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三藏教主要指以《阿含》为代表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其以"生灭四谛"、"生生四念处"为主要观点,"正教小乘"、"傍化菩萨"、"偏真法性"为精要思想而有别于其他法门。天台三藏教的这些特点以"六即"思想具体表现出来:不见不闻的理即位、有闻有信的名字位、以析空为观入的观行位、相似证理入的相似位、分破见思二惑入的分真位、究竟证偏真涅槃的究竟位。本文就这些内容作深入探究,旨在析清长期以来人们对"三藏教六即"的模糊概念,并以文化学的角度展现其丰富的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2.
南传(一称南方)上座部,是指现在盛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及我国云南省傣族地区等的佛教。它是部派佛教中的一个派系。南传,是从其源流及地理而说,因为这个派系是由印度南传到斯里兰卡而后发展起来的。这一系的佛学,近代发展比较快,世界上已有许多国家的佛教学者用各种文字翻译和研究他们的典籍。近代佛教学者,为了研究整个佛教学说的方便,按照语文分佛教为三大系,即汉语系、藏语系、巴利语系。南传上座部属于巴利语系,因为他们的三藏典籍和许多重要的著作,都是用巴利语写的。除了巴利语系有一部完整的三藏典籍和各种论著之外,其他北传佛教的经籍,绝大部分都保存在我国的汉文和藏文的藏经里。  相似文献   

3.
一佛教是重视文化哲学的宗教,同时又是重视实践修持的宗教。按照佛教修行的程序,分为信解行证四个阶段。信解属于文化哲学的研究,行证则属于修持和证悟。佛曾预言:佛入灭后,其教法的流行次第,分为三个时代,即正法时、像法时和末法时。正法时五百余年,是教法、修行、证果三者完全具足的时代。像法时的一千年,虽没有证果的人,但教法和修行二者还存在的时代。到了末法时的一万年,就只有教法存在而缺修行和证果。其后就出现连教法也消灭的时代,这叫做法灭时代。佛教文化研究的主要对象,自然是佛陀所说的经典。佛教经典总括为三藏,根据内容一般分为经藏、律藏和论藏。关于三藏有  相似文献   

4.
对大乘佛学一些重要问题的思考胡晓光基本观念问题一、佛学是佛陀思想及其实践之学。佛学的研究对于我人而言,是“结论后之研究”。佛陀是正觉之圣,他全证法身,为度化有情,设教传法,以文字语言为道理的载体。佛陀认为他讲的法,是成就法身的道路,同时在其文句中也蕴...  相似文献   

5.
天台智者非常重视佛教与外道的区别,在对三藏教的判释中阐述了佛教相对于外道的优越性。就产生而言,外道起于对因果的错误见解,而佛教则是由于佛正观因缘悟道而产生;就内容而言,三藏教戒定慧三学诠因缘生灭四谛之理,能引导人们出离生死流转之苦海,而外道戒定慧虽有邪正之分,但都不能出世离苦;就修行而言,三藏教有四门入理,佛依悉檀因缘善巧设教,而外道之四门皆无悉檀因缘;就次位而言,三藏教念对初心成就,既已远胜六师外道。智者认为,佛教与外道优劣虽属天悬地隔,但二者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相似文献   

6.
正近代以来,中国的佛学研究者开始着眼于对佛教典籍、义理的思想性分析和历史性考证,试图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佛教发展的历史规律及其特点。上世纪30年代,汤用彤先生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以及后来的《隋唐佛教史稿》以系统研究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佛教的整体历程而奠定了中国佛教通史的基础。至60年代,吕澂先生的《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和《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以汉藏文资料为基础,分析精确,理论深刻,"标志着老一代佛教学者的最高成就"。①继之而起,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阶级分析法所具有的科学意  相似文献   

7.
欧阳竟无先生晚年创立的教法思想体系,是近现代中国佛教思想史上的重要判教思想体系之一。本文首先从“佛境菩萨行”的教法纲领、“立教”及作为文字教法的“佛学四科”三个方面,精细地考察了欧阳这一教法思想体系的内涵;接着将欧阳的判教思想与近代以来另外两大判教体系(太虚及韩清净二人的判教体系)加以比较,阐述欧阳判教体系的特质。同时指出如何将欧阳偏向“佛教化”的判教思想体系与太虚偏向“中国化”的判教思想体系,在更高层次上加以整合,实现“佛教的真精神”与“当代中国机性” 的协调,当是近代佛学巨匠遗留给当代中国佛教的一大思想主题。  相似文献   

