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正>新加坡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主要宗教包括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新加坡有清真寺80余座,其中较为著名的有素丹清真寺、纳官清真寺、阿尔阿布拉清真寺等。1968年成立的新加坡伊斯兰教理事会是新加坡伊斯兰教的全国性宗教组织,该组织协助政府处理穆斯林事务,负责各界对穆斯林的捐赠、援助和朝觐等事务,以及向清真寺发放资助及维持与各国伊斯兰教组织的联系。(1)自20世纪60年代独立以来,新加坡政府通过多种途径致力于民族团结和宗教管理,营造了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2.
《法音》2008,(11):40-44
11月15日,新加坡《海峡时报》记者吴瑞莲来到北京龙泉寺,对学诚法师就“佛教与社会的关系”这一话题进行采访。学诚法师从佛教中国化的过程,谈到宗教本土化的重要性,具有普世价值观的宗教对未来世界的影响,以及不同宗教间的互融沟通、和谐共存对世界和平的作用,从而对佛教与社会的关系做了深入阐发。  相似文献   

3.
汉传佛教在新加坡的早期传入,是作为"文明象征"与"权力象征",与移民社会、帮权结构紧密相关;二战前后,随着"人间佛教"在新加坡的传播,其菁英色彩与超越性特点获得主流社会的"文化认同"。随着中国大陆佛教输入的停止,汉传佛教作为"地方性宗教"完全"被嵌挂"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上,"人间佛教"的现代性与资本主义获得场域上的暗合。60年代后,汉传佛教在教育、文化、慈善、社团组织等领域有更大的作为,呈现出"人间佛教"背景下性别意识、菁英色彩与社会行动的结合。百余年的新加坡汉传佛教实践脉络,是汉传佛教逐渐放弃农耕文明的"地方性"向现代文明的"世界性"回归;其实践经验亦充分表明汉传佛教现代转型的困境与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4.
时至世纪之交 ,宗教与宗教学界的一个主要话题就是新世纪的宗教应该如何发展。其中 ,自然会涉及到二十一世纪佛教的发展 ,特别是佛教的改革问题与佛教的发展模式。有些学者亦曾著文对此加以论述 ,就佛教与现代社会的相互关系、佛教传统及其发展模式的现代转换、佛教的存在形式如居士佛教、佛教教义的现代阐释及其与现代文化思想的关系等等 ,均在近现代佛教历史发展基础上作出了富有时代意义及展望式的解读。太虚大师在近现代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对于现当代中国“人间佛教”的形成与发展 ,他的近现代佛教改革运动史云云 ,由此得到了当…  相似文献   

5.
新加坡佛教     
《法音》1991,(9)
19世纪新加坡城成为重要的贸易转口岸和商埠,大量移民进入城区定居。一些华人和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的侨民在此谋生之际,同时带去了传统的佛教信仰,大乘佛教和南传上座部佛教同时并举。早期的新加坡大乘僧人主要是中国广东、福建一带的禅宗和净土宗僧侣。1989年中国僧人贤慧、会辉和转道等人在新加坡建造了第一座寺院——莲山双林禅寺。稍晚,爱尔兰和尚达磨卢迦创立了第一个佛教组织——新加坡佛教传统教会。  相似文献   

6.
5月11日下午,以新加坡联谊会当值会长,新加坡道教协会秘书长李至旺道长为团长,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导师静空法师为顾问、新加坡佛教居士林代林长李木源先生为领队的新加坡宗教联谊会访华团一行27人来到北京白云观拜访中国道教协会。中国道协黄信阳副会长,北京白云观副监院李宇林在大门口迎接。并陪同参访了白云观。中国道教协会闵智亭会长、黄信阳副会长、孙同昌副秘书长及白云观副监院李宇林在西客堂会见了访华团一行。闵会长代表中国道教协会和北京白云观对新加坡联谊会访华团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并简单介绍了白云观的情况。李至旺…  相似文献   

7.
宏度 《法音》2000,(2):12-12
本刊讯应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新加坡净宗学会净空法师的邀请,以传印法师为团长、倪强先生为秘书长的中国佛教协会代表团,于1999年12月30日至2000年1月3日到新加坡参观访问。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南端,隔1400米宽的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相望,处于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咽喉要地。面积618平方公里,人口约300万,华人占76.9%,居民多信奉佛教和伊斯兰教。12月31日,代表团访问了新加坡净宗学会和新加坡居士林,受到净空法师、李木源居士及四众弟子的热烈欢迎。当晚代表团出席了由新加坡九大宗教联合主办的为时12…  相似文献   

8.
提起佛教,很容易让人同“历史”、“传统”、“古老”等名词术语联系起来。诚然,作为我国五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历史悠久无疑是其特点之一。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佛教还是一个高度关注人类社会发展、主张以积极务实的态度与现实社会相适应的宗教。 环境保护是21世纪人类广泛关注的话题之一,为了深入挖掘佛教教义中的环保思想,让世人更深刻地认识佛教,由中国佛协发起、佛协教务部承办的一场名为“佛教与环保”的演讲会于8月25日至27日在素有海天佛国之称的普陀山成功举行。 在2天4场的演讲辩论会中,来自全国各省、市佛协及寺…  相似文献   

9.
人间佛教是佛教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特别是现代社会中坚——市民阶层的宗教需求而进行自身改革,以期提升人的精神品格,净化社会的20世纪中国佛教智慧的结晶。她继承着汉传大乘佛教的优良传统,其影响至少已扩展到全球华人社会。人间佛教的源头在佛陀时代的原始佛教,而进一步强调了佛教本有的  相似文献   

