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孙悟空凭借火眼金睛,曾两度向幻化成人形的白骨精打去,那妖精也两度丢下“尸体”匆匆逃去。孙悟空打的是妖精,可唐僧肉眼凡胎,偏偏认为孙悟空滥杀无辜,便念起紧箍咒来,直疼得悟空满地翻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那白骨精变作白头老翁,又来了。怎么办?是打?还是不打?  相似文献   

2.
正六小龄童本名章金莱,但很多人称呼他为"六老师",始于误会,而盛于尊敬。经常有人突然认出了他,兴奋之余连提问都变得逻辑混乱:"你不就是演六小龄童的孙悟空吗?"别人演孙悟空,人们会评论,这个有点像,那个不够像,而唯独对他,一切比较性的词语都消失了,似乎他就是孙悟空,孙悟空自己当然不存在"像不像孙悟空"的问题。1986年,六小龄童版《西游记》首播,他在好几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当了  相似文献   

3.
那幢高楼裹在烈焰中,火势惊心动魄,人们乱作一团,尖锐的火警声由远及近。远远地站在那幢高楼对面,看见烈焰中人影一闪,他难以想象一个人被焚烧时痛苦的样子,他唯一的想法就是不能见死不救。做人的道义让他毫不犹豫闯入了火海。把那人抱出来时,火在他身上呼啸,钻心的痛楚让他昏倒在地,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一刻他赢得了人们的敬重。  相似文献   

4.
生活里总有一些细节闪闪烁烁,如果你用一颗感恩的善心去捕捉、去共鸣,会发现那细节一闪一闪地姜足够炫人。  相似文献   

5.
除垢     
从乡下调到县上工作,一时找不到住房,住在一个朋友家里。他的房子很小,也是个单身汉,两个人挤在一起倒也其乐融融。但几天后,朋友就把做饭、洗碗、扫地等家务事全推给我,而且一副颐指气使的口气:“嘿,肥碗洗了,地板那么脏,也不扫一扫,邋里邋遢的!” “为什么该我扫?你自己咋不扫?” “当然该你做嘛!你想唐僧取经时,先是孙悟空挑行李,猪八戒来后,孙悟空就不用管了,这多明显的道理!”朋友半认真地说。 我心里很不舒服,气鼓鼓地回答:“别狂,我人在矮檐下,就是不低头,我又不是来当佣人的!”我只是忍着没说“你以前下…  相似文献   

6.
案例背景 初二的一个班的班主任请假两星期,他班孩子如同脱掉了紧箍咒的孙悟空露出了猴子的野性——教室卫生糟糕:地面散落垃圾,垃圾筒溢满零食袋自习纪律糟糕:嬉笑怒骂热闹非凡。他们大多数人置班规不顾,视班委于无形:甚至个别班委公然“腐败堕落”。一日,我批改班长随笔,她写到她很想管好班级,可同学们都不支持她的工作,她很累很痛苦!  相似文献   

7.
相信很多读者在黄发垂髻、初懂事理时代,都看过一部叫做《西游记》的章回小说。书中有一段讲到主角孙悟空天不怕地不怕,后来,他的师傅便给了他一顶精致的帽子,起先他倒也欢喜地接受并戴上,但怎知里头居然藏着一个名为“紧箍”的铁环,就是那个不起眼的铁环,紧紧地套牢了他的头,也紧紧地套牢了他的一生。  相似文献   

8.
一、懵懂中感觉“鬼”。 我出生在大别山下一个山村里。小时候,喜欢听大人讲故事,尤其在夏夜乘凉时,听故事是我的乐趣。记得六岁时,第一次听“鬼”的故事,是隔壁王大爷讲的,他说一次在夏夜他路过我们的村头时,听见村头的小河里有些东西在啪啪的击水声,他大声吆喝,那些东西“呼呼”地跑了,一会儿就消失了,那时我听罢觉得毛骨悚然;不久乘凉时,后院的宋老爹讲“鬼火”一事,说是人死后会变成“鬼魂”到处飘,并且当时他一边讲,一边手指着面前的大山上一闪一闪的光说,那就是的;随着听故事的内容增多。“鬼”在我心中扎下了根:有一次,我在村前的小河逮鱼,一不小心栽到河里去,  相似文献   

9.
跳出掌心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神通广大,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但无论如何也翻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那么,真的有如来佛这只手吗?为什么孙悟空跳不出这只手?  相似文献   

10.
他曾经在荧屏上塑造了一个涵盖中国几代人共同记忆的经典形象,至今仍无人超越。他,就是孙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龄童。但让人意外的是,他的成功,竟然是来源于一句话。六小龄童,原名章金莱,祖籍浙江绍兴,生于1959年,父亲是当时著名的南猴王“六龄童”章宗义。章金莱的二哥叫章金星,艺名为小六龄童。为了与章金星的艺名区别开来,章宗义就给章金莱取了“六小龄童”这个艺名。  相似文献   

