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隆兴编年通论》,简称《编年通论》、《通论》,二十九卷。南宋隆兴二年(1164),隆兴府沙门祖琇撰。收入日本编《续藏经》第一三○册.祖绣,号石室。禅宗僧人。著有《僧宝正续传》七卷,收录北宋之末、南宋之初的禅僧三十人,今存。另撰《佛运统纪》,“放左氏,寓褒贬法,兼述篡弑反叛灾异之事。”(见《佛祖统纪·通例》)初与《隆兴编年通论》一起流传,宋本觉撰《释氏通鉴》十二卷,在采摭书目中并载两书。以后《佛运统纪》湮没不传,至元念常撰《佛祖历代通载》时已不见记载。  相似文献   

2.
《释氏通鉴》,全称《历代编年释氏通鉴》,十二卷。南宋咸淳六年(1270),括山一庵沙门本觉编集。收入《续藏经》第一三一册。《释氏通鉴》书首有三序:一为宋咸谆六年荐福寺沙门用错所作;一为明万启丙寅(六年)居士毕熙志所作;一为毕熙志的父亲毕抵康所作。另有“采摭经传录”,叙列引书目录。用错《序》说:括山一庵觉首座,自小披缁,气骨不俗,穷探经论,深造禅观,而有得之妙。真劄古人不到处,悯诸经史传编年前后不相联贯,不便观览,与夫历代神异隐而不  相似文献   

3.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获得了较大发展,人类战胜自然的能力加强了,人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日益显露出来,并逐步得到确认,表现在宗教发展史上便是怀疑天命鬼神和重民轻神思潮的兴起。叔兴反对“陨石于宋”是天降征兆(《左传·僖公十六年》)、子产反对禳慧星除灾(《左传·昭公十八年》)和反对榮祭龙免水灾(《左传·昭公十九年》)、弥牟反对取征于鬼神(左传·定公元年》)以及季梁的“夫民,神之主也”(《左传·桓公六年》)、太史嚣的“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左传·庄公三十二年》)  相似文献   

4.
《佛祖统纪》,五十四卷。南宋咸淳五年(1269),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载于明南藏“城”至“碣”函(明北藏和清藏缺载)、频伽藏“致”帙,收入《大正藏》第四十九卷。书首有明万历甲寅岁(1614)西蜀辅慈沙门明昱的《阅佛祖统纪说》;德山杨鹤的《佛祖统纪叙》;志磐的《佛祖统纪序》和《佛祖统纪通例》。《佛祖统纪》是一部由天台宗人撰作的纪传体佛教史。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和志五大类:  相似文献   

5.
陈东 《孔子研究》2020,(3):147-158
《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周流之图》有图三十六幅,线纹木刻,版本属张楷《圣迹图》系统。制作者蔺友芳(字佩春或佩香,号仲山),康熙十八至二十一年为青浦县令,在任期间受青浦孔宅石刻《圣迹图》的启发,聘请陈尹为画师,绘制了此图。赞辞为蔺友芳新作,序事及图画编次当来自吴嘉谟《孔圣家语图》。  相似文献   

6.
《大明三藏法数》,又名《三藏法数》五十卷。明永乐十七年(1419),杭州上天竺讲寺沙门一如等“奉敕集注”。藏本载于明北藏“昆”至“石”函(南藏缺)、清藏“兹”至“淑”函(上二藏均作四十卷,内总目二卷)、频伽藏“露”帙;铅印的单行本由无锡丁福保重校、黄中编辑  相似文献   

7.
唐朝沙门慧祥《古清凉传》卷上《古今胜迹三》中记述:“从此(指中台)东南行,寻岭渐下三十余里,至大孚图寺。寺,本元魏文帝所立。帝曾游止(此),具奉圣仪,爰发圣心,创兹寺宇。孚者,信也。言帝既遇非常之境,将弘大信。且今见有东西二堂,像设存焉。其余廊庑基域,仿佛犹存。《括地志》以孚为铺,《高僧传》以孚为布,斯背传录之谬也。” 大孚图寺的位置,《古清凉传》  相似文献   

8.
<正> 来知德字矣鲜,号瞿唐,四川梁山(今梁平)县人。生于明世宗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卒于明神宗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在1552年中举以后,至1562年间,曾多次参加会试未能及第,于是便断绝了科举仕途之路。不久,“二亲相继殁,庐墓六年”,“服除,伤不及禄养,终身麻衣蔬食,誓不见有司”(《明史》卷二八三),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对《周易》的研究,为避干扰,又于1577年迁居万县求溪山中,画一太极图在墙上,“每日坐蒲团观玩,如有合《易》处,即起而歌咏”(《优哉阁稿·玩图》),前后历经29年而成《周易集注》一书。书成以后,才于1602年被荐,特授为翰林院待诏,以月给米三石致仕而终其身。  相似文献   