8.
太虚大师是近代中国著名的高僧,是佛教改革派的领袖,被誉为佛教界的马丁·路德。他提出了"教理、教制、教产"三大革命,提出了人间佛教思想,推动了中国近代佛教的转型。创办世界佛学苑是太虚大师进行世界佛教运动的重要实践之一,旨在将佛教传播到世界各地,通过佛教改造人类的思想,从而促进世界和平。成立"世界佛教联合会",是太虚大师创办世界佛学苑的远因;太虚环游欧美各国,使"创办世界佛学苑"从设想转化为实践;世界佛学苑的分支机构———世界佛学苑图书馆成立;太虚提出中国佛学者应成为世界佛学苑的倡导人以及太虚与印度摩诃菩提会等佛教团体的交流合作;最后总结了世界佛学苑失败的原因和它对后世汉传佛教发展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正在法舫法师诞辰110周年和27届世界佛教徒联谊会大会即将在中国召开之际,回顾近代佛教复兴运动中的中斯两国佛教文化教育交流,缅怀法舫法师等佛教学者在斯里兰卡为培养新型佛学人才、重建两国佛教界的友好关系和文化交流所作出的实际贡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佛教复兴运动时期,斯里兰卡国名仍是锡兰,故本文沿用旧称。近代佛教复兴运动以来,锡兰一直在佛教国际舞台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研究佛法的欧美学者大都以锡兰所传巴利文三藏为依据,甚至在锡兰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初,佛教学术研究在佛教界和学术界通常被称为“佛学研究”。此“佛学”,意谓佛教尤其其思想学说乃一家之学或一种专门的学问,对这种学问进行研究,称为“佛学研究”。若从当今学界佛教学术研究所包括的翻译、注释、典籍整理、目录、教史撰写、辞书编纂、教义研...  相似文献   

11.
在佛教典籍中,比较起来,《法句经》并不是很有名,然而它却是一部值得向广大佛学爱好者推荐的重要的佛教经典。大家知道,佛祖释达牟尼生前,他的关于佛教的学说并没有形诸于文字,而是由弟子口口相传。释地涅梁后,弟子们通过集会的方法,“结集”他仿学说,形成以经、律、论“三藏”为主要内容的最初的佛教典籍,其中的“经”藏系指现在的四部《阿含经》。《阿含经》是释迹所创佛教学说及其生前经历的最原始的记录,是探寻佛教原始教义的基本依据。而《法句经》便是与《阿含经》有着直接关系的~部经典,它是哪可含经》及早期律藏典籍中…  相似文献   

12.
韩焕忠 《哲学动态》2002,(12):33-35
在 2 0世纪出现的中国佛教研究的重大成果中 ,凡是涉及到天台宗的 ,大都注意到了天台宗的判教。纵览先贤时彦的这些成果 ,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有关天台宗判教的共识。在这些成果的相互比较中 ,也可以看出各家研究的个性和特色。有关天台宗判教的共识大致有以下几点 :1 .都将智大师对全部佛教经典和理论所作的“五时八教”判释视为天台佛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并且当作天台宗与其他宗派互相区别的基本标志 ;2 .都对“五时八教”的基本内容进行了详尽而明晰的解释和说明 ,由于所据原典大致相同 ,所以大家在此一点上基本没有什么分歧 ;3.都注意到智…  相似文献   

13.
缘起论、佛性论、修道论不仅是隋唐佛教各个宗派相互争辩、据以立宗的核心问题,也是整个佛学体系中最基本的理论命题,更是佛教及其信仰形成的根本和保障。因此,它们一直是教内外佛学家十分关注的热点,成为几乎所有佛学理论研究中都要牵扯到的话题。特别是在隋唐佛学研究中,如果要弄清当时宗派之间以及各个宗派内部思想争论、演变、发展的脉络,对其宗派思想特点及其社会价值进行恰当的评析,不抓住这些核心问题,就不可能有一个整体的深入的认识。夏金华博士的《缘起 佛性 成佛——隋唐佛学三大核心理论的争议之研究》一书,立本建言,为我们开…  相似文献   

