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俗就是人们相互之间失去权威性的约束的时候,用一种约定俗成的方法对人加以制约,这种约定俗成就代替了权威.打破世俗就等于打破权威,何等艰难!我们的行为脱离事物本质的根本原因,多是为了迎合貌似合乎法则的各种各样的礼仪.  相似文献   

2.
向往自由是人类的天性。对于失去自由的人来说,自由就是沙漠中的泉水,牢房外的阳光,所以匈牙利诗人裴多菲赋诗云:“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西谚也说:“不自由,毋宁死。”自由是如此珍贵,所以人们孜孜以求,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仿佛拥有了自由,就拥有了整个世界。  相似文献   

3.
真正的美丽     
真正的美丽是健康带来的。 但我们常常误以为美丽是青春带来的。以为只要保持青春就能保持美丽。而青春是什么呢?就是一张光滑的脸和挺拔细挑的腰身。于是,为了皮肤光滑、腰身苗条,很多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失去了原本的健康。健康一旦失去,美丽永不再来。那时才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美丽,但为时已晚。  相似文献   

4.
正我很认同伍尔夫的一个观点:坚守自我比什么都重要。假设,一个人什么都有了,名、利、权,啥也不缺了,可是就没了自己,这样的人,就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人。妖魔鬼怪中往往有他的嘴脸。《圣经》有云:一个人要是失去了自我,即使拥有了全世界,又有什么意义呢?诚如斯言。没有什么比坚守自我更重要了。可是,尘世中有太多的人却不能做到这一点。他们或者随波逐流,或者阿谀奉承,或者步人后尘,或者损人利己,或者无恶  相似文献   

5.
翁开心 《哲学动态》2007,(10):19-24
伴随着许多历史经验和教训,以基督教新教文明的兴起为思想和制度背景,充分保障每个人良心的自由不受逼迫和免予恐惧成为人类宪法权利的核心理念之一;与此相应,宗教自由及其真正实现不可缺乏的表达自由、结社自由等基本权利为各国宪法所承认。在这些宪法权利被确认之初,宗教在道德和公共生活中具有毋庸置疑的地位,而且是抹不去的底色。然而,20世纪以来,在地球上许多地区保有和出现宗教复兴的同时,对于主要以基督教文明为文化主体的西方社会,宗教在社会和政治问题上的作用却日益衰微,传统宗教似乎已经失去了其道德力量。有研究提到,在欧洲历史…  相似文献   

6.
西方道德哲学以理性的个人为基点,形成了“意志自由”和“行动自由”两条确证道德自由的代表性理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这两条理路由于忽略了道德自由问题产生的现实生活基础,要么将道德自由推向了道德强制,要么将道德自由降格为道德任意.道德自由只有在现实的人及其社会关系中才能获得真实的理解,现实的人及其社会关系是道德选择和道德责任发生的具体场域,也是道德自由得以可能的真实支点.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中的道德自由是社会伦理自由,社会性的个人所承担的道德责任是现实的社会伦理责任.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的自由人联合体中,社会伦理责任所承载的道德自由才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7.
文章中说:在历史上,人道主义既与唯物主义哲学有联系,也与某些唯心主义流派有联系。可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真正人道主义哲学恰恰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同在经济、社会和精神上使人解放出来的斗争不可分割地联系着,它把资产阶级关于人道主义的神话和现实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对立起来。对于人来说,人是最高的价值。这是马克思所宣布的一条伟大的人道主义原则。为了使所有的人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以这个原则作为准绳,就必须从社会上清除一切贬低人、侮辱人的尊严的事物,清除一切使人的生活失去价值的事物,也就是必须消灭人对人的剥削、一部分人对一部分人的统治、等等。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人道主义性质,最充分、最全面地表现在它与共产主义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之中。共产主义是真正的、现实的人道主义,它不是口头上的人道主义,而是实际的人道主义。共产主义是现实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它体现出人类的最光明的、最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其中包括资产阶级的优秀革命家们在过去所提出的理想。这篇文章原有四节,这里译出的是第一、三节,第二节“决定论和自由”和第四节“资产阶级世界观和资本主义现实”未译。  相似文献   

