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国钧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他的突出成就表现在图书馆学的研究和教学中,早年曾做过的中国道教史方面的研究,却逐渐被世人淡忘。20世纪30-40年代,刘国钧先生利用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选择当时比较冷门的道教史研究,发表了《两汉时期道教概说》、《老子神化考略》和《老子王弼注校记》三篇文章,对两汉时期道教的发展概况以及古代老子神化历程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并在《老子》的校勘上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创始者。殷周以来,人们都认为天是最高最大的,万物都是天所生的。如春秋时宋国子罕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左传》襄公27年)又吴国季札说:“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左传》襄公29年)孔子亦说:“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论语·泰伯》)这都是认为天是万物的本原。老子第一次提出天地起源的问题,认为天不是最根本的,天地还有其“始”。老子宣称:“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老子》第五十二章)天地起源问题的提出,是理论思维的一次空前提高。  相似文献   

3.
道教老学重玄学派李刚自汉代起,“哲后明君,鸿儒硕学”诠疏笺注《道德经》者相继不绝,注家所据不一,各取所需,各持己见,形成老学的不同流派。按唐末杜光庭统计,注解《老子》者,已有六十余家,重玄派即为其中一个影响颇大的学派。杜光庭认为:解释《老子》,“诸家...  相似文献   

4.
根据<史记·老子列传>中的老子世系并结合先秦及汉代史料,不能推导出太史儋为老子的结论.老子世系并非为太史儋所有,即使太史儋确实是五千言<老子>的作者.  相似文献   

5.
程捷 《管子学刊》2001,(3):93-94
一部好的思想史,对所有具备一定知识的人,都可以说是开卷有益。因为思想史不仅限于一家或少数几家的思想。像中国思想史,它包括了中国几千年最重要的和次要的思想家的心灵和观念的活动。即使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也包括了从先秦到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几百年在思想文化方面的重要变迁。孔子、墨子、庄子、老子、杨朱、苟子……各有各的理想,各有各的主张,尽管我们并不一定同意他们的理想和主张,但他们的执着和热情,会给我们很多激励和启发。  相似文献   

6.
老子论士的修养与古礼谢扬举“士”是中国古代重要群体,“周礼”中有关士教育内容丰富广泛。文章以为老子重士和士的修养实际是中国底层礼文明传统的反映;老子“善为士者不武”的教旨,吸收了周代士礼之教偃武尚文的人文精神;老子有关道德的休养论,是对西周成形的德、...  相似文献   

7.
在先秦诸子年代的研究中,老子极为关键。但《史记·老子申韩列传》讲老子而三其说:一为老聘即李耳,楚苦县人,周守藏史,孔子问礼焉,周衰西去,为关令尹喜“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一为老莱子,亦楚人,与孔子同时,“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还有一个是周太史儋,与秦献公同时。这些当是根据汉代的《老子》书和老子传说。另外,传文还提到魏有段干宗一支,传为老子之后,也应是根据汉代段干氏的谱牒。司马迁作《史记》有互文相足、兼存异说之例,故一传而三老并叙。他所说的前两个老子虽著书不同,老聃之书是《道德经》上…  相似文献   

8.
《周易》是中国哲学的源头活水,不理解《周易》就不能写好与理解好中国哲学史。以往之中国哲学史研究,由于对《周易》及汉代易学没有正确认识,导致了对中国哲学史之重要思想的系列错解。对此,我们以对《老子》第四十二章、周敦颐《太极图》与《太极图说》、二程思想和朱熹《仁说》的解读需要深切把握《周易》及汉代易学思想为列,指出冯友兰、牟宗三、劳思光等诸先生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上的缺失。新时代应该有新的真正能够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的《中国哲学史》著作,正确解读《周易》经传及其发展史是成功重写中国哲学史的最重要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老子河上公章句》的思想特色张运华道家思想在汉代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神仙方术思想的逐步渗入,到东汉时期,形成了一股尚黄老、修仙道的社会思想,因此人们多以道家思想来治身养性,如桓帝就曾三次祭把老子,并在延熹九年(公元166年),“亲词老子于濯龙官。文为坛...  相似文献   

10.
巫风兴盛是汉代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本文以宗教学、民俗学有关论著为依据,搜集了散见于各种典籍中的相关材料,对汉代民俗中的巫风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了汉代巫师活跃的经济诱因;并以巫医盛行、淫祀泛滥、解除与厌胜、数术为世人所崇信等方面,概括了汉代巫风的主要表现形式;还对汉代的各种禁忌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北大汉简《老子》的公布发行,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历史上曾出土过项羽妾冢本老子,傅奕的古本《老子》据说本于它,但今天已经不复见古简原貌。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弥足珍贵,可惜残损严重,而且有不少抄写错误。郭店楚简本《老子》甲乙丙三组是战国时代的本子,但是合起来的全文只有今本的三分之一①,如何看待还有不同意见。现在的北大本汉简《老子》,是目前所见最完整、最接近今传本《老子》的汉代古本。整理者韩巍已经根据各种重要的《老子》传本,对北大简《老子》做了相当认真的整理工作,并且仔细分析了北大简《老子》与几个重要的早期传本之间的关系,持论甚平,断语审慎,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了基础。北大汉简《老子》的出土,不仅有助于解决以往将郭店简、马王堆帛书与传世本《老子》对读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难点,而且对于《老子》的形成也很有参考价值。下面不揣浅陋,谈一点我们的浅见。  相似文献   

