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本研究探讨小学儿童亲社会想法和积极情绪在短时亲社会电子游戏对攻击行为影响中的作用。对杭州市两所小学二、四和六年级共270名学生进行实验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与暴力和中性游戏相比,亲社会电子游戏能显著降低小学儿童的攻击行为,且男生比女生更易受亲社会游戏影响,表现出更少攻击行为;亲社会想法在亲社会电子游戏对小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而积极情绪在亲社会电子游戏对小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中不起作用。  相似文献   

2.
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6  
李丹 《心理科学》2000,23(3):285-288
本研究以小学二、四年级和初中预备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的方式对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进行了测查.研究结果表明,人际交往状况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非常显著,同伴关系好、人际信任度高的儿童有较多的亲社会行为;父母教养方式对这一年龄段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不太明显;此外,研究还发现,焦虑程度较高的儿童,其亲社会行为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3.
亲社会表现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行为,其影响机制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通过两个研究(分别以大学生和二、四、六年级小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受助者结果类型(受助者获得积极结果vs.受助者避免消极结果)对亲社会表现的影响。结果显示:(1)受助者避免消极结果条件比受助者获得积极结果条件诱发成人更高的亲社会意愿和行为;(2)六年级儿童帮助他人避免消极结果的亲社会意愿更强、情绪更积极;(3)相对于帮助他人避免消极结果,二年级儿童更倾向于帮助他人获得积极结果。这些结果说明受助者结果类型影响个体的亲社会表现(包括亲社会行为、亲社会意愿、亲社会情绪),并且这种影响因成人和儿童有所不同:成人和年长儿童表现出亲社会损失规避现象,年幼儿童则表现出相反效应。  相似文献   

4.
自我意识情绪理解会影响儿童的社会行为与社会适应。运用自我意识情绪理解情境故事、亲社会行为问卷和社会计量方法,对314名1~6年级小学儿童进行施测,探讨了小学儿童自我意识情绪理解的发展特点及其与亲社会行为、同伴接纳的关系。研究发现:(1)小学儿童自我意识情绪理解水平随着年级的升高而提高,1~3年级提高的较快,3年级以后提高速度变缓。(2)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情绪理解水平与亲社会行为、同伴接纳显著呈正相关,并且自豪的理解和亲社会行为对同伴接纳有显著的预测力,羞愧的理解对亲社会行为有显著的预测力。  相似文献   

5.
问卷调查了775名小学四、五、六年级儿童的移情和道德认同对于道德脱离的影响及道德脱离对其社会行为的作用。结果表明,儿童的移情和道德认同均对儿童的道德脱离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儿童的道德脱离对于攻击性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与亲社会行为则是显著的负向关系。  相似文献   

6.
在北京、广东、河南、辽宁等省市的20所中小学中选取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和高中二年级学生共2370名,采用父母教养投入问卷(青少年版)、亲子依恋问卷和亲社会行为问卷,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探讨青少年感知的父母教养投入行为对其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青少年感知的父母教养投入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母亲的影响显著大于父亲;(2)亲子依恋在父母教养投入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中具有中介作用;(3)父亲和母亲教养投入影响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其中父亲教养投入通过父子依恋的完全中介作用对亲社会行为产生正向影响;母亲教养投入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既会通过母子依恋的部分中介作用发挥积极作用,也会通过父子依恋的遮掩效应产生负向削弱作用。  相似文献   

7.
考察云南省大、中、小学生亲社会倾向的发展趋势、类型特点和亲社会倾向与大中小学生学校适应的关系。采用分层随机取样的方式选取云南省大学生3249名和中小学生9055名,调查了他们的亲社会倾向和学校适应。结果发现:(1)云南省大中小学生的亲社会倾向随年级升高而增加,不同年级段学生之间,以及不同年级段男女生之间在亲社会倾向上均存在显著差异;(2)公开和匿名倾向类型所占比例随年级上升而下降,紧急倾向类型相反,紧急倾向在各个年级段所占比例最大,不同年级段学生和性别之间存在显著差异;(3)云南学生亲社会倾向总得分高于其它地方的学生,但在利他倾向上却显著低于其他地方的学生;(4)亲社会倾向对大中小学生的学校适应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但对大学生的预测力较小。应加强云南大中小学生利他倾向的培养,发挥亲社会倾向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小学高年级40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儿童的学业成绩、亲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同伴拒斥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不同学业成绩组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存在显著差异,学习优秀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水平最高,学习中等儿童居中,学习困难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水平最低。(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能显著地正向预测其同伴接纳、负向预测其同伴拒斥;但学业成绩只能显著地正向预测同伴接纳,而对同伴拒斥无显著的预测作用。(3)亲社会行为对男、女生的同伴接纳的预测作用大于学业成绩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9.
学习不良儿童心理健康的特点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考察学习不良儿童心理健康(学习、自我、人际关系、社会生活适应)的特点。被试为小学3~5年级83名儿童。结果发现:学习不良儿童与一般儿童的心理健康存在显著差异;学习不良儿童的学习、自我、社会生活适应等方面显著低于一般儿童。在学习各维度上,学习不良儿童与一般儿童的自我满足感、体脑协调性、学习习惯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自我各维度上,学习不良儿童与一般儿童的社会自我、学术自我、自我认同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社会生活适应各维度上,学习不良儿童与一般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居家能力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采用问卷调查法,分别测查、比较了亲社会儿童、攻击性儿童与一般儿童的社会信息加工(SIP)特点,目的是探讨三类儿童在SIP上是否存在差异。结果表明,在假设分享情境中,攻击性与一般儿童SIP的整体差异不显著,但在对不分享策略的他人情绪预期和关系预期2个变量上差异显著。亲社会与一般儿童、与攻击性儿童SIP的整体差异显著;在假设挑衅情境中,攻击性与一般儿童在对不同策略的自我效能感、选择频率、策略评价等7个变量上差异显著。亲社会与一般儿童在对不同策略的自我效能感、选择频率、策略评价等9个变量上差异显著;亲社会儿童与一般儿童SIP的整体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攻击性儿童和亲社会儿童的社会信息加工过程(SIP)存在不同:攻击性儿童具有敌意的归因倾向、破坏关系的目标定向和对攻击性反应做积极评价的特点;而亲社会儿童则表现出友善的归因倾向、加强关系的目标定向和对亲社会行为做积极评价的特点。进一步的研究应该注意分离情绪、人格、年龄、性别等因素的效应;扩展SIP模型的研究领域以探讨儿童社会适应与其社会信息加工过程的关系;提高研究的生态效度。  相似文献   