9.
在刚刚播放完毕的《康熙王朝》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周培公病危之中把“积十年之心力” 而完成的《中华全图》呈献给前来探望的康熙皇帝(1661-1722在位),康熙御览后,十分激动,大加褒扬。  相似文献   

10.
宋人治《易》,著作丰富,尤注意“图”“书”的发挥和运用。所谓“图”“书”,主要指“河图”与“洛书”,是宋人附会并发挥前人注《易》之图而来。这些《易》图又被后人互相附会发明,愈演愈繁,自宋至清,绵延七、八百年之久,《易》图据说达到数千种之多,形成宋、元、明、清四代人讲《易》的一支新学派,被称之谓“图”“书”之学。  相似文献   

11.
《景德传灯录》,三十卷。北宋景德元年(1004),东吴沙门道原撰。载于元藏“振”至“世”函、明藏“合”至“弱”函、清藏“誉”至“青”函、频伽藏“云”帙,收入《大正藏》第五十一卷。先是有唐金陵沙门慧炬(或作“智炬”)、天竺三藏胜持,于贞元十七年(801)编次禅宗诸祖传记偈谶,及宗师机缘为《宝林传》。至光化二年(899),又有华岳玄伟禅师,编次贞元以来禅宗宗师机缘,为《玄门圣胄集》。道原“续后粱开平以来宗师机缘,统集《宝林》、《圣胄》等传”,撰成此书(见《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九)。因灯能照暗,禅宗祖祖相授,以法传人,犹如传灯,故取名为《景德传灯录》。书成以后,诣阙进呈,宋真宗诏翰林学士杨亿等刊削裁定。“其有标录事缘,缕详轨迹,或辞条之纷纠,或言筌之猥俗,并从刊削,俾之纶  相似文献   

12.
《悉昙字记》,又名《南天竺般若菩提悉昙》(据书名下的小注),一卷。唐山阴沙门智广撰,撰地五台山。收入《大正藏》第五十四卷。《悉昙字记》未署撰时。书序云此书出自南天竺(印度)沙门般若菩提在五台山时对作者的传授。而据《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七记载,般若菩提是在“(贞元)十年三月发趋清凉。巡礼五台,至于秋首。十一年四月还至上都(长安)”的。以此推断,《悉昙字记》约撰于贞元十年(795)。又由于此书见载于日本入唐求法沙门空海于大同元年(相当于唐元和元年,即公元806年)十月编的《御请来目录》,为空海住长安时所获的写本,因而日本学者也有根据著录的时间。  相似文献   

13.
唐卐字纹镜     
《法音》1991,(9)
唐卐字纹镜,径长15.2厘米,纹饰仅以双勾阳线微凸“卐”,字占镜之大半,殊为醒目。 卐为古印度宗教的吉祥标记,属古代原始的符咒、护符或宗教标志。古人以为太阳或火的象征,犹如火焰上升一般。卐,梵文SriVatSalakSana(室利靺蹉洛刹曩),佛教中以“卐”为释迦牟尼“三十二相”之一。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二一:“卐,室利靺瑳,此云吉祥海去。”《翻释名义集·唐梵字体))引《华严音义》:“案‘卐’字本非是字。大周长寿二年,主上(武则天)权制此文,著于天枢,音之为万,谓吉祥万德之所集也。”按《华严音义》无此文,且其说亦非是。  相似文献   

14.
新都县有回族起源于何时,据《新都县志》记载:“罗家寺,在县东李家营,修建于明成化七年”,这可能就是新都县有回族的最早年代了。“李家营”现为弥牟镇所辖。据康熙九年(1670年)王沄的《蜀游纪略》  相似文献   

15.
明代福建连江学者陈第(1541—1617),字季立,号一斋,“其学通五经而尤长于《诗》、《易》”(钱谦益语,转引自《连江县志·人物·先宪》)。《伏羲图赞》是他研究《周易》的专著。陈第少年时即禀承家学。其“少读《易》,主朱义,又主程传,后又颇考马、郑、荀、王及唐宋诸家之说”(《伏羲图赞自序》)。朱义,即朱熹《周易本义》;程传,即程颐《伊川易传》;马、郑、荀、王,为东汉之马融、郑玄、荀爽及魏之王弼。由此可见,陈第治《易》,涉猎颇广。他壮岁曾投笔从戎,年四十三时罢蓟门归,自慨“仍为书生老耳”,又闭门苦读凡十余年。试观陈第的诗作,有“醉则诵《离骚》,倦则披  相似文献   

