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壁生 《哲学动态》2023,(10):66-75
“天地之心”是《礼记》与《周易》中的一个概念。唐文明在近期的一系列论文中证明,天地之“心”是一个最高的主宰者,能够创生天地。吴飞反驳了唐文明的观点。回到经典中,详细考察经典中的“天地之心”,可以发现,在气论的背景中,天地之心是指人在天地之中的地位,即人得天地之气最清,所以贵于万物。在传统思想中,圣人德合天地,圣人之“心”,便是“天地之心”的体现。同时,圣人制作六经,使人贵于万物,而又敬畏天道,合于自然。在中国文明史上,正是因为“六经”的尊崇地位,中国文明始终在不断重新理解自然,并且在不断保持一种超越自然与回归自然的张力中前进。  相似文献   

2.
《管子》中的“宙合”是本体概念陈红兵《管子·宙合》篇言:"天地,万物之橐;宙合,有(通又)橐天地。"橐,指无底的长布袋。""天地,万物之橐"有两层含义:一是万物生于天地;二是天地是开放的,生化万物的功能无限。《宙合》在另一段中言:"天(通育)养,无计...  相似文献   

3.
二、富国安民演法章天生天杀,道之理也。老子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无心,应时而施的生杀,皆合自然之道的运化之机,并非有意为也,或妄动也。天地之间有阴阳二气,互为升降交感,自有消息盈虚,必生五行之气,五行之气,随时应令,故木、火、金、水、土各有旺相;休囚的相应季节,得时得理,则长生旺相;失时失理,则肃杀休囚。如木火逢春夏的温暖阳和之气,为适时得利,则生育长养而旺相;相反,金、水则  相似文献   

4.
《文言传》为何以“文言”名篇,历代学者论述各异。陈鼓应“文”本于“天地之文”的观点颇有启发性,但过于简略。“天地之文”是“文言”之“文”取义所本。《易》中有天地之文,亦有人文。天地之文即天地生物、成物之象,人文是圣王法天牧民,使天地生机昌茂、万有和谐有序之象。《文言传》以“文德”贯通天地之文与人文、天地之道与人道。“文德”即易道生生之德,其所反映的深层精神品质即“仁”。乾坤二卦作为生生之本,最为集中地体现了生生之易道、天人贯通之“文德”,故阐释乾坤二卦德义之辞题曰“文言”。  相似文献   

5.
天地虚盈,阴阳相交,故天地有春夏秋冬之四季,日月有晦朔弦望之四候,而人,身有阴阳气血,体有五脏六腑。人的阴阳气血的盛衰随天地之阴阳交合的变化而变化;人的五脏之气的旺弱应春夏秋冬的交替而交替。何谓五脏之气?曰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那么,五行和四季、五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美学与科学     
美学与科学陈华中“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我国哲人在两千多年前就把“原天地之美”和“达万物之理”并举为圣人的两大使命。用今天的语言表述,前者研究美,归于美学领域,后者...  相似文献   

7.
《庄子》《易传》皆是以宇宙大化论为支撑的先秦学术经典。《庄子》《易传》都认为,人类生活在一个气化流行、生生不息的宇宙之中,天地宇宙既是人类自我超越的根据,又是现世生命存在的敞开之域。在宇宙大化之中,庄子着眼于生命个体的自由存在,希望以大化的自由诠释生命的自由,并将生命安顿于天地大化中,突出的是人的自然、自在和自由;《易传》的作者则以天地秩序重塑世间秩序,以天地之德揭橥人性之善,以人心为天地之心,挺立起人的道德主体性,突出的是人的价值、道义和义务。自由与道德皆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两个维度,《庄》《易》对人生价值的不同诉求正好体现了"自由"与"道德"之间的理论张力,但这种理论张力乃以近乎一致的大化宇宙论为超越根据,因此这种张力终究是一种互补,在中国历史上,这种互补不仅是理论的,更是现实的。  相似文献   

8.
天、地、人三才各有其道的思想乃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的共识,但只有《易传》对此作了深入而一贯的探讨,从而影响深远。在《易传》那里,天、地既有其体,又有其德。天之体为阴阳之气,地之体为刚柔之质。阴阳之气实质上是能量与信息所构成之"场",而刚柔之质则是气的能量密集化的存在形式;另一方面,天之德为乾,而地之德为坤。乾是健动不息的创生品格,而坤则是厚德载物的接纳性品格。天地各有其能,各具其德,但只有人能够会通天地之能、合和天地之德。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人的智能能够代替天地,因为人总是有其自身的限制,但人的存在也同样不是天地的重复,而是以其不同于天地的品格,与天地并列为三。  相似文献   

9.
"心性"范畴的理论内涵,是儒家学术思想的核心。据现传《易传》可知,先秦时期儒家学者在阐释《周易》时,强调仁义之道源于天地之道,肯定人的道德精神的作用;这种思想以"恒德"说为核心,主张通过体认天地恒常之道实现道德精神的社会价值,但是《易传》对天地之道与道德精神的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并没有进行系统地论述。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为我们补足了这一理论缺环。其内容着重于德义精神,重视人的道德自觉和道德实践;其中的阐述和传世《易传》一起构建起了先秦儒家《易》学的完整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董春 《周易研究》2022,(5):74-81
《日讲〈易经〉解义》作为统治者经筵日讲的记录,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周易》的诠释来寻求其中所蕴含的“王天下之道”。首先,《解义》提出圣人作《易》乃是以阴阳符号的变化模拟天地之道。阴阳变化之理涵盖了人生社会的变化,而要了悟阴阳变化之理就需提升自身的德性从而达到与天地相参的境界,故帝王要通过不断地修德去体悟天地自然阴阳之道,以便更好地治理社会。其次,《解义》将《周易》的元亨利贞之道与仁义礼智之德相融合,强调君王修德一方面要坚持存诚、主敬,提升内在的修养,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应对不同情境的智慧。最后,《解义》认为达到圣王之境的帝王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要注意扶阳抑阴,近君子而远小人,最终达到刚柔相济、阴阳相互为用的境界,实现盛德大业的理想。  相似文献   

