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孔子“仁德”道德规范的理论依据及主要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认为人追求“富贵”、厌恶“贫贱”、趋利避害的心态,决定了人是“好利”、自私的,只有“克己”、“克私”,才能培养起人的“仁爱”品质,才能恢复“周礼”,实现社会的和谐安定。孔子提出的实现社会和谐安定的“仁德”的道德规范不是“仁义礼智”等,而是“爱”、“忠”、“孝”、“恕”、“恭”、“信”、“俭”、“谦”等。  相似文献   

2.
陈驯 《天风》2012,(9):16-18
经文:林前13:7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就是“兼包并蓄”,“容”就是“海纳百川”;因此,“包容”讲的是“接纳”、“容忍”、“礼让”、“爱心”,此诸多元素皆以“仁”为基础。“仁”者才有“爱心”、才懂“礼让”、才知“容纳”、才会“宽宏大量”、才能“包容”。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汉语的动宾短语中,其宾语大部分是受事宾语和结果宾语。所谓受事宾语是指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事物,例如“吃饭”、“穿衣”,“洗脸”“走路”、“唱歌”、“打球”等,其中的“饭”、“衣”、“脸”、“路”、“歌”、“球”都是受事宾语。所谓结果宾语是指动作或行为产生的结果,例如“盖房子”、“订条约”、“写文章”、“织毛衣”、“包饺子”等,其中的“房子”、“条约”、“文章”、“毛衣”、“饺子”都是结果宾语。以上这些动宾短语都是正常语义搭配,所以从字面语义上都容易理解。但是,还有一批动宾短语,动宾之间的语义关系是超常搭配,从字面的语义不容易理解。例如  相似文献   

4.
在《易经》的卦爻辞里面,“中”字是很常见的一个词。《丰》卦多次提到“日中”,《复》、《益》等卦都有“中行”,判断辞里的“中吉”、“中凶”也不少。《易传》里面谈“中”的地方就更多了。仅对“中”的称谓就有“中道”、“中正”、“大中”、“中行”、“时中”、“在中”、“得中”等29种[1]。其中尤以“中道”、“中正”、“正中”等提法较为集中。据有关专家考证:这种“尚中”思想应归属于孔门的思孟学派[2]。这不仅体现了周久的“尚中”思想,而且还可以再上溯到三代之上的唐虞古代。传为美谈的尧、舜、禹相继禅让之际,“交班…  相似文献   

5.
通行本《系辞传》有“道”字29个。如:“乾道”、“坤道”、“三极之道”、“天地之道”、“道济天下”、“昼夜之道”、“阴阳之道”、“君子之道”、“道义”、“显道”、“变化之道”、“圣人之道”、“天下之道”、“天之道”、“形上之道”、“日月之道”、“小人之道”、“为道”、“道”、“天道”、“地道”、“人道”、“其道”、“易之道”。我们可以将这些“道”简单地归纳为四类:a、天道:b、地道:c、人道:d、易道天道与地道合而言之曰“天地之道”。天道、地道、人道合而言之曰“三极之道”。  相似文献   

6.
教师心理素质是教师素质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师范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研究,有助于师范教育和师资培训的有效进行。本对上海市各中学校长进行调查,得出师范学生心理素质按重要性次序为:“敬业精神”、“进取”、“创新精神”、“爱心”、“自信”、“成就感”、“公正”、“兴趣广”、“合群”、“耐心”、“乐观”和“幽默”。  相似文献   

