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海》2019,(4)
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载体和微观基础。本文通过梳理现代经济学诞生以来企业理论和企业史研究领域的代表性文献,识别出主流新古典经济学"缺失企业"和将企业"黑箱化"的现象及原因,然后首次展现出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发展出来的两条打开企业"黑箱"的学术路径:契约—激励视角和能力—知识视角。本文从理论起源、核心概念、研究主题、发展过程和研究现状方面,分别对这两条由不同学科主导的学术研究路径进行评述。本文认为,这两条研究路径本质上相互竞争又相互补充。而相比于经济学领域发展得相当完善的契约—激励视角,主要从管理学和演化经济学发展而来的能力—知识视角则首次复兴了经济学中被长期忽略的"生产力研究"传统,因而蕴含更大的研究潜力。本文提出以下研究方向:探索从理论和方法上整合两个研究视角的可能性;进一步挖掘能力—知识视角的学术潜力;加强中国本土化的企业理论和经验研究。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落实,对于我国可持续发展等重大战略问题的解决,具有深远的意义.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伟大学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可资借鉴的理论.借助维果茨基的伟大学说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进程,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将维果茨基学说的心理学概念、命题和规律,转化为相应的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学科的概念、命题和规律,并将维果茨基根据实验研究而获得的心理学结论,作为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学科的研究假设.第二步,是参照关于儿童青少年发展与教学关系问题的四种看法,明确弱者发展与强者支持的辩证关系.第三步,是围绕关于强者支持与弱者发展之关系的一系列研究假设,提出一系列研究课题,并展开具体的实验研究,最终,将其研究成果推广到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具体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3.
本文依据效率与伦理两个基本标准探讨了福利经济学对于经济运行体系的伦理选择问题。首先分别讨论了福利经济学参照两个基本标准对于经济运行体系进行伦理选择的具体情况。其次分析了福利经济学在参照第二个基本标准对于经济运行体系进行伦理选择时所遇到的理论困难及其原因,即仅仅依据功利主义伦理基础的狭窄理论框架与包含道义主义伦理学在内的广阔的价值世界之间的矛盾。最后指出:通过引入道义主义伦理学作为福利经济学的伦理基础之一,特别是通过引入伦理妥协的方法解决经济学的功利主义基础与道义主义基础之间的矛盾,便可以扩展福利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消除福利经济学在参照第二个基本标准对于经济运行体系进行伦理选择时所遇到的理论困难,使福利经济学能够在新的意义上同时参照两个基本标准对于经济运行体系进行有效的伦理选择。  相似文献   

4.
《儒教与道教》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名著,是社会学中国研究的首部重要著作。本文从韦伯阅读史的资料入手,以发生学的视角梳理其思想框架:首先,在汉学史的视域下,理解韦伯接续的思想传统,梳理《儒教与道教》中所体现的学术风貌,揭示德、法、英、美、俄等国汉学研究的基本框架如何构成了韦伯研究的起点;其次,对于汉学资料的局限,韦伯有所反思,并创造性地关注、引用了当时新一代中国学人的工作;最后,韦伯的洞察力在相当程度上源于他的一般社会学的理论见解,从韦伯著述史的角度来看,韦伯中国研究是其社会行动理论的一个具体应用,并指向一条有可能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的、社会学的中国研究的路线,即立足于中国本土经验的理论对话与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5.
<正>为庆祝中山大学中国管理哲学学科创立二十周年,2011年12月23日至26日,全国高校中国管理哲学会2011年会暨中国传统治道的现代诠释国际研讨会,在广州和海南博鳌举行,来自哲学、史学、文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企业管理学等众多学科的国内外著名高校的80余位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进行研究、批判,并从多角度提出了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社会管理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学海》2018,(3):35-43
本文重点研究历史社会学本土化的发展路径与理论创新范式,并对"革命与国家建设""帝国治理与官僚体系""教育与阶层再生产"三个话题深入展开分析,探讨本土性架构过程中的理论自觉与方法自觉,从而构建历史社会学的本土范式和创新贡献。通过对历史社会学研究议题、理论脉络和方法运用的探索,本文尝试对历史社会学本土性自觉的方法取径和理论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7.
陈潇潇  安同良 《学海》2015,(2):110-117
熊彼特是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其思想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遗产。在中国提出创新驱动发展的历史机遇之际,其创新理论、经济周期思想等,正触及并推动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将其思想与中国改革的实践相结合。本文梳理了熊彼特学说在中国的传播路径与发展阶段,将其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民国时期中国学者对熊彼特思想的初步了解;第二阶段为新中国成立至1989年,熊彼特思想逐步引入中国;第三阶段从《经济发展理论》首次翻译到2007年,熊彼特思想进行多方位传播;第四阶段从第一届中国演化经济学年会召开至2013年,熊彼特学说在中国开始了系统的组织化传播;第五阶段以2014年南京大学中奥熊彼特创新中心成立为标志,熊彼特学说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8.
《学海》2017,(4):134-140
尽管社会工作一直以来都有重视关系的传统,但尚未发展出具有内在一致性的关系理论。本文在批评分析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关系传统的基础之上,立足中国的关系研究,阐释以关系主义为出发点的社会工作的关系视角。"关系主体"、"关系链"、"关系网络"、"关系世界"是构成这一关系视角的概念连续谱,是社会工作实践框架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邱鸿钟教授撰写的<医学与人类文化>一书,时隔十余年后于2004年11月由广东高教出版社再次出版.这部长达48万余字的学术著作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而深入探讨医学与人类文化的"开疆拓土"的理论之作,也是一本跨学科研究,涵盖哲学、人类学、民俗学、宗教学、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学科内容,涉及医药思想史、医学学术史、医学方法论、医学社会学、中国医学和西方医学等研究领域,是取百家之长,成一家之言的理论佳作.全书立意高雅、构思新颖、论证严谨、韵味极为深远,堪称研究医学人文科学的上乘之作.  相似文献   

