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内哲学动态》1984年第10期上发表了熊立文同志的《辩证思维应该如何表述运动》一文。该文认为:我国许多辩证逻辑教材和一般哲学著作,都用这样一个命题来表述机械运动:“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一个地方又在另一个地方,既在同一个地方又不在同一个地方”;而这个由黑格尔首先提出的命题是不恰当的。据此,熊文便提出了一个新命题:“运动就是,当既是此刻又非此刻时,物体既在这里又不在这里。”  相似文献   

2.
我国许多辩证逻辑教材和一般哲学著作,都用这样一个命题来表述机械运动: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一个地方又在另一个地方,既在同一个地方又不在同一个地方。①认为这个命题表达了时间和空间的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表达了运动的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我认为,用这个命题来表述运动是否恰当,这是值得讨论的。这个命题的基本思想是由黑格尔提出的。黑格尔在《逻辑学》中说,“外在的感性运动是矛盾的直接实有。某物之所以运动,不仅因为它在这个‘此刻’在这里,在那个‘此刻’  相似文献   

3.
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是宏观世界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形式,人作为宏观生物每时每刻都体验着它,但如何表述它,似乎至今仍存争议。我国哲学界,长期以来都用“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一个地方又在另一个地方,既在同一个地方又不在同一个地方”来表述之。(下面称此为传统表述)1984年《国內哲学动态》第10期登载了熊立文《辩证思维应该如何表述运动》一文(下面简称熊文)。熊文认为辩证思维采用传统表述是不恰当的。它指出,传统表述不符合黑格尔自己的合理思想,因为传统表述仅仅使空间表现为连续性和点积性的统  相似文献   

4.
刘永川同志的《一个辩证命题的形式化》(简称《化》文,载《哲学研究》1981年第6期),对我的《“矛盾”命题的无矛盾形式》(简称《矛》文,载《哲学研究》1981年第1期)进行商榷。《矛》、《化》二文均以将辩证命题“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同一个地方又不在同一个地方(Ω)”形式化为宗旨。围绕此宗  相似文献   

5.
《哲学研究》1981年第1期上发表了林邦瑾同志的《“矛盾”命题的无矛盾形式》一文,其中第二部分试图把命题“运动着的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同一地方又不在同一地方”形式化。但这个形式化依据于一点,即是否当m趋近于无穷时,区间[Sm,S′_m]和[S_m,S(m+1)]可以看成同一地方;这种看法是值得商  相似文献   

6.
在1958年4月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举行的矛盾问题会议上,当时还在莫斯科自然科学与技术史研究所任职的柯尔曼,以“矛盾的物质基础及其在思维中的反映”为题作了报告,阉割革命辩证法的核心——矛盾原理。他认为,宇宙万物的“根本矛盾是时间和空间之间的矛盾”,即“时间的不可逆性空间的可逆性之间的矛盾”。他同意沙夫的观点,认为:恩格斯关于机械运动的论断,即“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某一个地方又不在某一个地方”,是“违背了矛盾律”,是“错误的”,应该改为“物体在同一瞬间在同一个地方经过并且静止”。他说,他之所以公开指出恩格斯的这个“错误”,是因为他“在国外跟唯心主义者进行过不少论战”,他们“至今都死抓住这个错误”。他这两个论点,在会议上受到一些人(伊林科夫、库塔索夫)的批评,而且苏联《哲学问题》杂志也没有发表他的报告。1959年,柯尔曼回到捷克斯洛伐克。同年,捷克斯洛伐克《哲学杂志》第3期发表了他这篇报告。他的文章博得了反共哲学家们的重视与喝采。鲍亨斯基主编的《苏维埃学》第4期(1960年),即劳伯考维编的《苏维埃哲学中的矛盾原理》中,译载了柯尔曼的这篇文章。劳伯考维奇说:柯尔曼是“长期以来就已经拒绝使实证科学屈服于‘哲学的’教条之下的苏维埃哲学家”,“在他的报告中引人注目的,首先是一种强烈的函数主义倾向,其次是对西方学者的异常肯定的评价”(《苏维埃学》第4期“引言”)。西什科夫说:“他在1958年4月莫斯科举行的矛盾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一定以其对许多马克思主义经典原理的分析批判而发生了影响。如果说在苏联学术界关于矛盾原理的看法现在完全是另外一种看法,……那末,这绝大部分要归功于象柯尔曼、沙夫……这样一些独立的思想家的批判工作”(西德《哲学研究杂志》1962年第4期)。修正主义者受到了反主义者如此热烈的赞扬!  相似文献   

7.
本刊87年第1期登有蔡晚娥、罗长江、李廖山诸同志的三篇文章,都是深入讨论析取命题的,对我启发不小。现也发表一点意见,作为学习札记。一个命题是不是析取命题,是相容的还是不相容的析取命题,是命题形式方面的问题,不是事实方面的问题。“今天既下雨又不下雨”是合取命题,因为它的形式是“P并且q”。“今天下雨或者不下雨”是相容的析取命题,因为它的形式是“p或者q”。这两命题是什么命题,与今天下雨,今天不下雨这些事实,完全无关。  相似文献   

