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音》1991,(12)
提到赵州禅师,学人大都知道禅宗史上一著名公案:据史载,有两个人去参访赵州。州问一人:“曾到此间否?”答:“曾到。”州:“吃茶去!”又问一人:“曾到此间否?”答:“不曾到。”州:“吃茶去!”院主见了奇怪,问赵州:“为什么曾到、不  相似文献   

2.
在茶馆茶楼及茶人聚会场所,常可看到写有“吃茶去”三个大字的书法条幅。提起这三个字的来由,还有一则有趣的典故。唐代有位高僧从谂禅师(778~897),常住河北赵州观音院,人称“赵州古佛”。从谂以茶喻禅,每次开示学人之前都要带句“吃茶去”。清代《广群芳谱·茶谱》引《指月录》记有其事: “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问新近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  相似文献   

3.
学佛有句话说:“出家乃大丈夫之能事,非将相所能为!”一般对它的解释常从割舍入手,认为出家就在能“舍”,而将相一切却为了“得”,如此,愈泥于世情者就愈难解脱。然而,这句话也可径  相似文献   

4.
有一天,我在敦化南路散步,突然有人从背后追上我,她一面喘着气,一面说:“请问,你是林清玄吗?”我说:“是的。”她很欢喜地说:“我正想打电话到出版社找你,没想到就在路上遇到你。”“你有什么事吗?”我说。“我……”她欲言又止,接着鼓起勇气说,“我觉得,我还没有学佛以前很快乐,现在生活却过得很痛苦,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出了问题?”然后,我们沿着种满松香树的敦化南路散步,人声与车流在身边奔跑,有时我感觉这样看着不知从何处来,又要奔向何处的车流,总像是在看一个默片电影的段落,那样匆忙,又那样沉寂。我身边的中年女士向我倾诉着生活与学佛…  相似文献   

5.
1998年的春节前,结束了《微妙音──曦曦的歌》的录制,就收到了一份让我很开心的邀请,1月23日参加在中央统战部礼堂举办的“在京宗教界人士迎春茶话会”,并为许多长辈“友情客串”两个小节目。刀述仁伯伯听了我专辑的样带,力荐道:“曦曦,就唱磁带里的歌就很好了。”当知道朴老爷爷也参加时,我特意选了一首由朴老爷爷作偈的《吃茶去》:“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那天上午,穿越北京冬末的寒冷,走进温暖明亮装饰着春意的礼堂,我看到了许多熟悉的面孔和微笑。远远地我又将目光恭敬地停在了朴老…  相似文献   

6.
一位老前辈,在阔别几十年之后重返祖国内地,无限慨叹之余,曾赋诗一首:去国离乡还四十年,龙争虎斗避尘缘。江山无恙人依旧,独醒人推醉梦船。诗经我之手在《佛教文化》杂志编发,先睹之下,我不禁重重喝彩一声:好!好一个“江山无恙”!这诗的背景并不是年轻如我者所完全读透,比如“避尘缘”、“醉梦船”我可能就不知其详,但是,那一种“江山无恙’的壮怀,真使我心向往之!因为,这里自有一份天大的心量在。学佛之人,实在不能缺了这份大心量。不信?不信,远的不说了,近在眼前的,就请用心读读“九十述怀”的赵朴老,读读上引诗的…  相似文献   

7.
夏威夷佛缘     
“你现在的生活好吗?”师傅突然问。我沉吟,考虑如何说好?“不”,我终于说,眼圈便也红了。“放下它。”师傅坚决地说。“放下?”他做了对我不利的事,却要我放下?不!我的眼泪“刷”地流了出来。“我佛慈悲,一个学佛的人,是成佛菩萨,还是走向六道轮回,常常在一念之差,人生人生,是要了生死,出三界,要是一己私欲都放不下,如何一了生死,走出三界?他是你的丈夫,你不原谅他,谁还能原谅他?“南无阿弥陀佛。”师傅合掌。我想到了令我很烦很烦的生活,想到了我飘摇不定的婚姻,想到放生之外的话题:宽容,我感到有一柱阳光姿态昂扬地嵌进我的心———人应…  相似文献   

