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婴儿客体永久性发展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琦  董奇  陶沙 《心理学报》1997,30(4):393-399
客体永久性是婴儿早期发展中一项重要的心理能力,本研究以208名8-11个月的婴儿为被试,采用实验法和访谈法探讨了婴儿客体永久性的发展机制及其发展趋势问题。结果表明:1)我国婴儿的爬行与其客体永久性的发展无直接关系,支持了爬行对婴儿客体永久性发展的作用可能来自爬行经验而不是爬行动作的假设:2)我国婴儿的客体永久性随年龄增长而持续发展,提示爬行并不是客体永久性发展的唯一途径,爬行不能发挥作用时,婴儿的客体永久性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得到发展;3)在8-11个月间,我国婴儿的客体永久性达到了阶段Ⅳ水平,8个月的婴儿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客体永久性。从发展速度来看,婴儿的客体永久性在8、9个月间发展较为迅速,出现了显著的发展性变化,在9-11个月间没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爬行与婴儿共同注意能力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琦  陶沙 《心理科学》1999,22(1):14-17
本研究考察了8~11个月婴儿共同注意能力的发展趋势以及爬行与其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1)一岁以内的婴儿在共同注意时有仅跟视相同方向与准确定位他人注视点两种不同水平的表现,这两种表现具有不同的发展趋势;2)影响婴儿共同注意时仅跟视相同方向水平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婴儿的年龄,爬行时间的效应不显著;3)对婴儿准确定位的发展而言,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婴儿的爬行而不是婴儿的年龄。  相似文献   

3.
董奇  张华  陶沙  曾琦 《心理科学》2001,24(2):129-131
本研究采用“A非B”时间延搁测验对34名9-12个月缨儿的爬行经验与其空间认知能力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协方差分析表明,婴儿的爬行经验对其在“A非B”延搁任务中表现出来的空间认知能力有显著的主效应,而年龄的效应不明显;进一步分析显示,爬行经验7周以内的婴儿与爬行经验10周以上的婴儿空间认知能力发展水平差异显著。本研究说明,爬行经验与婴儿在“A非B”延搁任务上表现出来的空间认知能力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婴儿运动经验与母婴社会性情绪互动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考察了个体早期自主位移运动——爬行经验与母婴社会性情绪互动的关系。对79名8、9个月婴儿的母亲进行访谈,结果发现,在8个月婴儿中,婴儿会爬与否对母婴社会性情绪互动行为有一定作用,但这种作用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在9个月时,婴儿是否会爬则对母婴社会性情绪互动行为有显著影响,表明爬行经验对母婴社会性情绪互动行为的影响存在累积效应与年龄特异性。  相似文献   

5.
婴儿的动、名词词类学习存在跨文化差异,但是很少研究从注意偏好角度解释这类差异。本研究利用习惯化范式考察汉语婴儿在6-8个月和17-19个月时对事件中人物,动作和物体的区分。结果发现,6-8个月的婴儿仅能区分动作变化,对人物和物体无法区分,而17-19个月的婴儿对三类变化均可以区分。本研究提供了婴儿早期注意偏好发展的实验依据,同时为儿童早期单词获得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8-10个月婴儿社会情绪行为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对8~10个月婴儿的母亲进行实验室结构访谈,考察了婴儿社会情绪行为发展的年龄特点和性别差异。结果表明:(1)8-10个月婴儿已经出现多种性质、较复杂的社会情绪行为,并且在频率上随年龄变化而增加;负性情绪行为的增长相对较明显,婴儿违反规定和分离焦虑行为在第九个月显著增多。(2)在8-10个月的婴儿中,具有不同社会情绪行为特征的婴儿的年龄分布具有显著差异,表现出较强负性情绪行为的婴儿在第九个月中显著增多。(3)8-10个月婴儿的社会情绪行为表现没有显著性别差异,但婴儿的社会情绪行为的发展趋势存在显著性别差异,男婴在分离焦虑、执拗表现频率的增加上高于女婴。  相似文献   

7.
婴儿共同注意能力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董奇  曾琦 《心理科学》1997,20(4):298-302
本研究采用严格的实验室测验法,从年龄趋势、学习能力、性别差异三方面考察了8~11个月婴儿共同注意能力的发展。结果表明:1)婴儿的共同注意力在8~11个月间逐步提高,9个月左右出现显著的发展性变化,但1岁以前,该能力的发展水平都较低;2)就共同注意而言,婴儿具有从练习经验中学习的可能性,且学习能力存在年龄差异,8个月的婴儿基本不能从练习中受益,而8个月以上的其他三组婴儿在练习后共同注意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3)总体而言,女婴共同注意能力的发展水平显著地高于男婴。  相似文献   

