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房山石经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刻佛教大藏经,保存在座落于北京西南房山区石经山的云居寺。这部石经始刻于公元七世纪初叶的隋代,历经唐、辽、金、元、明各代,绵延一千余年,镌刻不断,共有大小经版14278块,刻佛经1122部、3572卷。像这样大规模地刻造佛经,历时如此?..  相似文献   

2.
房山云居寺石经,简称"房山石经".始刻于隋大业(605)年间,为静琬法师创刻,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佛教石刻大藏经,有"北京的敦煌"之称.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我国,经典用纸帛写成,每遭"法难",不易保存.在中国佛教史上有"三武灭佛"的悲剧,对佛教文化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在静琬时期已经过两次灭法事件,他深感佛经保存的不易.隋统一中国,文帝杨坚笃信佛教.静琬生当其时,遂发愿刻造石经.据明人所著《帝京景物略》载:"慧思虑东土藏教有毁灭时,发愿刻石藏,密封岩壑中."其"座下静琬继承遗愿,刻经以石,以备法难,可充经本之用."  相似文献   

3.
石经山和云居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山云居寺石经山位于北京西南75公里房山区境内,是隋代高僧静琬于大业年间创刻,历经唐、辽、金、元、明代代相传、锲而不舍、绵延千年,是我国古代碑刻艺术之伟大宝藏,是佛教石经中规模最大,历史最久远,而且保存最完整的文化珍品。解放后全面发展拓印是有史以来最全面、最系统的一次,共拓印7份,每份拓片三万张。房山石经可分为两大部分:隋唐刻经与辽金刻经。石经山高  相似文献   

4.
《法音》1986,(1)
一、石经的缘起房山云居寺石刻佛教经籍,简称房山石经,隋代静琬法师创刻,是我国古代碑刻艺术的伟大宝藏。我国佛教石经,创始于公元六世纪的北齐时代,分布在山西、山东等地,其中以唐邕在河北省武安县北晌堂山所刻《维摩诘经》、《胜鬘经》等几部大乘经典最为著弥,并留下了《鼓山唐邕刻经铭》。《铭》文称:“缣缃有坏,简策非久,金牒难求,皮纸易灭。”他认为纸帛书经,易于毁灭,刻经于石,则可久存。这对后代大规模刊刻石经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前言房山石经是我国甚至是世界上的最巨大的文物宝藏之一。儒家经典自东汉熹平年间以来也曾几次鐫刻为石经,但以数量而论,保存到现在最完整的唐代开成石经也不过一百几十卷;而且屡经后世的窜改。(清代的乾隆石经不过是东施效颦,不能算数。)现在初步计算,房山石经共有九百多部三千多卷。其中一部《大般若经》就比儒经的总数多几倍。在全国范围内,当是数量最大的文字铭刻。不知道在世界其他地方有没有规模与之类似的石刻典籍。而且这些石经锢封于山洞之中,埋藏于砖塔之下,虽有不少残泐,但就百分比而言不算很大,较为完整地保存了数百年乃至千余年前的原状。房山石经除了它在佛经校勘和研究历代书法演变等方面,有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它  相似文献   

6.
张敏 《法音》1999,(10)
几代先人延绵千年馊错务研,换而不会,创造人同奇这岁月风雨,人类文化金贵遗声日渐的做,令人启心疾贵前有古人后随未来,今世今人护经传刍。你我责无多岱1999年9月9日9时,全国政协委员、北京房山云居寺住持净慧法师,把代表全部回藏经书的石匣子庄重地轻轻放在地宫中。9分9秒,云居寺石经地宫之门徐徐关闭……静琬刻经僧俗接力在距北京70多公里的地方,有一处风景秀丽的幽静去处──房山云居寺石经山。在那里埋藏着世界最多、最大的石刻佛经──云居寺地穴和石经山藏经洞内的14278块石刻佛教典籍……这样大规模、长时间的镌刻,在中国乃…  相似文献   

