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开创中国马克思学的创新之作——读《马克思学新奠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10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王东同志的著作--<马克思学新奠基:马克思哲学新解读的方法论导言>.  相似文献   

2.
正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教授《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一书俄文版、英文版近期出版。轴心时代中华文明形成的基本价值成为主导中华文明后来发展的核心价值。经过轴心时代以后两千年的发展,中华文明确定地形成了自己的价值偏好,举其大者有四:责任先于自由,义务先于权利,社群高于个  相似文献   

3.
为了说明中华文明,我先在国内考察,写了《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但是身在庐山可能不识其真面目,我又去国外做对比。首先是和中华文明同年龄的文明对比。我从埃及、中东、伊拉克到尼泊尔等地,经历半年,写出了《千年一叹》。这些文明如今大多已不可收拾,而中华文明跌跌撞撞一路走下来了,觉得非常非常不容易。为什么那么多历史悠久的文化全灭亡了,而中华文明却一直活到今天?  相似文献   

4.
近代以来,中华文明的自我反思、审视与重建总是笼罩在他者——西方文明的阴影中,西方文明成为中华文明荣耀与跌落的坐标。然而,西方中心主义的鉴临决不会有中华文明的出路。中国道路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本身。中国道路开创的实践文明新形态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新生,是一种不同于现代西方文明的人类新文明类型。  相似文献   

5.
<正>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这主要体现于五方面: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习近平总书记在阐释“包容性”时特别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  相似文献   

6.
<正>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成立于2012年3月9日,旨在整合复旦深厚的人文学术资源,吸纳世界各国杰出学者对中华文明进行研究。每位来访的海外中国学学者都将组织一个小型学术工作坊;工作坊这一交流形式可以构建起访问学者、海外学者与复旦以及国内学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体系。2013年10月16至17日,本中心举办了一期"中国近世地方社会中的宗教与国家"工作坊,该工作坊是由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的访问学者、佛罗里达大学的王岗教授发起,旨在讨论道教与民间宗教对近世地方与国家的影响与意义。  相似文献   

7.
当我看到和中华文明同年龄的文明逐一消:失在废墟之间,就觉得我们的祖先真不容易。但是中华文明的毛病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现在我们的经济发展很快,但环顾现代文明,很少有东西是中华文明创造的。为什么近几百年中国大大地落后于西方?为什么直到今天中国人的整体形象连我们自己都不太满意?中华文明的毛病究竟存在于哪些方面?走了欧洲的96个城市后,我归纳为四点。  相似文献   

8.
正费孝通先生主张:"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用这个"美"字来表达对民族文化的"自信",最为贴切。在人类文明史上,中华文明以其独有的魅力绵延数千年,傲然屹立于世界东方。在近代西方殖民扩张的浪潮下,尽管中华文明的现代性适应受到了严重的质疑,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巨大成就,再次唤醒了世人对中华文明内在活力的极大兴  相似文献   

9.
正探讨中华文化对我国各宗教的浸润,有着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对当今世界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和谐共生,从而使世界和平安宁有着重要意义。1973年,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评价中国文明时说,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其表现出来的世界精神和人文主义价值观,将成为世界文明的未来与希望。他对中华文明给予了高度肯定。我们现在讨论的  相似文献   

10.
2008年6月12日,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会议室召开了由北京大学哲学系21世纪哲学创新论坛、北京大学邓小平理论中心共同举办的"用中华民族精神筑起新的长城"学术研讨会.会议由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王东主持,来自哲学、社会学、历史学、伦理学界的专家学者参加了学术研讨.  相似文献   

