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大学报到当天,我一眼就瞅见了一位帅哥,没想到他和我同班,还被辅导员指定为班长。他喜欢穿白衬衣,洗得干干净净,头发清清爽爽,是位有绅士风度的校园"明星",很多女生都暗恋他。但他貌似对谁都不感冒,他淡淡的微笑里总深藏着一丝目光能捕捉到的忧伤,恰好这丝忧伤,给他增添了神秘色彩,让人走不近,又舍不得远离。我们宿舍八位女生,七位暗恋他,只有小金铃对此类话题不  相似文献   

2.
《北京晨报》2006年12月4日报道,“一些学者日前正在联名要求废除‘伪科学’一词。”11月15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宋正海给几百名学者发信——《不要让“伪科学”一词成为灭亡传统文化的借口》,要求废除“伪科学”提法。宋正海在信中向有关部门提出,“恳请将‘伪科学’一词剔除出科普法。”某些人害怕听到“伪科学”一词,简直容不得“伪科学”一词,必欲去之而后快。这场“去‘伪  相似文献   

3.
在大街小巷甚至校园中,时时可看到一些让人感觉怪怪的青少年,他们通常穿一些新异的不同于常人的服饰(如旧的破牛仔裤、皱巴巴的紧身上衣),留着过长或过短的头发,只扎一个耳洞,满口“酷毕了”、“帅呆了”之类的泊来词。让成年人不禁为之咋舌。青少年为什么会  相似文献   

4.
情男爱女们:千万别暗恋,暗恋既伤神又伤人!这是我们经历暗恋后的忠告。暗恋有许多罪状。首先,暗恋的人容易自恋。因为向别人表达的门堵住了,只好讨自己的欢喜。无论在家还是在外面,有机会就照镜子,顾影自怜,还不停地嘀咕:今天够美的,他如果看见会爱上我。典型的自我欺诈自我蒙蔽,为了一个自我假设,浪费化妆品浪费表情。其次,暗恋的人容易发胖。因为无法表达,急火攻心,不是烦躁就是郁闷,不是大喜就是大悲,你又不可能老是绑着朋友倾诉,最后弄得想爱的人没爱上,平时爱你的人也撤退了。怎么办?为了堵住嘴,请同学朋友同事旧情人旧情敌以及暗恋情敌吃吧,吃饱喝足的感觉真好,头脑晕晕身体飘飘,回到家里,孤独不见了,忧伤不见了,幸福地睡去之前,再来  相似文献   

5.
“爱情”词源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爱情”一词溯源 如果我们想深入了解爱情的涵义,古今汉语语源工具书会令人失望,因为“爱情”一词的最早出处及其源流我们查不到。 清康熙帝敕撰的《佩文韵府》收有“情爱”词条,却没有爱情一词。《辞源》1939年正续编合订本收有“爱情”词条,却没有语源例句。《辞源》1980年修订版则干脆不收爱情一词,更遗憾的是,洋洋六千万字的《中华大辞典》也未指明“爱情”一词的最早出处。 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是“六情”说和“七情” 说,其“情” 之一种就是“爱”,“爱情” 一词当有其语素结合的条件。此外,孔子、孟子在讲  相似文献   

6.
(一) 反义词语,是意义相反的一对或一组词语。在语言词汇里,反义关系可以建立在词和词之间(如“大——小”)、词和固定语之间(如“卸责——引咎自责”)、固定语和固定语之间(如“扬汤止沸——釜底抽薪”),也可以建立在词和词语之间(如“难、困难——易、容易、易如反掌”)、词语和词语之间(如“小户、小门小户——大户、高门大户”)。过去有一种较流行的观点,认为一个词只可能和一个词构成反义关系。这种理解,我们觉得失之狭窄。反义词语是人们对客观世界中矛盾、对立的事物现象认识并加以对举而后形成的。与某词有矛盾、对立的关系并可以对举使用的不见得只能是一个词,也可以是诸个词,甚至可能会包括一些固定语。上面我们已举出一些例子,我们不妨再看两个  相似文献   