8.
眼睛明亮     
安信义 《天风》2001,(4):4-5
在主耶稣复活的那天,主的两个门徒(可能是路加福音10章记载的那70个人中的两位),心灰意冷、垂头丧气地向他们的家乡——以马忤斯走去。他们一边走,一边谈论耶稣的事,因为他们所跟随的主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死了,又被埋葬了,所以他们觉得失去了盼望。可是正当这时,  相似文献   

9.
一般认为,如果行动者由于行善能力有限或者行善代价过大,而未能履行应有的行善义务,那么他可以免于道德上的谴责。奇亚拉·科尔代利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挑战了这一常识,认为上述理由并不能使行动者免于道德谴责,因为行动者有获得行善能力或降低行善代价的预期义务。她的论证存在如下问题:用"合理代价"限定预期义务的适用范围,用"历时解释"回应"特权原则"的挑战,都会使预期义务失去客观性;用以证明预期义务的"传递原则"则犯了以目的正当证明手段正当的错误。如果能力有限或代价过大确实是由于行动者之前基于自由意志的行为造成的,行动者也应该给予适度的道德谴责。  相似文献   

10.
一在历史中,特别是在近代史中,语言里大概再没有一个词象“自由”那样燃起过亿万人的热情了。它常常是进步力量的旗帜,是群众反抗专制压迫和干涉,真正以人的名义开拓自己的命运、创造自己的幸福与繁荣时树起的目标。“自由”一词既一针见血地揭示出这样的历史过程,又展示了人的天赋与才智,实在是一个伟大的字眼。人,是一种自由的存在。人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开拓和决定自己的命运,这也是他肩负的职责。人类就是在动荡不安和威胁中,逐渐把自己组织起来,启发和扩展自己的才智  相似文献   

11.
纵观整个西方主流哲学的发展, 逻辑推演因其在人类思维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逐步由人类思维活动的手段、工具嬗变为人类思想追求的目的和主宰, 逻辑成了决定人类一切活动的根据和尺度,进而成了人的本质。与逻辑本体化进程同步的是对逻辑本体化的抵制和反抗; 在逻辑本体化所演绎出的追求确定性的绝对主义、独断主义盛行之时, 强调不确定性的相对主义、怀疑主义亦在生长。后者视生命为本体, 认为反抗力和想象力是构成人类生命本质的要素, 没有它们也就没有人的自由。本文认为, 对于逻辑与生命之争及其走向这一重要问题的研究, 不能仅限于以…  相似文献   

12.
令人心痛的少年日记 这是一个14岁少年日记里记录的每一天的校园生活,读来令人心痛。 “今天我在学校自认为表现很好,可是又被黑打了一顿。他们先把我关在教室里,然后一个个走了进来,我拼命地喊拼命地叫,生怕他们打我。果然他们举着扫帚就来打我,我拼命反抗,结果没用。我哭了。我认为自己不好,被打了也不敢告诉老师。”  相似文献   

13.
撰者按:本文于20余年前曾在香港发表,目的在针眨时弊。在今天,本文似乎仍有参考的价值、现稍作补充与润饰,供大陆读者赏析.1.“反权威”的风气近年来不少知识青年,标榜自己是“个人自由”和“个人功利”主义者.在他们中间弥漫着一股反权威的风气.他们轻视或憎恨权威,甚至以打倒、消灭权威为荣为慰.每当别人引用权威时,他们便投以不悦的目光,责说:“这是诉诸权威,我们反对!”更极端的知识青年不只不信赖权威和不喜欢受权威的影响,甚至不愿意受到任何别人的影响,认为这样才能够充分发展一己的个性,表现出真正的自我,做到…  相似文献   

14.
科学医学与中医都是不同传统的医学,两者作为一种传统,具有平等的地位,都有内在的结构标准。作为以理性为主要特征的科学医学,它在社会中获得的权威,并不是真正的自由社会中的医学。自由社会中的医学,应是给予人们自由选择不同医学的权利,而在理性社会中的自由,只是给人们接近理性"西方人"的自由,传统医学的发展,在科学医学的优势中并没有体现社会的自由向度。在自由社会中,不论是科学医学还是传统医学都能充分体现医学其实践的本质特性。  相似文献   

