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章围绕人脑眶额皮质在表征奖赏信息上的核心作用展开,分别从人脑眶额皮质表征奖赏信息的共同神经表征和特异性神经表征特点,奖赏加工和该脑区局部形态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眶额皮质表征奖赏信息的时间动态性等角度对最近的重要研究进展进行了一定的梳理和概括。最后,文章讨论了未来研究需要解决的由奖赏类型多样性和脑区间奖赏信息整合复杂性带来的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2.
决策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学界对其神经机制的探讨才不过几十年的时间。价值决策理论认为,人们先计算和表征事物的价值,随后进行比较和决策。在人脑中负责主观价值计算的神经基础有腹内侧前额叶皮层、眶额皮层、杏仁核等,而负责价值整合的脑区有腹侧纹状体、腹内侧前额叶皮层、眶额皮层等。人脑将不同属性及成本按照曲线交互模式进行整合形成主观价值,并通过自我控制、注意、认知调节和情绪调节等手段,调节主观价值。未来需要强调模式分析、个体差异和网络分析对价值计算与整合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朱海东  汪强 《心理科学》2015,(5):1095-1102
决策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对其神经机制的探讨才不过几十年的时间。基于价值的决策理论,强调人们首先计算和表征事物的价值,随后比较和决策。在人脑中负责主观价值计算的神经基础有腹内侧前额叶皮层、眶额皮层以及其他脑区,而负责价值整合的脑区有腹内侧前额叶皮层、眶额皮层、背外侧前额叶皮层等。其中时间和风险的价值计算有着相同的神经基础,并且人脑可以将不同属性以及成本进行整合形成主观价值,按照曲线交互作用范式进行。通过自我控制、注意和认知调节等方法,同样可以调制人们的主观价值大小。未来需要继续强调模式分析、个体差异、老龄化和基因对价值计算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近期关于奖赏性信息与视觉搜索任务的交互作用研究体现在两个层面, 其一是施加外部奖赏能够影响被试的视觉搜索反应时和正确率, 其二是搜索目标本身具有奖赏特性也能够影响行为反应。但是, 奖赏性信息对负责视觉搜索的额顶注意网络的动态启动和调控作用仍不清楚。本研究结合Posner空间预提示范式和视觉搜索范式, 采用快速事件相关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 分别操纵线索提示阶段的线索奖赏属性(奖赏性vs.非奖赏性)和线索空间注意属性(有效提示目标位置vs.无效提示目标位置), 并操纵目标搜索阶段的目标属性(奖赏性vs.非奖赏性), 探讨以下两个核心问题:(1)在线索提示阶段, 奖赏性线索产生的自上而下注意准备信号的神经基础, 以及该神经基础与传统的空间注意准备信号的异同; (2)在目标搜索阶段, 奖赏性线索对负责视觉搜索的额顶注意网络产生的启动和调控作用, 重点考察对正确的奖赏性信息的定向过程和对错误的奖赏性信息的重新定向过程。  相似文献   

5.
外显和内隐的面孔审美加工的脑成像研究表明,美的面孔比不美的面孔导致眶额皮层、伏隔核、杏仁核等奖赏脑区更大的激活。脑电研究则发现了与面孔审美加工有关的早期负波和晚期正成分。面孔审美加工有关的脑区活动也受到性别、生理周期等个体因素的调节。未来的研究需要比较美的面孔与其它奖赏刺激加工的神经机制,探讨面孔审美加工的不同阶段及时间进程,在面孔知觉的框架下形成合理的面孔审美加工的神经模型。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自杀的心理痛苦三因素模型(包括痛苦唤醒、痛苦体验和痛苦逃避)在临床抑郁症患者群体得到验证。痛苦逃避是该模型的核心成分。行为学研究证据显示,痛苦逃避维度得分对抑郁症患者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的预测力远高于Beck抑郁问卷得分和痛苦体验得分。由于眶额皮质是介导情绪反应和控制复杂行为的关键界面,主要参与负性情绪引发回避惩罚(痛苦)的动机控制,与动机、决策和行为监控密切相关。眶额皮质及其与前额叶、皮层下结构(扣带前回、杏仁核和下丘脑等)的异常激活模式可能是痛苦体验引发高逃避动机、进而产生自杀行为(风险决策)的重要神经基础。本文在综述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通过改编和发展情感激励延迟和金钱激励延迟的认知任务,对痛苦体验和痛苦逃避动机阶段进行时间上的分离,建立眶额皮质介导抑郁症自杀的脑功能病理模型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7.
标量计时模型中的神经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标量计时模型中各阶段的神经机制有重叠也有分离。从当今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结果看,与内部时钟有关的神经结构有小脑、基底神经节、前额皮质、前运动辅助皮质及顶叶下回皮质等;与记忆阶段有关的神经结构有基底神经节、背外侧前额皮质、右侧额下皮质及外侧前运动皮质等;与决策阶段有关的神经结构有背外侧前额皮质、前扣带回、高级颞叶皮质和基底神经节等。文章还从神经机制角度论证了计时的标量特性,讨论了今后研究值得注意的三个问题,即研究结果的确定性、研究手段的局限性以及该模型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8.
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考察了额下回眶部(BA47)在言语中的音高和时长信息加工中的作用,发现音高和时长信息的加工在该脑区存在着明显的分离,这种分离可能是听觉加工腹侧通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左脑和右脑颞叶的听觉和听觉相关皮层分别负责音高和时长信息的声学特征分析,而对应的额下回腹侧眶部则分别负责相关信息在工作记忆中的表征和保持,研究结果为音高和时长信息加工的声音信号假设提供了更为全面的证据。  相似文献   

