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未来时间的心理结构   总被引:38,自引:5,他引:33  
黄希庭 《心理学报》1994,27(2):121-127
220名大学生被试用秒、分、小时、日、星期、月和年7个时间单位和模糊统计试验方法对39个不定的未来时间修饰词作经验赋值,结果表明:①39个不定的未来时间修饰词与秒、分、小时、日、月、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②未来的心理时间分为三个时间段,即以秒和分为计时单位的“较近的未来”,以小时、日和月为计时单位的“近的未来”,以及以年为计时单位的“远的未来”。③离现在越近的未来时间修饰词,词义模糊度越小,评量的把握度越大;而离现在越远的未来时间修饰词,词义模糊度越大,评量的把握度越小。  相似文献   

2.
练琴方法谈     
陈卉 《美与时代》2003,(8):63-64
科学合理的练琴方法对于完成钢琴学习,提高学琴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要合理地安排练琴时间;精确地读谱;不要过多地练习同一素材,而应有丰富的内容以反复交替练习;培养敏锐的听觉能力。  相似文献   

3.
过去时间的心理结构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2  
黄希庭  胡维芳 《心理科学》1998,21(1):1-4,16
408名大学生被试用秒、分、小时、日、星期、年和月7个时间单位和模糊统计试验方法对40个不定的过去时间修饰词作经验赋值,结果显示:(1)过去时间和未来时间在心理结构上是对称的,分为三个心理时间段,即以秒和分为计时单位的“较近的过去”和“较近的未来”,以小时、日和月为计时单位的“近的过去”和“近的未来”,和以年为计时单位的“远的过去”和“远的未来”。(2)随着时间修饰词的词义离现在由近至远,其词义地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的钢琴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集中体现在学生练琴很努力,但进步却不明显。这主要是练琴质量不高的缘故。要提高练琴质量,需要同学们从树立明确的练琴观念,做好练琴前的准备工作,采用不同方法练习不同类型的曲目,坚持先整后散的原则和注重加强彼此间的交流这五个方面下功夫。只有做到以上五点,才能使钢琴练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前几天,与初学摄影的同事一起去拍杂志的封面人物照片。为了拍好,我让女模特摆出各种姿势。坐着的,站立的,挥手的,思考的……同事在一边不停地按动快门。拍摄时间花了整整两小时。同事疲惫地说,背包里的几盒胶卷都用光了。而我看出那位饱受折腾的女模特也有些厌烦。  相似文献   

6.
时间既是人类信息加工的对象, 也是(非时间)信息加工的制约因素。数十毫秒至数秒之间的时间加工与人类日常生活关联紧密, 譬如主观计时、演奏及言语等活动。根据以往文献分析可知, 在该时间区域内, 20~ 60 ms、1/3~1 s、2~3 s是研究者关注的重要时间参数, 但是支持这些参数的证据尚存分歧。首先从“时间信息加工”和“信息加工的时间特性”的视角介绍时间参数的基本观点及其提出背景, 然后基于“时间信息加工”视角从行为学研究、脑损伤研究、神经药理学研究, 脑电研究、脑成像研究、经颅磁刺激研究、经颅直流电刺激研究等领域介评了1/3~1 s和2~3 s分界区域的证据, 接着基于“信息加工的时间特性”视角从时序知觉阈限研究、感觉运动同步研究、主观节奏研究、言语行为研究、知觉逆转研究、返回抑制研究及失匹配负波研究等领域介评了20~60 ms和2~3 s时间窗口的证据。未来研究既要注意构建基于分界区域与时间窗口的更强解释力的理论假说, 也要厘清分界区域与时间窗口的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7.
《中国天主教》2006,(1):47-47
(一)一般读法 1.规定时间阅读,养成读经习惯,天天皆阅读。 2.每次试读一章,很多经卷20分钟可看完,有的要1小时,有的更多。 3.去了解作者身世,作者是谁?他的时代背景如何?为何写此经卷? 4.去了解谁是经卷的对象?谁是听众?对他们有何意义?对你有何意义?  相似文献   