14.
《法音》1986,(6)
一、关于人间佛教人间佛教发扬了佛教积极人世的精神,更能体现佛陀本意;拂去了附积于佛教的各种历史“尘垢”,使人们得以睹见佛教的真面目,功德无量,意义深远。我认为人间佛教不只是五戒十善,四摄六度,只要立足于人间,目的是为了众生,举凡佛教的精华:般若瑜伽之教,龙树无著之学,罗什玄奘之文(欧阳竟无语),这个完整的中国佛教体系,以及以后形成的十宗,都是人间佛教的内容。除非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否则像慈悲、施舍、精进、无我、利他等伟大思想,永远不会过时。人间佛教的提出,使佛教翻开了新的一页。我祝愿海内学人,发幽抉微,把佛学研究推向新高潮。二、关于禅诗《维摩经》:“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禅宗讲“不立文字”“以  相似文献   

15.
佛教是源远流长的人类精神资源 ,它在漫长的文化累积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地层”(福柯用语 ) ,这些“文化地层”触及了人类精神生活的不同层面 ;对于学术研究来说 ,这些“文化地层”就构成了一个个专论性的研究领域 ,比如佛教哲学、佛教文学、佛教艺术、佛教逻辑学、佛教心理学等等。当今的佛学研究已越来越从通论性的教史、教理之研究进入到这种专论性的研究。南京大学哲学系王月清博士的新著《中国佛教伦理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 6月版 )就是这种佛教专论性研究领域中的一朵新葩——佛教伦理学。《中国佛教伦理研究》以中国佛…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大陆佛教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佛教包含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巴利语系佛教三个系统,这三个系统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显著区别,本文只对汉传佛教的研究作一回顾与展望。 就世界范围来看,研究中国佛教的主要有中国、日本、韩国,以及欧美等地区,本文着重论述的是中国地区的中国佛教研究。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中国大陆和港澳台的佛教研究又各有不同特点,本文侧重的是中国大陆的佛教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一、回顾 中国佛教富有重视学术文化创新的优良传统,以教内的高僧硕学为代表的传统佛学的探索阐发,绵延不绝,源远流长。但是严格的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佛教研究实始于二…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佛教义学的创新主要有老派高僧的“推陈出新”、居士佛学的“返本开新”与新派僧人的“综合创新”三种方式。谛闲、印光等老派高僧积极投身于讲经说法、弘宗演教之中,以复兴隋唐祖师的学修为己任,使这些久成陈迹的宗派在民国时期气象一新。以欧阳渐为代表的居士佛学以经典研究和教理疏理为入手处,大力批驳中土流行的“相似佛教”,寻绎深蕴在佛教经典中的“真实教法”,希望返回印度佛教本来面目。以太虚为代表的新派僧人在义学上综合佛教在历史上和世界各地的长处,主张以禅宗为主体,发掘中国佛教各宗的优点,借鉴世界各地佛教的经验,使中国佛教发展到人生佛教的新阶段。民国时期中国佛教三大派别的义学创新各有悠致,而尤以新派僧人的综合创新最为成功。  相似文献   

18.
湖南省中国哲学史研究会于八月下旬至九月上旬,在长沙举办王夫之佛学著作讲座。由湖南省政协副秘书长、省中国哲学史研究会顾问吴立民同志主讲。内容包括:一、佛教基本知识;二、介绍佛教三个宗派(法相宗、禅宗和般若宗)的缘起、依经、教义及修行方法,讲解《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三、重点评讲王夫之的《相宗络索》全  相似文献   

19.
必兰纳识理是元代畏兀儿佛教高僧和佛经翻译家。他通晓畏兀儿、蒙古、汉语、藏文等多种语言文字,具有深厚的佛学造诣,用蒙古语翻译了七部佛经,对元朝佛教文化的承传与繁荣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入仕三十多年,历经元朝中期的六位皇帝,被元廷尊为“三藏国师”,在佛教界声名显赫,对元代藏传佛教的发展及佛经的翻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荆三隆与邵之茜在2005年第3期《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上发表《谈佛典阐释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文章说,佛学经典是佛教哲学、佛教文学与艺术、佛教建筑和佛教活动的文字载体和理论依据,是佛教思想文化联结社会生活的纽带。佛典阐释的研究工作不只是对佛教理念的阐发,也是对传统思想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佛典阐释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现实意义,对佛学及其经典的阐释性研究,不局限于学术和文化研究的范围,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密切相关,与社会的和谐、进步相辅相成,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作者认为,佛典阐释在和谐社会构建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