7.
《法音》1988,(3)
房山石经是隋、唐以来连续一千多年沿刻的一部佛教经典,它的前一部分是唐金仙公主施送的唐代官方写校的佛经卷子;后一部分是用辽代刻印的《契丹藏》。在今天这都是绝世不传的善本书籍。它一直秘藏在房山石经山藏经洞和山下地穴中,始终未曾经过  相似文献   

8.
房山云居寺石经,简称“房山石经”,是我国佛教石经中规模最大,历史最久远,保存最完整的文化珍品。它是公元七世纪初隋代高僧静琬吸取历史上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废佛灭法的惨痛教训,同时也是秉承其师南岳慧思大师付嘱,发愿镌造石经并秘藏洞穴中,以便再遭法难、经书焚毁时可用作经本。静琬刻经的动机和目的,在他本人的武德八年、贞观二年、贞观八年和涅堂题记中都叙述得十分清楚。从房山石经全部镌造事业的历史沿革来看,静琬最初只是选刻一些重要大乘经典,并非预先编制目录刊刻一部全藏。贞观十三年静琬示寂后,他的弟子代代相传、不断续刻,…  相似文献   

9.
房山石经辽金两代刻经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山石经中的辽金两代刻经是以失传已久的《契丹藏》为底本的复刻本①。这一整理研究成果的发表,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它不仅是研究佛教刻藏史的一大突破,也是研究我国辽金文化史的一大贡献。有关辽金两代石经镌造事业的碑记,在石经山云居寺附近的一些碑刻中涉及到辽代的比较多,有关金代的则极为稀少,现择其中重要的碑记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在距离北京城约八十公里的房山境内,有一处著名的佛教胜地——石经山和云居寺。在这里珍藏着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一万多块石经板,还有两粒赤色的小米粒般大小的佛肉身舍利埋藏在了储存石经的藏经洞中。佛经为什么要镌刻在石板上而不是像常规的那样抄写在纸上呢?佛舍利为什么要埋藏在石经洞雷音洞而不像常规那样埋在塔下呢?这都要从静琬大和  相似文献   

11.
房山石经的拓印与出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者按:为了保护《房山石经》珍贵的经版,文物界、佛教界和北京市有关部门于今年9月9日在云居寺举行石经回埋仪式。中国佛协早在本世纪50年代即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房山石经》进行发掘、拓印、整理、研究。为了使广大读者增进对“房山石经”的了解,本期特重新刊登黄炳章先生的这篇文稿。房山云居寺位于北京西南75公里房山区境内。房山石刻佛教大藏经,简称房山石经,是我国古代碑刻艺术的伟大宝藏,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一、刻经缘起Y石刻佛教经典始于北齐时代,如山西太原风峪的《华严经》汕东泰山经石峪的《金刚经》、祖徐山的《般若…  相似文献   

12.
昨天,“云居寺释迦牟尼佛舍利暨房山石经观瞻”活动在北京雍和宫开幕。这次为期半个月的观瞻活动将展陈房山云居寺出土的两粒释迦牟尼佛舍利和该寺刊刻珍藏的房山云居寺石刻大藏经部分真品,以及有关的文字、图片、拓片等。云居寺释迦牟尼佛舍利与北京八大处佛牙舍利、陕...  相似文献   

