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晚年福柯思想发生了一个转折,从权力谱系学转向了伦理谱系学和主体谱系学,从对现代社会的权力关系的分析转向了对古希腊罗马的自我技术的分析。在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中,自我关切的伦理处于一个核心的地位,自我认识总是服务于自我关切的目标。自我关切的伦理建立了一种主体与真理之间的关系,它拥有一种完全不同于现代认识论的客观真理观的真理概念,它也界定哲学作为一种精神操练,一种生活方式。"笛卡尔时刻"之后,古代的真理观和哲学观都被遗忘了,福柯的真理谱系学和哲学考古学则致力于恢复这种古典的真理概念和哲学概念。  相似文献   

2.
福柯是20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他的思想不仅影响到法国思想界,而且深刻地影响到西方思想界。他-生对权力、知识和伦理三大主题研究,可用主体研究来贯穿,而主体是在主体化中形成的。在我看来,福柯的生存美学思想就是指人的主体化即艺术化过程,这个过程的整个演变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即从摆脱自我经过关怀自我到达创造自我。  相似文献   

3.
福柯批判了康德在《什么是启蒙?》中对"启蒙"意义的阐释,但他同时也肯定并拓展了康德在自我批判的本体论上的意义。在此意义上,福柯发展出一套自我关怀与治理他人之间的伦理关系:"直言"的实践形式。"直言"产生于古希腊时期,它具有坦率、危险、真理、批判、责任的特征,并与"关照自己"产生密切联系,这种实践技艺致力于处理自我和他人的关系,进而指导个人步入政治领域而治理他人。福柯运用"直言"这一古代形式来回应当下现实,让知识分子说出真话,关心他人与这个时代。  相似文献   

4.
福柯与古代哲学的相遇使他意识并体验到哲学实践是怎样使人成其所是的。福柯研究及教学的真实效果并不是仅仅开创并发展一种理论,积累并传授哲学史知识;相反,正如他晚期一系列讲座中所阐明的,哲学活动是一种操练、一种体验。福柯在他生命最后阶段的工作及著作关涉他自身,是他在成为一名哲学家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艰苦的哲学修行。这种操练的目的是要改变他自己,通过思考的行为来让自己变得有所不同,并且给那些可能会接触到他的著作及投身到哲学思考中的人提供改变自我之经验。  相似文献   

5.
该著为福柯1984年在法兰西学院的最后演讲,是“对自己和他人的治理”的续篇。在书中,福柯开始重新严肃面对主体建构的伦理问题,通过对直言的分析,将说真话模式、治理术和自我实践三者衔接了起来,进而实现了从知识主题到说真话主题,从统治主题到治理主题,从个人主题到自我实现主题的转换,由此才能理解真相、权力与主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福柯晚年对如下观点给予了特别关注:古代哲学可描述为一种生活方式;现代哲学何以变成了彻底的理论话语;基督教接续了古代的修身实践方式。然而,福柯的诠释有两点值得批判和反思:第一,他详述了斯多葛派所推崇的"自我实践",并视之为一种"自我技艺",过度强调了某种特定的"自我"观念,从而忽视了其所依据的宇宙理性;第二,他研究了"书写"的精神治疗价值,表明"书写"的目的是为了建构自我,但实际上并非"书写"建构自我,而是"书写"改变自我并使之上达普遍理性。总之,在"自我修身"的实践中,并不存在如福柯所言的单纯"自我关系",自我和宇宙始终是相合为一的。  相似文献   

7.
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持有休谟式的“无我”立场,在《观念Ⅰ》时期却坚定地转向康德式的“有我”立场,胡塞尔出于何种动机和理由引入“纯粹自我”,这一问题几十年来一直是胡塞尔研究中的一桩公案.本文试图从萨特一古尔维奇对胡塞尔的“纯粹自我”的批判出发,通过剖析当代几种典型的对胡塞尔“纯粹自我”概念的阐释,进而结合胡塞尔手稿中的相关论述,尝试区分先验自我和纯粹自我,划定形而上学和先验现象学,由此澄清胡塞尔引入“纯粹自我”的真正意图,并且界定纯粹自我作为现象学的剩余在胡塞尔思想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8.
一、主体论文化的衰落和知识考古学福柯《词与物》一书的主题是继尼采宣告“上帝之死”后接着宣告“人之死”。这一惊人之语实际上宣告了自笛卡尔和康德以来统治西方文化的主体论的终结。主体论(Subjectivism)是一种把人置于文化的中心地位,把人作为知识和文化的奠基者、创造者和最高目的的文化观念。这一文化观念是近代西方认识论转向的必然产物,它担负着从传统观念走向现代性观念的历史使命。但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它的发展势头趋于衰落,面临理论上难以摆脱主观主义、实践上不能适应现实社会变化的困境。因此,在20世纪70年代,法国掀起了…  相似文献   

