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学生羞耻和内疚差异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 48名北京大学本科生为被试 ,检验羞耻和内疚差异的 3种假设 :研究一同时检验“公开化与私人化”和“个人无能与违背道德”两个假设 ;研究二检验“伤害自我与伤害他人”假设。方法是依次呈现一系列不同的负性情境 (情境事先已按要检验的假设加以控制 ) ,要求被试设想自己亲身经历该情境 ,然后回答体验到的羞耻和内疚的程度及理由。结果表明 :①“公开化与私人化”对羞耻和内疚的影响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有他人在场”可以易化羞耻 ,而内疚感的产生一般不需要“观众”在场。②“违背道德”在引发羞耻和内疚感上基本相等 ,而“个人无能”引起更多的羞耻感 (p <0 0 1)。③“公开化与私人化”和“个人无能与违背道德”的交互作用不显著。④“伤害自我”更多引起羞耻感 (p <0 0 5 ) ,而“伤害他人”更多引起内疚感 (p <0 0 1)。  相似文献   

2.
迅速崛起的网络社会改变了网民的行为方式,极易引发新的道德风险和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我国网民的网络道德情感主要包括网络责任感、网络羞耻感、网络正义感、网络移情四种基本道德情感。其中,网络移情包括网络认知移情和网络情感移情两个维度,网络羞耻感包括侵权羞耻、虚假羞耻和暴力羞耻三个维度,网络责任感涵盖网络他人责任感、网络自我控制力及网络自我责任感三个维度,网络正义感包括鄙视非正义和伸张正义两个维度。通过对533名网民进行问卷测试,检验相关指标适合度,网络道德情感量表呈现出较好信度和效度,能够为我国网民的网络道德情感与网络行为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郝娜  崔丽莹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7):1626-1636
作为两种常见且易被混淆的自我意识情绪, 诸多研究者对内疚和羞耻的产生前因及影响后效进行研究, 尤其是近年来的研究逐渐关注两者对合作行为的影响。我们通过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发现, 内疚和羞耻对合作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存在差异, 内疚的影响更为稳定及具有普适性, 羞耻的影响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更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内疚和羞耻对合作行为的不同影响可从动机机制和调节机制两方面进行解释。首先, 动机机制包括内疚对他人的补偿、修复动机以及羞耻对自我的保护、修复动机。内疚对他人的补偿、修复动机主要体现在维护社会互动中的公平; 弥补对他人造成的伤害, 降低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修复人际关系, 重新获得他人或自己的接纳与认同。羞耻对自我的保护、修复动机主要体现在释放消极的情绪状态; 维护积极的自我形象和声誉, 修复自我; 保护自我, 防止后续伤害及不良后果。总体而言, 内疚者关注过失行为及后果, 侧重于对受害他人的补偿或对与他人关系的修复, 而羞耻者关注整体自我的受损, 侧重于对自我的保护和对自己社会形象的修复, 基于此, 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内疚与羞耻影响合作行为的动机机制对比模型图。其次, 调节机制涉及到个体因素和情境因素的调节作用, 其中个体因素包括认知因素、社会价值取向、自我控制能力、情绪特质和情绪状态, 情境因素包括暴露情境和掩蔽情境、实验情境和日常情境、相关情境和不相关情境。具体而言, 内疚对合作行为的影响的较少受情境的限制, 而羞耻受情境因素限制较多, 在暴露情境、相关情境中更能促进合作行为的产生, 而在掩蔽情境、不相关情境中, 羞耻较难影响个体的合作抉择, 且无论是实验室情境还是日常情境, 内疚似乎都比羞耻更易影响合作。最后, 鉴于内疚与羞耻的诱发和测量方法的有效性仍需检验, 两种情绪对合作行为影响的过程机制和生理机制仍不明晰, 个体因素影响的研究尚不充足以及跨文化研究较为缺乏, 未来研究可以从内疚和羞耻诱发与测量方法的有效性, 情绪作用发生的内在过程和生理机制, 情绪影响的个体和文化差异这几方面进行扩展和深挖。  相似文献   

