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就能消灭异化的一切形式吗?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能够怎样,应该怎样进行斗争呢?这是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缔造共产主义的人的首要问题。社会主义革命的经验(这些经验目前已不再局限于一个国家)告诉我们,社会主义革命并不意味着异化的终结。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后,异化还会以不同方式继续存在。人们当然可以断言,异化的终结是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的事情。这个阶段是世界上的任何社会都还未能完全实现的(这个阶段直到革命在全世界胜利为止,也是无法实现的。其所以如此,仅仅因为,国家永远是政治机构,而共产主义的定义,  相似文献   

2.
自人类集体劳动的最早时期起,就有了管理的必要。马克思说:“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资本论》第1卷第367页)在人类生产过程中,任何个人都不能孤立地,而必须有组织地达到各种目的,管理  相似文献   

3.
集体意向性: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体意向性(collective intentionality)的概念是近十多年才得到发展的。根据传统意向性理论,意向性是个体心灵(或大脑)才具备的。那么,集体没有大脑,如何可能具备意向性状态呢?我们知道,个人意向虽然影响并最终决定了个人行为,但人们并不总是单独行动的,人类行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集体行为。当前学者大多认为仅靠个人意向是无法解释集体行为的,因此,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对集体行为具有根本性影响的集体意向性问题。本文第一部分阐述引入集体意向性概念的理由,第二部分讨论集体意向性的累积性解释及其不足,第三、四部分从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视…  相似文献   

4.
孟德尔(C.W.K.Mundle)在“‘私人语言’和维特根斯坦的那种行为主义”中把维修根斯坦的观点称之为“语言的行为主义”(linguistic behaviourism),他通过对于这种语言行为主义的批判确定一个与维特根斯坦相反的论点:一个人可以谈论他的私人经验.他说,维特根斯坦的论点——一个人甚至不能够对自己谈论他的私人经验(这是维特根斯坦在关于日记的论述中力图证明的)——与其他问题混淆起来了.这是因为维特根斯坦把问题表达成:“能有私人语言吗?”这种表述混淆了以下问题之间的区别:一、人能有意义地对他自己谈论他个人的私人经验吗?二、人能告诉其他人关于他的私人经验的情况吗?  相似文献   

5.
钱学森先生曾指出,在思维科学中的基础科学里有一门是社会思维学。社会思维学要研究社会的集体所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对于一个人的思维作用。反过来说,个人生活在社会里,它对于社会的集体也有作用,也有贡献。因此,要研究个人跟集体和集体创造的精神财富在思维方面的相互作用。(参见《关于思维科学》第132页)我们认为,个体与群  相似文献   

6.
正我们常常过于忧虑,因为我们总是担忧着未来。未来要去哪个城市上学,大学生活能不能适应,室友是不是善良友好,大学里能不能把托福、GRE考到想要的分数,四年绩点够不够保研,出国读研以后能在当地找到工作吗,或者回国能找到工作吗?然后同时并行的还有另一条线。大学里能找到男朋友吗,他高么,富么,帅么,大学毕业我们会不会分手呢,工作以后我们会不会结婚呢,他会不会劈腿,会不会永远爱我,即使一切都顺  相似文献   

7.
基督徒的信仰与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教会内部,我们有时会听到这样的议论:“信主的和不信主的不相干”,“基督徒和其他人不相配,不能同负一轭”……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进一步提问:“基督徒可以跟不信教的人结合吗?”再推而广之,我们又会问:“基督徒能否跟不信主的人交朋友?或者说,能不能跟不信主的人交往?”我们认为,每个基督徒都是人类社会群体里的一分子,不可能超越社会不与外界交往和接触,不与持不同信仰(或者没有信仰)的人来往,自我封闭、自我隔离。事实上,我们有着广泛的社会人际交往(包括国际友好往来)。中国的基督徒和不信教的广大群众一直长期生活在一起并结下了深厚…  相似文献   

8.
一个患有大脑麻痹的绝望患者决定绝食,她的医生能够强迫喂食吗?医生能够对晚期绝症患者实施安乐死吗?一个患有严重脊柱裂的新生儿应该被放弃治疗吗?一个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应该被强制住院治疗吗?医学生物研究能以促进人类健康福利的名义,牺牲少数受试者的健康吗?什么形式的医疗卫生体制最能得到伦理学的辩护?卫生资源如何分配才是公平和公正的?  相似文献   

9.
正选择与一个善良的人交往,不是图他可以好到什么地方,而是知道他不会坏到什么地方。人在交往上,首先需要的是安全感,然后才是成就感和愉悦感。活在俗世,在绝大多数时间里,钱、权力和名声都会显得很重要。只有在荣辱浮沉的日子里,才会发现,比这些还重要的是人——可以依靠和托付的人。最好的命运,就是能在有生之年,遇到一个死心塌地的好  相似文献   

10.
人们一般认为:一个人在品行方面一旦形成了某种好或坏习惯,恐怕一辈子就这样了。比如我们常听到有人这样评点张三李四:“张三做事一向规矩,这种缺德事不会是他干的。”或“李四嘴里从来没真话,你千万别信他的。”这就应验了那句老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难道好习惯就能永远保持,坏习惯无法改变吗?我认为并  相似文献   

