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乘一 《法音》2009,(6):24-31
说戒制度是僧团每半个月一次定期举行的诵戒.僧众通过对照戒条检查自身半月以来的行为是否清净。诵戒过程就是一个反省检查的过程.倘有过失可待诵戒结束之后再忏悔。按律制.应当是诵戒之前已经忏悔清净.如此才符合说戒布萨的本意。但由于凡夫做不到善护三业,所以允许诵戒中反省、诵戒后忏悔以及每半月都重复同样的作法。说戒制度不仅能清净个人身心.利于修道.也是有助于僧团和合的常行羯磨制度.能真正体现僧团大众“同一住处、同一说戒”的共住精神。  相似文献   

2.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法的住世与弘扬,需要清净的僧伽。在佛陀时代,佛陀以崇高的人格与清净的智慧,制订律仪,摄受僧众于清净的僧团中。弟子在僧团中依止阿黎而学习修行,这是佛陀为未来弟子的教育方式所作的典范。佛法传到中国,随着丛林与清规的建立,僧教育逐渐演变成家风式的师徒制教育。到了本世纪初,为了因应清末排佛思想所遗留下来“庙产兴学运动”的破坏,同时为了复兴佛教,培育优秀的僧材,因此产生了中西合并式的佛学院,以有计划、有体制的方式,来长期培育僧材。一个世纪以来,佛学院以其学院式的教育确实为中国佛教培养了大批人材,为…  相似文献   

3.
《法音》1989,(8)
佛制僧团,半月半月必须说戒。说戒又叫布萨,印度的一般宗教,都有在每月初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举行布萨集会的习惯,适应这一般的宗教活动,佛教也成立了布萨制度。梵语布萨,汉译净住、或清净,本为净化自心的意思。布萨法会的举行:一方面为信众们说法,受持八关斋戒,使他(她)们住于清净戒行,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一方面比丘读诵戒本,按篇提示、检阅,通过自我检讨、发露忏悔,从而收到僧众自新、僧团纯洁、正法久住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元释大《蒲室集》为主要资料 ,揭示了元代中后期一种特殊的僧官选择制度———阄选住持 ,并分析这种制度出台的原因。从一个侧面可以了解到 ,中国古代看似清净乐土的佛门中的权力斗争激烈 ,僧人对名闻利养之无止追求 ,以及官僚机构对佛教僧团的行政管理之混乱和无能为力。  相似文献   

5.
慧远大师是中国早期佛教界的杰出领袖。在他的领导下,庐山僧团成为东晋时期南方佛教的中心,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慧远继承和发扬道安创设的僧制建设,以僧制管理僧团成员,使整个僧团戒行清净、和合共处,成为模范僧团,为后世僧团内部管理提供了成功范本。僧制不同于戒律,制定者主体具有多元性,内容上既参照了戒律条文,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生命力,一经开创便广为发展,成为各大宗派竞相效仿的僧团管理模式。慧远进行的僧制建设解决了佛教戒律与中国社会相适应的问题,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一诚 《法音》2007,(2):3-4
佛法住世,已越二千五百余年。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其间政治、社会等经历了巨大的变革,沧海桑田,遽难陈述。而佛教犹法幢高悬,慧炬长明,历久而弥新。佛陀之遗教告诉我们要“以戒为师”,而僧团也正是以此为圭臬。“以戒为师”为佛陀金口所宣,从清净圣智之所流出,而“以戒摄僧”亦为寺院组织制度建设之特色。  相似文献   

7.
比丘尼僧团僧团的早期,由于佛陀不同意接受妇女,只允许男人参加。但是在家信徒中,有许多虔诚的妇女,她们热切希望出家当比丘尼。她们被热心所驱使,佛陀的养母波阇波提·乔答弥与许多女  相似文献   

8.
(2011年7月24日)为进一步加强佛教信仰建设和道风建设,积极做好佛教教职人员资格认定工作,规范全国汉传佛教寺院传戒活动,确保传戒法会如法如律进行,不断提升出家僧众的整体素质,维护僧团的清净庄  相似文献   

9.
乘一 《法音》2009,(12):24-29
自恣具有与布萨同样的清净身心的功能。不同的是.在时间上.僧团的布萨是每半月半月诵戒,自恣则在每年结束安居的日子进行(通常为农历七月十五日)。作为对一年或最近集中三个月修行成果的回顾,忏悔过失也收获果实.因此也就具有比布萨更为深远的意义。是全面考核僧格的一项制度。这一天如同世俗的过年.受过具足戒的僧尼都因安居自恣而增长一岁,夏腊增加,僧格增值。  相似文献   

10.
正在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制度的建置与沿革是一个无法忽视的内容。佛教作为一种制度性宗教,无论是出于教团自身建设的需要,抑或是政权的强制执行,其在制度层面的建设对整个僧团乃至社会都发生着普遍作用,可以说,制度建设是教团"内修外弘"的根本保证:护法安僧,保证了僧团修行理念的落实与践行;有助王化,平衡与维护着不同时代的政教格局。  相似文献   