8.
读时间     
1 我站在一棵古老的大树下,轻轻抚摸着这苍老的树干:树纹一道又一道,盘根错节,有的地方隆起,有的地方凹陷,如拧着根根粗大的钢筋一般缠绕满了树的全身——这都是时间刻在上面的。在这一道道深深浅浅的树的皱纹里,我仿佛触摸着了时间的脚印,看到了时间运行的轨迹,读到了树的历史、时间的历史。[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正>睡眠是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对促进中小学生大脑发育、骨骼生长、视力保护、身心健康和提高学习能力与效率至关重要。2021年,教育部发文明确要求加强睡眠管理,保证中小学生享有充足睡眠时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首先,明确学生睡眠时间要求,即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10小时,初中生应达到9小时,高中生应达到8小时。其次,加强科学睡眠宣传教育。各地各校要把科学睡眠宣传教育纳入课程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0.
正这世界上的牛人,其实都是蜗牛。这不是一句讽刺之言,而是发自肺腑的认可。对于任何想要成为某个领域内的牛人的人,都没有例外。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说:"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1万个小时是什么样的概念呢?在不吃不喝、24小时学习的情况下,也需要416  相似文献   

11.
提取练习效应揭示了提取对记忆保持的关键意义;学习时间分配的有关研究表明提取练习效应的大小可能与材料难度有关。两个实验探讨了提取时间与材料难度对提取练习效应的影响:实验1采用2(提取时间:短,长)×2(材料难度:容易,困难)的混合设计,5分钟后测查记忆保持水平。实验2采用类似设计,将最终测试间隔延长至24小时。结果发现,⑴ 延长提取时间均提高了记忆成绩和记忆保持率。⑵ 即时测试条件下,提取时间较短时,不同难度材料的记忆成绩差异不显著;提取时间较长时,困难材料的记忆成绩高于容易材料;困难材料的记忆保持率在不同提取时间下均高于容易材料。⑶ 延迟测试条件下,无论提取时间长短,困难材料的记忆成绩及保持率均高于容易材料。研究表明,延长提取时间对提取练习效应的影响受材料难度的调节;情境背景和必要难度是解释该调节作用的可能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通勤时间对民众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美好生活体验的中介作用与美好生活需要的调节作用,对4199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通勤时间、心理健康、美好生活体验、美好生活需要等两两显著相关;(2)美好生活体验在通勤时间与心理健康间起中介作用;(3)美好生活需要对通勤时间与美好生活体验的关系以及美好生活体验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均起调节作用,具体来说,高美好生活需要不仅可以降低通勤时间对美好生活体验的负向影响,还可以增强美好生活体验对心理健康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一辈子有多长?100年够长了。它代表什么?100乘以52周,等于5200周。再乘以一周7天,等于36400天,或者接近90万小时。  相似文献   

14.
西方实证主义导引下的儿童时间认知研究范式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渐入困境。以四种常见范式为突破口凝炼,困境是:(1)钟表时间认知范式能否涵盖儿童时间认知的全部内容;(2)各范式的使用与不同时间思维间能否有效适配;(3)共同量值系统(common magnitude system, CMS)能否从行为层面为儿童时间认知作出根源性解释;(4)在暂未发现成人时间认知特定脑机制的前提下,儿童时间认知脑机制的探索有多大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等。诸困境折射出学界对儿童“经验”、“线性”时间的斜重;对“观念”、“周期性”时间的慢轻。中国时文化讲求以时间统摄空、物、人四者为一体,未来研究可将儿童时间认知归置于“时间-事件”背景之中,从具身情境、人际互动、时间言语习得与行为管控等方面超越。  相似文献   

15.
让爱长久     
有一个试验,关于爱情的。有位专家让陷入爱情的男女分别写出对方的20条优点,第一个月,他们只花了10分钟时间就完成了。这些优点包括说话的语气、头发、衣服、笑脸、动作……第三个月,专家同样让他们写出20条优点,他们花了半个小时。第五个月,他们所花的时间超过了一个小时。到了第七个月,当专家把纸和笔交给他们时,他们都开始抱怨:一个人怎么可能有20多条优点呢?  相似文献   