7.
“知识论”是西方哲学的中心。“宇宙观”、“人生观”、“目的论”和“价值论”都可以从“知识论”的基础上去推衍,也可以划归到宗教和科学的范畴。但没有“知识论”,便没有西方哲学(“爱智”)。现代西方哲学可以说是由“知识论”发展到“分析哲学”、“科学论”、“语言分析”,因而引发“人生哲学”、“宗教哲学”(包括“存在主义”)的反应。本文探讨易学在这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无“是一切“有”的出发点。“无”中生“有”,是一般规律。你看,因为无“忧”,所以才有“乐”; 因为无“私”,所以才有“德”;因为“空”,所以才“盈”;因为有所“不为”,所以才有所“为”。只有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嚣繁尘世而不贪、不卑、不畏、不俗、不谄的“大无”,才会拥有大智、大勇、大才、大貌、大爱、大德的“大有”。这就是具有东方色彩的辩证法。然而,要真正做到“无”却很不容易,不易的原因就在于人们总是老惦记着“有”。如果老惦记着“索取”,老惦记着“占有”,  相似文献   

9.
阿奎那的自然法作为本性之律的人学内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托马斯·阿奎那的“自然法”理论系统地架构起一个包括“永恒法”(eternallaw)、“神法”(divinelaw)、“自然法”(naturallaw)、“人定法”(humanlaw)等内容的思想体系。其中,他将“自然法”视为以人性为根据的“本性之律”,协助人完成其“本性”目的。“自然法”不仅由于其“上通”“永恒法”而“分有”“神性”特征,更为深刻的是,其作为“本性之律”“下贯”“人定法”以规范人的世俗生活,而彰显出深厚的“人学”意蕴。一、“自然”的“本性”解析按照阿奎那的“自然法”理论,由“永恒法”、“自然法”、“神法”、“人定法”等构成的宇…  相似文献   

10.
在目前语法学界所采用的区别复合词和词组的方法中,扩展法已经被认为是最行之有效的了。使用它,人们可以毫不迟疑地把“迸发”,“动静”、“语言”等判定为词,也可以立即把“割草”、“插秧”等推给词组。但是,有许多是人们公认的州的组合,在扩展法面前却通不过,象“布鞋”、“猪肉”、“牛肉”、“看见”、“打倒”、“皮鞋”、“找到”,等等。按照扩展法,它们可以变成“布的鞋”,“猪的肉”、“看得  相似文献   

11.
李退溪(1501—1570)为朝鲜李朝朱子学之大家。他继承和发展了朱熹哲学思想,而构成了博大的哲学逻辑结构系统。他的哲学逻辑结构系统的最高范畴是“理”,或谓之“太极”、“道”,其核心范畴是“理”与“气”。“理”既是最一般的规定,又是最具体的发展。它是其逻辑结构的起点;由于“理”、“太极”、“道”的动静流行,便从“天道”(圆)到“地道”(方),包括“人道”。在这个流行过程中,形成了三个层次:“理”、“太极”、“道”,属于“理本”范畴,作为宇宙本体的第一层次。“气”、“阴阳”、“五行”,属于气化范畴,作为宇宙化生的第二层次。第一、  相似文献   

12.
说“炒”     
“炒”的本义,《辞源》释曰:“煎炒,火乾。”《现代汉语词典》讲得更明确更通俗;“烹调方法,把食物放在锅里加热并随时翻动使熟,一般先要放少量的油……”释文体现词性,显然“炒”是动词。它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作词根,构成“炒菜”、“炒肝”、“炒货”、“炒米”、“炒面”、“炒勺”、“单炒”、“热炒”等词语。直到现在,“炒”的本义,仍是常用常见的。  相似文献   

13.
企业伦理是伦理中重要的一环,企业伦理可以分成4个层次,分别为“利”、“乐”、“和”。“安”。如果依据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正是安、和、乐、利。 “利”是利润。一般人喜欢说:“企业不是慈善事业,乃是营利事业”,便是站在企业伦理的“利润”层次,亦即“企业的经济责任”来立论的。 “利”有“正利”也有“邪利”。能“安”的利,叫做“正利”;“不安”的利,便是“邪利”企业应该赚取能“安”的利,不要贪图“不安”的利。  相似文献   