8.
2~6岁儿童的气质特点与母亲抚养困难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采用标准化量表,对1085名2-6岁儿童的气质特点与其母亲抚养困难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儿童气质的活动水平、注意分散程度、心境、活动强度、活动阈限及适应性等方面与母亲抚养困难的各个方面均有显着相关,表明儿童气质与母亲抚养困难关系密切;(2)不同气质类型儿童母亲抚养困难程度存在显着差异.困难型儿童和敏感-退缩型儿童的母亲抚养困难程度显着高于容易型儿童的母亲;(3)气质类型不同的儿童其母亲在抚养困难各具体感受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关于北京地区中小学组织气氛状况的初步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运用问卷法对北京地区的中小学校组织气氛进行了调查,内容涉及校长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事业信守、教师团体行为和教师个体行为四方面.结果表明:1.北京三个区的中小学校组织气氛状况总的来说是较好的;2.中小学教师在学校组织气氛的绝大多数分量表上的得分呈现显着差异;3.男女教师只在部分分量表上有显着差异;4.三个区的教师在绝大多数分量表上存在显着差异.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旨在实验性地探究自我差异作为认知结构的存在性及其与情绪的关系.98名大学生参加了实验.实验Ⅰ考察自我差异类型与抑郁、焦虑水平的关系,结果表明:1)实际-理想、实际-应该自我差异均与焦虑存在显着相关,表明两种自我差异可作为焦虑水平的预测指标;2)中国被试的结果与美国研究结果有差异:美国的研究仅发现实际-应该自我差异与焦虑有关.本文对自我差异的文化学内容作了尝试性分析.实验Ⅱ考察“自我差异作为认知结构存在”的可能性及其与情绪的关系的性质.实际-理想自我差异较高、较低两组各12名被试对控制类、焦虑类形容词各12个作“是否适合描述自我”的判断,随后对判断过的形容词作自由回忆.结果表明:(1)两组被试自由回忆量无显着差异;(2)高自我差异组对焦虑类形容词反应时较短.该结果支持了实验假设:个体自我差异可能构成独特的认知结构,与特定情绪相联结,提高对该情绪信息的加工效率,对情绪有启动效应.  相似文献   

11.
城市婴儿依恋类型分析及判别函数的建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胡平  孟昭兰 《心理学报》2003,35(2):201-208
使用纵向和横向相结合的方法对64名12个月城市婴儿的母-婴对进行了研究,采用模拟的陌生情境法和Q-sort进行了依恋类型测验。结果发现:(1)对城市婴儿进行依恋类型判断的判别函数与国外进行的依恋判断函数非常相似;(2)婴儿不同的依恋类型具有跨年龄和跨情境的一致性;(3)中国城市婴儿的某些依恋类型具有与西方同类型婴儿不同的行为特点,其差异可能与文化和家庭抚养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采用Tobii1750眼动仪,记录3~9个月中国婴儿对亚洲、高加索和非洲女性动态面孔的眼动扫描。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儿逐步表现出对本族鼻子的注视时间比例高于他族。3个月婴儿对鼻子的注视不存在种族差异,6个月婴儿对本族鼻子的注视显著高于他族,对非洲鼻子的注视显著高于高加索,9个月婴儿对本族鼻子的注视显著高于他族,而对非洲和高加索鼻子的注视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面孔种族接触经验影响了婴儿对本族和他族面孔的眼动扫描。  相似文献   

13.
婴儿视觉自我认知的微观发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丽珠  刘凌 《心理科学》2008,31(1):16-19
本研究采用微观发生设计,对大连市15名婴儿在15个月时用摄像追踪观察至23个月,每周观察一次.目的在于探讨婴儿视觉自我认知的具体发生时间和个体差异,以及视觉自我认知各指标的发生顺序.结果表明:(1)婴儿视觉自我认知在15~23个月间发生,随年龄增长而提高;(2)婴儿视觉自我认知一般发生于17.25个月;(3)视觉自我认知并非突然出现,而是从不稳定到稳定的渐进发展过程,在发生过程中存在个体差异;(4)视觉自我认知各指标相继发生,镜像自我认知是视觉自我认知最早出现的标志,随后是客体定向能力、照片自我认知.  相似文献   