4.
研究以128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2 (心理控制源: 外控型、内控型)×2 (自我道德感: 内疚感、羞耻感) 两因素被试间实验设计,考察了外控和内控大学生在内疚感和羞耻感两种不同的自我道德情感下反事实思维内容的差异。结果表明:(1) 心理控制源对大学生反事实思维不同内容的诱发具有重要的影响:外控者更倾向于产生行为和情境导向的反事实思维,而内控者更倾向于产生自我导向的反事实思维。内疚感和羞耻感对大学生反事实思维内容的产生没有直接的影响;(2) 反事实思维内容的产生受到了心理控制源与内疚感和羞耻感两种自我道德情感的交互影响:外控者在羞耻感的启动条件下比在内疚感的启动条件下表现出了更多的行为和情境导向的反事实思维,而内控者在内疚感的启动条件下比在羞耻感的条件下表现出了更多的自我导向的反事实思维。研究结果有助于解释以中西方不同被试而得出的内疚感和羞耻感与反事实思维关系的矛盾结论。  相似文献   

5.
在孟子和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中,羞耻概念具有重要地位,基于两者羞耻德性的互诠,可知两位哲人分别认识到了羞耻本质的不同侧面,前者强调羞耻的内在性与先天性,后者强调羞耻的外在性与社会性。这是构成羞耻本质的两个要件,而且这两个要件在羞耻德性的伦理价值上得到了体现。在现代社会中,羞耻感这一道德力量的普遍衰减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重建崭新的社会道德秩序,应该以培植与提升个体自我的羞耻感为基础,因为羞耻是道德世界最具革命性的力量。羞耻的伦理价值与羞耻的本质也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羞耻具有消极的道德谴责作用,这是产生羞耻现象的社会根源,另一方面羞耻又具有积极的伦理建构作用,这导源于羞耻内在于人性的基本事实。从道德哲学的理论视域上看,羞耻所具有的伦理价值在于它能够承担得起道德奠基任务,能够培育一种健全的道德人格,所以说羞耻对现代社会伦理秩序的重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运用自我报告法从反事实思维的角度验证内疚与羞耻差异的"自我和行为"假设,探讨大学生和青少年罪犯在反事实思维与内疚和羞耻关系方面的特点。结果表明:1)研究结果不支持Lewis提出的内疚与羞耻差异的"自我和行为"假设,甚至与该假设相反;2)在真实的情境中,大学生和青少年罪犯内疚感和羞耻感与反事实思维的特点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青少年自伤行为自我惩罚功能的情绪条件,设计了两个研究:研究一包括2个实验,实验1对60名青少年、实验2对87名青少年进行行为实验;研究二使用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问卷、中学生羞耻感量表以及中学生内疚感量表等对723名普通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行为实验的结果显示,内疚感和羞耻感均能有效诱发青少年的自伤行为,而自伤行为能有效缓解青少年的内疚感和羞耻感;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青少年自伤与内疚感有明显的负相关,与羞耻感有明显的正相关。因此,维持青少年自伤行为自我惩罚功能的情绪条件是羞耻感,而非内疚感。  相似文献   

