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计武 《学海》2004,(6):19-24
黑格尔的现代性、时间意识与精神辩证法是密切相连的。具体包含以下几点(1)现代性只有在线性的、不可逆的历史性时间意识中,才是可能的;(2)人的精神具有历史性,是在历史中自我中介、自我扬弃、自我提升的过程;(3)现代性属于精神的“自知”或“反思”阶段,表现出过渡、危机和意识分裂的特征。它具有三个原则,即理性主义、内在的主体性和自我意识的反思性。自由精神的实现是现代性的终极目的,在这个意义上,精神与现实的“和解”是精神辩证法的必然。在后黑格尔时代,黑格尔思想是否定和批判的源泉。  相似文献   

2.
“儒家精神” ,是中国文化中一件不可能忘却的“遗嘱”。无论在任何意义上 ,都不可以把“儒家之学”简单地释读为某种“哲学”或某种“宗教” ,也不可以把“儒家之学”简单地诠释为一种抽象的“理论”或一种行为的“实践”。因此提出一个“儒家精神”的问题以讨论之  相似文献   

3.
孔子创立的儒学解释学之核心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儒学解释学深处跃动着一种由孔子初步创立的核心精神。它是中国文化核心精神的一部分,是中国儒学核心精神的一部分,在一定条件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儒学解释学发生发展的动力、方向、功能和规律。本文以考察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为先导,具体分析了儒学解释学核心精神的形成与功用,特别是它所包括的“以经为寄的使命精神”、“以述为作的创造精神”和“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4.
朱刚 《世界哲学》2010,(3):55-67
海德格尔在其后期哲学中区分了作为dasGeistige的精神和作为dasGeistliche的精神:前者指柏拉图一基督教式的形而上学的或存在一神学的精神,后者指非形而上学的、去基督教化了的精神。海氏把后一种意义上的精神解释为火焰之燃烧、道路之开辟,认为它先于柏拉图-基督教的精神,并使后者得以可能。它是海氏要返回去的前-本原的本原。但德里达认为,海德格尔要回到的这种精神仍是基督教的真理。德里达把海德格尔的精神再次基督教化。但德里达也许并没有看到,海德格尔后期对于精神的思考已经引入了某种新的东西,某种不可以再基督教化的东西,那就是关于“道路”或道路之开辟的思想。总之,本文包含了三个针对“精神”的反思,即海德格尔对于传统西方之精神本质的反思,德里达对海德格尔的反思的反思,以及此文作者对于德里达的反思的反思。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与“非典”斗争中表现出来的科学精神,来理解其深刻而广泛的哲学内涵,它包括探索、求实、怀疑、合作、创新等精神,以及科学精神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重大意义,从而动员在全社会提倡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6.
有一则《狼和小羊》的寓言,是说狼找借口吃掉小羊。于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把狼看成是勇猛的象征,把羊看成是柔弱的象征。例如,当遇到勇猛对手时,人们常常疾呼“狼来了!”又如,对于一些“听话”、成绩好但缺乏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学生,人们常常说他们是“五分加绵羊”。其实,羊头上长着一双角,是  相似文献   

7.
“伦理精神”是本人伦理学研究中最基本、最有个性特点的核心概念,对它的涵义的理解应在世界道德哲学的语境中,结合“伦理”和“精神”各自的本质及其统一关系来进存。“价值生态”是“自然生态”概念的哲学提升和意义抽象,“伦理精神”和“价值生态”的结合是道德哲学的生态价值观和生态方法论。消解价值霸权,在“生态觉悟”中追求和达到“伦理学方法的超越”是“伦理精神的价值生态”命题和理论所试图探讨和解决的两个现实和学术课题。  相似文献   

8.
王海滨 《哲学动态》2022,(12):21-27
精神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维度,它主要有三个基本路向:遵循境界逻辑和适用苦乐原理的精神修养,遵循自由逻辑和适用主客原理的精神实现,遵循实践逻辑和适用知行原理的精神解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寻到一个“稳当快乐”的境界提供了智慧滋养;德国古典哲学在主客对立统一的框架中阐明了精神自由及其实现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影响精神发展的根本问题和基础条件,奠立了以实践为地基、以唯物史观为基石的推进精神解放的分析框架。在追求天人合一或主客统一的共同目标时,三种路向存在着显著的方法论差异。在推进精神发展问题的研究中,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可以和而不同、相互促进的。  相似文献   

9.
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能兴风作面,腾云驾雾的神异动物,封建社会中则把龙作为帝王的象征。现在当然没有皇帝了,不过龙现仍就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或象征,如中国人就自称是“龙的传人”,“遥远的东方有条龙”等。因而,我们现在所说的两个“成龙”,只是父母希望子女或者是子女希望父母。能够成为社会上出人头地、出类拔草的人物、这可以说是全人类尤其是中国人普遍共有的心理及心愿。这种子女对父母及父母对子女的美好希望和要求.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对,,而是充满了积极的意义和向上的精神。从历史上看,“望子成龙”在中国一直具…  相似文献   