13.
《法音》1986,(1)
本刊讯以珍藏佛教石刻经版著称的北京房山县石经山下的云居寺,在人民政府的关怀下,开始全面修复,中轴线的天王殿和毗卢殿已经立架上梁。云居寺位于北京西南郊七十五公里处的白带山麓,重峦叠嶂,风景秀丽。石经山上九个石洞内和云居寺压经塔下地穴中共存有石刻佛教经版一万四千余块,是我国古代遗存的金石文物伟大宝藏。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房山石经题记汇编》,探讨了以下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幽州军人对云居寺刻经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第二、幽州军人刻经诉求的内容特点,即除了为家人、亲属祈福外,主要体现为为节度使及其家人祈福、为节度使生日祝寿、节度使及其属下军将为帝王或民众祈福等.第三、经由房山石经题记还可以发现:佛教已被部分幽州军将利用,将之作为政治宣传的工具,军界的动荡局面以及浓厚的地域主义观念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1999年9月9日,具有千年历史的房山云居古寺,又写下了新的一页。9时9分9秒,在现场一万多名观礼者的齐声祝福中,出土42年的10O82块辽金石刻佛经,重归地下,得以永久珍藏。当主持人宣布石经回藏完毕时,掌声从期待的人群中响起,与此同时,象征着石经回藏功德圆满的1999只彩色气球,也高高地升上了天空……一、房山石经——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道独特风景中华文化素以历史悠久,延绵不断而著称。万里长城、秦始皇兵马湘、敦煌石窟……一串串闪亮的名字,构成了中华文化浩瀚宝库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最近,以辽金石经回藏为契机,北京房山…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讯由中国佛教协会、北京市文物局、文物出版社联合召开的重印《乾隆版大藏经》汇报会于1987年12月29日在北京广济寺举行。汇报会山由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周绍良主持。到会的有首都佛教界、文化界、新闻出版界人士50多人。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在会上高兴地说,今年佛教界出版了《房山石经》影印本,文物出版社开始重印乾隆版大藏经,这都是佛教界文化界的喜事,说明我们的佛教事业文化事业都在发展。据了解乾隆版火减经经版重印后将送到房山云居寺保存,与房山石经经版珠联璧合,这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佛教大藏经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我们应当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北京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中国佛教协会交由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编印的《房山石经》第一册出版以来,受到海内外佛教界、学术界一致好评,大家认为这是1987年佛教界、文化出版界的一件大事,对于佛教学术文化研究工作将会产生深远影响。一位专门研究佛学的专家指出,房山石经影印本的出版,是中国佛教协会学术上的巨大成果。日本《读实新闻》的报道认为:房山石经的辽金部分以神秘的大  相似文献   

18.
《法音》1999,(10)
尊敬的各位领导、高僧大德、专家学者、功德施主、各方嘉宾,尊敬的日本、韩国贵宾及国际朋友们:房山云居寺辽金石经回藏,这是佛教界、文化界的一大盛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表示由衷的欣慰和热烈的祝贺。房山石经,是佛教石刻大藏经中的正法宝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化历史的珍贵遗产,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绵续千年的刻经事业,体现了慧思大师、静琬尊者暨历代刻经诸圣贤众坚韧不拔、楔而不舍、深悲宏愿、无私奉献的精神,可与后来的玄樊西行舍身求法、东归矢志译经的精神相媲美,都是佛教爱国爱教…  相似文献   

19.
被称为“国之重宝”的房山石经拓片于去年十月二十二日至二十六日在日本展出。这是此珍贵石经的拓片首次出国展览,首次向海外公开。这次展出由中国佛教协会和日本佛教大学共同举办,地点在日本京都佛教大学四条中心。展  相似文献   

20.
房山石经是公元七世纪初叶隋代高僧静琬吸取历史上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废佛灭法的惨痛教训;同时也是秉承其师南岳慧思大师的遗愿,发心镌造石经,并闷藏洞穴中以备一旦再遭法难经书焚毁时,可充经本。静琬刻经的动机和目的,在他本人的武德八年、贞观二年、贞观八年和涅槃经堂题记中都叙述得十分清楚。从房山石经全部镌造的历史沿革来看,最初静琬只是选刻一些重要大乘经典,并非予先编校目录刊刻一部全藏。贞观十三年静琬示寂后,他的弟子代代相传,不断续刻,历唐、辽、金、元、明、绵续千余年,几经兴衰隆替,可以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