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梁漱溟将“中国问题”和“人生问题”的解决首先寄托在对大众具有精神感召力、能担当感化人生向上、维持社会正常运行使命的圣贤人格造成上。他融合儒家和现代生命哲学思想,对儒家式的圣贤人格进行了理论重构,提出这种人格应具有思想力、能明辨是非,有真性情,为求真理而力行,富有创造力、意志力、宽容心。人格的道德追求已由传统的“至善”转换为“生命流畅”。他结合乡村建设实践,探讨了通过圣贤特质的人格范导功能,影响大众人格境界提高的人格培养模式。就现代人仍需要通过现实的模范体现的理想人格境界作为人生范式和价值取向导引来看,粱漱溟的理论和实践是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刘祖云  刘腾 《学海》2022,(5):82-89
“生态乡村”建设,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从理论上看,从“生态乡村”概念的缘起到相关学术理论的发展,“生态乡村”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对相关文献的回溯和考察中,我们可以发现“生态乡村”理论运思的内在逻辑与实质内涵;与此同时,“生态乡村”建设必须由理论运思向实践行动跃迁,而从实践行动上看,“生态乡村”建设需要“技术支持”,也需要“村民参与”,更需要“消费转型”,这是“生态乡村”实践行动方案的三个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3.
梦的年龄     
梦也是有年龄的。 人不同,思不同,年岁不同,梦亦不同。据说,如果一个人活到60岁,那他将有5年的梦景回味。“他徘徊在婴儿的梦里。婴儿梦见了母亲的歌声、乳汁、胳膊和胸膛”。“他徘徊在老人的梦里。老人梦见了骏马、青草、角力和摔跤”。(严文井《阳光》)也如日本禅僧上衫谦信所云:“四十九年一睡梦”,“岁月只如在梦中”。梦幻,伴随着人生的风风雨雨。 那时我才十六七岁,才开始爱上清诗丽词,  相似文献   

4.
倒算人生     
对于人生,证严法师有一个充满智慧、警醒人心的算法——“倒算”。 证严法师认为:假如一个人的生命有70年的话,他一出生就是70岁;一年之后,他只剩下69岁,如此逐年减少,便是“倒算人生”。  相似文献   

5.
杨唯希 《四川心理科学》2014,(6):118-118,101
李白的诗歌是对其豪迈不拘之人生的真实写照,处处透露着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热爱。只有读懂李白的诗歌,才能真正了解其诗歌中的人生智慧。本文从李白的诗歌入手,着重分析了他在“疯”、“癫”、“狂”、“痴”中透露出的洒脱与飘逸以及在“愁”、“乐”、“苦”、“笑”中表现出的豪放与豁达,充分展现了其借诗歌所表达出的超脱豁达的人生态度与豪放洒脱的生命智慧。  相似文献   

6.
金微 《天风》2003,(8):31-31
《天风》编辑部: 我们那里有一个弟兄被确诊为癌症,已经到了晚期,他今年只有30岁。他的家人(都是基督徒,还有传道人)都很失望,他们发出“到底有没有神啊?为什么不救这个对神忠诚、对人热心、对教会尽责的好人?”的感叹,请问这是表示病人家属在灵性上软弱吗?年仅30岁就得了晚期癌症,实在是一件伤心的事。30岁正是人生  相似文献   

7.
精心设计     
东京设计院是日本一家著名的企业,其总裁中田修现已年逾古稀,拥有资产100多亿日元。中田修年轻时十分落魄,经常流落街头,曾3次轻生,但被救活。中田修28岁那年,生意亏损,血本无归。正当他悲观失望想第4次自杀时,他在街上无意中看到一个广告牌,上面写着“桑泽设计院”。“设计”这两个字使他突然受到启发,他一下子觉得看到了人生的无限希望———人生就在于精心设计呵!经过深思熟虑,中田修决定就从“设计”开始,开拓新的人生。在随后的一年里,中田修通过集资等方式组建了“东京设计院”。他认真分析了设计行业的现状后,发现工业领域甚为薄弱,…  相似文献   

8.
关于事实和规范(价值)的问题,是西方哲学史和政治哲学史的重要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波普提出他称之为“事实和规范的批判的二元论”的学说。十七、十八世纪的自然法学说,把自然和规范相混同,从“人生而自由平等”论证“人应该自由平等”。休谟正确指出自然法学说的概念含混。波普采纳休谟的一个重要论点,认为道德规范不能合乎逻辑地从事实(不论自然的事实或社会历史的事实)推出;不能从“是”  相似文献   

9.
俗语云:“瓜熟蒂落”、“才到渠成”,意指事物历经自然发展至一定程度,就会获得最终成果。其实人生成功之路也颇具这种自然进展属性──借助“慢功”、“温火”一点点培育而成。生活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成功商企家蒂姆·苏厄德以其自身经历向人们展示验证了这项人生获取成功的“游戏规则”。1979年时,他仅是一个问岁的毛头小伙子,但他目标远大,渴求成功。他资历钱、无大学文凭、无经商经验,有的只是一颗热情奔放的雄心和愿努力工作的激情。他的初出茅庐之举是申请获得了一份经销Tidy打牌轿车的工作。他想获得人生成功,目标定位在成…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中是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明确反对从“抽象的人”、“人的当下存在”出发理解人生的有关问题,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坚持历史唯物论就要排斥从个体生命的视角研究人生的问题。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作,应重视对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理论的发掘和整理,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晏阳初(1890-1990),中国著名平民教育家,终身致力于亚非拉落后地区的平民教育、乡村改造事业。早在1943年,他就被美国百余所大学遴选为现代世界具有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之一,与爱因斯坦等人同享殊荣。晏阳初生于四川巴中一个世代书香家庭,他在少年时代便皈依基督。教会组织、传教士、教会教育对晏氏的家庭、人生、事业等有着巨大深远的影响。正如他在《九十自述》中所言:“影响我一生至深的是内地会。”  相似文献   