8.
内疚和羞耻的关系——来自反事实思维的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情境模拟法从反事实思维的角度探讨内疚与羞耻的关系.并比较了大学生和青少年罪犯反事实思维与内疚和羞耻关系方面的特点.结果表明:(1)研究结果部分支持"内疚事件和羞耻事件"假设,但不支持Lewis提出的"自我和行为"假设,甚至与该假设相反;(2)大学生和青少年罪犯反事实思维与内疚和羞耻的关系具有某些方面的一致性.但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大学生自我导向的反事实思维与内疚感有更为密切的联系,而青少年罪犯行为导向的反事实思维与羞耻感有更为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4个实验考察羞耻情绪对欺骗行为的影响, 并进一步探讨这一影响存在的条件及其机制。实验1考察羞耻情绪对欺骗的影响, 结果发现羞耻组的欺骗行为和欺骗倾向显著低于控制组。实验2将羞耻分为道德失范和能力不足两种情景, 考察羞耻对欺骗产生影响的条件, 结果发现, 道德失范羞耻组的欺骗行为显著低于能力不足羞耻组和控制组。实验3a考察道德失范所引发的羞耻对自我控制资源的影响, 结果发现, 羞耻情绪诱发组的自我控制任务成绩显著高于未诱发组。实验3b考察自我控制资源在羞耻情绪影响欺骗行为中的作用, 结果发现, 自我控制资源在羞耻情绪影响欺骗的过程中起完全中介作用。这些研究结果表明, 当个体的羞耻情绪由道德失范而诱发时, 会遏制其欺骗行为的产生; 羞耻情绪对欺骗行为的影响机制可能是: 感受到羞耻的个体, 为恢复和保护受损的道德自我, 通过调集更多自我控制资源的方法影响欺骗行为的出现。  相似文献   

10.
羞耻是人类的一个普遍情绪,在临床工作中更是一个常见现象,可能给患者带来很强的负面感受并影响临床治疗。羞耻同时具有自我指向性和交互主体性特征。从萨特的存在现象学去理解羞耻这一情绪,在被关注中,我(I)的客体性被揭示,被对象化为客体(me),我(I)为我自己(me)在他人(Other)面前感到羞耻。但是我(I)在这一过程中的感受受到他人(Other)所投来的关注的性质的影响。由此论述医生的专业积极关注和患者的自我悲悯可以增强患者的良好自我感受,减少羞耻感。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自我同情对拖延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采用自我同情量表、大学生拖延量表、大学生羞耻量表和接纳与行动量表对79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自我同情对大学生拖延行为具有负向预测作用;(2)羞耻在自我同情与大学生拖延行为的负向效应中起到中介作用;(3)经验回避、羞耻在自我同情和大学生拖延行为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刘宁  杨波 《应用心理学》2023,(3):231-238
为探索暴力犯的羞耻感与自我攻击的关系及自尊和愤怒内部表达的中介作用,采用羞耻感量表、自尊量表、愤怒内部表达和自我攻击分量表对533名成年男性暴力犯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羞耻感、自尊、愤怒内部表达和自我攻击之间相关均显著;(2)羞耻感显著正向预测自我攻击,自尊和愤怒内部表达在其中起并列中介作用,分别占总效应的17.91%和34.33%。本研究揭示了羞耻感是导致暴力犯自我攻击的重要因素,且通过降低自尊和增加愤怒内部表达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3.
旨在编制中学生内疚和羞耻情境模拟量表并初步考察不同民族中学生内疚和羞耻的特点。对2000名混合学校中学生进行施测。项目分析显示,高、低分组被试在大部分项目上差异显著,量表中的20个项目基本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信度分析显示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6和0.87,分半信度分别为0.81和0.83;因素分析表明其结构效度良好。总体而言,中学生的内疚感显著高于羞耻感,且均随年级增高而逐渐增加;女生的内疚感和羞耻感显著高于男生。量表的信效度均达到了心理测量学的基本要求,可用于不同民族中学生的测试。  相似文献   

14.
舍勒的羞感现象学是将羞感作为人的特性,从属于意识内在建构的先天形式,羞感的本质源于两种意识等级的对立,是通达"人本身"的开路者。羞感作为"爱的良知"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而在新现象学家施密茨看来,"羞感"是一种身体性情感,作为道德权威的自我审判。无论是舍勒还是施密茨的羞感现象学都建立在身心合一的基础上,但舍勒是从意向性角度分析羞感,施密茨是从情感空间角度分析羞感,而且施密茨的"羞感"超出了舍勒"羞耻的先天形式"的理解,而作为社会性与个体的身体性的统一。最重要的是施密茨将"羞感"置于道德规范情境中来理解。  相似文献   