7.
明尧居士 《法音》2006,(12):19-24
疑情宗门下这一法,最重要的就是要“起疑情”。什么叫“疑情”呢?它是指我们对一桩事情不明了,不明了这桩事情究竟是什么东西,体现在禅宗这一法里面,就是禅宗历史上诸多的公案。过去祖师也讲: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我未生以前,究竟哪一个是我本来面目呢?自己知道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这就是一个疑情。也有祖师提“狗子无佛性”。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为什么“狗子无佛性”呢?大家就可以从这里入手,去参究它。这就是从那个你不明白的地方去起疑情。明万历年间以后,念佛的人就多了。念佛的人多了以后,就提出一个“念佛是谁?”——我明明…  相似文献   

8.
“生活世界”这一术语具有某种日常语言的词性,因此显得很容易理解(正因此我们可以把它本身也称之为“尘世的”).这种特性由此还涉及到例如“世界观“这个词,它的普遍运用曾通入于整个19世纪,一直进入到20世纪.我们几乎无法想象,这两个词并不是自始以来就存在于德语中的.但是,正如“世界观”(我们的知识!)这一术语打着康德的专门术语的烙印,它后来曾名噪一时——却与康德的本意背道而驰;同样,“生活世界”这一时髦用语也应归功于一位哲学家玄妙沉思的思路,这就是E.胡塞尔的思路,更准确地说,要归功于他20年代的后期哲学及这个词在30年代中期的特殊境况.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胡塞尔并没有发明这一词汇.从20世纪头十年起,“生活世界”就一再地被人  相似文献   

9.
16世纪来华耶稣会士不仅用“天主”一词翻译Deus,还经常使用“天”、“上帝”和“天神”等词.利玛窦担任在华耶稣会士负责人期间,这些称号都是允许的,奉教的中国土大夫更习惯用“天”和“上帝”的称号.尽管如此,利玛窦还是指出,“天主”是最适宜的称号,如果只称“天”,会让人误以为举着所见之“苍苍之天”.当然,聪明人可透过可见之天推知“天地之主”,因此,若能心怀“天主”,称“天”亦未尝不可.  相似文献   

10.
文字是词的书写形式。汉语的词有的是用一个汉字来书写,如“人”、“山”、“水”、“地”、“大”等。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汉字就是一个词,一般称作单音词(一个汉字是一个音节),字义就是词义。但是现代汉语词更多的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来书写。因为在现代汉语词汇中,双音词占绝对优势,多音词也在逐渐增多!在这种情况下,字义和词义就不一致了。常用的汉字大约有五六千个,而常用词却多得多。  相似文献   

11.
当城市的伤痛浮现于繁华,当女人的幸福脱离于享乐,你是否发现一种属于城市的“心”流感正在蔓延……症状一:同居的越来越多,爱情却越来越少描述:小区的高楼大厦栖息着一对对故作老成的小鸳鸯,似乎每个人都心满意足地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我们可以和许多人有感觉,然而却越发恐惧婚姻,不能踏实笃定、心甘情愿地只爱一个人;有能力营造千万种浪漫,却没有信心营造一份平实的生活;可以肆无忌惮地同居,却不敢用心用情地谈谈爱情……分析:“只爱一点点”的现代爱情宣言一下子把甜蜜局限在情窦初开的青春岁月,有了情、有了性、有了模拟的婚姻——同居,…  相似文献   

12.
胡瑷《周易口义》的天人观上契汉唐,下启宋明.在天道观上,继承了汉代元气生成论,认为“太极”是宇宙生发的始源,“太虚”是“太极”的一种存在状态,并提出了“天体乾用”的体用观.胡瑷是基于元气生物的天道观讨论性情关系的,他将性分为纯善无恶的天地之性及人之性,人之性是禀受天地之性而来.他认为情有正与不正,而邪情是导致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节情”、“明心治性”、“养气”的工夫论.胡瑗的天道观及性情论在程颐、张载的思想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化”这个词已经用得很滥,但是“企业文化”这一提法却是近几年才有的。到底什么是“企业文化”,许多人至今不甚了了。可喜的是,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黎红雷及时撰写与出版了《走向管理的新大陆——企业文化概论》一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8月)。人们从本书可以很好地了解到“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  相似文献   