12.
叶赛宁是20世纪早期俄罗斯著名的抒情诗人,以乡村大自然为主题的诗歌在其创作中占主要的地位,因此他被称为大自然的“歌手”。自然是他心灵的故乡,创作的源泉。在他的笔下人与自然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但由于社会的变革、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他的诗歌由对乡村的赞歌变为挽歌。他认为,乡村大自然美的消失意味着诗人创作源泉的枯竭,因此他称自己为“乡村的最后一个诗人”。  相似文献   

13.
<正> 人生问题始终是中国思想史的中心内容,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几乎没有一位思想家不讨论这个题目。而探究人生问题,当自孔子始。一、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论孔子十分重视“仁”的观念。认为“仁”是评价人们行为的最高道德标准,因此,具有“仁”的品德,是人生的目标。他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里仁》)“人而不仁,疾之已  相似文献   

14.
被梁启超誉为清初五大师之一的朱之瑜 ,其独立人格是他实学思想的立足点 ,超然于当时的思想界。他在言行中从自己的自觉、统一的人格信念和人生理想出发 ,不为外在的“位”、“势”所动 ;在做学问的态度和方法上 ,不是消极地顺从社会权威 ,而是根据自己的人格信念和人生理想对当时的学术权威进行批判考察 ,做出自己的判断 ;他的一生是为抗清复明而奔波的一生 ,其独立人格还体现在执著的忧国忧民的民族精神方面。  相似文献   

15.
中年期,是人生心理和生理的“多事之秋”……⊙生活,是一首苦涩的歌街口的天桥上,李翻过栏杆,纵身跳了下去……他是5口之家的一家之主,16岁参加工作,43岁时下了岗。“闲”在家中3个多月,他才觉得家的狭小。已是小伙子的儿子与爷爷、奶奶挤在不足20平方米的屋里;里屋,妻替人照看一个半岁多的孩子。爸爸的咳嗽声、儿子的读书声、老太太的唠叨声、妻子的洗衣声、孩子的哭闹声,自然也少不了他的叹息声,一起汇在那狭小的空间里,奏鸣着生活的苦涩,搅得他心烦意乱。他去了多个招聘单位,人家总是一句话:“我们只招35岁以下的。”他觉得自己没戏了,到…  相似文献   

16.
中国历代养生学家的思想和实践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坚持“天人合一”和心身(神、形)统一的整体观念的前提下,重视精神调节的作用,把“养心”与治身结合起来,以达到保持健康益寿延年的目的。本文从人的心理和伦理相互作用入手,试图论证道德调节在精神调节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提出养生伦理学(或称保健伦理学)的初步构想。以求时贤指正。 一 中国的养生思想同中国的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是水乳交融,难解难分的,老庄的‘清静无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既是他们的人生信条,又是他们的养生准则。孔子的节欲,既是他的哲学主张,又是他的养生思想。在《论语·季氏》中提  相似文献   

17.
儒家哲学在探讨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人生意义等人生问题时,极为重视人格、人伦、人品等问题。荀子作为儒家集大成者,也不例外,他心目中最重要的问题也是如何培养理想人格。他对天人关系、名实关系的考察,归结到一点,就是如何“成人”,即如何造就完美的人格,从而提出了人生的标准。下面从三个方面对荀子的这一思想进行一下探析。  相似文献   

18.
二十多岁的新生族们为了三十多岁时事业的成功、四十岁多时能登上事业的巅峰,要从现在开始做一个“勇往直前”、“经历无数次失败而百折不挠”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为追求真正属  相似文献   

19.
季先生以98岁高龄之人生经验与知识系统,网罗中西,融贯古今,以高远之视界,见出当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所面临的危机,提出诸多人文学科必须重写、根本转型与改弦更张.对美学学科之严重西化,他提出必须“根本转型”,应在中西不同的思维方式上探求,才会有出路.尽管他的“舌头”美学显得过浅过窄,其理论前提也尚未进行中西方文化性质之大转换,但从中显现了他的卓识与真诚,足以令后人深深思考.  相似文献   

20.
一位深陷“特异功能”困扰的年轻人,是如何在人生的舞台上挣扎、困惑和艰难地苦熬人生。周戈同志只有24岁,就面临这样的窘境,为了尽快地从这困境中挣扎出来,他多次地给本刊编辑部写信和打电话,要求帮助。编辑部的同志委托一位X X爷爷在百忙中给周戈同志写了一封充满爱心和蕴涵着深邃思想的长信。希望周戈同志能尽快摆脱“神魔”给他带来的恐怖,健康成长,事业有成。周戈的事例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事件,也不是一个偶然现象,是流行于中国大地二十多年的人体特异功能的怪风波,至今还余痛未消,周戈的事情引人思考,令人深思,希望广大读者关心,并引起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