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8 毫秒
1.
唯有时间(绵延)真实──柏格森自我意识本体论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法国哲学中,伯格森的地位是比较特殊的。这里的“特殊”,与其说是理论上的,倒不如说是社会影响层面上的。一次大战前后,他曾红极一时,每逢授课,社会名流蜂拥而至,影响遍及整个欧洲乃至美洲。但好景不长,二次大战后,从名声到学问都很快销声匿迹。即使在今天的欧洲和法国,人们对他的学问的关注也已是残烬之兴。这种盛极即衰的现象,既有社会的原因,如恰逢两次世界大战,但更主要的还在于他理论本身的原因。有人说,他的某些见解和信条一直残留在存在主义哲学里。这等于是说,他的学说实际上只是由叔本华、尼采的“非理性”哲学到…  相似文献   

2.
中国哲学史这门学问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1919年2月,即“五四”运动发生前夜,胡适出版了《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这本书模仿西方哲学史的写法,把中国古代思想中西方人称之为哲学的那部分单独加以述评,使中国哲学史从一般学术史中分离出来。中国哲学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问至今只  相似文献   

3.
世界观的定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打开任何一本哲学教科书,几乎第一句就读到:“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请看下列几本有较大影响的著作和教材给世界观所下的定义。 苏联出版的《哲学百科全书》说:“世界观是人对整个世界的一般观点的体系。”1963年苏联  相似文献   

4.
哲学还会有什么新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哲学”是一门很古老的学问 ,它所讨论的问题 ,似乎也是从古到今一直都在那里纠缠不清。事实上 ,哲学史上纵有多次的变革和革命 ,但“本体论”和“知识论”的哲学基本问题 ,仍是众人最为关心的传统问题 ,这大概和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本性有关。这些问题 ,不会有一个固定的答案  相似文献   

5.
杜君小真早年就学于法语学校 ,后来长期在法国学习 ,回国后仍经常来往于中法文化交流的旅途之中 ,而任教于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 ,专门从事法国哲学的研究、教学和翻译工作 ,研究法国哲学 ,已经是她终身的事业了 ;国内学界曾经有点冷寂的“法国哲学”研究领域 ,逐渐繁华起来 ,不能不说有她一份劳绩在内。近日她从文章中选了一些辑集出版 ,知道我也喜欢法国哲学 ,寄来嘱我写几句 ,阅读之后 ,想说下面这些意思。“哲学”好像是一个“生命体” ,有自己的“活动” ,有自己的运动轨迹。就西方来说 ,它的“摇篮”是古代希腊 ,中古是它的生命受到…  相似文献   

6.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提到中国哲学与中国义理学的区别时指出,用哲学方式来重述中国义理学传统的好处在于:可以把义理学传统放置到近代学问的体系中加以审视,获知其在近代知识体系中的位置。这也就是说,哲学是促使传统的学问获得近代知识自觉的方式。在我们看来,在某种意义上,“哲学”是一种类似于海德格尔所谓“再思”(Andenke...  相似文献   

7.
从古希腊开始,在西方文化传统中,哲学的本性被看作是“爱智”,即哲学是代表和体现人类智慧的发展的一门学问。哲学之所以如此“高贵”,是因为它具有其他学问所没有的“普释”、“通铨”的功能。而哲学之所以有此功能,则又由于哲学为一切存在现象找一个“存在之所以存在的根据”,而这种根据又必须是以实在的、可信的实体(SUBSTSNCE)为本体。  相似文献   

8.
近期我国出版了几本以“艺术哲学”命名的书,有翻译外国的,也有我国学者撰写的,对艺术哲学的研究对象及范围都有所说明,但对艺术哲学与美学的关系则没有说,或说得不够清楚,这是一个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法国文艺家丹纳在他的《艺术哲学》中,对艺术的本质及其产生,艺术作品的分类及其关系作了比较充分的论证,而对艺术  相似文献   

9.
哲学被认为是艰深的学问,却没有一门学问象哲学这样“糊涂”:作为人类最古老的学问之一,几千年来它竟然一直没有弄清楚自己的对象、方法、特点与功能,直至今天哲学家们还在讨论“什么是哲学”“哲学研究什么”之类基础问题。和科学的欣欣向荣相比,哲学显得不很景气。哲学虽然孕育了科学,但是近代以来科学却逐渐联合起来想把哲学驱逐出学问的殿  相似文献   