8.
生活的智慧     
发挥菩萨清净爱用“心”支配时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心念来支配时间,有心利用时间,就会把时间分分秒秒运用得很踏实,若是不用心支配时间,任凭时日空过,就无法精进。因此“心念”会运转时日,也会空过时光。学佛,就要学得一念“心专”,用心在当下所从事的每一件事上;心若不专,即使整日工作、应酬、从事娱乐休闲活动,看似忙碌,其实都是在空过时日。普贤菩萨说:  相似文献   

9.
佛门中常听说某人开悟了。“开悟”就是觉悟。他觉悟的是什么?虽然也是普通常识,而对于学佛的同修来说,它是重要的学佛目标,就是要“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我在讲席中时常提到,学佛的目的是要真实彻底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这句话就是古人所说的“明心见性”,其义是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法修学的总纲领、总原则就是“觉、正、净”。“觉”就是“觉悟”,也称“开悟”。悟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而且一定是时时悟、处处语、念念觉悟,才是真的觉悟,真正开悟。觉悟的标准,一定要用经典作印证。经典对我们有三种用途…  相似文献   

10.
禅茶小品     
人物:尼师一,侍者一,着牛仔服女孩 共三人,各司一职(主茶、献茶与发问者)。 场景:尼寺(女众道场)。不必设置佛像,字画一幅即可。 时间:当代。 要求:破除“禅者不立文字”习见,表明一般根器的现代人,之于禅,是需要适当的情节、语言的,但戒烦琐,力求晓畅简洁,整个表演过程不失庄严,但轻松愉悦,可观赏性强。 情节:“吃茶去”——“去也终须去”——“吃茶来”。 本来不可分、不必分节,以上姑且标识之而己。  相似文献   

11.
因果轮回说,是佛教存在的基础。世人多因无明所遮,未究此理。贾题韬居士在口述的《修净土宗渐次触及实质》一文,谈到学佛因缘,他就是从究竟人生、解决三世因果等核心问题入手,发心研读佛经。之后,他又从研究中观,接触唯识及与西藏大德的参学里,“思想上豁然产生一条把握透视人生的崭新途径”。如此的精进渐学,为刚入门者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学佛因缘,殊胜且迥异,只要本着求真和正信为导向,了生脱死的根本同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相似文献   

12.
《法音》1992,(6)
本期唐仲容、唐思鹤二位居士合写的《把佛法的精华贯彻到生活实践中去》一文对这些在生活中时时困扰的问题,根据佛法的道理作了较为系统的阐发,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参照系数,如果运用得当,或能收“方便善巧而得解脱”之功。该文对什么是佛教的精华,怎样把佛教的精华贯彻到生活实践中去,使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得大自在,都有精到的阐述。我们能“由正教而起正思,由正思而起正行,依于正行而得正果”,则学佛之能事毕矣。愿我们常发菩提心,修四摄六度,以四无量心行自利利他,庄严国土;以般若智慧观照“见事理于机先,遏人欲于未萌,止恶修善以成其德”。处处与天地人事相辅相成,配合无乖,不违越,不侵犯,发挥生命体性的自然妙用,清明在躬,清净无诤,一片祥和,这不但是修行的方便手段,也是成就本地风光的前提。这就是生活的“合理化,道德化”。太虚大师还说过“仰止唯修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这样四句名言。假如我们能够处处与人和,与事应,与物谐,做到恰到好处,这就是“人成即佛成”的“真现实”。但要找到其中的“关捩”或“途径,则有待于我们撷取佛教的精华,并把它贯彻到生活实践中去才行。  相似文献   

13.
“让他们去唱唱歌跳跳舞他们又不愿意,我就想给他们盘一个店,起初说弄个裱画店,结果裱画店没起来,倒是把佛事用品店开起来了。”欧阳璞石说,“那时我已经学佛好多年了,常年在外写生,请了很多佛教用品在家,开个佛事用品店也是顺理成章。”  相似文献   