12.
敦煌遗经《老子变化经》的成书年代在学界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分析老子在东汉的宗教地位、考证《老子变化经》中的白鹿意象、考察经文中的汉顺帝阳嘉元年至汉桓帝永寿元年的五个年号与当时天师道之宗教背景,可知《老子变化经》成书于公元155年至165年,是天师道成立之初,为自神其道而作。《老子变化经》的成书受东汉黄老道、刘向《列仙传》、王阜《李母碑》等影响,是当时宗教环境下的产物。早期天师道将老子抬到先天地而生、与道合一的至高地位,与他们试图建立政教合一的独立政权不无关系,故在《老子变化经》中将老子神化为十三帝师,以表达建立理想社会、理想政权的愿望。  相似文献   

13.
存在是哲学的恒久主题。尽管追问和沉思的方式可以各异,但哲学之思总是不断地指向存在。作为中国哲学重要的早期文本《老子》同样表现了对存在的关切。以道之总纲,通过终极之道与人的存在、道与德、既定之“有”与未定之“无”、超越在场与守护可能等关系的论析,《老子》展示了对存在的深层思考。一相对于先秦时代儒墨二大显学,《老子》似乎对形而上的问题表现出更为浓厚的兴趣:以道的辨析作为全书的出发点,一开始便展示了一种形而上的视域。而在《老子》哲学的展开过程中,我们确实可以一再看到对形而上学问题的追问和沉思。一般说来…  相似文献   

14.
两汉之际阴阳五行说和谶纬说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两汉之际阴阳五行说和谶纬说的流行,是汉代思想史上值得研究的特殊现象。汉代的阴阳五行说肇始于董仲舒,至西汉后期而盛行,大讲灾异,推演比附,以至皇帝下诏、大臣的更换、不同政治集团之间互相攻击都要引用阴阳灾异。成、哀以后,由于社会局面动荡,险象丛生,图谶之说又大肆传播,王莽篡汉,即利用这种妖妄邪说作欺世惑众的工具。至东汉光武“宣布图谶于天下”,谶纬即被视为“国宪”,敢于表示不信者甚至有被杀头的危险!阴阳五行说和图谶说实际上都是为神化皇权统治而制造出来的,打的是“尊经”、“崇圣”的旗号,但它们与原始儒学中具有积极意义的部分相对立,也是思想史上的一股浊流。面对汹汹浊  相似文献   

15.
“通”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诸子百家所推崇的“道”,就以“通”为本质。老子说:“善为道者,微妙玄通。”(《老子》第十五章)庄子则直称“道”为“大通”。(《庄子·大宗师》)成玄英疏:“大通,犹大道也。道能通生万物,故谓道为大通也。”汉代大儒扬雄在回答何为“道”时说:“道也者,通也,无不通也。”(《法言·问道》)南朝黄侃在其《论语义疏》中说:“道者,通万物之妙也。”(《卫灵公》疏)道无所不在,故无所不通。“通”成为理解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6.
体系庞大、包罗万象的道教养生学,是中国传统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集大成者。《老子》中所包括的独辟蹊径的哲学思想和修身御神的养生理论,为道教养生学的养生之道和养生之术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一、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与顺应自然的养生观天人合一或曰天人相应观念,包括天人相通和天人相类两部分。《老子》对天人关系的探索是通过对“道”的认识开始的。老子认为,世界上一切有生无生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本体都是“道”,都是“道”的普遍规律在各种具体物象中的体现和反映。因此,各种事物和现象都有其相通的特征和规律。人是自然界中  相似文献   

17.
老子与道教     
老子认为,为学是求知识,为道是求智慧.真正的智慧是超理性、超逻辑的一种体验方式,只有通过为道的方法才能悟道.老子的道,与基督教的上帝是极其接近的概念.道是非人格化、非神的上帝,而上帝是人格化的、神圣化的道.道最初是一个哲学概念,表示规律、法则,但它潜在着一种被神化的内涵.一旦社会有了需要,它可以转变为一种宗教的核心理念.例如在道教中,老子为道的方法发展成为道教修行的方法,老子的<道德经>演绎成道教各类经书.  相似文献   

18.
魏晋玄学代汉代哲学而兴,可以视为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一场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王粥实居首功。对此,一些研究者多已论及。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是,王粥取得成功的原因何在?这可以归结为多方面,但单从学理上看,可以一言以蔽之曰:崇本息本原则之发现。崇本息末是王迅在《老子指略》中所提出来的一个根本性命题,作为观念,它不止是一个本体论的思想原则,而且也是一个创造性的解释学原则。王迅依据于这一原则诠释《老子》,进而诠释《周易》,从而打开了儒道会通、自然与名数之综合的理路,出色地完成了时代所赋予的理论课题。一为了说…  相似文献   

19.
近二三十年来主张老学早于孔子的学者所用的论据既不足。陈鼓应先生引用先秦、汉代儒、道书及史书,以论证老子、《老子》早于孔子,文章多有曲解、误解原文之处,强文意以就己说。兹既检证其说之非,则老子、《老子》书不可能早于孔子。  相似文献   

20.
任继愈先生一生都在不断研究老子的《道德经》。他多次出版著作绎读《老子》,作出独特的学术贡献。他指出:将“道”作为最高的范畴,集中阐发,老子是第一人,“老子开创了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先河”;老子第一个提出了“无”的概念,“这是中国哲学史第一座里程碑”;老子“柔弱胜刚强”的思想,是弱势群体的辩证哲学,代表弱势群体说话,“同情弱势群体,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