9.
在《知识考古学》中 ,福柯通过把“话语事件”作为他的考古学描述的对象 ,把“主体”视为话语所提供的一种位置 ,实现了对中心化的主体的解构 ;把“历史”分解为话语的多种系列和层面 ,实现了对连续性的历史的解构。一、主体的非中心化福柯把自己的工作确定为“知识考古学” ,也就是要揭示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各种具体知识得以可能的条件。考古学要“发掘”的东西 ,就是“话语的构成规则 (rulesofdiscursiveformation)”。海登·怀特认为 ,在福柯那里 ,“话语”构成了一般的文化实践的基础部分 ,“在话语这个概念下 …  相似文献   

10.
生活充满抉择,由于知识经验的局限,人们常需寻求他人建议,抑或直接请他人代己决策.诸多研究探讨了自我决策、向他人建议,以及代他人决策之间的差异.探究这种差异的动因之一在于考察何种条件下的决策更优或更“理性”.以往研究表明,自我决策或他人决策(向他人建议或代他人决策)均有可能更易违背理性决策原则,隐含着他人决策优于自我决策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一传统智慧有一定的边界条件.研究者一般从认知(建构水平理论)、情绪(类型和卷入度),以及动机(调节聚焦理论)三种视角对自我-他人决策差异进行解释.本文作者提出基于理由的决策(reason-based account)假设来解释自我-他人决策在理性程度上的差异.未来研究可从决策过程及脑机制上深入考察自我-他人决策差异及其机制.  相似文献   

11.
主体的释义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是福柯在法兰西学院的课程(1981-1982)提要.福柯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探讨了自身的释义学.在古希腊、罗马,关切自身不仅是一个哲学原则,而且更是实践活动.关切自身与政治学、教育学和认识自身这三者密切相关.重要的并不是在主体中发现一个真理,也不是使灵魂成为一个真实话语的对象,而是使主体具备一个他所不认识的并且也不存在于他身上的真理,是使这个被领会的、被记忆的和逐渐被应用的真理成为一个最终统治着我们的准主体.对死亡的思考就是最高的操练和关切.  相似文献   

12.
从康德到阿佩尔——先验自我还是无限交往共同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依据常见,西方哲学的认识论转向只是殆至西方近代才刚刚兴起。但是实际上,早在古希腊人的所谓“宇宙论”哲学中,其宇宙论研究就和认识论研究如影随形地交织在一起,其哲学研究就由于唯知主义的取向而为后来的认识论转向提供了机缘和埋下了深刻的伏笔。因此,素被视为古希腊“本体论之父”的巴门尼德其实亦可谓西方哲学认识论转向理论上的清道夫和先觉者,因为他所提出的“思与在是同一的”这一命题使人们第一次如梦初醒地开始洞烛到思与在的关系问题,为西方哲学从宇宙论探索向认识论探索的不可避免的理论转移拉开了序幕。尔后,无论是柏拉图的…  相似文献   

13.
自我-他人表征:共享表征还是特异表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孔繁昌  张妍  陈红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8):1263-1268
自我-他人表征是自我在与他人交往时所形成的自我概念, 为深入研究自我和他人关系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自我-他人表征有共享表征和特异表征两种主要观点。前者认为主体将对有关他人信息的表征融入到自我概念之中, 成为自我的一个组成部分。自我和他人信息的加工共享着某些激活脑区。后者则认为主体对自我表征和他人表征是相对独立的, 两者都有各自特定的表征方式和结构。自我和他人相关信息加工的脑区是特定的。此外, 自我-他人共享表征和特异表征的关系、情绪与情感在自我-他人表征的作用和关系类型与程度对自我-他人表征的影响等都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交互性问题一直是哲学家们深切关心的话题,各个流派的思想家站在不同立场提出了各自的见解,但他们的理论基本上都属于交互“主体”性理论。而舍勒却对交互性问题进行了非常独特的处理,他通过对自我的特别界定,开启了一种现象学意义上的“非主体性”交互理论。这一理论被他称作“陌己感知”理论,它是一种关于陌己体验的“直接感知”理论。在“非主体性”的理论定位下,传统的交互“主体”性理论受困其中的第一人称视角问题被消除,陌己体验不再是以本己体验为中介间接被给予的,而是直接被给予的。  相似文献   

