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游鹤鸣山记     
久慕鹤鸣山,欲往参访,以路程遥远,未获偿愿。今年七月中旬,应邀到成都青城山古常道观讲学之后,下山小憩于建福宫。实在幸运得很,恰逢鹤鸣山迎仙阁住持张至益大师也在建福宫歇息。他是欲上山拜访青城山古常道观住持傅元天大师的,因听说傅大师已去成都,故在此留候。我与张大师在四年前曾见过面,老友重逢,自然感到亲切。语及鹤鸣山近况,张大师兴奋地说,古宫观现正在修复中,并十分豪爽地邀我去鹤鸣山一游。这对我来说,正是久已向往的事,欣然应邀。我们乘建  相似文献   

2.
维公元二○○八年四月十四日,岁在戊子甲寅,时值甲申吉辰,世逢盛平,万象更新.昆仑之麓,广都之野,祖庭之地,道源圣城,太上后裔,华夏子孙,偕海内外道教界人士,怀赤诚之心,奉俎豆之仪,以雅乐芳花,华章盛典,恭祭太上圣哲,高明大帝,于太上鹤鸣神山治,告奠于太上、天师席前,辞曰: 昆仑巍巍,长江滔滔,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3.
城山是道教名山,鹤鸣山是道教发源地,都在成都市17个县(区)的区域内。但此二山,各在一地,一在灌县,一在大邑县,自古以来,都无异议,可是1981年出版的《宗教词典》却说“鹤鸣山是青城山的后山”,而将鹤鸣山这一词目抹掉。1981年出版的《辞海·地理分册·中国地理》、1983年出版的《辞海·宗教分册》在词句上虽没有明白表示接受“鹤鸣山是青城山后山” 的说法,但同样地也将鹤鸣山这一词目抹掉(按  相似文献   

4.
鹤鸣山是中国道教发祥地之一。它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鹤鸣乡三丰村境内,北距大邑县城十三公里,系邛崃山脉东麓青城山区的南侧支峰,与现属灌县的道教著名胜地青城山天师洞相距仅三十公里,在东汉时同属江原县管辖。明代蔡长通撰《鹤鸣山迎仙阁记》云:“西蜀名山,甲于天下,而青城为十大洞天之一,其周回几十里,地脉衍迤,分支  相似文献   

5.
鹤鸣山吟秋     
漫天枯叶老枝柔,一壑萧瑟荡不休。落花无语黄泥喜,飞鸟有声骚家愁。莫惜西风凝香冷,当共明月照心幽。逍遥还是玄衣客,长袍拢尽一山秋。鹤鸣山吟秋@演静道人  相似文献   

6.
鹤鸣山道士王明月卫复华王明月,全真龙门派第20代道士,俗号青峰,四川南部县人。家小康。自幼勤学好武,能医。民国初年,应四川军事考试,名列第二。卖田买枪,募勇编军,任职团长,年30左右。在开赴南京整编时,人枪被扣,愤而退役。回川去保宁县城(今阆中)玄极...  相似文献   

7.
我在鹤呜山迎仙阁中见到了老道长张至益住持,并同他进行了愉快的交谈。老道长原籍资中,出生于成都,三岁丧母,六岁丧父,随舅父住乐山,十六岁时,患了一场大病,几至不起,病愈后即到大邑鹤呜山出家,拜王明月(即著名道士王青峰)为师,先后在青羊宫等处学习道教经仪和道教武功。建国前夕,在大邑王泗乡田庵子任主持。土改后,定居王泗农村,从事骨科医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被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青城山住持傅元天聘到青城山传授道教武功。去年回鹤呜山迎仙阁任主持。  相似文献   

8.
鹤鸣山是道教的发源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几经兴衰。自1987年鹤鸣山道观开放以来,楼堂殿字逐步恢复,宗教活动正常开展。本人于2000年8月赴鹤鸣山进行田野调察,特撰此文以对鹤鸣山道教的历史与现状及其中元法会作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9.
《三国志》、《华阳国志》及《后汉书》均载:汉末沛国人张陵,客于蜀,学道鹄(鹤)鸣山中,造作道书,创立五斗米道(亦称天师道)。此鹤鸣山之位置,据唐人李贤注《后汉书》云:“山在今益州晋原县西”。即现在的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境内。为了亲眼看看这块道教发源地,我们于一九八三年八月十五至十七日,对大邑县鹤鸣山道  相似文献   

10.
鹤鸣山、一作鹄鸣山。在四川省成都市西外一百四十五里、大邑县西北二十五里的鹤鸣乡三峰村境内。因山形似鹤、山藏石鹤、山栖仙鹤得名,自汉至今,沿用无改。据《三国志》、《后汉书》、《魏书》等书载的东汉顺帝时天师张陵创建五斗米道,即中国道教的发源地。这里有参天蔽日的葱笼古柏;清脆悦耳的啁啾鸟声;长流不息的滔滔龙津;三面环水,双溪合流,俨如飘佇在荡漾碧波中的一座仙岛,或四周绿绕的天城。山之古观,据明代左翘《鹤鸣山记》载:“始建(结庐)于汉安徵士张道陵”,其后迭经兴废,永乐时。又两建醮坛,御赐药物经卷,嘉靖朝,再次醵金增饰,置产数百亩,以继往来宾客,清代以降,更建文昌等殿,至文化大革命前夕,拥有太清(老君)、天师、紫阳、文昌、迎仙等一百多间观宇殿堂,建筑面积达二二○○平方米。  相似文献   

