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婴儿社会性参照能力发展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婴儿的社会性参照能力是个体早期发展中重要的心理能力之一,是个体经验习得的重要方式。目前关于婴儿社会性参照能力的界定有两类:即强调母婴之间以情绪信号为社会性信息进行参照和强调通过情绪、动作等外界信号进行信息参照。自八十年代以来,研究者开始对婴儿社会性参照能力的发展与表现进行研究,从不同角度考察了婴儿参照行为中对情绪信号的感知、辩识和理解及其情绪交往中的行为特点,并初步探讨了婴儿社会性参照的可能机制与过程。婴儿社会性参照能力的研究主要有视崖、陌生人情境和新异玩具三种范式。由于在理论和方法上尚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婴儿社会性参照能力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2.
董奇  张华  陶沙  曾琦 《心理科学》2001,24(2):129-131
本研究采用“A非B”时间延搁测验对34名9-12个月缨儿的爬行经验与其空间认知能力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协方差分析表明,婴儿的爬行经验对其在“A非B”延搁任务中表现出来的空间认知能力有显著的主效应,而年龄的效应不明显;进一步分析显示,爬行经验7周以内的婴儿与爬行经验10周以上的婴儿空间认知能力发展水平差异显著。本研究说明,爬行经验与婴儿在“A非B”延搁任务上表现出来的空间认知能力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8-10个月婴儿社会情绪行为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对8~10个月婴儿的母亲进行实验室结构访谈,考察了婴儿社会情绪行为发展的年龄特点和性别差异。结果表明:(1)8-10个月婴儿已经出现多种性质、较复杂的社会情绪行为,并且在频率上随年龄变化而增加;负性情绪行为的增长相对较明显,婴儿违反规定和分离焦虑行为在第九个月显著增多。(2)在8-10个月的婴儿中,具有不同社会情绪行为特征的婴儿的年龄分布具有显著差异,表现出较强负性情绪行为的婴儿在第九个月中显著增多。(3)8-10个月婴儿的社会情绪行为表现没有显著性别差异,但婴儿的社会情绪行为的发展趋势存在显著性别差异,男婴在分离焦虑、执拗表现频率的增加上高于女婴。  相似文献   

4.
婴儿客体永久性发展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琦  董奇  陶沙 《心理学报》1997,30(4):393-399
客体永久性是婴儿早期发展中一项重要的心理能力,本研究以208名8-11个月的婴儿为被试,采用实验法和访谈法探讨了婴儿客体永久性的发展机制及其发展趋势问题。结果表明:1)我国婴儿的爬行与其客体永久性的发展无直接关系,支持了爬行对婴儿客体永久性发展的作用可能来自爬行经验而不是爬行动作的假设:2)我国婴儿的客体永久性随年龄增长而持续发展,提示爬行并不是客体永久性发展的唯一途径,爬行不能发挥作用时,婴儿的客体永久性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得到发展;3)在8-11个月间,我国婴儿的客体永久性达到了阶段Ⅳ水平,8个月的婴儿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客体永久性。从发展速度来看,婴儿的客体永久性在8、9个月间发展较为迅速,出现了显著的发展性变化,在9-11个月间没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出生季节与婴儿爬行动作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以178名足月、顺产、健康、年龄在8-11个月之间的婴儿及其母亲为研究对象,运用实验室评价与访谈方法,对出生季节与婴儿爬行动作发展的关系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发现:(1)出生季节对婴儿爬行动作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随婴儿出生季节的不同,其爬行起始年龄存在显着的差异,冬季出生的婴儿较之于其他三个季节出生的婴儿其爬行起始年龄提前约2-4周;(2)婴儿在可能开始爬行阶段的气温与其实际爬行起始年龄间存在较密切的联系.随婴儿在平均爬行起始年龄前三个月平均气温的不同,婴儿的爬行起始年龄呈现出显着的差异,二者表现为显着的负相关关系.据此,本研究对可能影响婴儿爬行动作发展中季节效应的部分环境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流行的社会性情绪发展理论指出情绪在行为结构中起着适应的作用.本研究考察了在Ainsworth陌生情境下情绪兴奋和社会交往的关系.研究材料来自于Thompson和 Lamb.将43名婴儿在12.5个月和19.5个月时置于阳生情境中进行观察.  相似文献   