16.
《易龙图》简称《龙图》,陈抟著。陈抟(?—989),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人,字图南,自号“扶摇子”。周世宗赐之号“白云先生”,宋太宗太平兴国九年(984)赐号“希夷先生”。是北宋著名道士,其事迹充满传奇色彩。陈抟著述甚富,惜多亡佚;流传至今,可以确定为陈抟自著,并且体现了他的《易》学的,乃是《易龙图》及其序。《宋史·艺文志》著录《易龙图》仅一卷,传世有序文,可推知全书分“图”和“文”两部分,并且文字很短。南宋吕祖谦编《皇朝文鉴》,只收《龙图序》。宋元间道士雷思齐说:“由汉而唐,《易经》行世,几经传疏释之外,未有及于《图书》之文刊列经首者。迨故宋之初,陈抟图南始创意,推明象数,自谓因玩索孔子三陈九卦之义,得其远旨,新有书述,特称《龙图》,  相似文献   

17.
张理,字仲纯,元清江(今江西清江)人。据《宋元学案·草庐学案》记载,张理曾举茂才异军,历任泰宁教谕,勉斋书院山长等。元仁宗延祐间(1314—1320年)为福建儒学副提举。早年曾从杜本学《易》于武夷山,“尽得其学,以其所得于《易》者,演为十有五图,以发明天道自然之象”。明《正统道藏》洞真部灵图类收录有张理著《易象图说》,分为《易象图  相似文献   

18.
李冠杰 《学海》2006,(2):201-203
美国史学大师史景迁的著述陆续被翻译成中文出版,以至于我们能够拜读到西方人视野下的历史研究成果。他的著述主要有《康熙自画像》、《中国纵横》、《曹寅与康熙》、《皇帝与秀才》、《天国之子和他的世俗王朝》、《王氏之死》等,这些书籍在中国畅销的原因是作者研究历史的独特视角,以及他超乎寻常的“叙述”历史的方式。《王氏之死》这本书主要通过一些“小事情”来反映17世纪山东郯城县人民的生活。在写作过程中,作者也穿插了一些合理的想象,更显得近乎历史真实。此书的资料来源主要有三种:冯可参主编的《郯城县志》、曾经做过郯城县知县…  相似文献   

19.
《法音》1989,(10)
《宝林传》,全称《双峰山曹侯溪宝林传》,十卷(今存七卷,佚三卷)。唐贞元十七年(801),金陵沙门智炬(又作“惠炬”、“慧炬”)与天竺沙门胜持集。原书自南宋起失散。1933年在山西赵城县广胜寺发现的金代雕刻的《大藏经》(即“金藏”、“赵城藏”)中刊有此书的残卷,1935年由上海影印宋版藏经会和北平三时学会将它编入《宋藏遗珍》第三函(在第三十一至第三十三册)。今据中国佛教协会收藏的《宋藏遗珍》本解说。《宝林传》是一部根据禅宗南宗的祖统说编定的通记禅宗西天二十八祖和东土六祖事迹的著作。见录于《唐书·艺文志》、北宋惟白《大藏经纲目指要录》卷八、南宋宗鉴《释门正统》卷四、本觉《释氏通鉴》卷十和元觉岸《释氏稽古略》卷三等。《大藏经纲目指要录》卷十说:  相似文献   

20.
巴蜀易学素有渊源,两汉为滥觞期,六朝为续传期.唐代为总结期,两宋为高峰期,元明以下则为流衍期.自两汉迄清末,历代巴蜀易学著作约有180余种;数量虽然不多,然特征却很鲜明,流派众多,“四道”毕备,其“尚辞”者则有苏轼之《苏氏易传》,“尚象”“尚变”者则有李鼎柞之《集解》、来知德之《集注》,其“尚占”者则如汉严遵,而尤以卜筮易、道家易源远流长.至于《易》《老》兼治者,则有严遵、扬雄;发明图书易者,则如陈抟、胡世安;其以佛陀解《易》者,则有苏轼、龙昌期.至于仿圣拟经,由扬雄开其先(撰《太玄》),而王长文(攫《通玄经》)、卫元嵩(《元苞》)诸人继其事,成为巴蜀易学之一大特色.后之治《易》《玄》,谈《图》《书》者,皆以蜀学发其轫.刘成炘曰:“易学在蜀(伊川语),如诗之有唐矣.”(《蜀学论》)信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