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0 毫秒
1.
论STS及其历史发展(下)殷登祥三、STS的诞生和发展STS至今20多年的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如下三个阶段:1.诞生阶段(60年代末70年代初)STS的诞生是一个过程。1964年哈佛大学在IBM公司500万美元的资助下建立了“技术。和社会计划”,其目的...  相似文献   

2.
论STS及其历史发展(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STS及其历史发展(上)殷登祥[编者按]STS(科学、技术和社会)是当代世界上正在蓬勃发展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人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后果进行深刻哲学反思的产物。它的研究成果将对人类命运和社会的未来发展有重大影响。哲学与STS的关系极为密切。首先,...  相似文献   

3.
国外SST研究述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肖峰 《哲学动态》2001,(7):26-30
SST (TheSocialShapingofTechnology)是 80年代在欧美兴起并逐渐形成的一种强劲的“技术的社会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对于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不像通常的视野只是考察技术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而是侧重于研究社会对技术发展的影响 ,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和方法 ,对我们认识中国的技术发展问题可以提供一定的启示。一、作为一个学术共同体的SST1 982年欧洲科学技术研究协会的一次会议上 ,特勒弗·品奇 (TreverPinch)和韦伯·比杰克 (WiebeBijker)等人倡导用建构主义的方法研究技术 ,1 9…  相似文献   

4.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中国社会科学院STS研究中心和英国爱丁堡大学共同举办的“中欧STS国际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2年 9月 1 5~ 1 8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 4 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围绕着新世纪STS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而展开 ,具体包括STS在新世纪的机遇、挑战和新特点、新趋势 ,技术的社会形成 (SST) ,高技术对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STS与技术创新 ,STS与新世纪中国的科技政策和科技管理等论题。现将会议的有关内容综述如下。一 新世纪STS研究的特点中国社会科学院STS研究中心主任殷登祥教…  相似文献   

5.
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探索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由全国STS(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会(筹)与中国科普研究所、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福建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共同主办,福州大学软科学研究所承办的“全国第六届STS(科学、技术与社会)学术讨论会”于1999年6月23日—26日在福州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近8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大会,并提交了40余篇学术论文。会议期间,于光远、李宝恒、袁正光、朱厚泽等学者分别做了题为“教育及科学文化的发展”、“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20 0 1年 7月 2 5日 ,由中国STS研究会 (筹 )和中国社会科学院STS研究中心举办的“新世纪STS论坛”第一次会议“STS与中国现代化”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举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国家教委、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和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的 2 0多位专家学者会聚一堂 ,就 2 1世纪的特点 ,STS在新世纪所面临的问题 ,STS和我国现代化的关系 ,以及STS的学科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时代特征、高科技与现代化关于时代的特点 ,与会学者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加以揭示 ,有的从科学技术的角度 ,有的从社…  相似文献   

7.
一、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人类的思维方式和人类本身一样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复杂的历史过程。人类从远古时期和古代社会就已经用混沌的整体性和朴素的整体性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古代的“阴阳八卦”学说,把自然界看作是由许多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这种整体性的思想在中医理论中产生了深远  相似文献   

8.
论社会形态更替的普遍规律和各个民族国家的特殊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社会形态更替的普遍规律和各个民族国家的特殊道路江丹林,孙麾马克思晚年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从现象上看,是对他50年代形成的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理论的否定。据此有人认定,马克思晚年改变了他以前一贯坚持的关于社会发展“单线论”的观点,而重新选择了“多线论”的立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单线论”错把马克思关于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发展的理论,变成了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多线论”则把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多元发展的论述突现出来,否定人类社会形态更替的普遍规律,把各个民族的发展看作是彼此独立的互不联系的历史进程。科学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搞清楚人类社会更替的普遍规律和各个民族特殊道路的关系。从历史上看,“单线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曾经被普遍认为是对马克思社会形态更替理论的正统解释,因为斯大林把马克思关于五种社会所有制形态依次更替机械地理解成人类社会的单线发展模式。随着“单线论”愈来愈无法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各个不同民族国家的发展道路,“多线论”开始反其道而行之。例如,意大利学者翁贝托·梅洛蒂所著《马克思与第三世界》一书,具体提出了对马克思历史发展概念的“复原”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现代化思想中的科技战略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承旺 《现代哲学》2000,(1):11-15,5
邓小平作为一位杰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特别重视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他把科学技术与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针对当今世界形势的急剧变化和新技术革命发展的趋向,概括人类对科技的新认识,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把人类对科技的认识推进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奏出了时代的主旋律和最强音。  相似文献   

10.
人类从蛮荒与蒙昧的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离不开科学技术的作用,科学技术既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又是人类文明的驱动器.然而,科学技术在以其积极的一面作用于人类社会的同时,由于科学领域展开的广泛性、科技应用的非制度性以及不同国家科技发展的不平衡性,科学技术的负面价值随之出现了.这些负面价值在工业、战争、环境、医学等方面表现尤为突出.爱因斯坦很早就曾经提醒人们要注意科学的这种“双刃性”,事实上,当今全球许多危机,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科学进步和技术革新有关.有的是科技的非预期性后果,有的是对科技的滥用.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继续发展高科技,不能因为科技带来  相似文献   