7.
张青  王争艳 《心理学报》2022,54(2):141-153
为同时探究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对学步儿执行功能的影响, 对163对母婴进行追踪测量。婴儿6个月时根据母婴自由互动录像编码母亲敏感性; 使用最长注视时长范式测量婴儿注意特征; 使用母亲报告的《婴儿行为问卷—修订短版》测量婴儿气质; 24个月时使用多位置寻找任务、形状Stroop任务、逆转分类任务、延迟满足任务测量学步儿执行功能。结果发现:(1)婴儿6个月最长注视时长能够显著正向预测24个月的多位置寻找与延迟满足任务得分。(2)母亲敏感性能够正向预测气质外向性低的婴儿24个月时的逆转分类任务表现, 对气质外向性高的婴儿24个月时的逆转分类任务表现的预测不显著。(3)母亲敏感性能够正向预测最长注视时长更长的婴儿24个月时的形状Stroop任务得分; 负向预测最长注视时长更短的婴儿24个月时的形状Stroop任务得分。研究发现了针对不同特征的婴儿, 母亲的养育敏感性对学步儿执行功能影响的差异, 这对早期教育应该如何“因材施教”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8.
使用追踪设计,以68对母婴为被试,探讨母亲养育质量、陪伴时间影响儿童共情发展的机制。在婴儿期(9、14个月)评估母亲将心比心并调查母亲每周陪伴婴儿的总时间与母亲参与的互动时间;在儿童5岁时,采用“陌生人假装受伤情境”范式测查儿童共情。结果发现:(1)婴儿期母亲恰当的心理相关评论能够正向预测5岁时儿童的行为共情,而对情绪共情与认知共情的预测则受到婴儿期母亲陪伴总时间的调节:母亲恰当的心理相关评论能够显著正向预测陪伴总时间短的儿童的情绪共情与母亲陪伴总时间长的儿童的认知共情;(2)婴儿期母亲不协同的心理相关评论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儿童5岁时的认知共情;(3)婴儿期母亲陪伴总时间能够显著正向预测5岁时儿童的情绪共情。  相似文献   

9.
9-24月龄婴儿母亲敏感性的预防性干预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争艳  许玉玲  吴东红 《心理科学》2008,31(6):1381-1384
本研究根据依恋理论和相关的干预研究成果编制了母亲敏感性干预手册,并对9-24月龄要儿的母亲实施了预防性干预.有16对母婴对分别进行了家庭录像观察.其中10位母亲作为培训组参加为期两个月的干预,干预目标集中于提高母亲敏感性,并提高母亲与婴儿的互动行为水平.另外6位母亲为对照组.三个月后,干预完成并再次对培训组和对照组进行家庭观察.用AinSwonh母亲敏感性量表和母亲行为Q分类方法分别对两次家庭观察录像进行编码分析.结果表明:培训组在信号敏感、可得、阻碍和接纳四个方面都有改善;该干预模式有效提高了母亲的敏感性.同时,该干预对母婴互动行为水平也略有提高.在文章中讨论了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爬行与婴儿共同注意能力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琦  陶沙 《心理科学》1999,22(1):14-17
本研究考察了8~11个月婴儿共同注意能力的发展趋势以及爬行与其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1)一岁以内的婴儿在共同注意时有仅跟视相同方向与准确定位他人注视点两种不同水平的表现,这两种表现具有不同的发展趋势;2)影响婴儿共同注意时仅跟视相同方向水平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婴儿的年龄,爬行时间的效应不显著;3)对婴儿准确定位的发展而言,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婴儿的爬行而不是婴儿的年龄。  相似文献   

11.
梁熙  王争艳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12):1911-1923
母婴依恋是婴儿期形成的首要关系之一, 同时也是影响儿童早期社会化的关系性背景。以亲子互动中形成依恋安全感差异的相关研究为基础, 从特质观、领域特殊观和社会认知观的角度对它们进行梳理, 有助于提炼出母亲的敏感性、特定的互动情境以及儿童的社会预期分别在预测母婴依恋关系中的作用。3种研究取向的整合有赖于细致地区分特质观和社会认知观在看待亲子互动中双方情绪状态、认知能力和回应过程上的差别; 制定新的依恋干预方案应当以提高父母识别和应对婴儿消极情绪的能力, 以及为婴儿提供适当的依随性学习经验为目的。  相似文献   

12.
婴儿共同注意能力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董奇  曾琦 《心理科学》1997,20(4):298-302
本研究采用严格的实验室测验法,从年龄趋势、学习能力、性别差异三方面考察了8~11个月婴儿共同注意能力的发展。结果表明:1)婴儿的共同注意力在8~11个月间逐步提高,9个月左右出现显著的发展性变化,但1岁以前,该能力的发展水平都较低;2)就共同注意而言,婴儿具有从练习经验中学习的可能性,且学习能力存在年龄差异,8个月的婴儿基本不能从练习中受益,而8个月以上的其他三组婴儿在练习后共同注意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3)总体而言,女婴共同注意能力的发展水平显著地高于男婴。  相似文献   