10.
在传统学术领域,社会主义企业只是经济学尤其是工业经济学研究的对象。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逐渐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理论“热点”。企业不仅仅是经济学研究的对象,而且也为哲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学科所关注。随之,产生了企业管理哲学、企业法学、企业社会学、企业心理学、企业伦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试图从伦理学方面探讨企业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道德建设问题,以求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11.
焦若水 《学海》2014,(4):33-38
社区学派是中国早期社会学形成的主要理论流派。在社会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以费孝通为代表的社区研究典型体现了中国社会学社区研究的探索,并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当代中国社区研究的方向。西方社会学特别是芝加哥学派的人文区位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位育中和思想,成为费孝通社区研究的两个主要思想源流,费孝通对两者创造性的融会贯通奠定了中国社会学的社区学派的学术地位。假设与实地验证的结合,理论和事实的糅合,根植中国土壤进行新的综合,中国早期社会学社区理论发展的历史启示今天仍然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分配正义:从弱势群体的观点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论对于理论研究还是现实生活,正义在目前的中国都是一个关键词。从理论研究看,近年来正义问题一直是国内学术研究的热点,哲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和社会学都非常关注社会正义问题。从现实生活看,近年来中国社会所要达到的目标有了明显的变化,从比较单纯的经济发展转变  相似文献   

13.
Vernon Smith开创的实验经济学及其对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Vernon Smith是实验经济学的创始人。他获奖的原因是“在实验经济分析尤其是选择性市场机制研究中引入了实验室实验”,开创了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该文介绍了实验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其主要研究领域以及实验经济学的新方向——神经经济学的研究。该文着重介绍并分析了实验经济学中与心理学研究有关的部分,以期对心理学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4.
社会结构作为一个整体社会范畴,是指社会构成部分之间稳定性的整体联系和组织方式。在宏观社会学研究领域里,社会结构既是关键的理论概念,又是基本的分析框架。从社会发展研究的方法论前提看,无论是一度风靡的各种现代化理论,还是新近崛起的比较政治经济学,无一不是特定社会  相似文献   

15.
邱鸿钟教授撰写的《医学与人类文化》一书,时隔十余年后于2004年11月由广东高教出版社再次出版。这部长达48万余字的学术著作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而深入探讨医学与人类文化的“开疆拓土”的理论之作,也是一本跨学科研究,涵盖哲学、人类学、民俗学、宗教学、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学科内容,涉及医药思想史、医学学术史、医学方法论、医学社会学、中国医学和西方医学等研究领域,是取百家之长,成一家之言的理论佳作。全书立意高雅、构思新颖、论证严谨、韵味极为深远,堪称研究医学人文科学的上乘之作。这本书在1993年初次出版时,就以其“具有独…  相似文献   

16.
《学海》2019,(2)
儿童研究的前沿课题之一就是弥合儿童社会学与主流社会学在理论发展上的差距,特别是如何超越结构与能动性的二元对立。本文以整合性的视角为导向,考察能动性、结构和文化三个核心概念的发展脉络和相互关系,探讨其在儿童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应用,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一个关于儿童能动性的解释框架。  相似文献   

17.
《百丈清规》是中国化的佛教僧制,它实质上是中国佛教僧团管理的创新。本文从管理学的角度对《百丈清规》之管理创新的空间及其创新点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8.
《学海》2018,(1):160-168
一百多年来,关于应该如何认识和处理"对工程和经济的社会学研究"在社会学中的位置问题,经历了曲折的历史进程。圣西门认为实业家和实业制度是社会科学最重要的主题,孔德认为社会学是唯一性的和整体性的研究人类社会现象的科学,代表着人类知识的最高阶段,表现出了"社会学帝国主义式"的雄心,并因此而贬低和批评经济学是"伪科学"。可是,在19世纪末的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多重矛盾斗争中,经济学家占了上风。社会学家以"退出"对经济现象的学术研究为代价换取社会学在大学体系中的教席位置,使社会学成了"剩余科学"。可是,经济学中的"索洛剩余"又提示在对经济现象的学术研究中,经济学之外还有大量"剩余"需要社会学家进行研究。20世纪80年代,社会学家在对经济现象进行社会学研究方面终于东山再起。由于经济活动重在通过抽象劳动创造交换价值,而工程活动重在通过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这就使得不但需要研究经济社会学问题,而且需要研究工程社会学问题。在中国学者开拓出工程社会学这个新的社会学分支后,工程社会学应该成为社会学领域中国话语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19.
叶克林 《学海》2004,1(5):86-96
江苏区域南北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一个缩影。选择江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中长期战略 ,需要不失时机加快苏北欠发达地区工业化进程。为此 ,本文结合近年来的系列研究课题 ,首先简述了苏北工业化研究的源起与意义 ,继而在广泛借鉴国内外学术界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论述了自身的研究进展 ,最后提出了苏北工业化研究的后续设想。文中强调指出 ,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与社会转型跌宕起伏的新形势下 ,推进苏北欠发达地区工业化 ,有必要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 :不仅需要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经济学学科内部的综合研究 ,而且需要经济学与社会学、公共管理等不同专业的跨学科综合研究。这无疑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但又富有创新潜力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进程中,王亚南的《中国经济原论》堪称典范之作。该书借鉴马克思《资本论》的唯物辩证法方法、批判经济学理论及其结构编排的逻辑运思,将之延伸到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经济的研究分析,揭示出封建剥削关系在当时中国社会经济中的核心地位,以及中国社会中强商业资本与弱产业资本的畸形关系,既在广义经济学的意义上拓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也启示社会主义时期中国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的时代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