15.
《学海》2018,(5):44-50
18世纪的欧洲哲人视孔子为启蒙运动的守护神,而20世纪的中国启蒙者则要打倒孔家店。孰是孰非?或者一般而言,儒家与启蒙的关系到底如何?按照康德的说法,启蒙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根据福柯的观点,启蒙则是一种不断追求超越和逾越界限的态度,包括变为不同的自我。在启蒙理念演变的背后,其实是伦理自我转向了审美自我。不同于西方的自我图式,儒家自我带有焦点-区域的特性,且自强不息,可依情境而变。20世纪初,面对国家危机,儒家精神继承者舍身毁家而救国,以特定的启蒙方式谋求民族独立。进入21世纪,面对意义体系重塑的契机,儒家自我应继续启蒙,将一颗活泼泼的仁心,安顿于现代理念和文明秩序之中,实现儒家精神的再次转化。  相似文献   

16.
康德哲学因其“自在之物”的赘疣及将认知、情感、欲求诸先验机能“单纯并列”的致思格局,引发了其后的康德主义者们重新塑造“先验唯心主义”体系,以使其成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的种种努力。赖因霍尔德关于哲学作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应置根于一个单一、绝对无条件的原理的思想,被包括费希特在内的哲学家们广为接受,但其作为第一原理推出的“意识命题”却因着对主体及其能动性的漠视而未能经受住他自己所提出的第一原理标准的检视。基于独断论思维的怀疑论者针对康德哲学因“自在之物”引发的内在学理上的扦格向先验唯心主义发起严峻挑战,这亦促使费希特思索建构一个将主体性原则贯彻到底的新的学思体系。费希特通过对人的“自我意识”所做的独立而深彻的思考,为其知识学体系寻获了坚实的立足点——“绝对自我”。作为绝对自发、自我圆足的原初存在,“绝对自我”集主体的能动性与客体的受动性于一身,具备一种自我眷顾、自作贞认的本质。知识学通过“绝对自我”将康德哲学倚重主体的精神性状推向极致,彻底放逐了“自在之物”,亦有力回应了怀疑论者的诘难。  相似文献   

17.
从哲学研究着重点说,西方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两次转折:当古希腊哲学家们孜孜探求世界的本原、始基时,他们是在从事一种本体论的研究;而从笛卡尔开始,经由贝克莱、休谟、康德等人,近代哲学发生了认识论转向,它以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客体之间的二元对立为出发点,着重探讨了诸如主体是否可能获得关于客体的知识,如何可能获得关于客体的知识等问题。自弗雷格等人开始,现代西方哲学又发生了所谓的“语言学转向”,也就是说,在哲学研究中把语言问题提到了首要地位,甚至把全部哲学问题都归结为逻辑—语言问  相似文献   

18.
Swann提出自我验证理论并于最近给出自我验证过程的模型,概括了以往有关自我验证的研究结果。自我验证动机和自我评估动机是互补的,但是自我验证动机和自我增强动机之间的争论则很复杂,它们争论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从“我重要”到“我们都重要”,再到“怎样相互作用决定人的行为”。自我验证理论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福柯《主体的诠释学》不断提及爱比克泰德,并试图通过“看护自己”(epimeleia heautou)与“认识你自己”(gnōthi seauton)的关系,描述古希腊哲学向基督教观念的转换以及“主体的现代模式”之生成。而爱比克泰德也是中国人接触西方思想的起始,利玛窦的《二十五言》便是编译其《道德手册》。利玛窦撰写《天主实义》是“引用中国经典来说服士大夫”,《二十五言》则似乎要借助爱比克泰德勾连中西之间的教化传统。然而如果以利玛窦和福柯对爱比克泰德的读解互为参照,并虑及利玛窦《交友论》和《二十五言》的编译由来及其与王学弟子的交往,那么,“知行关系”究竟是落实于道德践履、还是通过“行”而重构一种理解结构?其中的意义或许在“语内”和“语际”的比较中更为清晰,并当在“相互批判”中得到“双向阐明”。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对符号互动论与儒家的“自我发展”思想异同的比较.两者都认为自我的发展必须有“他者的参与”,符号互动论认为,语言会在不同的交谈者身上唤起相同的反应,语言是连接自我与他者的关键媒介,人的行动可以被语言描述所替换.儒家却认为:人与人、人与物无需经由语言的媒介便能互相感应;修养境界的差异使语言会在不同的交谈者身上唤起不同的反应;行动示范对于自我修养的作用比言语指导更为根本.此外,符号互动论与儒家思想对于“自我发展的过程及其意义”的看法也有差别.符号互动论声称:随着自我的发展,他者的观点会被组织成一个互相关连的整体;自我发展的意义就在于它让一个人能够参与有序的社会生活.儒家思想则认为自我发展的意义是要调节和转变社会生活的秩序,所以儒家是按照一个人所能调节和转变的群体的规模来划分自我修养的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