13.
采用《大学生社会性发展水平评定量表》对60名被试进行研究,区分出社会性发展良好、中等和迟滞的被试。接着采用行为实验的方式考察社会性发展水平对被试交往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第一,社会性发展的总体水平只对被试与女性互动对象互动的面部表情上产生影响,而社会性认知、社会性情感和社会性行为水平对被试与不同性质个体互动的某些行为上产生影响。第二,社会性发展的总体类型对被试面对不同互动对象的同一行为反应上有一定影响,但这种影响有限,仅在面部表情上表现出性别差异;而社会性认知发展类型和情感发展类型对不同互动对象的同一行为表现出有限的影响。第三,社会性发展迟滞的大学生在实验中表现出对实验任务冷漠或过度热情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采用Tobii1750眼动仪,记录3~9个月中国婴儿对亚洲、高加索和非洲女性动态面孔的眼动扫描。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儿逐步表现出对本族鼻子的注视时间比例高于他族。3个月婴儿对鼻子的注视不存在种族差异,6个月婴儿对本族鼻子的注视显著高于他族,对非洲鼻子的注视显著高于高加索,9个月婴儿对本族鼻子的注视显著高于他族,而对非洲和高加索鼻子的注视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面孔种族接触经验影响了婴儿对本族和他族面孔的眼动扫描。  相似文献   

15.
陶沙  李蓓蕾  王耘  张华  周江  陈瑶  董奇 《心理科学》2003,26(2):253-256
本研究考察了婴儿情绪特征、母亲受教育程度和母亲社会情绪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1)情绪特征不同婴儿的在积极社会情绪行为上无显著差异,而在消极情绪行为上,负性情绪组婴儿的显著地少于负性情绪组婴儿的母亲;(2)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在积极情绪行为上无显著差异,而在消极情绪行为上,受教育程度高的母亲显著地少于受教育程度低的母亲;(3)综合考察婴儿情绪特征和母亲受教育程度两方面因素,受教育程度在大专以下、负性情绪较多婴儿的母亲在积极情绪行为上与其他组的母亲无任何差异,而其消极情绪行为显著地多于其他组的母亲。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通过使用美国国家儿童健康与人类发育研究所的纵向研究数据建立分层线性模型,探究在儿童的早期发展中,母亲抑郁症状对儿童的社会性退缩的影响,以及母亲的教养行为在这一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在儿童24~54个月期间,随着母亲抑郁症状的升高,儿童的社会性退缩也随之升高;(2)母亲抑郁症对儿童社会性退缩的影响存在着性别差异,与女孩相比,男孩的社会性退缩更容易受到母亲抑郁症状的影响;(3)在男孩中,消极的教养行为在母亲抑郁症状与男孩的社会性退缩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而在女孩中,这一中介作用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以1260名小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探讨小学教师期望对人格的影响,以及学生知觉在教师期望对人格影响中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1)教师期望各维度与人格的智能特征、认真自控、外倾性和亲社会性均有显著正相关,品行和纪律期望维度与人格的情绪稳定性相关不显著。(2)学业期望对人格的智能特征、外倾性和情绪稳定性预测作用最大,品行期望对认真自控预测作用最大,纪律期望对亲社会性预测作用最大。(3)小学生知觉在教师期望对人格智能特征、认真自控、外倾性、亲社会性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在教师期望对人格情绪稳定性影响中不存在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8.
针对辱虐管理给建言构成的负面作用,目前少有研究从员工管理认知的应对角度去考虑如何消减这一影响。本研究基于认知失调理论,在洞察互动公平与辱虐管理二者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深层调节这类基于认知调整的情绪劳动策略会帮助削弱辱虐管理对员工互动公平的不利作用。由于互动公平将直接影响员工向领导建言的动机,进而预测,深层调节与辱虐管理的交互会通过互动公平的中介影响员工建言(防御性和亲社会性建言)。通过对103个国企团队中530名员工分三阶段的调研,研究假设均得以验证。本文从员工基于调节认知以管理情绪的策略启发,揭示了深层调节这一对策的有效性,拓展了辱虐管理的应对视角,丰富了辱虐管理与建言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婴儿问题解决行为的特点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标准化的实验室测验法 ,考察了 8~ 11个月婴儿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与策略特点、注意力集中水平及其与问题解决成效的关系。结果表明 :(1)在问题解决过程中 ,婴儿的尝试行为及方法的有效性水平都呈逐步上升的趋势。在初次面临问题情境时 ,所有 8个月组婴儿不能有效解决问题 ,但到 11个月时 ,6 1 5 %的婴儿已能正确解决问题 ;(2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 ,婴儿的注意力集中水平在 8~ 11个月间显著提高 ;(3)婴儿注意集中水平与其解决问题的成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0.
《学海》2015,(5):24-30
网络游戏世界中的玩家在互动与交流中组成了一个虚拟的社区,在这个"社区"里,游戏玩家也发生着社会化行为,实践着游戏内亲社会行为。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在大型多人网络游戏这一"互动性"环境中,存在"游戏内互动性亲社会行为"与"游戏内服务性亲社会行为"两类游戏内亲社会行为,而且游戏内容与游戏情景对游戏内亲社会行为均有影响。进一步的研究还揭示出:游戏内容的亲社会性与游戏情景的亲社会性对游戏内互动性亲社会行为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游戏情景的亲社会性影响强于游戏内容的亲社会性;游戏情景的亲社会性、游戏内容的亲社会性、游戏内容的暴力性、游戏情景的暴力性对游戏内服务性亲社会行为均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强度由高到低。此外游戏内亲社会行为对线下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则随着亲社会行为类型的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