14.
母亲的教养行为是家庭影响儿童社会化的主要途径。本研究采用母亲教养行为问卷对408名3-6岁儿童母亲的日常教养行为的结构进行了考察;并对其中142名母亲施测了儿童消极行为特征问卷,以进一步探讨儿童年龄、性别、消极行为特征与母亲教养行为特点的关系。研究发现:(1)3-6岁儿童母亲的教养行为包括敏感性、接触与参与、交往指导、认知发展指导、积极情感的表达与消极情感的表达等6个主要成分;(2)儿童的年龄对母亲教养行为的参与程度、促进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表达等方面具有显着影响,儿童性别仅在母亲的敏感性方面具有显着影响;(3)儿童的消极行为特征与母亲教养行为的不同方面具有不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健康儿童与问题儿童父母教养方式结构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左志宏  席居哲  桑标 《心理科学》2004,27(6):1371-1375
本研究以生态系统理论为指导,分别运用差异模式、因素分析比较和结构模式比较三种方法,对健康组与问题组儿童的父母教养方式进行了比较分析。不但发现两组父母教养方式在诸多因子上存在显着差异,还发现两组父母的教养方式有着十分不同的结构模式特点。这对于深入认识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可能机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学龄前儿童关于图画作者意图的认知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两可形状图、两可动作图和局限视野图三个实验,考察了3-6岁儿童对图画作者意图与其作品问关系的认知发展.结果表明:3-6岁儿童对图画作者意图的理解能力随年龄增长逐渐提高;儿童的知觉经验、社会经验以及图画作品的知觉信息完整性均影响儿童对图画作者意图的认知.  相似文献   

17.
3~6岁儿童母亲的教育方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采用母亲教育方式问卷探讨了440名3~6岁儿童母亲的教育方式特点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母亲在教育方式各维度上的表现倾向各不相同,其中在成就要求和溺爱两个维度上的得分非常显着地高于其它维度的得分,而在忽视维度上得分非常显着地低于其它维度的得分。本研究还发现,儿童的年龄与性别对母亲教育方式的某些方面有明显的影响,同时母亲的教育方式还因其受教育程度及职业不同有显着差异,而家庭经济状况对母亲教育方式的影响不显着。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集中考察儿童对电视中呈现的两种不同信息的加工过程.根据信息呈现的特点,将两部动画片划分为14个隐性信息片段和20个显性信息片段.48名幼儿园中班和大班的儿童观看了实验材料,收看时受到透射在幕布上的幻灯片的干扰的儿童作为实验组,而未受到干扰的作为控制组.实验结果显示,干扰因素对显性信息的理解产生了显着的影响,对隐性信息的理解未产生显着影响;大班和中班的视觉注意量没有显着差异,但大班对隐性信息的理解要显着好于中班.这些结果说明儿童对显性信息进行被动加工,而对隐性信息进行主动加工.儿童有理解隐性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对传统孝道的态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坤  张文新 《心理科学》2004,27(6):1317-1321
本研究采用传统孝道态度问卷对885名初三、高一、高二、高三城乡青少年的传统孝道态度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青少年对传统孝道四个方面的态度存在极其显着的差异;(2)来自不同年级、城乡背景不同以及独生非独生男女青少年他们对传统孝道的态度存住显着差异;(3)父母对荣亲留后、抑己顺亲、敬爱祭念三个方面的赞同程度显着高于青少年,而青少年对随侍奉养的赞同程度显著高于其父母。  相似文献   

20.
儿童抑郁量表的结构及儿童青少年抑郁发展的特点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采用美国心理学家Kovacs编制的“儿童抑郁量表”(Children' sDepression Inventory,CDI)(Kovacs,1981)对天津市895名7-17岁普通中小学生进行了测量,研究结果表明:(1)该量表的重测相关系数为0.79,Gutman分半信度为0.82,Cronbach α系数为0.84,量表各项目与总分之间的相关在0.15-0.58之间,均达到了显着性水平,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重测信度、分半信度以及较高的内部一致性.(2)儿童青少年的抑郁水平呈现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抑郁水平分别显着高于小学生的抑郁水平,但初、高中生之间无显着性差异.(3)就总体而言,男生的抑郁水平显着高于女生.进一步分析发现,性别与年级间存在交互作用,小学、初中和高中男生的抑郁水平间无显着性差异,而女生之间则存在着显着的差异;小学男生的抑郁水平高于女生的抑郁水平,两者之间的差异达到了显着性水平,而初、高中男女生之间无显着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