16.
记叙文中倒叙事件的时间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先友  刘地秀 《心理学报》2009,41(8):684-693
采用移动窗口阅读技术探讨记叙文中倒叙事件的时间表征模式。实验1检验了实验材料的适宜性, 实验2、3分别采用照应句范式和探测技术探讨时间顺序假设与背景信息假设的合理性。结果发现: 当事件E1和E3间的背景关系模糊时, 支持时间顺序假设; 事件E1和E3间的背景关系突出时, 支持背景信息假设。据此可以得出: 倒叙事件与前面事件间的背景关系突出时, 其表征为E2-E3-E1-E4模式, 背景关系模糊时, 则为E1-E2-E3-E4模式。  相似文献   

17.
当你爱上一个人,你会忘记时间的存在。你可以每天24小时跟他在一起。你不介意花14小时乘飞机从香港到美国跟他见一面,然后又匆匆赶回来。为了跟他见面,你会把重要会议延期,把重要的工作放在一旁。你们约会之后,还可以拿着电话筒聊到天亮。  相似文献   

18.
亲社会行为是指以牺牲自我利益为代价帮助他人的行为,按照损失利益属性,可分为时间亲社会行为、金钱亲社会行为。以往研究认为时间定价启动会导致个体减少亲社会行为,但是较少考察时间定价启动影响亲社会行为是否受主观社会阶层作用。本研究通过三个实验考察时间定价启动与主观社会阶层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1)时间定价启动会减少亲社会行为;(2)主观社会阶层正向预测金钱亲社会行为,但无法预测时间亲社会行为;(3)时间定价启动与主观社会阶层存在交互作用:时间定价启动下,主观社会阶层正向预测金钱亲社会行为、反向预测时间亲社会行为;非时间定价启动下,主观社会阶层正向预测金钱亲社会行为,但无法预测时间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9.
基于42篇文献的64项独立研究, 总样本量为22843人的数据, 对工作时间与工作绩效的非线性关系进行了元分析。结果发现:(1)工作时间与任务绩效、关系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 (2)国家类型的调节作用显著:相对于西方欧美国家, 工作时间与任务绩效、关系绩效的倒U型关系在中国更为显著; (3)产业类型的调节作用显著:相对于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 工作时间与任务绩效的倒U型关系在知识密集型产业中更为显著; (4)年龄的调节作用显著:相对于高年龄水平, 工作时间与任务绩效的倒U型关系在低年龄水平群体中更为显著; (5)性别的调节作用显著:相对于低男性比例, 工作时间与关系绩效的倒U型关系在高男性比例群体中更为显著。结果不仅基于元分析厘清了工作时间与工作绩效的倒U型关系效应, 而且为劳动法中工时规定(例如周均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合理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警示组织注意工作时间对工作绩效的“过犹不及”效应。  相似文献   

20.
尹华站 《心理科学》2013,36(3):743-747
为了探讨数秒内不同层级时间加工的特性,研究者分别从“时间信息加工”和“信息加工的计时特性”角度开展了一系列研究。Münsterberg (1889)、Michon(1985) 、Lewis 和 Miall(2003) 及Vierodt(1868)从前一角度,分别指出1/3秒、1/2秒、1秒及3秒可能是数秒以内时距加工机制的分界点,分界点以下与以上的加工机制存在差异。P?ppel(1997, 2009)则从后一角度指出限制信息加工过程的两类时间窗,一类时间窗是以20-60毫秒振荡周期运行的高频系统,属于初级整合单元;另一类时间窗主要是处理2-3秒以内事件系列的低频系统,属于高级整合单元。前一类时间窗可以为信息加工整合基本的心理事件,后一类时间窗则是把2-3秒内的心理事件整合为基本知觉单元。基于以往研究的剖析,我们认为1/3秒、1/2秒及1秒等分界点的真伪性尚需进一步验证,并进一步假设40毫秒以内时间不能觉察为时距;40毫秒至3秒之间,随着长度增加,自动化加工减弱,控制性加工增强;3秒以上主要为控制性加工,涉及记忆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