9.
经过学习获得的奖赏预测性可以改变相关刺激的显著性,进而影响个体对该刺激的知觉加工与注意选择。探究奖赏学习在注意调节中的神经机制有利于理解人类的适应性行为。近期研究发现,大脑不仅可以增强具有奖赏显著性刺激所在空间位置或相应特征的表征,还可以通过注意抑制机制减弱具有奖赏显著性的刺激在初级视觉皮层的神经表征,从而减少对它的注意分配。这些研究提示奖赏信号在调节认知控制、优化行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对刺激或刺激表征的注意、反应或回忆进行抑制, 导致随后对该刺激的价值评估出现降低,这种现象被称作抑制贬值效应.目前, 对该效应产生原因的理论解释主要有抑制贬值假说和行为刺激交互理论.抑制贬值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抑制强度、工作记忆负荷和对刺激物原有价值的知觉水平.对于该效应神经机制的研究重点关注额中回、眶额皮层和杏仁核...  相似文献   

11.
不同康复时相戒除者对海洛因相关线索的注意偏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84名生理脱瘾后处于不同康复时相的海洛因戒除者为被试,采用情绪Stroop范式,以海洛因相关线索为自变量,考察了海洛因戒除者的注意偏向特性及其动态变化。结果发现:(1)海洛因戒除者对相关线索存在着显著的注意偏向;(2)海洛因戒除者对相关线索的注意偏向随康复期的延长无显著改善。该研究支持了Franken关于药物成瘾的注意偏向模型。  相似文献   

12.
海洛因戒除者对相关线索和负性生理线索的注意偏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模卫  朱海燕  张锋  李鹏 《心理科学》2006,29(6):1287-1290
以84名海洛因戒除者和20名正常成人为被试,采用情绪stroop范式探讨了不同康复时相海洛因戒除者对海洛因相关线索和负性生理线索的注意偏向。结果发现,海洛因戒除者对表征与海洛因滥用相关的负性生理线索和表征海洛因使用行为的相关线索存在同等效力的注意偏向,且在不同康复时相内具有稳定性。该研究为解释基于戒除症状的负性情绪对于诱发依赖者药物渴求感和复吸行为的作用及整合基于对相关线索注意偏向的认知加工理论和基于对负性情绪的回避的负强化情绪加工理论提供了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13.
一些研究发现海洛因成瘾者奖赏失调表现为:对海洛因相关线索的注意偏向、渴求感增加,对金钱奖赏表现出"即时收益优先"的高风险决策模式和对长时收益的敏感性降低。另一些研究发现海洛因成瘾者的执行功能存在障碍。奖赏失调和执行功能障碍在成瘾物质使用的维持和复吸中起着重要作用。双重竞争模型认为奖赏和执行功能的交互作用决定着行为的结果,但是奖赏对海洛因成瘾者执行功能的影响机制还不清楚。因此,拟使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来考察海洛因相关线索和金钱奖赏对不同戒断期成瘾者执行功能的影响机制,短期(1~3个月)、长期(18个月以上)海洛因戒断者和健康对照组被比较。这不仅有助于构建完善的成瘾理论体系,还有助于确定临床戒断后复吸的风险因素和不同戒断期的治疗目标。  相似文献   