10.
澳门的宗教     
澳门的宗教李桂玲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历史背景,澳门不仅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滋润,而且16世纪以后还受到来自西方的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使其地域文化呈现多元的特色,宗教也多种多样。一、澳门宗教信仰的历史与特征澳门宗教历史悠久,主要有佛教、道教及一些民间宗教,还...  相似文献   

11.
“人间佛教”思想的提出将近一个世纪,在理论与实践上有很多探索。已故的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在《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的报告中指出:提倡人间佛教思想是解决当今中国佛教向何处去的基本途径。这一思想对于当前的佛教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人间佛教”思想和“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吻合的从历史和现实来观察,任何一种宗教,都必须与所在的社会相适应,佛教亦不例外。如果不能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佛教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也会受到极大影响。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宗教是在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存在和活…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赵朴初,不仅将佛教文化弘扬于世,而且有力地推动了广大佛教徒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考察其佛教文化思想,主要表现为坚信宗教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人间佛教”的继承与弘扬,以及坚定的佛教和平思想的实践。  相似文献   

13.
正2018年6月30日~7月1日,由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院、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佛学论坛、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新加坡莲山双林禅寺联合主办的"汉传佛教寺院与亚洲社会生活空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新加坡莲山双林禅寺举行。新加坡前社会发展部高级政务部长庄日昆先生、前《新民日报》《联合晚报》统筹总编辑杜南发先生、双林禅寺惟俨法师出席开幕式并且致辞。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将是一个以和平与发展为主流的世纪,是一个各种宗教由对立走向对话、多元文化相互交融、并驾齐趋的世纪。而佛教一向崇尚和平,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作为三大世界性宗教之一,佛教在这一世纪,无疑负有许多神圣的使命。其中一个重大的使命、也是我们完成其它使命的重要前提,就是要大力发展佛教教育。佛教教育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就广义言,佛阳创立的八万四千祛门,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教育体系从狭义来说,则专指丛林式的或学院式的佛教教育。与一般偏重知识与技能传授的世俗教育不同的是,佛教教育着重于教导人…  相似文献   

15.
年3月,应新加坡基督教协会和三一神学 院的邀请,由国家宗教局副局长王作安率团,我们对新加坡进行了为期1周的访问。其间荣幸地会见了新加坡总统纳丹,与新内政部高级官员、高等法院和地方法院的大法官,新加坡基督教团体人士以及教育、工商界人士进行了座谈和交流。短短几天访问,新加坡有关宗教的法律制度,宗教与国家、宗教与社会建立的良好和谐的关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多种族、多宗教的社会 新加坡地处太平洋和印度洋交通要冲,历史上就是一个东西交汇、种族繁多的地区,建国以前就形成了华人、马来人、印度人为主…  相似文献   

16.
中国佛教和道教:起伏迭宕重振宗风任何宗教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都要表现出契合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特征。20世纪的中国社会经历了重大的历史变革,伴随这种社会的重大变革,中国的佛教和道教同样经历了起伏迭宕的过程,既经历了战乱频仍、极度衰落的痛苦,也享受到新的社会制度下的甘甜,造就了一批重振宗风的有识之士,出现了新的思想并推动付诸实践,在当时甚至今后产生了重大影响。一、“人间佛教”思想的确立和实践。晚清至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宁,战争连绵不断。中国佛教僧团戒律废驰,丛林破败,迷信盛行,佛教改革已经成为真…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应斯里兰卡宗教部的邀请,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法师于1998年11月8日至14日出席了由斯里兰卡政府主办的题为“永恒的佛教”的国际佛教大会。在会上,各国佛教代表就“佛教是宗教体系之本”、“用佛教促进和睦与世界和平”、“用佛教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郑筱筠:佛教自公元前6世纪产生于印度之后,逐渐向外传播,发展至今,已经成为影响全球的世界性宗教。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佛教的信徒主要分布在亚洲,而中国也可以说是佛教徒最多的国家。佛教对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影响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中国社会与文化对佛教的融汇与改造也有近二千年历史。佛教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现代社会转型时期,佛教同样面临社会转型所带来的诸多问题的挑战,与此同时,  相似文献   

19.
傣族是一个主要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民族。佛教文化对傣族影响深远。自20世纪初,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佛教对傣族影响力的减弱以及基督教的传播,云南边境地区部分傣族群众放弃佛教信仰转投基督教,导致了两种宗教文化之间的碰撞与冲突,领域涉及丧葬嫁娶、生活琐事等,并随之引发村民间敌视、冲突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基于宗教文化是文化核心的理论,文章从文化冲突的视阈深入探析其表现与动因,相信会给我们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马来西亚是一个以马来人、华人、印度人为主体的多元民族国家。佛教在马来西亚这个以伊斯兰教为国教的国度里之所以能够成为第二大宗教,是与华人所做的不懈努力以及所起的重要作用分不开的。马来西亚位于东西方交通的要道,很早就受到印度佛教的影响。7世纪以后,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先后流行马来西亚。到15世纪后,伊斯兰教取代佛教成为马来西亚的主要宗教,佛教在马来西亚暂时衰落下去。17世纪以后,中国人移居马来西亚不断增多,尤其是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了大规模向外移民浪潮。在移民过程中,华人也把中国佛教带到了马来西亚,在华人的努力下,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