10.
“人民的古典丛书”正在不断地丰富起来,特别在关于被我们的高等教育界的传统所蔑视如此之久的18世纪法国哲学家方面。专为选录“启蒙时期”法国著作的这部丛书的第17卷最近出版了,就是霍尔巴赫男爵选集第一卷。卷首有巴莱特·夏波耐尔的序言,并附有他的评注,其引证之审慎再加上他自己的精湛的见解使这本书对那些轻信教科书,只读过伏尔泰、卢梭和狄德罗的几部小说就自以为充分认识18世纪法国思想的人们将有很多的启发。霍尔巴赫的哲学巨著“自然的体系”一书的摘录  相似文献   

11.
哲学教学的哲学研究——从知识到体验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探讨哲学教学的本性 ,中心是强调哲学教学要从传授知识转向引导体验 ,也涉及到哲学教学的教材、形式和方法的有关问题。一、要有符合哲学本性的哲学教学几乎所有的哲学教材都讲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 ,是“智慧之学” ,是关于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从这点看 ,哲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使人们把握正确的观点、方法 ,启迪和增长人们的智慧 ,使人变得更有明确的方向 ,更聪明 ,更机智 ,更富于创造性。我们需要有以“启智慧”和“增智慧”为目的的哲学教学 ,需要有符合哲学作为“智慧之学”本性的哲学教学。为此 ,哲学教学的内容、特点和…  相似文献   

12.
中国学者研究西方哲学,其治学的高境界应是直接与西方一流学者对话、交融、抗衡。如季羡林先生所说,“在国人面前谈希腊、罗马和苏格拉底,而在洋人面前讲《周易》,谈老庄。这不算什么本事。真有本事,就应去和西方学者争论他们的学问。”不难看出,季先生的谆谆教诲中包含这样一个殷切期望:研究外国学问的学者应当用与外国学者同样的标准要求自己,介入他们的争论,按照最先进的学术水准去著书立说。令人欣喜的是,山东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傅有德先生就怀有这样的抱负,他新近出版的力作《巴克莱哲学研究》是最好的证明。陈修斋先生称赞他…  相似文献   

13.
关键在于能否哲学地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自黑格尔以来,“中国有没有哲学”就一直成为一个问题。这有两个意思:第一,被黑格尔所批评的、径把传播于欧洲的“中国伦理宗教”或“中国文化”或中国传统的某种学问当作“哲学”看待的做法,其本身需要作出一种论证,也就是说,黑格尔实际上暗示了对一种文化的理解与肯定应该是具体的理解与肯定,把“我者”的成分想当然地当作“我者”与“他者”共质的内容,很可能忽略了对文化相异性的基本尊重;但是,第二,当在黑格尔的精神世界体系中,“哲学”相当于文化和文明的灵魂,他否认中国有一种可称为“哲学”的东西,即指中国文明不具…  相似文献   

14.
法国近十五年来的哲学变迁,要想以短短几页篇幅来概括,显然难以做到。这是因为:首先,哲学思想要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必须花费大量笔墨,而要做到这一点,不管篇幅多长总有不够之嫌;其次,1968年以来,法国的哲学生活极为丰富,长期来以萨特尔为代表的“博学智者”的形象虽不再时兴,但在一些具体领域从事研究的人却相当之多,而且他们之间往往没有什么联系。因此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所有的人都一一介绍。在介绍哪  相似文献   

15.
目前,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越来越多的人宁愿提“马克思哲学” 而不愿提“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现象值得关注。其实,就用语而言,提“马克思主义哲学” 反倒不会有什么问题,因为确实存在叫作“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理论形态,如那套已风行大半个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但是,提“马克思哲学” 就不一样了——马克思有没有或者有何种意义上的哲学?他本人对哲学究竟持何看法?他认为自己的学说是哲学吗?他的思想跟哲学这门古老的学问究竟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至今悬而未决。所以,如果一定要提“马克思哲学”,那就得先对上述问题以及其他相关问题作一番认真的考察。  相似文献   

