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该研究探讨了我国7~9岁汉族、基诺族、布朗族儿童的“心理旋转”能力,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年龄及性别差异是否对“心理旋转”产生影响。结果表明:汉族儿童的结果与基诺族及布朗族儿童结果存在明显差异,7~9岁儿童的心理旋转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未见男女性别上存在“心理旋转”能力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旋转任务中3~5岁儿童空间物体位置编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实验探讨3~5岁儿童在对空间物体位置进行编码时,能否有效采用心理旋转策略或根据物体"位置关系"来判断物体方位。实验采用3×4混合设计,在旋转条件下研究上述问题。结果表明:(1)在策略方面,儿童对心理旋转的使用要显著优于利用位置关系进行判断;(2)随着年龄增长,心理旋转的能力不断提高,5岁时进步尤其明显;(3)3~5岁儿童均不能自动利用位置关系对物体位置进行编码,但5岁儿童经提示后可采用此策略。  相似文献   

3.
可旋转地图和固定地图的定位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两个分实验,分别比较了在空白背景与复杂背景上地图旋转与地图固定两种导航方式下被试的方位判断反应时之间的差异,然后考察两种背景在两种导航方式差异上的一致性问题。结果发现,在运动点的运动方向为朝上、朝左和朝右时,对于空白背景,地图旋转方式下的反应时显著低于地图固定方式;而对于复杂背景,两种导航方式下的反应时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在运动点的运动方向为朝下时,对于两种背景,地图旋转方式的反应时均显著低于地图固定方式。这一结果基本证实了本研究的假设,即被试利用地图进行空间定向的认知过程包括心理旋转与目标搜索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4.
6—12岁儿童识图能力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实验通过让儿童将不同抽象程度及不同角度(0°或180°)的图与模型相匹配,来了解6—12岁儿童在识图能力方面的发展变化。重点考察图的抽象性及图的旋转(180°)对二维和三维匹配过程的影响。通过对儿童正确和错误反应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1)儿童的识图能力有一个从开始的自我中心性反应到利用标记来反应,最后依靠心理旋转进行反应的发展过程;(2)图的抽象性对识图能力的影响只在识国能力水平较低时起作用;(3)图的旋转对儿童的识图有明显的影响,6岁时儿童已能认识无旋转的图,但直到8岁以后,儿童认识旋转180°的图的能力才有较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几何线索对儿童理解地图与现实空间之间的对应关系具重要意义。目前研究以几何地图为材料,通过定向任务,考察儿童对不同几何线索(拓扑关系、欧式几何特征、度量结构)的利用与发展,揭示了儿童对地图与现实空间之间对应关系的认知过程。研究发现,3岁儿童已初步发展出使用欧氏几何特征和度量结构表征空间位置的能力;但不同欧式几何特征(相对距离、角度、方向)被儿童掌握的时间存在明显差别;关于拓扑关系的研究较少,尚未掌握儿童利用该线索的发展规律。提高生态效度是未来研究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采用2(时间:前测/后测)×2(分组:实验组/控制组)的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考察心理旋转游戏训练对5~6岁儿童空间及数学能力的影响。基于心理旋转的可塑性以及空间能力与数学能力之间的密切关系设计心理旋转干预方案,将36名被试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为期8周共24次的干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空间能力与数学能力之间显著正相关;(2)心理旋转游戏有效地提高了5~6岁儿童的空间能力和数学能力,该训练方案具有良好的即时效果。  相似文献   

7.
弱智儿童心理旋转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探讨了一组9~12岁弱智儿童的“心理旋转”能力,该组儿童平均年龄10.1岁,平均智商(IQ)53.8(中度智力残疾)。研究结果与正常儿童(均龄8岁)作了比较。结果显示,弱智儿童的心理旋转能力明显较之正常儿童为差,智力缺陷对视觉图形空间定向能力(心理旋转)有着明显的影响。但无论弱智儿童或是正常儿童的结果均未发现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8.
场依存性-独立性认知方式对心理旋转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镶嵌图形测验)和字母的心理旋转实验对79名18-24岁的大学生进行了认知方式与心理旋转的研究,结果表明:(1)对于不同像的字母,采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不同;(2)不同性别、不同学科的学生心理旋转有差异,心理旋转与记忆表象有关,受到知识经验的影响;(3)不同认知方式的学生在旋转效率上存在显著差异,场独立性的学生心理旋转的能力优于场依存性的学生;(4)认知方式与心理旋转效率具有显著相关,从生理机制看,认知方式与心理旋转有共同之处,都与大脑功能的一侧化有关.  相似文献   

9.
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与其日常同伴交往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行为观察(儿童与同伴的一对一游戏)、同伴提名和教师评估,探讨心理理论发展与儿童日常同伴交往之间的关系。52名4~5岁的学前儿童参与了本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4岁以后,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产生了实质性的变化。(2)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与儿童游戏情境中的同伴交往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心理理论发展水平不同的儿童在游戏中的“交往敏感”和“交往表达”两方面具有极其显著的差异。(3)儿童的心理理论水平整体上与同伴提名、教师评估相关不显著,但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具有紧密的关系。我们推测,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通过影响亲社会行为间接指导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同伴交往与同伴关系。  相似文献   

10.
想象空间心理旋转的角色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人称角色心理旋转和第三人称角色心理旋转是人类视觉系统通常采用的两种不同的空间表征动力转换策略。该研究采用实验方法,对违背物理移动规律的两种角色水平面心理旋转进行对比性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想象空间两种角色水平面心理旋转存在显著差异,第三人称角色心理旋转的优势可概括化于旋转轴物理方向与重力方向不一致的水平面心理旋转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