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印顺 《法音》2005,(8):23-27
生 “解脱生死”,是修行佛法的根本问题,所以“了生死”、“了生脱死”,成为中国佛教界的一般论题。然而什么是生,什么是死,大家似乎并不想正确的去认识,所以不免有以讹传讹的传说流行。  相似文献   

2.
译文:   社会上讲到杂家,一定会提到医家、星相家之类.然而,在论及死生之道这方面,只有医家的说法有道理,不是其他杂家所能相比的.这是怎么知道的呢?曾经有人问过星相家说:“假说有两个人八字相同,而一个还活着,一个已死了,这到底是什么缘故呢?“星相家说:“一个时辰可分为八个时刻,这两个人同时出生,而时刻不同,所以生死不同.“问者又问:“假设这两个人出生的时刻又相同,而一个还活着,一个已死了,这是什么缘故呢?“星相家说:“一个时刻还可分为十五时分,这两个人出生时刻相同,而时分不同,所以生死不同.……  相似文献   

3.
孙天人 《天风》2006,(22):34-35
常言道:“月有阴晴圆缺,人有生老病死!”不错,“生老病死”确是人生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是人生由“摇篮”到“坟墓”难以避免的过程。圣经说是上帝的“定命”(参来9:27),可是孔子却说:“未知生,焉知死?”看来这位誉为圣贤的学者对生死等问题似乎亦感茫然!但这对基督徒来说则不十分困惑,因为有基督福音的光照。所以孔子也说:“早闻道,夕死可矣!”因为孔子时代他无缘得听基督的福音。而今天的基督徒就可以圣经的启导解读“生老病死”了,从而能明白“生老病死”是什么?  相似文献   

4.
灵魂转世这一说法由来已久,在神话传说、宗教故事中可以见到这样的例子,如投胎转世、生死轮回.在现代一些伪科学、伪气功、邪教的理论中,也有灵魂转世这一说法,如"转世、前世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一个意识体附于一个新的生命,对于前者是转世,对于后者是前世."又如"人通过修炼以后,体内存在着一种灵性,这种灵性又是以一种无形的集成电路方式存在的,所以,当人死了以后,这种灵性物质便离开了人体,有的在宇宙中游荡,成为一种信息,有的又附着在一个载体上,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投胎转世."有的邪教宣扬"得了病是前世欠的债,今生要还债,吃了药就还不了."  相似文献   

5.
谈生说死     
“生”是自然大化的创造,“死”是自然大化的杰作。古今中外人士及宗教看安乐死,是生还是死,如何生,如何死;由生观死,由死观生,生死相安,这是最佳境界的一种生死大智慧。  相似文献   

6.
漫漫人生路     
莫子 《佛教文化》1995,(3):24-25
人生是苦·人身难得 释迦牟尼佛还是太子的时候,感悟到生、老、病、死之苦,从而发下大愿,要追求了脱生死的真谛,终于在菩提树下完成了无上正觉。 佛探寻人生的究竟是从“苦”字开始的,所以佛陀说法先说“四谛”,“四谛”第一谛就是“苦谛”。也就是关于苦的真理。 人因为有身,便有痛苦。人身是苦的聚合之所。 虽然人生是苦,人身又是苦之聚合所,但在这世界上要修人身也颇不易,需要多种善因的。可谓:人身难得!  相似文献   

7.
生死问题与存在视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于常识而言 ,“死”是人的无可奈何的宿命 ,所以人们平时总是倾向于对“死”保持沉默。但是 ,对“死”的沉默并不能使人们在面临死亡时安之若素 ,亦不能制止和减少真正的死亡悲剧 (如自杀 )的发生 ;因而更为严重的后果也许在于 ,对“死”的思考的欠缺使我们对“生”的思考也很难深入 ,因为“生”与“死”是人生问题的两个相互规定相互转化着的方面。“死”和“生”一样 ,决不只是一种生理现象 ,它同时还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现象 ,涉及人生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我们只有将人的生死问题置于经验和超验、形下和形上双重视域的辩证关系之中 ,…  相似文献   