14.
拜读去年《法音》第九期《英伦归来话佛教》一文后,心潮澎湃,难以平静,因为它给了我们当代学佛的人许多教益和启迪。末学想从居士的视角,谈谈当今居士学佛的一些问题,和在改革开放、香港回归、“十五大”胜利召开的形势下,我们这些在家学佛的居士应该做些什么、怎样...  相似文献   

15.
笑与学佛     
我刚接触佛教时,妻子即说:“你还学佛呢,整天板着个脸,笑都不会笑。”这话让我震动。的确,佛门中也有怒目金刚,但毕竟很少,大多数佛、菩萨的相貌皆是慈眉善目,和颜悦色,让众生看了敬仰又欢喜,油然生起亲近心。这使得人们自然而然地把笑与佛紧密相联,把笑颜待人作为学佛的基本功之一。为什么要笑颜待人呢?佛经言:“内存慈悲心,外现慈悲相。”所谓“慈”即是给予他人快乐,所谓“悲”,不是悲观,不是悲哀,而是同情、怜悯受苦的众生,帮助他脱离苦难。显然,佛、菩萨之和颜悦色。  相似文献   

16.
学佛的过程是“信、解、行、证”。学佛的首要大事,就是要有“正信”。“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有了正信,才能有正解;有了正解,才能有正行;有了正行,才能有正证。信、解、行、证,四满成佛,也可以说,“信满成佛”。因为正信是正解、正行、正证的一个总因。所以佛教常说“信为道源功德母”。佛教讲的信,不仅是  相似文献   

17.
学佛的好处     
人生在世,除了需要物质食粮以外,还要精神食粮。在许多精神食粮之中,佛法是最好的精神食粮。一个学佛的人,可以得到很多的好处。现在,我想谈谈学佛的很多好处中,比较浅显的一点好处。人从出生到老死,忙碌了几十年。到底是为了什么忙?如果说是为了衣食住行的生活.必须要有了钱,才能解决生活的问题;那么衣食住行的生活问题解决了以后,应该是不必忙了.但他仍然要忙,甚至有些人会更加忙.因为这个时候,他的生活又有进一步的要求了。为了满足更高的欲望,所以又要拼命地去追求了。但是“人生恰似采花峰,飞南飞北飞西东,采得百花…  相似文献   

18.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书法家、诗人赵朴初喜好饮茶,还经常以茶入诗,深得饮茶真趣。在赵朴初的茶诗中,其中一首五绝《吃茶》(题为笔者所加)诗人尤为喜爱,曾多次写成条幅赠人或贺会: 七碗爱至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在这首诗中,赵朴初化用唐代诗人卢仝的“七碗茶”诗意,引用唐代高僧从谂禅师  相似文献   

19.
孙悟空西天取经来到比丘国时,曾自己操起一把牛耳短刀,当众给自己施行剖心手术,并将心翻捡开来,给众人观看。令众人吃惊的是,在那些红心、谨慎心等“善心”之中,竟也夹杂着悭贪心、利名心、杀害心、邪妄心等种种“不善之心”。笔者在惊奇之余,尤对悟空那种勇于“自剖”的精神感慨不已。 一般说来,在工作或生活中出了问题时,开始解剖自己,找自己的不足,还比较容易做到,而在一帆风顺时要进行“自剖”,就不那么容易了。悟空在保护师父去西天取经途中,一路过关斩妖,伏  相似文献   

20.
来信     
《佛教文化》2012,(3):2-3
上期杂志《都市学佛的白领》 “都市学佛的白领”这个选题很有独到之处,贴切钢筋混凝土框架中的“白骨精”的心灵追求,拨开我们华丽的外壳,内心也许灰蒙蒙的甚至千疮百孔,通过研习佛法,我们的灵魂得以救赎。希望编辑部能够推出更多这样震撼心灵的选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