11.
上座部佛教系列之二──比丘僧伽的建立学愚在佛陀时代,印度的哲学及宗教出现了两大阵营,即传统的婆罗门教和新兴的沙门运动。佛教作为沙门运动的代表,最早树立了追求出离的思想,建立了清净梵修的比丘僧团。僧伽,巴利语Sangha,意为和合众,为奉行佛陀教法,依...  相似文献   

12.
学术界对魏晋时期汉地僧团的管理模式,主要依据道安的《僧尼轨范》展开研究,实际在当时,包括慧远在内的一些僧人,都创制过僧团的内部管理制度。塚本善隆先生抄录的《敦煌写本某地方佛教教团规制》,为我们研究魏晋时期僧团的内部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此类文献,我们能了知魏晋时期的佛教内部管理,是建立在戒律基础上,汇通了中国固有的礼制要求和政府需求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3.
《法音》2015,(12)
<正>洛阳白马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方所建的第一座寺院,历来被佛教界尊为"释源"、"祖庭",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近年来,白马寺坚持"保持传统、维护清净"的理念,重视僧团建设,提高僧众素质,加强文化建设,维护道场清净,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推进寺院和谐健康发展。一、加强文化教育,提高僧众信徒素质佛法的传承和普及关乎佛教的兴衰存亡,白马寺  相似文献   

14.
佛教在世间存在的基础,必赖于具戒比丘僧团的建立,或者可以说.出家僧团是佛教的正面体现。如果没有行持增上律学的出家僧团,则佛教就等于名存实亡。因此,“朗达玛灭法”所导致前弘期佛教的终结,其实质即对卫藏地区僧团的破坏。朗达玛灭法之后,根据《青史》等文献记载,许多在家佛教信徒,特别是持明咒行者仍以隐密方式修习佛法。大部分佛教经典得到妥善保藏。一些主要寺院建筑初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后来只是被封闭而已。而僧人则遭到镇压、驱逐和强迫还俗。所以说朗达玛“灭法”,应是指摧毁了法的世间代表——具戒比丘僧团,并不是说灭掉了佛法。藏文史籍中称朗达玛灭法后的百余年为“灭法时”,也不是说此时西藏佛法彻底灭亡,而是说此时没有僧团住世,致使佛教暂时隐没。同样,西藏佛教后弘期的开端,也正是以戒律的复兴、僧团的重建为标志。其实,即在此约百余年灭法黑暗中,如下将述,戒律传承的薪火也没有完全熄灭,因此史籍中常用“余烬复燃”等词汇来形容后弘期的开始。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饮食、衣物等日用资具,僧物与私人物之划分,说明早期佛教僧团经济之来源与实际分配之制度运作。指出早期佛教僧团管理的经济制度,是以利和同均之团体分配原则,辅以个人诫慎行持与戒法威德之助成,经济制度之完备,构筑了衣食无虞,互敬互利,和合无诤之僧团,令僧众能专心修行,趋向解脱大道。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佛教教规制度是佛教僧团制度和佛教戒律在不断适应中国国情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佛教中国化在制度层面的产物。中国古代佛教教规的建立,为佛教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认真研究中国佛教教规制度的历史演变,提炼历史经验,汲取变革智慧,可以为新时代的寺院制度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戒是如来利生的训诫,是建立僧团的根本,而僧团则是佛教信仰的三要素之一,因为有戒的约定,僧团依之而和合安住;以戒来约束僧团,规范僧团的行为,这是佛教的特点。根据不同的信众,制定不同的规范,所以戒分大、小二乘,僧俗  相似文献   

18.
乾空 《法音》2014,(3):23-28,33,34
正序言佛陀成道五年之内,僧团和合清白,行为清净。佛成道后第五年,有比丘造作有漏过失,佛陀开始制第一条淫戒,次年再制盗、杀、妄等诸广戒。佛陀成道十二年中,仅诵略戒:"善护于口言,自净其志意,身莫作诸恶,此三业道净,能得如是行,是大仙人道。"十二年后,有人违犯前制广戒,故佛不再诵戒,而将广戒交付弟子来诵。在其后的弘教岁月中,佛陀就弟  相似文献   

19.
德光 《法音》2024,(1):66-70
<正>戒律,是佛教信仰与实践的基石,不仅能够规范个人言行,降伏内心烦恼,也能保持僧团的清净与和谐。戒律的传承与弘扬,对于佛教的延续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佛教戒律中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让人们少欲知足,这与中华民族勤俭惜福的传统美德不谋而合。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以来,经历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融合、创新的历史过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这一过程被称为“佛教中国化”。佛教中国化不仅体现在理论层面,也体现在实践中。  相似文献   

20.
历史上,佛教僧团管理在凝聚僧众信仰、促进佛教健康传承发展、协调与世俗社会的关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佛教早期,僧伽是比较松散的组织,僧团管理主要依靠佛陀说法、戒律以及师徒的联系来维系;佛教传入中国之初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从最初完全依古印度佛教的戒律,至道安提出《僧尼轨范》,由此开启了中国佛教僧团管理的新篇章。而作为佛教中国化典型体现的禅宗,其僧团管理无疑最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