14.
研究表明海洛因戒断者的情绪加工异常,但其阈下情绪加工是否异常尚无定论。本研究采用阈下情绪启动范式,考察其阈下情绪加工能力。结果:戒断组的反应时显著高于控制组;两组中,相比不一致、控制状态,一致状态反应时均显著最短;在戒断组中,不一致状态的反应时显著大于控制状态,负性图片的反应时显著大于正性图片,而在控制组中差异不显著。结论:戒断者存在阈下情绪启动效应,阈下情绪加工存在正性偏向,且能力弱于正常人。  相似文献   

15.
以64名男性生理脱瘾后处于不同康复阶段的海洛因戒除者和30名男性无毒品依赖行为的社会招募人员为被试,采用Iowa赌博任务探讨了收益-风险并存情境中海洛因戒除者的冲动性行为模式。结果发现,相对于正常人群,海洛因戒除者表现出"即时收益优先"的决策模式和对高风险的耐受性,且该特征不随戒除期的延长而改善。该研究为解释海洛因戒除者不顾其潜在的严重不利后果仍维持其复吸行为的现象提供了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16.
海洛因戒断者吸毒及情绪注意偏向的ERP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岩  徐平  姜迎萍 《心理科学》2007,30(1):202-204,208
海洛因戒断组对吸毒、正、负性线索注意偏向是理解戒断者复吸脑机制的重要手段之一。研究采用dot-probe实验范式,海洛因戒断组及正常被试各10名,分别记录64个电极点脑电数据。结果表明,戒断者吸毒线索注意偏向P200振幅显著高于正负性情绪线索,也显著高于正常组,提示戒断者存在吸毒线索注意偏向;N300振幅显著低于正常组,说明戒断者具有较低的情绪评价;吸毒线索诱发P300振幅显著高于正常组,表明戒断组对吸毒线索可能附加情绪加工。  相似文献   

17.
摘 要 采用修改版的多伦多赌博任务考察决策情境对海洛因戒断者风险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主要发现,海洛因戒断者在损失情境下的风险寻求决策比率与吸毒年限显著正相关,这种相关提示了风险决策背景下海洛因成瘾者持续使用毒品与其较低的损失敏感性之间的复杂交互作用。其次,海洛因戒断者在做出风险决策后收到消极反馈时的风险规避倾向可以负向预测其风险寻求决策比率,这可能进一步反映了海洛因戒断者风险感知的钝化或其对消极反馈信息的整合加工存在异常。  相似文献   

18.
以124名处于不同戒除时相的男性海洛因戒除者为被试, 采用金钱和海洛因延迟折扣任务(DDT), 并以基于线索暴露的渴求感测量为效度指标, 探讨了该类人群对海洛因延迟强化超快速折扣倾向及其心理机制。结果发现: (1) 相对于金钱延迟强化, 戒除者对海洛因延迟强化表现出显著的超快速折扣倾向, 且该倾向不随戒除期的延长而改变; (2) 戒除者对海洛因延迟强化的超快速折扣行为可能是其冲动性特质与海洛因相关线索共同作用的结果, 海洛因相对于金钱折扣率的增量部分可能反映了海洛因及其相关线索对该类人群主观渴求感的诱发效应。  相似文献   

19.
张锋  周艳艳  李鹏  沈模卫 《心理学报》2008,40(6):642-653
以61名男性海洛因戒除者和32名正常成年男性为被试,探讨了海洛因戒除者在延迟折扣任务和Iowa赌博任务两种决策条件下的冲动性反应模式及其关系。结果发现,海洛因戒除者的决策行为受其对即时强化的超敏感性或“即时收益优先”模式控制,其高冲动性特质既表现为对强化物长远价值的非敏感性,又表现为对强化物潜在风险的耐受性;该类人群上述两方面的特征虽有一定关联,但二者分别反应了其行为冲动性的两个相对独立的维度,且具有跨戒除时相的相对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研究采用点探测范式,以疼痛线索(感觉疼痛词、情感疼痛词和健康灾难词)和中性线索(中性词)为实验材料,考察接受美沙酮维持治疗的海洛因戒治者对疼痛线索的视觉选择性注意偏向。结果表明:海洛因戒治者对疼痛线索的注意偏向具有普遍性,即对感觉疼痛词、情感疼痛词和健康灾难词等三类疼痛线索均存在注意回避偏向,尤其对健康灾难词的注意回避程度最高;海洛因戒治者还对感觉疼痛词和情感疼痛词存在注意脱离易化倾向。本研究对于有针对性的开展注意偏向矫正以干预疼痛,从而辅助美沙酮的治疗效果、维持患者的戒断状态、降低其复吸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