14.
新闻背景 1992年夏天是个闷热浮燥的季节。大批满脸迷惘惶惑神情的芸芸众生,在世纪之交的门槛前犹疑、徘徊,像一群失去家园的羔羊,不知所措……其间,一批身怀“预测“、“遥感“、“空中取物“、“穿墙而过“等功能的各类“大师“横空出世,一位自称能够“红绳悬脉、千里遥诊、意念搬运、随心所欲……“的“佛子“——张小平带着色彩迷离的光环出山了! 仅仅听他一场报告,仅仅喝他一杯水,患者就可“百病皆无“。一般人学上7天“万法归一功“,即能为人诊病治病。出山后的“佛子“所到之处,狂热捧场的政府官员  相似文献   

15.
残灯 《天风》1994,(1):10-11
神爱我们,藉着圣经告诉我们,他有许多要赐给我们的恩惠,而且还常常在说到这些恩惠时,加上一个“必”字。“必得”、“必蒙”、“必要”、“必然”、“必指引”、“必成全”、“必保守”、“必欢呼”……所有这些“必”,都是神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实实在在地对我们讲的。我每逢读到这些“必”字,一缕感恩深情不期油然而生。我清晰地听见圣灵对我说:“神的儿子耶稣基督。  相似文献   

16.
时间词义赋值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研究用模糊统计试验方法对9个时间修饰词作了经验赋值工作。被试260名本科大学生和160名高中生。结果表明,给定的9个时间修饰词都是模糊概念,其中“此刻”的模糊度最小,“将来”和“过去”的模糊度最大,“不久”的模糊度较大。对大学生来说,9个时间修饰词的模糊度由小到大的排列顺序为“此刻”、“刚才”、“现在”、“即将”、“遥远的未来”“很久以前”“不久”“过去”“将来”。对高中生来说,9个时间修饰词的模糊度由小到大的排列顺序为“此刻”、“现在”、“刚才”、“即将”、“遥远的未来”、“很久以前”、“不久”、“过去”、“将来”。词义的模糊度与评量的把握度呈负相关。给定的9个时间修饰词在心理量表上的距离是不等的。  相似文献   

17.
邢文 《周易研究》2022,(3):29-35
在中国古代之数的基本体系中,一、三、五、七之数实为易数的不同表现。《乾凿度》所记一、七、九,可藉谢尔宾斯基三角形观其分形数理,见“混沌”为一,“崩裂”为七、为九的“混沌—崩裂”分形之数。九宫数与“三”“五”关联密切,而“文王演《易》”很可能是潜心推演九宫数及其中数“五”。深究“三”“五”之数理,可以定天下之象、见天下之吉凶。复卦“七日来复”、震卦“七日得”、《庄子》“七日”“七窍”之“七”均与“混沌—崩裂”之数直接相关。震作为“七”的分形之数的集合,兼具“混沌—崩裂”之数理与象义。在东西方哲学与人类文明的大背景中,中国数理哲学之“历史”,“推动”并“接续—推动”着人类“哲学”与“科学”的“历史”与“自由”。  相似文献   

18.
儒家的修身思想体系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文化中的“修身”思想作为一种底蕴深厚的文化现象,本身具有完备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以“人性论”为思想基础,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判断标准,以“修己”为基本模式,以“博学”、“正己”、“尚义”、“中和”、“多思”、“慎独”、“重节”、“重行”为主要内容,以立“圣人之德”为最高精神境界,形成了既有坚实的思想基础、又有丰富的实际内容的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9.
一提及“空虚残败”的意境,世人就容易将其与“悲凉凄惨”划等号。这就如同“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一样,已成为人的思维定势。在经历了时间的洗涤后,成为一种深深根植于人心的固定意境。  相似文献   

20.
中等师范《语文基础知识》(第三册)“直言判断的种类”和“三段论的规则”中,把“这几个孩子是小学生”(第49页),“那些北京人是青年”(第88页)和“那些动物不是鱼”(第88页)三个判断引为特称判断的例证,笔者认为这是错误的。之所以错误,是因为编写者疏忽了“这几个”、“这些”“这部分”、“那几个”、“那些”、“那部分”同“有些”、“一些”、“某些”、“有的”、“部分”这两类量项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