8.
古希腊芝诺《约公元前490—436年)提出的“二分法”、“阿基里斯追乌龟”、“飞矢不动”、“二分之一等于两倍”等反驳运动的命题,曾困扰人们二千余年,直到黑格尔(1770——1831年)对运动的本性作出辩证法的表述,才从哲学认识论上清算了它们的谬误。 芝诺对运动的反驳,由子既依据形而上学的观念,却又对辩证法有所促进,既与事实相悖,却又采取的是貌似无懈可击的反证归谬形式,因此在西方哲学史和西方逻辑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其中,尤以“二分法”和“阿基里斯追乌龟”引人瞩目,辩析的文论也比较多。据我们接触到的材料看,对芝诺这些命题的一些批评,除了征引黑格尔、恩格斯、列宁对运动  相似文献   

9.
编者按 2002年第6期和第11期上,本刊发表了杨学功和俞吾金关于马克思哲学中“人文关怀”问题的讨论文章。其后,我们又陆续收到了一些作者的来稿。这里摘要刊登陆剑杰和徐长福二位先生的评议,以告一段落。  相似文献   

10.
《国内哲学动态》1982年第8期姜成林的《假言、选言判断结构剖析》一文认为,假言判断的前件、后件和选言判断的选言肢都不是判断,最多也不过是命题。我认为姜文观点值得商榷。在论述假言判断时,姜文举例说:“如果物体加热,那末它就会膨胀”,这里前件只是一种条件,无所断定,有所断定的只是后件。  相似文献   

11.
拜读了向容宪同志《逻辑方程式的妙用》一文(见本刊1984年第6期第12页),我确实得益不浅;同时也深为贵刊有这样的文章叫好。但在阅读时,我发现关于“我校初三(1)班安排半期考试的日程”一题的答案,有不准确的地方。作者断言,各因式全部展开后“只剩一项”,即:E_1A_2C_3  相似文献   

12.
道德本能与道德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们的所有道德意识,以及所有基于此上的道德表述与道德行为,要么是依据于我们的道德本能,要么是依据于我们的道德判断。上述命题本身应当是无可置疑的。可能的问题仅仅在于:(1)这里所说的道德本能与道德判断究竟是指什么?(2)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虽然有可能造成先入为主的概念误导,笔者还是愿意冒险在一开始就对这两个概念做一个概念化的描述定义:首先,这里的“道德”是一个形容词;它的对立面不是“不道德”,而是“非道德”。因此,“道德本能”不是指道德自身所具有的本性(the nature of morality)(倪梁康,2007年a,第47-64页,尤其参见第53…  相似文献   

13.
本刊1981年第5期在“来稿摘登”栏里,刊载了俞吾金同志的《对“一切规定都是否定”命题的一点理解》。此后,我们收到了一些同志的来稿,对如何理解斯宾诺莎的这一命题发表了不同的意见。现综述如下,供大家作进一步研究、讨论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心理健康》在发行了五年之后,从第六年开始我们又迎合了“心理健康无处不在”这个关系到人类生存和社会安定的大命题,加上了一个副标题,即“心理咨询师论坛”结果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他们纷纷表示这个刊名变动得好。  相似文献   

15.
(一)本刊去年第九期有几个地方应作如下更正,請讀者注意: ①第五頁中間第六行“五年計划三年成”应改为“五年計划二年咸”; ①第七頁左十三行中,“二三千年以来”应改为“八百多年以来”;  相似文献   

16.
常信同志在《命题有了“或者”就可分为可兼析取吗?》(见1988年第2期《逻辑与语言学习》)一文中认为,日常语言中的“或者”除了可以用来表示命题的可兼析取之外,还可以用来表示命题的不可兼析取;一个有“或者”的析取命题,当其肢命题不是可以同时为真,而是只能有一个为真时,就是一个不可兼析取命题。我认为此看法不妥。  相似文献   

17.
分析悖论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分析悖论分析悖论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弗雷格和摩尔,最早做出明确表述的是C.H.Langford(p.323)。最常见的表述如下:“兄弟即男性同胞”,这个命题是对“兄弟”的分析。“兄弟”与“男性同胞”这二者的涵义是否相同?如果相同,则“兄弟即男性同胞”与“兄弟即兄弟”没有差别,因而是不足道的(trivial);如果不相同,则“兄弟即男性同胞”是错误的。于是,一个分析或者是不足道的,或者是错误的。这个问题一度引起广泛关注,最近又有新的见解出现。分析悖论引发的主要问题包括:1.如何为“分析”辩护?什么是“分析”?如果某个哲学家做出的一个分…  相似文献   

18.
找对参照物     
正(一)参照物是一个物理学概念。假如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处于静止还是运动状态,就要选择一个物体作为参照物,若位置有变化,则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变化,则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描述同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结论将是不同的。站在上升电梯里的人,如果以电梯为参照物,人是静止的;而以地面为参照物,人就是运动的。  相似文献   

19.
1981年8月17日至18日在广州召开的“中国近代哲学史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座谈会的情况,已在本刊第9期报道。这里,我们将该座谈会部分同志的发言摘要发表,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20.
郭齐勇先生《也谈“子为父隐”与孟子论舜——兼与刘清平先生商榷》(载《哲学研究》2 0 0 2年第 1 0期。以下简称“郭文”,标页码 )一文 ,在回到古典语境的经典解读中 ,努力发掘儒家“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与意义”,并引申出一个重要而深刻的问题 ,那就是 :该如何对待历史上的儒家 ?一从郭先生整篇论文来看 ,他对“父子互隐”和“孟子论舜”的分析 ,与其说是实事求是的思想史研究 ,不如说是富于感情色彩的信仰辩词。“‘父子互隐’的命题”,既不为法律所容 ,又有违于伦理公德 ,其间的是非、道德明若泾渭 ,对任何一个奉公守法的正直公民都几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