意符号系统,是非言语符号系统的一个  相似文献   

3.
医患之间进行交流活动最重要的工具是语言,但在实际交往中,体态语言也很重要.事实上,人们时常自觉不自觉地通过目光、面部表情、身体姿势、接触方式、空间距离等体态语言来表眄达自己的情感和意愿,这是利用人体动态和表情来显意传情的视觉性表意符号系统,是非言语符号系统的一个重要分支[1].  相似文献   

4.
交谈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沟通信息的主要方式。和谐而融洽的交谈能有效地促进人际交往,更好地实现交际目的。交谈不同于报告,不同于演讲,它是在特定语境条件下交际双方共同参与的语言交际活动,交际双方都是言语主体。交谈应具有直观可感性、真实可信性、灵活可变性,是当今社会人们必须掌握的一门语言交际艺术。一、交谈态度要明确、真诚、宽容交谈是人与人思想沟通、心灵碰撞的有效方法,也是工作得以落实的基本保证,没有思想观点的一致性,没有心理上的相容性,就无法很好地推动工作。交谈是交际双方面对面的思想碰撞,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  相似文献   

5.
康先生信箱     
康先生: 您好! 我是一个大二的男生。上初三时,我是班上的三好学生,上高中时,随着课程的加深,学习渐渐不如别人,就在这期间,我心理上出现了问题。跟别人说话时,我总是看别人的眼睛,当别人把目光投过来时,我又赶紧把目光移开,不敢和别人对视。后来,高考落榜,又经过一年复读,我终于考上大学,但这  相似文献   

6.
人体语言,是无声语言,指人的面部表情、体态、手足姿势及人际距离等。在人际交往中,虽说有声的语言是重要媒介,但是,我们更不能忽视无声的人体语言的重要性。人体语言体现着丰富的含义,反映了一个人的内在心理,因此,它具有可靠性。在恋人之间,为了捕捉对方的内在真情实感,准确无误地了解对方,吸引对方,体谅对方,我们不妨借助人体语言来达到上述目的。一、对眼睛、眼神的观察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眉目传情”等,说的就是眼睛最能准确地表达出人的情感和意向。恋  相似文献   

7.
<正>人际交往是人们采用语言文字符号或肢体动作系统与他人进行沟通思想或传递情感的过程。人际交往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语言符号,如聊天、交谈等;另一种是非语言符号,如表情、肢体动作等。当两种方式传递的信息不一致时,可以人为控制的语言信息更能隐藏人们的真实情感,而非语言信息相对而言更能反映出对方的真实意图。微表情是一种典型的非语言符号,  相似文献   

8.
彩陶装饰中隐藏着结构复杂的视觉经验。制陶者通过花纹的布局、结构等建构出意向性的"观者之眼",还创作出作为母题的、能够从彩陶向外发出目光的眼睛纹。"看"和权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当观者的目光投向不同时期的主要花纹的时候,一种"看的形态"便会被析出。据此可发现,单向性看、交流性互视和控制性互视先后成为了彩陶史上主导性的"看的形态"。  相似文献   

9.
晓白 《应用心理学》2001,7(3):63-64
作为心灵窗口的眼睛 ,一直是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研究表明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 ,有 80 %~ 90 %的信息是通过眼睛获得的。因此 ,心理学家们十分重视视觉的研究 ,力图开启一个最有效的揭示人类心理活动秘密的窗口。经过长期探讨 ,发现记录人的眼球运动(即眼动 )过程是研究视觉信息加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2 0世纪 60年代 ,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 ,眼动记录仪在研究人类认知活动中的新价值被重视发现 ,加上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把心理学家从复杂的记录过程和庞杂的数据分析中解放出来 ,以及眼动记录仪工作时对被试要求的降低 ,从而使眼动…  相似文献   

10.
哲人的乐园     
哲人的乐园,是深邃、辽阔的思想星空。在那凝思冥想之间,脑海有如浑沌的暗夜。倏忽,这里一颗,那里一颗。亮起了耀眼的星星!当地上那星星般的眼睛与天上那眼睛般的星星亲切对视时,那是一种何等令人欢娱的情景。  相似文献   

11.
心灵的窗户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几乎没有人能躲避他人的眼光,也没有人能完全掩住自己的目光。人际沟通中,人们常常相互用目光沟通思想感情。无论人类的语言文字多么丰富,眼神在人际沟通中所包孕的内容是无法用语言代替的。在谈话开始前,聆听者一般看着对方表示请对方发言,谈话快要结束时,说话者望着听者,表示请听者发表议论和评价。在演讲作报告时,演讲者停顿扫视全场,会使听众肃静。 人们常说:“低头不见抬头见”正是从一个特殊的侧面表明了目光沟通的普通性和它能独立的表达各种感情。深切的注视是崇高的表示,眉来眼去、含情脉脉,暗送秋波是情侣情感的默契交流;横眉冷眼是憎恨仇视  相似文献   