11.
《西游记》男女老幼都很喜欢,从电视剧到现在的动画片,81难的故事让人百看不厌,这当然是吴承恩的故事写得精彩,非常吸引人。在前几天看《西游记》(续集)时,猪八戒又一次提出分行李要散伙,这使我猛然悟出一个道理:唐僧师徒四人其实是一个人,那就是历史上那个真正存在的僧人──唐玄奘,那个不怕艰险、万里取经,最后终于满载而归的大唐僧人。 说唐僧师徒是四位一体的一个人,含义其实也很简单。唐僧代表一个有坚定信念而且不畏千难万险的人。孙悟空则象征着唐僧战胜困难的能力、灵活应变和善于明辨是非的超人的能力。但孙悟空又…  相似文献   

12.
碗中有乾坤     
父亲年龄大了,并不像一些看开人生的男人,懂得适时地放手,不再过多地操心儿女的事,他反而变得愈发地恐慌,每次看到电视上报道的天灾人祸,便脸色黯然,一个人在吵嚷的广告里,陷在沙发里坐到天色暗了,才想起要去吃饭。  相似文献   

13.
李洪志玩弄的骗局,今天终被识破了。他的胡言乱语成了滑稽的笑料,他的“末世论”和“地球爆炸说”简直就是吓唬人的“天方夜谭”。他“度人”的鬼话,如同梦呓,不值一驳。虽然不值一驳,但人们还是在电视中对他大加驳斥。可见,人们太恨这个骗子。李洪志蒙骗人的狐狸尾巴,终让世人抓了个正着。 这几天,我们天天看电视,实在像是欣赏绝  相似文献   

14.
信念的魔力 故事一:两个囚犯被关在同一个监狱里。一天晚上,两个囚犯一起趴在窗台上望窗外的世界。 “漆黑的夜晚!”其中一个囚犯郁郁寡欢地说。 “但我看到了星星。”另一个囚犯则忽然惊喜地说,“一闪一闪的。” 后来,看到黑夜的那个囚犯积郁而死,看到星星的那个囚犯则坚持活下去,并最终等到他的同志为他开启牢门与镣铐。  相似文献   

15.
二难推理在前提中提出两种可能,然后由这两种可能引申出两种结论,对方无论选择其中的哪一种结论,都会陷入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境地,所以叫二难推理。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在第三次打白骨精时,实际上就面临了二难,因为根据前两次的经验,如果孙悟空第三次把白骨精打死,它就可能被师父赶走,但如果不把白骨精打死,师父就可能被白骨精吃掉.所以,或者打白骨精,或者不打白骨精,所引起的两种后果,或者孙悟空被师父赶走,或者师父被白骨精吃掉,都是孙悟空所不愿接受的. 在日常生活中,二难推理的运用是非常普遍的,善于巧妙地运用…  相似文献   

16.
俗话说的“四两拨千斤”,就是太极拳技法,即以巧以智胜人的功夫。你一拳似有千斤凶猛地抡过来,我轻轻地一闪以四两之力拨过去;由于你用力过猛,一拳打空收不住,自然会一下踉跄趴下去。在人际交往中,妙语“四两”,亦可拨动“千斤”。  相似文献   

17.
成功之路     
功成名就是人们梦寐以求的事,然而没有人能够轻易获得成功。想要有所成就,就得找到……也许没有人想到,一位身材削瘦的澳大利亚少年居然会不顾父母的反对。迷上举重。他每周三次去当地体育馆进行训练,每天晚上还要苦练几个小时。也许更没有人想到,这位少年若干年后竟会成为健美冠军,并成为电影史上最卖座的明星。他就是阿诺德·施瓦辛格。在一次电视采访中,施瓦辛格向人们解释了人成功的原因:“努力工作,大量训练,积极思考。”事实表明,在任何领域里处于顶层的人并不一定是那些具有很高天赋的人,而是那些努力投入时间的人。他们…  相似文献   

18.
悟空的心病     
孙悟空被如来佛压在五指山下,如来在山上贴了一张标签——佛偈。  相似文献   

19.
孙悟空是一个神通广大的人物。他会腾云驾雾,入地登天。同时,他也是一个神秘莫测的人物。象征为何,众说纷纭。究竟他是吴承恩审美理想的代表人物,还是农民起义失败的英雄?……  相似文献   

20.
老板与地板     
浙商张文荣坐客《天下浙商》电视专栏。作为拥有亿万资产的公司董事长,他向主持人袒露了成功背后的一件举足轻重的“小事”。他说,他要永远感激一个人,他的爷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