11.
试释“愚人以天地文理圣”许寿霖北宋著名学者张伯端(983~1082)集内丹功法(气功)之大成,其《悟真篇》中卷第58首:“《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止五千。今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他对《阴符经》之推崇,于此可见。《阴符》全文只三百多字...  相似文献   

12.
《庄子》一书洋洋乎十余万言,“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庄子·天下》,下引《庄子》之文只注篇名),不为王侯将相之安邦治国,不为圣人君子之普渡众生,只为要塑造一个“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万物”(《天下》),“乘天地之正,而...  相似文献   

13.
《周易》卦辞“朋”、“孚”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朋”、“孚”是《周易》中决定吉、凶、悔、吝等的两个因素。“朋”是“凤”的重文,“凤”通“风”,伏羲以龙纪、龙身、龙名而“风”姓,“龙”是《周易·乾》中阳气的象征,“乾”的本义指太阳及其运动;“朋”字所在的卦爻皆为阳爻,其占断语都是吉的、有利的,反映了《周易》的“尚阳”观念;“得主”即“得朋”也即“得阳”,故“朋”指“阳”。“孚”的本义为鸟卵生子,反映的是殷商时期的鸟图腾崇拜和卵生信仰;“生”是天地之大德,人类要趋吉避凶,就要参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合其德,故“孚”是人与天地相统一、和谐之德;释“孚”为“俘”与其造字本义和《周易》经义不合,释“孚”为“信”也难以涵盖其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寓言两则     
正勤奋之神与懒惰之鬼传说盘古开天地之时,勤奋之神在世间遇到了懒惰之鬼。勤奋之神对懒惰之鬼问道:"你是谁?你怎么看起来愁眉苦脸、灰心丧气、疲惫不堪,一副倒霉相呢?"懒惰之鬼说道:"我是懒惰之鬼,天生一副倒霉相,我一来到天地世间,就给天地世间的万事万物带来了失败、灾难与不幸,万事万物都讨厌我远离我,我每天心情纠结,总是愁眉苦脸、灰心丧气、疲惫不堪。"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哲学没有“人类中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学界主要依据三类命题判定中国哲学有“人类中心论”:一是“人为天下最灵”,二是“人最为天下贵”,三是“人者天地之心”。“人为天下最灵”的观念出现很早,《尚书·泰誓上》中就有“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的话。“人最为天下贵”的说法,更为常见。《孝经·圣治章》记孔子之言曰:“天地之性人为贵。”《荀子·王制》更明确认定:“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东汉王充则从知识、智慧的角度立论,说:“天地之性人为贵,贵其识知也。”(《论衡·别通》)“人者天地之心”的说法,出现得最频繁。《礼记·礼运》最早提出…  相似文献   

16.
丹道内景谈(之二)田诚阳十、真人之息以踵中黄打通之后,周身关窍俱开,真感通。此后,每当天地相合之时,皆可证验,人身畅,妙不可言。到此初步体认“氤氲”之景:真沿两脚升·腾而上,与心交会于中宫,全身融畅,毛窍开合,天地之通达我身,如沐春光一般快活。此中真...  相似文献   

17.
祥瑞,传统史籍中又称之为“符瑞”、“瑞应”、“嘉瑞”、“福应”等。《唐律疏议》卷二十五《诈伪律》引陆贾语称:“瑞者,宝也,信也。天以宝为信,应人之德,故曰瑞。”又云:“祥谓体征。”皆指呈现吉祥的征兆。祥瑞大体包括天地之瑞、动植物之瑞、器物之瑞、矿物之瑞等。史籍中集中记载祥瑞现象的,正史有《宋书·符瑞志》、《南齐书·祥瑞志》,汇集各类体征,至《魏书》则有《灵征志》,灾祥俱载,以告祸福。此外则多录于《五行志》,至唐亦如此。然而,最为详尽的记载当属《大唐六典》卷四“礼部郎中员外郎”条。成书于开元二十六…  相似文献   

18.
《周易》作为我国最为古老的典籍之一,作为“五经之首”、“大道之原”,几乎对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因而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首屈一指的、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周易》“弥纶天地之道道,“易与天地准”,不仅着重于天地人三才之道的阐发,在易学理论建构的同时,还强词“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思”、“无为”,重视灵感思维的价值和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周易》理论的某些部分是一种潜意识活跃时激发灵感对天地万物产生的意象感知,是对宇宙万物、社会人事的一种灵感式的总体把握,因而与灵感思维具有一定的联系。《周易》不仅仅是人的理性、知识  相似文献   

19.
《易传》认为天地生生不已即是天道。天道生生,不仅是万物生命之源,而且是善与美的价值之源。《中庸》推演《易传》的思想,提出诚的观念。作为本体范畴,诚是生生不己的天道,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作为道德范畴,诚是天地的善性,也是人的善性。人如果能认识人性之善,并发展它而成为至善,就不仅是人道自身的完成,也是天道至诚的实现。在实现诚的过程中,人的主体得到升华,取得宇宙意义: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  相似文献   

20.
《管子》的精气说辨正乐爱国一先秦重要典籍《管子》所提出的精气说在中国古代哲学气论的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精气说的完整表述出现在《管子》的《内业》篇,即"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这里"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