14.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真不知道,何时开始,男女之间交往变得如此简单。一天,一小时,一分钟,甚至一秒钟,就可以迅速手牵着手,昂然穿过密麻的人群,仿佛已经是谈了多年的恋人。恋爱已经不是用“谈”的了,富有创造性的人们为此发明一个词“泡”。“泡”茶,“泡”面,直至“泡”人。  相似文献   

15.
第9届维特根斯坦国际专题讨论会的主题是心灵哲学(philosophy of mind,或译心智哲学)和心理学哲学。详细地讨论过的问题包括:心身问题、心灵哲学的传统问题和心理学哲学。 1.心身问题什么是心身问题?“心灵”(mind)一词有多种非常不同的用法,这一事实导致了现代讨论中的某种混乱。对这个词,我们至少可以区分出五种不同的用法,因此心身问题至少有五种意义。 (1)我们可以象笛卡儿使用“mens”一词那样使用“心灵”一词,让它指称具有心理属性的东西,亦即指称那种能思想,能感知,能相信和能欲求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通常是用“心灵”这个词意指“人”这个词所意指的东西,因而该词表示的就是你和我这样一些实  相似文献   

16.
校方分析学生离家出走的四大原因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出走”这个词在中学生中变得时髦起来,“某某同学出走了”已经不再是校园里惊天动地的新闻。尽管有关部门没有这方面的统计数字,但这一现象的普遍存在已使人们不得不对此加以关注。一位从教多年的中学校长说,具有出走倾向的学生几乎每个学校都有,而真正出走的学生大多数在三类校。  相似文献   

17.
“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等这些词语与概念,已为我国乃至世界上很多人所熟知,就如同儒家的“仁义”、“忠孝”等概念为众人所熟知一样.但对“无为”一词的含义,则并非大多数人所能确切了解.就连一些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甚至有的研究注释《老子》的人,都把“无为”一词解释为“不去做什么事情”或“无所作为”.这种理解和解释是不确切的.在《老子》一书中,本来有一个词是“不去做什么事情”的意思,那就是第47章中的“不为”.那句话是“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很明显,这里的“不为而成”是“不去做什么事情就能成功”的意思.老子讲“无为而无不为”,不是讲“不为而无不为”.所以,“无为”一词的含义在老子的概念中肯定与“不为”不一样,不会是“不去做什么事情”的意思.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恩格斯对宗教(主要是天主教、基督教等)的论述颇多,但专门涉及佛教的甚少,目前发现的仅有两处。一处是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一书中谈到的:“辩证的思维——正因为它是以概念自身的性质的研究为前提——只有对于人才是可能的,并且只对于相对高级发展阶段上的人(佛教徒和希腊人)才是可能的。”这里,恩格斯明确肯定了佛教徒是“相对高级发展阶段上的人”,具有辩证思维。另一处则是马克思对于一部佛学专著的关切和评定。1861年5月10日,马克思在伦敦致信当时在曼彻斯特的恩格斯时提到:“在柏林还访问了弗里德里希·科本,发现他  相似文献   

19.
倪光道 《天风》2013,(11):18-19
这两处经文,第一句话都是“你们不要论断人”。通读新约圣经,发现“论断”一词总共出现了24次。“不要论断人”这个教训有什么意义?大家是否真正明白并遵行了呢?  相似文献   

20.
美国人已经将TOFU一词收入了韦氏辞典,并且有这样的注释:“中国起司”。这是真正的吃客说出的“行话”,因为这个形象的比喻,豆腐在美国人嘴里并不陌生。韩国人很会动脑筋,在美国人积极提倡健康饮食的大好时机中把五花八门的豆腐品种开发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