11.
超越“技术理性批判”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20世纪以来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不少西方学者把技术理性的彰显看作是其主要原因之一,诉诸技术理性批判亦成为自法兰克福学派以来的各种技术批判主义者以及后现代主义者学术批判的主流。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一些学者在介绍研究技术理性中,也表现出对技术理性批判的首肯。笔者曾撰文指出,技术理性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着的过程。以往技术理性的缺陷在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背离,克服这一缺陷的途径在于把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统一起来。只是一味地批判和否定技术理性,并不能解决文明社会进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而且会与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是第…  相似文献   

12.
在新技术革命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洪流冲击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为了实现“科技兴国”,党和国家、广大科技工作者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然而,要真正落实党中央“把发展科学技术放在经济发展战略的首位”的重大决策,必须把改革开放同科技进步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使社会关系的调整产生推动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解决改革中的问题,从而把我国经济和社会发  相似文献   

13.
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虽然以自然科学为范式,但是以其特有的方式将科学与价值融为一体从而良好地解决了二者的统一问题.探寻人类幸福的可能性和途径是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主题,孔德的社会学也由此成为以人类幸福为导向的科学.实证主义社会学把社会的秩序、安定、和谐与进步当作人类幸福的内涵和基础,把政治和宗教看作由科学通达人类幸福的中介,把精神力量看作人类幸福的根基.  相似文献   

14.
郭安沁:也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人的因素第一”之关系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人的因素第一”之关系的讨论中,有人认为科学技术与人共处于生产力之中,只能有一个第一。更有二种“发展论”者,力图人人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过程或从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诸要素在现代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方面.论证用前者取代后者的科学性、合理性,从而否定“人的因素第一”的现实意义。这实质上是把科学技术与人完全对立起来去研究这两个命题的关系。笔者认为,必须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出发,从马克思本人对“人”与“科学技术”关系的理解入手力口以研究。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把科学技术看作人在生产力的客体化和对象化,科学技术构成了人的社会现实体,成为社会化和历史化了的人,它以人的本质力量的面貌出现在自然界面前。而现实中活动着的人,只不过是历史化了的人的过程,社会化了的人的局部,系统化了的人的元素。因此,在自然界面前,人的社会现实体──科学技术与具体的人是一致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指在一般生产劳动过程中,科学技术是全部人类改造自然界能力的主要部分,它在现实财富的创造和增长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科学技术活动在人们直接面向自然的斗争中越来越  相似文献   

15.
吉登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反思与"重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吉登斯看来,历史唯物主义存在“化约论”、“进化论”和“功能论”三大缺陷。“化约论”表现在历史唯物主义把复杂的人类历史和社会关系化约为生产力、经济关系和阶级斗争等方面,作为对它的重建,吉登斯提出以“时空伸延水平”作为划分社会类型的新标准;“进化论”表现在历史唯物主义把人类历史看作是一个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进化的过程,作为对它的重建,吉登斯提出从“片断”和“时空边缘”的角度分析世界历史的演化轮廓;“功能论”表现在历史唯物主义从“需要”和“功能”的角度解释社会再生产和社会变迁的过程,作为对它的重建,吉登斯提出了“随机性社会变迁”模式的新观点。吉登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反思和“重建”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也存在明显的缺陷。  相似文献   

16.
科技发展的伦理约束和科学家的道德责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科技发展史特别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历史表明,科技发展中的“二律背反”不可能单靠科技自身的发展来解决。在这方面,科技决定论(实际上是一种宿命论)被证明是错误和有害的。科技不会自动造福于人类,要使科学造福于人类的目标真正实现,“人类必须把对科学技术的运用置于...  相似文献   

17.
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着现代化科学技术和经济飞速发展的挑战。科技的竞争、经济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竞争。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必须要激励教职工同心同意同德深化改革,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把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精心培养跨世纪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看作自己的首要任务,看作管理学校的出发点和归宿,看和是自己的职责。这里谈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科技现代化关键在于社会科学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科技与经济、社会综合协调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我觉得是还没有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真正放在首要位置,还没有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这就给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一个任务,就是要研究科技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科技为什么是第一生产力,研究怎样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科技意识,研究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条件、机制,研究新科技革命的社会意义。这些问题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9.
科技道德是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保证科学技术沿着健康道路发展的重要环节。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运用道德规范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间的科技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关于科技道德的研究对象与定义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地影啊了人类生活和社会的各个方面,科技道德问题越来越成为每个国家理论界所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的重大发明,更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关键因素。马克思和恩格斯肯定了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具有的最高意义的革命性地位,并从技术变革与社会变革关系的探讨中揭示了技术应用的意识形态倾向。更重要的是,马克思在针对“技术异化”现象的批判过程中对技术主体这一维度给予了高度重视,从“反面”指出了社会主义制度下技术变革需要且应当具备的“赋能”价值,这亦与技术功能所指向的人类解放的目标追求相契合。新中国成立后在技术变革领域充分践行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其呈现出的科学技术大众化的“人民之路”更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指向,这为探索社会主义技术发展路径作出了努力,也为今天的技术发展提供了镜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