15.
在一次智力抢答对抗赛中,主持人给我出了一个难题:假设在一次水上航行中,你的妈妈、妻子和儿子落水,而你只有希望救一个,你选择谁?问题一出,我的头脑一下就懵了。我选择谁呢?这三个人都是我的最爱,合起来几乎就等于我生命的全部,我如果失去了其中的两个,就是剥夺了我大半的生命。倘若我的生命能换回他们三个人的生命,我宁愿自己死;倘若只有一个人落水,我一定会以全力相救;可是假设出现了这种情况,我实在想不出来该怎么办。老母亲已70岁了,伴着  相似文献   

16.
罗席特尔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用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反动观点,来歪曲和攻击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和自由平等观。按照罗席特尔的说法,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学(关于人性的理论),有三个组成部分,一是人性,它包含有:劳动的需要和愿望、理性、人性的无限可塑性和可臻于至善性、以及环境是改变人性的主要力量等四个主要假定;二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看法:异化,其根源则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资本主义;三是对共产主义新人的憧憬。罗席特尔首先把其歪曲和攻击的锋芒集中在关于人是其社会关系总和的马克思主义观点上,说这既是危险的梦想,又藐视了人类,使人不对其行为担负个人责任,他特别以不变的、共同的人性论来攻击人的阶级性和可塑性,胡说什么把人性归结为阶级性,就是把有个性、有血肉的自我加以集体化和抽象化,从而剥夺了人的个性,使人丧失尊严,而肯定人的可塑性、憧憬共产主义新人,则是极权主义国家的一个主要的思想支柱,因为它回避了当权者对不当权者负责的问题,抹煞了人们反对权力的安全要求;接着,罗席特尔又胡说,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是整个世界所愿意支付的工业主义的代价,异化的排除是不可期望和难于达到的,因为人陷溺在:“人永远是单独的一个人,然而又是许多人中间的一个人”这样的人生矛盾之中。随后,罗席特尔又污蔑马克思的自由观导致到把无产阶级先锋队看成唯一的真正自由的人,说它没有解决自由和权威之间的关系问题;并胡说什么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对平等问题深思熟虑,而更其荒唐的则是,他用苏联社会中所存在的工资收入等方面的重大差别,来贬低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吾主上主的神临到我身上,因为上主给我傅了油,派遣我向贫苦的人传报喜信,治疗破碎了的心灵,向俘虏宣告自由,释放狱中的囚徒,宣布上主恩慈的喜年,揭示我们天主报仇的日期,安慰一切忧苦的人,给熙雍悲哀的人一项冠冕来代替灰尘,喜乐的油以代替丧服,颂赞以代替沮丧的心神。他们将被称为正义的橡树,上主为光荣自己所种植的园  相似文献   

18.
我在美国学习的这两年深深的体会到宗教教育课的重要性.虽然我们许多的人从小就生在教友的家庭中,也许我们会想用不着再有宗教教育课了,这样说的人说明他们还不懂他们的宗教。要真正的了解自己所信仰的宗教,就必须要学习。我们不能说我生下来是一个中国人会说中国话我就不用学习中文  相似文献   

19.
洛维特认为,在黑格尔、费尔巴哈和马克思之间存在一种概念的历史谱系,那就是他们在各自的思想中都探讨了人,对人做出了定义,所不同的是,人在他们思想中的地位和对人的探讨的科学性是不一致的.人在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体系中没有独立的地位和客观性;费尔巴哈将人定义为抽象的"我-你"关系,从而使人失去了他的社会历史基础;马克思则通过对人存在于其中的社会生产方式的分析,实现了对人的真实的阐释.同时,马克思试图克服资本主义条件下所产生的人的自我异化现象,并以共产主义社会中"真正的人道主义"来标识人的解放,来打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目的和手段、对象和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主体和客体间相互关系的颠倒.  相似文献   

20.
"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孔子晚年对自己一生所达到的人生成就的最后评述,其真谛是"从心之仁,不逾礼",即自觉于规矩,这是真正的自由。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但绝不是牺牲内心去迎合不合理的社会规矩。孔子"从心所欲"所意味的自由,非随心所欲,而是自觉自愿行礼为仁、立德顺天,在此过程中"从心所欲,不逾矩",真正地达到了礼与仁的合一,达到人与天的合一;在这种天人合一中,人实现真正的自由,即无论人做什么,都符合天地的根本原则——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