8.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所以,给孩子一个和谐温馨的课堂是非常必要的,是每个教师的共同职责。  相似文献   

9.
玄学生死观的理路及其主导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已有的研究中,玄学的基本问题大都与“有无”,“自然名教”和“言意”这三对概念联系在一起,并且有各种各样的大量论述,而整体上能作为玄学主题之一的生死问题,既没有被凸显出来,也缺乏系统的考察。因此我们有必要为改变这种状况而付出努力。作为努力的一部分,本文希望通过疏理直学生死问题的演变过程,揭示出玄学生死理论的丰富内容及其特性。在中国哲学中,“生死”问题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被提出和讨论,孔子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未知生,焉知死”)是很著名的,而庄子哲学则拥有一种创发性和相当成熟的生死观念。继此之后的秦汉…  相似文献   

10.
不久前,中央电视台有个“弯弯绕”的节目,就是节目主持人向观众提一些弯弯绕的怪问题。如。(1)你能不能用灌兰墨水的钢笔写出“红”字?(2)在沙漠中走路,回头向后看,却看不见自己留下的脚印,这是怎么回事?这类怪问题很多,比如,我在小时候听说的:(3)生的不能吃,熟的不能吃,一定要一边烧一边吃,这是什么东西?(4)两头冷,中间热,看看有节,摸摸没节,这是什么?这所以称这些问题为弯弯绕的怪问题,是因为这些问题不能按正常思维来回答。所谓正常的思维,通俗地说,就是一般的想法,一般的理解。譬如、例(1)的“写出‘…  相似文献   

11.
位呢?这未尽的无明就是业。所谓“带业往生”,即是带这“业”往生。念佛行人。即使证到理一心,似也不能超过等觉菩萨,所以还不免有无明在,故欲往生,还须“带业往生。”决不是说念佛修行人,修行时也可以造点坏事害害人,将来可以带业往生的。或曰:印光大师说:五逆十恶人,平时不知修行,但也未曾谤佛,临终得善知识为之开导,发愿念佛,求生西方,也得带业往生。这不是明明告诉我们现在干点坏事,将  相似文献   

12.
反义词概说     
词和概念不完全一致,但探讨词义却不能离开概念。概念之间有各种不同的关系,其中有一种是不调和的关系。如“恶”这个概念是否定“善”这个概念的,所以“善”和“恶”便有互相对立、互相否定的不可调和的关系。反义词就是表达这些不调和关系的词,如“生”、“死”,“革命”、“反动”,“赞成”、“反对”等。这说明了反义词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也说明了任何民族语言中为什么都有反义词。  相似文献   

13.
父母总把孩子放在自己的掌心,孩子却渴望一片自己的天空。“关怀”或者“关心”别人,一直被认为是好的行为,你把它们和“强迫症”连起来,好像关怀、关心别人倒成了问题了?家长爱孩子,才会去关心孩子,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这还有错吗?对孩子所有的关心爱护,有一个根本的目的,就是希望孩子幸福。你要爱孩子,就要让他将来生活得好。你要让他将来生活得好,就要让他有生活的能力,有足够的经验。要让他有足够的经验,你现在就不能剥夺他获得经验的机会。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关心。有个17岁男孩的家长说:“我的孩子特别傻,什么都不懂,所以我必须得替他…  相似文献   

14.
生死话旅途     
生死是大事,是自然规律,生死观是每一个人都有的,生死观似应属文化范畴。“视死如归”与“贪生怕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与“好死不如赖活着”表达了不同境界、不同层次、不同文化素养者的生死观,莫子先生这篇短文是切身的体会,是他在佛教文化影响下的生死观。在本特辑中也算当代佛教文化的一个内容吧!(田言)人生旅途的起点是生,人生旅途的终点是死吗?这个问题历来大致有三种观点:一、一世论,那么生是起点,死是终点便是当然的答案;二、二世论,生命结束后,灵魂升上天堂,或者下到地狱,那么死显然并非终点,而是永生(生在幸福或…  相似文献   