11.
汉、鹤鸣山,属益州蜀郡江原县地(今四川省大邑县境)。始建鹤鸣化治馆。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23《郡国志》:“蜀郡,秦置。有江原县。” 后晋刘煦监修《唐书·地理志》:“武德元年,改诸郡为州。贞观元年,以益州置剑南道。剑南道领成都府及彭、蜀、眉、邛等三十八州。邛州、临邛郡,武德元年析雅州置,显庆二年徙治临邛郡,领县七临邛、依政、安仁、大邑(注云,唐咸亨二年析益州之晋原置)、蒲江、临溪、火井”。  相似文献   

12.
“悠悠川西行,浓浓神仙意”,带着对道教发源地的景仰和崇拜之情,金秋十月,我前往大邑鹤鸣山参访。鹤鸣山,又叫鹄鸣山。位于四川省大邑县城西北二十五里的鹤鸣乡悦来镇境内,海拔一千多米,为古代剑南四大名山之一。因山形似鹤或山藏石鹤、山栖仙鹤而闻名。东汉顺帝汉安年间(126-144年)祖天师张道陵在此创立正一盟威之道,民间称五斗米道,尊称天师道,由此道教正式诞生。行至山中,只见山间道观星星点点,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它显得古老而又年青,说其古老,宫观在汉代已有,“文革”中毁于一旦;称其年青,全部道观均为近十年内重建…  相似文献   

13.
张陵创立五斗米道的蜀之鹤鸣山究竟在哪里?本刊曾发表过四川大邑县鹤鸣山为道教发源地的文章。现在蔡运生先生提出四川剑阁县鹤鸣山才是张陵创教地点的新见解,我们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刊登其来稿。  相似文献   

14.
鹤鸣山,一作鹄鸣山(鹄与鹤古音近,可通假),在今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西北二十五里的鹤鸣乡三丰村境内,距成都一百四十五里,属岷山山脉,从雪山经鎣华山入大邑县境,与红岩、雾中、冠子、龙窝诸山一脉相连。清齐騤《鹤鸣山记》:“上应氐宿,氐宿为二十八宿之一,亦称“天根“,青龙七宿的第三宿。“有大洞二十四,应二十四气,小洞七十二。应七  相似文献   

15.
明著名道士张三丰住鹤鸣山年代及其他卫复华张三丰,名全一,一名君实,字三丰,号玄玄,自称清虚道人,邋遢道人等。清顺治张廷玉等撰《明史·方伎传》:张三丰“名全一,一名君实,三丰其号也”。清道咸年间,道教内丹西派之祖、长乙山人李西月《张三丰先生全集》:张三...  相似文献   

16.
张三丰在大邑县鹤鸣山天谷洞修炼考余至琴张三丰入蜀上大邑鹤鸣山的年代及年龄四川省大邑县鹤鸣山是汉天师道发源地。鹤鸣山以山形像鹤而得名。山之天谷洞(一名天师洞)位于鹤尾冠子中峰(今称大坪山)悬崖之上。从大坪山麓之迎仙客起步,须翻过八九华里的奇险峻岭,方能...  相似文献   

17.
辛巳初秋,我有幸与雍和宫众僧赴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五台山礼佛参访。《清凉山志》载:“五台山“以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曰清凉。五峰耸出,项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隋文帝下诏五台各置一寺。”其实,五台山自东汉永平年间,就建有寺院,后经历代兴建,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8.
酃山米糕记     
旷古之年,洞庭水患。湘江洪峰迭起,两岸堤溃垸滥,久为泽国。垸乡田舍损毁,百姓流离转徙。衡东酃山道宫,忱纳荒民与日俱增。道长烈山少真吩咐宫厨火工姜童:“增其炊量,以济灾民”。施赈经旬,姜童禀烈山少真曰:“厨缸积米少许,翌日早膳,民筵道斋,恐难两用。”烈山少真叹谓:“嗟夫。民以食为天,当先人而后己矣。”既至夜阑,姜童碾转入睡,梦境依稀。遥慕姜水之翁,手捧五谷,飘然南下,驻足湘水之畔,忙然设厨:锅借女娲白金坩,灶以酃山鼎足峰,水注桃源无根泉,柴取衡山向阳木。正值捣擂谷米之际,轩辕云驾窥之,乘风而下,甚为异诧:“敢问炎农仁兄,在这…  相似文献   

19.
鹤鸣山是道教的发源地.它与昆仑山一脉相通,是道教神圣的祖山镇佑之山,地位尊圣. 清晨,站在鹤鸣山老君顶向四周眺望,红日从地平线升起,烟波云海,缠绕在群山之中,形如巨龙穿越万水千山,降伏众山而臣之.  相似文献   

20.
绵山 ,坐落在山西省介休市境内 ,距省会太原约 16 0公里 ,距介休市 2 0公里。海拔 2 5 0 0余米 ,属太岳山向北延伸的一条支脉 ,相传春秋时晋国介子推曾携母隐居被焚于此。故而又称介山 ,今“介休”县名亦源于此说。庚辰年八月金秋 ,有幸与中国道协领导们一起应邀参访了这座道教名山。绵山 ,至东汉时有佛教于绵山建立寺院 ,历史上形成了道佛共存的修炼场所。由于历史的原因 ,绵山道、佛两教都屡经兴废。抗日战争时 ,由于日本侵略者的扫荡 ,山中宫观大部被毁。至解放前夕 ,道观庙宇几乎全毁 ,直至19 95年 ,有道教大居士阎吉英先生筹巨资开始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