16.
西方哲学的命运与维特根斯坦哲学江怡酉方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在古希腊,哲学曾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但当亚里士多德把哲学置于各门具体科学之上以后,哲学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哲学问题的合理性等问题不断受到人们的质疑。经过近代皙学的洗礼,现代皙学家大都举起了反传统形而上学的旗帜,但他们并未从根本上摆脱传统思辩哲学的特征。即使当代哲学家海德格尔宣布了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但他也没有宣布作为一门学问的哲学的终结。因此,海德格尔也不可能真正解决哲学本身面临的生存危机。在当代酉方,只有维特根斯坦真正触及到了哲学的危机。因为在维氏看来,哲学不再具有传统思辨哲学的特征,所剩下的只是哲学的方法。但这种方法绝不是传统哲学所确定的那种认识方法,而是指导人们如何从事语言游戏,如何正确地遵守语言游戏规则的活动,因此,从事哲学活动井不是目的,相反,语言游戏一旦达到了目的,哲学本身也就可以被人们摒弃了。维特根斯坦的工作不是为了提出一种哲学理论,而只是为哲学的发展指出一条出路。他是以非哲学的方式,即以语言游戏和活动摧毁哲学的方式来谈哲学。在他那里,哲学的作用是破坏性的,而维氏所追求的是“另一种文化”(后哲学文化),是一种“后哲学”。但  相似文献   

17.
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中国传统政治哲学”课题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政治哲学”课题组、北京市哲学学会中国哲学专业委员会和河北人民出版社共同主办的“政治哲学研讨暨《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出版座谈会”于 2 0 0 1年 1 0月 2 0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召开 ,2 0多位学者参加了研讨会。《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一书是周桂钿教授主持的国家“九五”社科规划重点项目的最终成果 ,2 0 0 1年 7月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在对此书的讨论中 ,张立文教授、钱逊教授等认为 ,虽然有关政治思想史方面的书中多有提到传统政治哲学 ,但都不够系统 ,本书…  相似文献   

18.
西方逻辑哲学研究述介陈波总的说来,即使在当代西方,逻辑哲学也是一门正在形成和发展中的学科,目前并没有完全成熟和定形。这点可由下述事例印证:其一,在一本1991年出版的英文新书《真理的准则──逻辑哲学引论》中,作者巴斯卡·恩格尔(PascalEngel)在引言部分指出:“这本书是逻辑哲学的引论。但‘逻辑哲学’是一个保护伞式的词,它容纳了各种不同的问题和不同的研究风格。我认为,(关于逻辑哲学的)主题不存在一个单一的既定看法。”其二,有一些所讨论的问题及其内容大同小异的英文出版物,却被冠以不同的名称:“逻辑哲学”,“哲学逻辑”,“现代逻辑中的哲学问题”,等等。这足以说明,逻辑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即使在当代西方也未完全成熟。现选择几本我认为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英文逻辑哲学专著作一些简要评价,读者或许能从中窥见当代西方逻辑哲学研究的“全豹”。维特根斯坦写有一部《逻辑哲学论》,虽然也讨论了一些逻辑中的哲学问题,但更多的是一部传统意义的哲学著作,并不真正属于这里所说的逻辑哲学专著。但美国著名逻辑学家和哲学家W·V·蒯因却写有一部真正意义的《逻辑哲学》(1970),该书的中译本已由三联书店出版。全书分七章,分别题为意义与真、语法  相似文献   

19.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清除帝国主义文化的思想影响以及当时对知识分子思想再教育运动”,曾被认为就是对“某些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倾向”的批判。真正说来,这是一种打“政治烙印”,几乎与纯粹哲学问題无关。只是到了六十年代初期,中国的哲学家们才开始加深他们关于现代外国  相似文献   

20.
逻辑实证主义在二战后才被引入日本哲学学术界。在此过程中,赴日参加“美国研究研讨会”的美国哲学家发挥了重要作用。日本第一代分析哲学家出生于20世纪20和30年代,20世纪60年代开始产生一定影响,其中一些人在20世纪70年代出版了高质量的原创著作。第二代分析哲学家出生于20世纪40和50年代,他们在20世纪70和80年代开始教学,并继续发表分析哲学方面的论文和著作。多年来,分析哲学一直被称为“科学哲学”,大意是指科学的哲学。它经常被批评为“非哲学”。然而,分析哲学改变了哲学讨论的风格,并使形成一种足以以可理解的方式表达哲学思想和论点的语言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