11.
眼下有人提出现代化的道德机制就是个人主义,这种提法也就是把18世纪的孤立个人的观念引进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的今天,而今天人已是世界历史性的存在。孤立个人的观念是前资本主义的自然经济向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过渡的结果,也是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的古代自然观向个体上把握世界的近代自然观过渡的结果,虽有其历史功绩,但毕竟是错误的历史观,因为历史的起点不是孤立的个人。孤立个人的观念向人的世界历史性存在的观念过渡,则是发生在18世纪后半期,当时英国工业革命的出现引起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生产关系的急剧变化,这才使人们开始懂得把世界历史看作一个统一的有机联系的过程,从中揭示个人的本质,并发现社会历史的必然规律。作为首次尝试者的康德,不仅承认人的社会倾向,而且接触个体与社会的矛盾。黑  相似文献   

12.
当人的物质需要(人生第一需要)得到初步满足,人对“精神利益”的追求将加速增长。“精神利益”是仅存在于人类社会的一种高级形式的需要和利益。一个人或一个集体对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社会可能赋予个人相应的精神报酬。如荣誉、奖励等。  相似文献   

13.
木安草静     
正除了泥土、石,还有比草木更安静的吗?屋舍高楼内如果住着聒噪的人,它们也不会安静。并不是由于安静有用,我们才需要保持安静,其实安静是对所有意义的消解,当一个人越少考虑有用、有价值,他就越安静。聒噪源自对有益有害的辩解,对利益的争夺。安静不仅仅是接地气的事情,它还  相似文献   

14.
(1)强调个人的地位、作用在任何人类社会里,影响每一个活动细节的基本思想就是关于那个集团中的个别成员的地位——不考虑任何特别优越的地位——的一般概念。 (《观念的冒险》,第17页) (2)古代文明基础是奴隶制,现代文明的基础是自由在整个希腊和希腊罗马文明——我们称之为“古典”文明——时期,普遍认为必须有大量的奴隶人口去做那些不值得雇用完全开化了的人去做的事。换句话说,在那个时期文明社会是不能自给的。社会结构中不得不交织着一个比较野蛮的底层以支持文明的顶峰。古代和近代政治理论之间有巨大的差别。……那时,奴役是政治理论家的前提;现在自由是政治理论家的前提。 (同上书,第20页)  相似文献   

15.
工作与侍奉     
张远来 《天风》2012,(10):8-10
常常听到信徒说:"侍奉神的人真有福!"感叹自己因着工作多、时间紧,天天忙于世界而不能蒙这福分。圣与俗真的如此水火不容吗?只有在教会里的服侍才是侍奉、只有读过神学的人才能侍奉神吗?工作中难道就不能侍奉吗?跟从基督的人当如何出世而又入世,在生活中展示自己对上帝的侍奉呢?让我们一同来看看几位同工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智慧语丝     
正为什么不能爱自己呢?是因为无法爱别人。一个人需要爱某个人,并且被某个人所爱,通过这些来学习爱自己的方法。你明白我的意思吗?不会爱别人的人,不可能正确地爱自己。——村上春树《1Q84》纯净而有力量,是很高的境界。复杂常常使人望而生畏,很多种因素混合在一起,叫人摸不着底细,以混浊佯作高深。——《在雪原与星空之间》  相似文献   

17.
在大学校园里,就业、考研、出国,似乎已经可以排上“使用频率最高用语”的榜首了。到底是考研还是工作?这是相当一部分毕业生面临的问题。执著于考研的人们:逃避严峻的就业形势,逃避不能适应的一切“考研,肯定考研,我不会去找工作,根本不会去尝试找。”一位有点弱不禁风的女孩说。她戴着厚厚的镜片,一直扎在书本里。刘丽,西南师范大学大三的学生,对于考研,她非常执著:“不用考虑,在校园里的日子永远是我向往的宁静生活。”记者试图告诉她,人终归是要走上社会的。可是没有想到一句轻微的反驳,引出了她一连串的问题:“是的,我知道自己还不能适…  相似文献   

18.
头撞墙上了,撞树上、撞电线杆子上了,疼吗?疼就对了。试想一个自出生就没有痛觉的人,能活到现在吗?不能。试问谁又喜欢痛呢?没人喜欢疼痛。面对重大的疫情你焦虑了吗?你恐惧了吗?焦虑、恐惧就对了。试想你如果不焦虑、不恐惧,你就可能成为像那些如今还在到处乱逛的狂妄之徒。  相似文献   

19.
人类能够为当今时代构建一种富于哲理性的道教吗?今天还有人希望做一个道教徒吗?道教对我们来说依然还是意义重大的吗?正如彼得·斯劳特戴克(Peter Sloterdijk)②在其一部书中所说,关注这些问题的道教就是欧化道教。  相似文献   

20.
激励无价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小女孩因长得又矮又瘦而被老师排除在合唱团之外,而且,谁叫她永远穿着一件又灰又旧又不合身的衣服哩! 小女孩躲在公园里伤心地流泪。她想:我为什么不能去唱歌呢?难道我真的唱得很难听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