12.
幼儿情绪理解、亲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131名3~6岁的儿童为被试,探讨了不同层次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及其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同伴接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儿童的表情识别、情绪解码和二级情绪理解能力表现出了不同的发展趋势;在总体上,儿童的情绪解码能力和亲社会行为能显著地预测其同伴接纳;情绪理解和亲社会行为对儿童同伴接纳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年龄效应,情绪解码能力是年幼儿童同伴接纳的最佳预测变量,亲社会行为则是年长儿童同伴接纳的最佳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13.
该文运用临床访谈法研究了小学儿童在亲社会情境中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状况。结果表明:在亲社会情境中,儿童的道德情绪判断经由消极到积极的发展趋势,年幼儿童倾向于判断助人者会体验到消极的情绪,年长儿童则认为助人者会体验到高兴等积极情绪,并且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情绪体验愈加复杂。在道德情绪归因中,年幼儿童倾向于结果定向的归因,一年级儿童中大部分以道德定向为主,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归因定向逐渐多样化。  相似文献   

14.
The present study was designed to (a) examine 5- to 8-year-old children's ability to discriminate between antisocial and prosocial teases and (b) determine whether their age and experiences within the home are associated with their ability to recognize these two types of teases.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5- to 8-year-old children were able to discriminate between antisocial and prosocial teases. Although the children's parents or legal guardians indicated that the children had more frequent experience with prosocial than antisocial teases in the home, (a) the children were better able to correctly identify the intent of antisocial teasers than prosocial teasers and (b) the parents or legal guardians (correctly) indicated that their child would be better able to recognize an antisocial tease than a prosocial tease. Despite the finding that the children's comprehension of antisocial teasing tended to exceed their comprehension of prosocial teasing,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being relatively young (i.e., 5–6 years old vs. 7–8 years old) and having relatively frequent experience with antisocial teasing in the home may be associated with some children's difficulty in recognizing the intent behind antisocial teases.  相似文献   

15.
幼儿二级错误信念认知、亲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了113名3~6岁儿童的二级错误信念认知、亲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总体上,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是其同伴接纳的最佳预测变量;二级错误信念认知和亲社会行为对儿童同伴接纳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年龄效应,二级错误信念认知是年幼组儿童同伴接纳的最佳预测变量,而亲社会行为则是年长组儿童同伴接纳的最佳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16.
亲社会行为是社会关系的润滑剂, 从众心理会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出现。亲社会从众行为包括利他从众、公平偏好从众、信任从众、慷慨从众等。亲社会从众行为的心理机制包括模仿理论与动机改变理论。亲社会从众行为的神经机制包括奖赏加工与错误加工神经回路。社会价值取向、人际信任水平与人际敏感性对亲社会从众行为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从亲社会从众效应的稳定性、个体差异、儿童及青少年的亲社会从众行为研究、临床研究以及跨文化角度入手。  相似文献   

17.
张真 《心理科学》2012,35(4):926-931
采用儿童移情和亲社会反应量表,由母亲(n=86)和老师(n=8)分别对86名3-5岁儿童进行评价,并记录实验情境中儿童的亲社会反应,考察母评和师评间的一致性,以及两种评价对儿童亲社会反应的预测性。结果发现:(1)母评得分高于师评,两种评价只在男孩中存在中等程度正相关;(2)只有师评能预测男孩的亲社会反应,两种评价对女孩的亲社会反应都有预测作用。结果提示评价者间的差异反映了不同评价者在儿童亲社会行为关注点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张一  陈容  刘衍玲 《心理科学进展》2016,(10):1600-1612
视频游戏对青少年行为影响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暴力视频游戏带来的消极影响上。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研究者开始关注亲社会视频游戏对青少年行为的积极影响,并进行了相关的研究,研究大多以一般学习模型为理论框架。一般学习模型认为亲社会视频游戏通过影响与亲社会相关的认知、情感和生理唤醒而对亲社会行为产生作用。已有研究显示,亲社会视频游戏会促进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同时减少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研究者们采用多种方法探索亲社会视频游戏影响青少年行为的心理机制,证明了一般学习模型的理论构想。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研究性别、人格、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并开展相关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paper, we introduce a parent report questionnaire that assesses three different domains of early prosocial behaviour, namely helping, comforting and sharing. Participants were 202 German mothers with children at the ages of 18 and 30 months. Results showed that a three-factor model (representing the three domains of prosocial behaviour) fitted the data more accurately than a single-factor model. Longitudinal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revealed configural and metric invariance of the three-factor model over measurement occasions and, furthermore, analysis of the factor variances and covariances yielded equivalent structural relations between factors across age. These findings legitimize the use of the questionnaire for mean comparison analysis and longitudinal change assess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