15.
陈丰盛 《天风》2014,(7):52-53
对于很多家庭而言,婚后首先要面对的就是生育的问题.笔者结婚之初,亲戚朋友就讨论说:“嗯!明年生个孩子,时间正好.”到了第二年,妻子去到母校进修圣乐,亲戚朋友就说:“哎,还去读书?先生个孩子,给妈妈带吧!”到第三年,很多人就稍显关心地说:“怎么还不生啊?”第四年,有要好的朋友私底下说:“喂!怎么还不生?有什么问题没有?要不,我帮你们找个熟悉的医生?”后来,妻子在2008年初怀孕,这大概让不少关心、关注的弟兄姊妹松了口气.不过,2008年底女儿出生之后,上门来道贺的得知生的是女儿之后,略显同情,并安慰说:“生个女儿也好,还可以再生一个.”  相似文献   

16.
谈笑论生死     
正《庄子》里面有一个永恒的命题:关于生死。庄子说:"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古代的真正懂得生命奥秘的人,没有觉得拥有生命有多么可喜,也不觉得死亡来临有多么可怕。真正的君子对生死的态度从来是不刻意的,不追问自己从哪里来,也不担忧自己往哪里去。因为,生和死只不过是一个生命形态的变化。庄子在《大宗师》篇里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个人都是方外之人。他们心意  相似文献   

17.
第三讲人生的三失缺陷入生有太多的缺陷,我们学佛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消除人生的种种缺陷。人生的缺陷有三种是最根本的,那就是:惑、业、苦,这是我们一切凡夫所无法避免的三种缺陷。什么是惑呢?顾名思义,惑就是迷惑、迷妄,就是无明、烦恼,它是我们流转生死、造诸恶业的推动力。惑主要包括贪、喧、痴,也就是三种最根本的烦恼,我们一般称为“三毒”,贪是对顺境的贪著、贪爱,镇是对于逆境的憎恶排斥,痴就是愚痴,不明事理,不明因果。我们时常说“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唤痴”,可见我们之所以造作种种恶业,是因为有贪唤痴这三…  相似文献   

18.
关于生死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社会,人类借助科学技术及制度的改进已大幅度提升了生活水准,但却并没有同步提升生与死的品质。基于此,笔者以为有必要通过生死哲学的研究来使现代人真正实现生之幸福与逝之安乐。生死哲学探讨的理论目标应是:一方面让人们获取关于生死的知识性学问,另一方面则努力将生死哲学的知识落实于生活实践,把生死的知识性学问转化为生死的生命性学问,即从“学习生死”上升到“学会生死”。“学习生死”是对人之生死各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探讨,认识之并掌握之,而“学会生死”则是在学习生死的基础上构建人生智慧与死亡智慧来应对复杂的…  相似文献   

19.
道教作为传统宗教之一,近两千年来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将其与女性相提并论,则不免为某些人感到奇怪。道教与女性,表面看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若稍读经、史、子、集,则自可发现,原来这两者早有不解之缘。让我们先读一下中国古代小说、故事等作品对女性崇拜的一些描写吧。清朝咸丰年间问世的《笔生花》第一回中谈到姜近仁之妾生女之事谓:姜近仁之妾柳氏生有两女,前女系“玉女”投胎降世;后一女为仙子转变而成。这里姑且不说“投胎降世”的问题,只讲“玉女”的性质。“玉女”并非一般的女子,而是天上的女性神仙,是女性的神化。在《梦影  相似文献   

20.
月悟 《法音》1999,(10)
《释教三字经》说:“修行必择一捷径法门,方能有成。念佛法门,最为捷径。而持名念佛,尤为捷径之捷径法门也。最为要妙,宜笃信而力行。”诚然,除非不识字或半文盲,实在无法研习三藏教义,可以鼓励他一味持名念佛,并且笃信、发愿而力行,也能往生西方极乐净土,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永离众苦,但受诸乐。然而仅此,往生品位绝对不会高,因为往生上品的基本条件,皆为深信大乘而发菩提心,欲信大乘必须研习大乘教义以增信、解悟。或日:只要能到西方就好,下品下生就心满意足了。答日:此言差矣!俗误道:“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