11.
全面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需要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其思想基础和内在逻辑。“连续性”是“不变”,“创新性”是“变”,两者是“不变”与“变”、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统一性是“一”,“包容性”是“多”,两者也可以说是“一”与“多”、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连续性与统一性、创新性与包容性是相辅相成的,有连续性才有统一性,有包容性才有创新性。和平性可以看作是中华文明的总体特性。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既有其相对稳定的价值系统,又在开放包容中不断吸收、融合外来文明,从而能够保持生生日新的旺盛生命力。推进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处理好“不变”与“变”、“一”与“多”的辩证关系,诠释好中华文明的和平性特征,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新时代进程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60、70年代以来, 文明和国家起源问题的研究一直是跨学科的研究热点。2004年, 恰逢恩格斯发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20周年。12月26日, 由北京大学“21 世纪哲学创新论坛”和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共同发起, 举办了“首届中华文明起源研究论坛”。论坛围绕中华文明起源这个主题, 展开三项论题: 回顾研究历程, 总结研究经验; 评点研究成果, 探讨存在的问题; 开展跨学科交流与对话, 倡导新方法, 促进新发展。会上发言的有著名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李学勤和哲学史家黄楠森等。与会学者普遍认为, 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在过去几十年中, …  相似文献   

13.
《法音》2010,(10)
<正>(2010年9月25日)来到山西,常听这里的人们说一句话:要想了解中华文明,一千年要看北京,三千年要看西安,五千年要看山西。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中华文明演变的区域性特点,同时也显示了山西的悠久历史。据《帝王世纪》记载:"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其中的平阳、蒲坂、安邑,均位于山西境内汾河下游一带。  相似文献   

14.
<正>"诚者,天之道也"一、中华文明对"诚信"的言说1.中华文明对"诚信"的解读《说文解字》中说:"信者,诚也。"在汉语中,习惯将信和诚连用,因为两字含义相同。诚信,就是守诺、无欺之意。2.中华文明对"诚信"的重视儒家思想可谓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其所提倡的伦理观念是仁义礼智信,即"五常",这是儒家学说的精髓,也成为中国古典社会的道德规范。孔子曰:"人  相似文献   

15.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大力强调并不断推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成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亮点。道教是中国五大宗教中唯一一个根植于中华大地的本土宗教,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品格,承载着亚洲大陆古老文明所共享的文明基因。两千多年发展史上,道教既包容了中华文明内部的宗教、文化,同时也包容了中华文明之外的宗教、文化。更为重要的是,道教的"包  相似文献   

16.
正2019年5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从中华文明对亚洲文明和世界文明的贡献等多维视角,全面阐述了新时代人类文明观、亚洲文明观和中华文明观,向世界提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主张,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基本遵循与理论基础,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儒家文明论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明是人类对“人之为人”在思想上的一种自觉及其在实践中的表现。儒家文明是以儒家文化为标志的古代中华文明。它不但有其民族性、时代性,还有其主体性。无论就其现实层面、理想追求还是价值观念,它都是不同于西方的一种文明类型与文化系统。中国现代化实质上是建构现代中华文明体系,既要继承儒家传统,又要超越儒家传统,从而保证中华文明的历史延续与时代更新。儒家文明在现代化中仍有它的生命力而能够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它对世界文明的未来亦将做出特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正>作为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与儒家思想以及佛教一起,构成了中华文明的传统思想之主流,在传统社会中起到了引导和规范社会道德、指导社会实践的功能。重新认识和理解道教经济思想,是我们梳理中华文明之思想源流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9.
一、回顾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伦理道德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改革开放后,伦理学学科重建,在1980年中国伦理学会成立后不久,以密云会议为标志,中国  相似文献   

20.
<正>宗教不仅在人类文明的起源发展和交流互鉴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且在“一带一路”的历史中发挥了独特的文化纽带作用。新疆地处中国西北、亚欧大陆腹地,是丝绸之路经贸交通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和通道,也是多种文明和宗教的传播汇集之地。在多种文明中,中华文明是新疆地区自古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体系。历史上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各宗教,在中华文化的浸润滋养下,逐渐呈现中华风貌,体现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一部中国宗教史,折射出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灿烂悠久的交流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