10.
自性是精神的基态、精神的零点。佛学的“种子”、“藏识”,可能就是人类在漫长的自然进化中所获得的全部成果,都积淀、内化和浓缩到现实机体的遗传因子中,通过它而得到巩固和保存,又通过遗传方式传给后代,由此建构了人类种系历史延续和发展的链条,人类精神基态就是有赖于此链条。如何开发此精神基态?人体内有没有不接收内、外界信号或信息的生理条件呢?如果有,这可能就是精神基态的生理基础,这可能就是神秘的“自性”。当出现这种寂静并非昏沉,而是高度的清醒状态时,神经细胞固有的振动,最小自振动,则能自我察觉,于是出现所谓见性。  相似文献   

11.
如今精神疾病已成为中国严重的疾病负担,目前,精神障碍的治疗通常采用综合性措施,其中,药物治疗仍然占有重要地位。精神药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的发展的确为许多精神、心理障碍的治疗带来了福音。精神药理学的发展史、当代进展与现状以及“个体化治疗”问题中都渗透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为我们科学地认识事物提供很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外部的思想”与“横向的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杰 《世界哲学》2009,(3):5-20
形而上学是一种以“再现”方式不断重复的同一性活动,它把瞬间的判断加以凝固,做出“必然性”的结论,并同时排斥精神的其他可能性。“外部的思想”是对形而上学精神传统的暴力,它认为“再现”最终会导致一种陌生事物之间关系的差异活动,这种关系遵循一种“横向的逻辑”。“横向的逻辑”放弃关于事物“起源”的假设,也就是不假定时间与空间中的“某一点”和“其他点”比照具有特权地位。事物不是按照某个中心点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而是无数个彼此毫无关系“点”的陌生合作关系促成的,而这样的合作关系具有任意性。在“横向的逻辑”中,用很多“出发点”或者“精神的拐点”代替独一无二的“起源”。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族之精神,可以归结为四个字:无私利他或利他主义。因为儒家的“仁”与墨家的“兼”以及我国现行道德总原则,大体说来,乃是同一概念:无私利他或利他主义。  相似文献   

14.
当代医药文化是科技、经济与人文一体的复杂系统,其伦理精神应当集焦点于人,以实现医药科技为人的基本价值和目的;伦理精神是医药文化内在制度的核心,医药行业的良好秩序依赖于伦理精神及基于它的合理制度。在“现代性”的背景下,面临被“解构”的医药文化伦理精神建构更应侧重伦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制度与德性共行,共同促进我国当代医药文化伦理精神的建构。  相似文献   

15.
“基督教”这个名称,在中国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来说,它专指16世纪马丁·路德改教后的基督教新教,或称“更正教”,这是19世纪初(1807年)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传人的。从广义上说,凡崇奉耶稣基督为救主的都是基督教。因此中国基督教的历史就不只是一二百年而是一千三四百年了。它应该从唐朝的景教算起,包括元朝的“也里可温”、明清的天主教和19世纪的更正教。这也就是我们传统的说法:基督教曾四次传人中国。那么,为什么说“三起三落”而不是“四起四落”呢?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由于近代科学对中世纪神学的胜利,以及它在技术上的巨大成功,我们在某种意义上把近代标示为“科学的时代”。在西方的文化舞台上,科学是主要角色。贯穿于科学认识活动始终的,展现科学活动内在意义的东西即为科学精神。“科学的精神气质虽从未被整理过,但从科学家的习...  相似文献   

17.
黄科安 《学海》2003,8(2):171-178
从词源的角度考察,“知识分子”一词乃是现代西方社会的产物。但作为一个群体,知识分子早在这个名称出现之前就已存在,并曾在人类文明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然而,具有现代意义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的知识阶层的崛起,确实是近代以后的事情。它与现代报刊、出版社、大学乃至研究机构等一套制度形武的出现密切相关。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群体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阶层,本文通过他们创作的随笔作品的解读,深入剖析他们的类别、行动模式以及所创造的知识形态,从而对其精神史做出新的定位和诠释。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学的根基就在于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中华传统美学是一种“向内求善”的伦理型美学,中华美学精神集中表现在它的“美善相乐”,“天人合一”,“和合之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学就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条件下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产物,它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源泉,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真善美相统一的价值论体系,它将以美和艺术来塑造人民的灵魂,鼓励人民向上向善,以信仰之美、崇高之美,为实现振兴中华民族的中国梦,吹响时代前进的号角.  相似文献   

19.
在对待死亡的问题上,孔子首先用蔑视的态度表达对死亡的超越,这其中包含着一种强烈的主体精神;在此基础上,孔子提出了“杀身成仁”和“慎终追远”的思想,前者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追求,它用“崇高的死”来实现对死亡的超越,赋予生命一种永恒的价值;后者则更易于消解普通人对于死亡的恐惧,使他们在血脉延续中获得心灵的慰藉。二者相互补充,共同完成对国人心灵的塑造。  相似文献   

20.
王充的《论衡》不仅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它所反映的王充的治学特色同样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初步讨论了王充“疾虚妄”的态度、怀疑精神、实证精神 ,并做了简要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