15.
羞耻易感性差异及对羞耻的应付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钱铭怡  刘嘉  张哲宇 《心理学报》2003,35(3):387-392
研究目的是了解羞耻感对应付的影响。100名大专一年级学生根据主试呈现的9个故事情境,评定自己在其中体验到的羞耻的强烈程度,从中选择了5个可以较好的激发被试羞耻情绪的典型羞耻事件,考察被试在其中的应付方式,并比较了高、低羞耻组被试在应付方法使用上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面临羞耻事件时,倾向于采用接受事件结果、直接面对问题和让时间冲淡一切的应对方法,较少使用否认和逃避的方法。羞耻易感性较高的个体较之羞耻易感性低的个体更可能使用回避、隐藏感情、祈祷和等待的应付方法;羞耻易感性低的个体较之羞耻易感性高的个体更可能使用寻求社会支持的方法。进一步根据羞耻的本质和其现象学的特点,解释了高、低羞耻组在应付方式上的这些差异  相似文献   

16.
姚琦  吴章建  张常清  符国群 《心理学报》2020,52(12):1421-1435
基于高成本价值信号理论, 本文探究了权力感对炫耀性亲社会行为的影响。5个实验的结果表明:权力感促使个体更愿意从事炫耀性亲社会行为, 高(vs. 低)权力感个体更倾向购买炫耀性亲社会产品, 更愿意进行炫耀性捐赠且捐赠金额较高, 也更愿意参与炫耀性善行, 其机制在于高权力感者具有较高的自我矫饰动机。本文对理解权力感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丰富权力感与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文献有理论贡献, 对有效引导高权力感者从事亲社会行为具有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7.
内疚和羞耻虽同为消极的自我意识情绪,却有着本质的区别,且二者对自我服务偏向的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采用成败责任归因任务和人际责任归因任务考察了内疚和羞耻对自我服务偏向的影响。结果表明:情境中缺乏外部线索时,仅羞耻情绪会增加个体的自我提升;情境中存在外部线索时,内疚情绪会抑制个体的自我服务偏向,而羞耻情绪会增加个体的自我保护。本研究结果为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维持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8.
采用负性生活事件量表、自我批评量表、亲子关系量表和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问卷对333名初中生进行测查,探讨负性生活事件对初中生自我伤害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负性生活事件对初中生的自我批评和自我伤害行为均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自我批评在负性生活事件与初中生自我伤害行为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3)负性生活事件和自我批评的关系(中介效应的前半段路径)受到亲子关系的调节,即负性生活事件对自我批评的正向影响随着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的增强而减弱。因此,负性生活事件和初中生自我伤害行为之间存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9.
公民意识的"他者"化,是公民借助于"自我—世界的相互关联"的意向性比较,用"他者"符号,在交往对话中寻求关注、表达自我。这种"他者"化意识尽管有着追求自我价值的合理性,但不可避免地触发了国家认同危机,使得公民个体在意识层面对国家的现代性谋划与公民资格缺乏足够情感体悟与价值认同,从而存在意识者被污名化的风险。破除公民意识"他者"化的负面性影响及风险,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训练公民理性思维,用民族自信心和国家认同感着力培养公民情感认知,用规范性法治和正当性程序推进和完善社会协商对话。  相似文献   

20.
唐璐瑶 《心理科学》2019,(1):157-162
自我客体化的女性会内化他人的评价,把自己当做物品一样来定义和评价自我,并习惯性地对自己的身体以及外貌进行监测,从而导致身体羞耻、焦虑、“心流”体验的减少及身体内部感知的迟钝,并进一步造成更多的不良后果。以往的研究多关注于自我客体化在女性心理健康上造成的影响,很少有研究关注于自我客体户对认知表现的影响。本文梳理了自我客体户与认知表现的相关研究,以及自我客体户对认知表现可能的作用机制。未来研究需要从多方面来丰富自我客体化的操纵方式,通过实验的方式来检验自我客体化对认知表现的作用机制,以及考察不同的认知表现,并关注自我客体化对认知表现的累积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