12.
无声的风度     
美国心理学家保罗·埃克曼指出:“我们用声带交谈,但是我们是用面部表情、声调乃至整个身体去表示和传递感情的。”因此,了解和掌握人的体态语言是现代社会交际的基本要求。美国教育家马尼林·梅普勒认为:“如果你能够有意识地‘读懂’别人无意识中表露出来的一些东西,那么,你就能够有效地处理工作和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体态语言的不同表达方式传递着不同的情感与信息,所以体态语言在不同的情况下,不仅程度上必须有所控制,种类上也要有所选择1.服饰。服饰是一种静态无声的语言。参与劳动时,朴素的工作服,无形中缩短了自己与其他劳动者的心…  相似文献   

13.
张积家 《心理科学》1992,(3):51-53,60
语义相似性是指词之间在语义上相似,即几个诃共有某些语义特征.共有的语义特征越多,它们就越相似。语义相似性的研究是语言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共同感兴趣的课题.然而,怎样评价词之间的语义相似性?在语言学家那里,完成这项工作主要靠的是语言学家个人的语言直觉.认知心理学产生以来对语言使用者头脑中语义组织的兴趣驱使人们去寻找评价词之闻语义相似性的方法。如果能找到某种方法去代替语言学家个人的语言直觉,那将是非常有用的.心理学家已经使用的研究语义相似性的方法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经验的方法,另一类是实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楼下那只白猫有点波斯血统,眼睛是灰蓝色的,性情温和、冷静、从容。它喜欢蹲在楼道口的门檐上,我常常在下班回家时遇见它。那时,它蜷缩着,默默地瞅我一眼,就偏过脸去。但是,如果我在与它对视的时候目光不移,它也会一直瞅我,灰蓝色的眼球有点冷漠、深邃,但又有点悠闲,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们正进入信息科学时代,因此,对信息传递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在信息传递中,信息发出者如何表达信息的焦点,将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所谓信息焦点,就是我们在语言交际中,在表达的一段话语或一句话里,总有一部分话语或某个词语是信息发出者所要表达的重点,我们把这话语表达的重点称为信息的焦点简称为信息点。信息发出者——说写者为了向信息接收者一听读者突出强调这个信息点,往往采取一些语言手段。常用的语言手段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6.
演讲的非语言沟通:面部表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际沟通不仅限于语言。如果人们只是通过语言来相互了解的话,那一定是枯燥无味的。面部表情作为非语言也是沟通的重要途径,其中,情绪信息就主要是通过非语言途径特别是面部表情来传递的。心理学家伯特·梅拉宾甚至认为:交流一项信息的情绪效果=词语7% 声音38% 面部表情55%,可见面部表情对于表达和理解情绪的重要  相似文献   

17.
有的同志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只是教师通过言语行为对学生施加系统的影响。其实不然。有一位美国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试验得出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结论:言语行为只占学生获得的信息总效果的38%,非语言行为则占信息总效果的62%。  相似文献   

18.
作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工具,语言不仅起到承载信息的功能,还可作为人们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媒介。通过对奥巴马2013年就职演说从语气、情态和电视媒体动态的多模式互动分析,发现奥巴马演说人际功能不仅能通过语言符号实现,同时视觉图像编码亦增强了语言符号所表征的意义,表明图像和语言一样都能表征和组织社会和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9.
于文勃  梁丹丹 《心理科学进展》2018,26(10):1765-1774
词是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 对词语进行切分是语言加工的重要步骤。口语语流中的切分线索来自于语音、语义和语法三个方面。语音线索包括概率信息、音位配列规则和韵律信息, 韵律信息中还包括词重音、时长和音高等内容, 这些线索的使用在接触语言的早期阶段就逐渐被个体所掌握, 而且在不同的语言背景下有一定的特异性。语法和语义线索属于较高级的线索机制, 主要作用于词语切分过程的后期。后续研究应从语言的毕生发展和语言的特异性两个方面考察口语语言加工中的词语切分线索。  相似文献   

20.
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跨文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万明钢  种媛 《心理科学》2004,27(2):431-433
著名的Sapir-Whorf假设提出几十年了,引起了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的极大兴趣,也是跨文化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回顾了该假设提出以来,心理学家围绕语言与思维、语言结构与认知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作为文化要素的语言与其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的关系等一系列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从这些研究可以看出.在不同领域都有新的进展,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否因不同的语言而有所不同,还应在更广泛的文化背景中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